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998-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 >

第8章

998-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第8章

小说: 998-我所亲历的三次国共谈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双方所提条件看,距离甚远。但是双方都明白,如通过武力解决,不但为国内外形势所不许可,而且条件亦不具备,只能力求妥协。问题的核心是军队的数字和解放区问题,如果把它们暂时排除或减轻,则问题仍有解决的可能。所以经过差不多三四十天的拉锯战,日谈、夜谈、集体谈、个别谈,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协议。在同年10月10日于桂园签订了《双十协定》。    
    毛泽东到重庆后,除了参加谈判外,还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会见了左中右的各方面人士,连最反共的顽固分子陈立夫、戴季陶他都去看望。戴后来还托张治中代表约请毛泽东和代表团人员到他家里吃饭。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插曲。在谈判的后期,协定的主要条款已基本达成协议。当时社会上曾有流言,说国民党特务将有不利于毛泽东的行动,某民主人士见到毛泽东,就提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劝告。周恩来对此也很不放心,便找张治中密商:“毛主席想早点回去,早点签订协定好不好?”张问:“预定哪一天回去?”周答:“预定10月1日——”稍停又说:“让毛主席一个人回去我可不放心呀!”张慨然说:“我既然接毛先生来,当然要负责送他回去。但10月1日不行,我的活动已都安排了日程,要10月10日后才行。”周说:“好。我回去商量看。”解放后,周和张谈起这事时说:“你那次答应护送毛主席后,我才放下心来。不然,真吃不下,睡不着。”    
    


第三部分五、张治中三到延安:二到延安

    10月8日晚,张治中假军委大礼堂为毛泽东举行盛大的欢迎、欢送晚会。邀请全体参政员和重庆的文化界、新闻界以及党政军各方面人士五百多人参加。在当时的重庆来说,这是规模最大的盛会了。在会上,张治中有一篇欢迎词。他首先提出毛泽东到重庆来的重要性,为全国全世界人士所关怀。然后说明双方商谈的情况。最后说:“毛先生准备日内回延安,所以今天的集会既是欢迎,也是欢送。”“毛先生来重庆,是本人偕同赫尔利大使迎接来的。毛先生回延安,仍将由本人伴送回去。”毛泽东也有一个简短的答词。首先对蒋介石的邀请和张治中的欢送表示谢意。然后特别提出:“中国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和为贵,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错的。”最后说:“困难是有的,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10月11日,在张治中亲自伴送下,毛泽东坐专机回到延安。当晚,中共中央为张举行盛大的欢迎晚会。第二天张离延安,毛泽东亲自送至机场。这是二到延安。    
    张治中参与和谈的第二个高潮是整军谈判。    
    从国共两党的斗争史看,都是军事与政治同时进行。从毛泽东到达重庆至旧政协会议这一段,是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旧政协会后转入整军谈判,则是以军事斗争为主,政治斗争为辅。    
    张治中一赶回重庆,马上投入军队整编的谈判,也就是最高军事三人小组会议的活动。    
    整军谈判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双方针锋相对,真是达到舌敝唇焦、筋疲力尽的境地,好不容易才达成协议。中共代表义正辞严,理由充分。连马歇尔都不能公然袒护国民党,他背后一再称赞周恩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第三部分五、张治中三到延安:三到延安

    为了郑重其事,当时还举行了签字仪式。时间是1946年2月25日,地点是重庆上清寺“尧庐”。    
    应该指出,无论旧政协决议或军队整编方案,都是国民党占了优势,中共方面作了让步的。整军方案签订后,为了部署方案的实施,同时也为了检查和解决各地两党军队的冲突,周、张、马三人坐了专机到各地视察,先后到了北平、济南、张家口、归绥、徐州、武汉等地。最后到了延安。延安并没有两党部队问题,所以去那里,主要是马歇尔想亲到延安去看看实际情况,并和毛泽东会见。这是三到延安。    
    当天晚上,中共中央举行盛大的欢迎晚会,演出一些节目。三方面都有讲话。张治中在强调整军方案的重要性后,表示希望百分之百地做到,共同为建设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最后还幽默而爽朗地说:“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写上‘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引起全场鼓掌欢笑。张讲话后,毛泽东对张说:“你将来也许还要回到延安,怎么只说‘三到’呢?”张答:“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你们就会搬到南京去了,你也会住到南京去了,延安这地方,不会再有来的机会了。”    
    到1947年2月,蒋介石在战事节节失利的时候,又想和的一手,希望张治中再到延安去,却为中共所拒绝。张治中没有再去延安,最后却到了人民的首都北京来了。    
    


第三部分六、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1)

    (五十多年前的国共北平和谈,它在20世纪中所占地位虽不是太重要,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是个重大转折点。它的出现和演变,标志着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执政向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执政的过渡;标志着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标志着社会生产关系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五种社会混合所有制的过渡——五十年来中国的变化真够得上翻天覆地、旋乾转坤,而为历史学家所特加注意。)    
    我是北平和谈自始至终直接参与的惟一健在者,有必要把自己这段亲身经历如实写下来,为百年历史留一见证。    
    由于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蒋介石兵败如山倒,被迫“引退”,回到溪口,由亲临前线退到幕后操纵,国共和谈空气一时甚嚣尘上。尤其毛泽东提出八项和谈条件后,李宗仁和国民党军方渴望暂时停战,缓一口气,对和谈更表示得迫不及待。在这种背景下,已由南京返兰州的张治中经不起李宗仁函电纷驰不断催迫,不得不于1949年2月间飞到南京。    
    和谈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待,从何着手,目的何在,如何进行,对对方的估计等,都得从长计议。张治中和李宗仁、张群、吴忠信、白崇禧、何应钦等人反复研究,认为当前主要是劝蒋出国,蒋在溪口幕后操纵是和谈的最大障碍。张治中很天真,认为劝蒋出国有把握,而忘了桂系的阴谋诡计,于3月3日约吴忠信同机去溪口。屈武和我则早两天由南京密赴上海,转船由宁波到溪口。    
    张治中到溪口的第一天,就挨了蒋介石的当头一棒,蒋厉色对张说:“你们的来意是要劝我出国的,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个普通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我的家乡!”    
    我们在溪口住了八天,张治中、吴忠信同蒋介石也谈了八天,每天晚上张把和蒋的谈话详细告诉我,我作了记录,并且把要点缮清请张亲自核定。毛泽东提出的八条,张都逐一请示蒋介石,蒋亦一一答复。除了外间已知者外,这里且记述一些轶闻。    
    关于划江而治问题,外间有许多传说。事实上渴望划江而治的是李宗仁,是国民党党政军人员,是以CC派为代表,但是连蒋介石自己都不相信。张治中对蒋说:“南京方面意见,希望能够确保长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由国民党领导;东北、华北各地由中共领导。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汉口、南京、上海则联合管理。”蒋答复:“不必由我们提出,共产党恐怕还不是这样看法。”“我们虽然想保有若干完整的地区,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可是共产党是不愿意我们这样的,同时我们也不容易做到。”连蒋介石都认为划江而治不可能、不容易,至于对国民党了解最多最深的张治中、邵力子更从来不抱这个希望,不提这个主张。    
    关于外交问题。张治中对蒋指出,“过去一面倒亲美反苏是一大失误,今后务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获致邦交之平衡。实行美苏并重,不亲美亦不亲苏,不反美亦不反苏,平时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中国在远东处于极有利的重要地位,应善为运用,首先派人打开中苏僵局,国内才能团结安定。”蒋对此频频点首,但说:中日问题不宜忽视,中日两国如能亲密合作,不但对两国有利,对远东以及世界和平都有利,我们将来可望不受白种人的欺负压迫。    
    关于国家体制问题,张治中向蒋提议:“从今以后,应该放弃和中共军事斗争的企图,移作政治竞赛的努力;绝不能再存那种由本党一党专政,或以为以本党为主体执政能行之久远的错误观念;只有实行政治民主化,实现多党的民主政治,才是今后中国应走的路向。”蒋对此频频点首。    
    此外,对整军问题、联合政府问题、谈判代表问题、内阁改组问题等蒋都一一表示了意见,张治中认为达到了摸底的目的,欣然飞返南京。    
    回到南京的第一件事,是行政院长何应钦召开了四次会议,讨论和谈问题。参加会议的是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李蒸、翁文灏、彭昭贤、贺耀祖、黄少谷(黄绍〖FJF〗NBD2E〖FJJ〗、刘斐未到),张治中在会上传达了他在溪口与蒋谈话的记录。由于蒋对和谈八项条件有了指示,所以会上没有什么争议,有人提出问题时,张亦能加以解答。会议结果决定:和谈不另订方案,仅作原则性规定九条,就是外间所传的九条“腹案”,包括:(1)战争责任问题不应再提;(2)同意重订新宪法;(3)法统问题与宪法同时解决;(4)军队整编原则应照1946年双方同意的方案处理;(5)同意没收官僚资本,但须另订条例;(6)同意改革土地制度;(7)同意重新审议过去对外条约,有损国家领土主权者废除;(8)同意召开政协会议,产生联合政府;(9)谈判开始,即行停战。    
    张治中认为既摸了蒋介石的底,又有了和谈腹案,代表人选已定,是可以开始谈判了。但为了慎重起见,3月29日又再赴溪口,我工整地抄了一份和谈“腹案”给张,备他面呈蒋介石。蒋看后没意见,只说:“你这次担负的是一件最艰苦的任务,一切要当心!”但归途中,蒋经国却对屈武说:“文白先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共产党愿意和平吗?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蒋、张临别时,蒋介石从山上亲送张到山下,一再表示:“愿意和平,愿意终老是乡。”一回到南京,张就命我写一新闻稿,强调蒋上述两句话,他认为这对气焰嚣张、反对和谈的CC分子具有镇压的作用。


第三部分六、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2)

    3月31日晚,何应钦在他的官邸设宴为代表送行,除了六位代表外(卢郁文秘书长已率领工作人员先行飞北平),我亦叨陪末座。何态度谦逊,平易近人,轻言细语,有如教授上课,毫无军人跋扈骄横之气,得人好感。从宴席的气氛看,大家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是战败求和,中共大军压境,隔江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而国民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颓势毕露,瓦解之势,有目共睹。何对张治中频频举杯劝酒说:“你到杭州拿着总裁的信劝我就任行政院长职务时,我说过,你必须负起和谈责任我才能到任,今天你要出发了,祝你马到成功,不负众望。”张疲倦的脸上勉强露出笑意说:“局面太严重了,我们很少回旋的余地,我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家都知道,我对国共和谈、国共合作,从来存着一种‘痴心梦想’,形势如此,我怎能袖手旁观,置身度外。前途如何,是很难逆料的!”张的调门如此之低,大家默然无语,只有频频举杯相劝而已。    
    4月1日,张治中以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首席代表名义由南京飞抵北平,有如下值得注意的事件:    
    其一是张治中飞抵北平,周恩来没到机场迎接,到场者仅为齐燕铭、刘亚楼、薛子正。而且周第一次会见张治中时厉声责问:“你为什么到北平前先到溪口?你是有意抬高蒋介石的地位,这种由蒋导演的假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张治中对此虽多次反复解释,终未能平息周的愤怒,这对和谈成为一种障碍。    
    其二是张治中在正式和谈开始前,写了一封长信给蒋介石,苦口婆心地劝蒋出国,让李宗仁放手谈和。其天真率直,世所少有。他不知李宗仁和整个桂系的如意算盘,正是首先排除蒋的存在,取蒋而代之,其次与美英拉拢,希望取得美国的支助。有人提醒李宗仁:蒋介石在溪口正在把你当猴耍!李笑说:他耍我,我也正在耍他。李宗仁、白崇禧密交给刘斐的任务主要在此。具体行动由甘介侯等执行。甘找过傅泾波,走司徒雷登的门路,但遭到拒绝,要求美国以美式装备武装桂系军队,亦未成功。李、白如意算盘全部落空。张治中给蒋的信,当然也如石沉大海,这也说明张对蒋缺乏深入理解。    
    其三是和谈进行中,4月8日,毛泽东约请张治中到香山双清别墅谈话,连吃饭带谈话达三小时,周恩来在场。张除谈及有关和谈问题外,还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一贯主张,其要点是:(1)国民党亲美派一面倒亲美、死硬反苏,是一个致命的赌注,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我主张美苏并重,平时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就是国共合作,美苏协调,以国共合作促进美苏协调,以美苏协调促进国共合作,促进远东与世界和平;(2)中国太大了,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光靠苏联不够,还得从美、英等国取得援助,光靠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行;(3)现在世界交通日益发达,各国人民贸易往来,有无相通,是正常的事,我们要和所有的国家做生意,而不能像满清时代那样闭关自守,一律排斥外来的东西;(4)我们既然主张和平,要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就不能对人家采取敌对和刺激的态度,最近我们对待沈阳、上海美国领事的态度是否必要,值得考虑。毛泽东针对张的意见,不久在报上发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其中批判的七种所谓谬论中,有四种是针对张治中的。建国后,我为张代笔写回忆录时,张把那次谈话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我用速记记下,后来整理成文章,发表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共党史资料》第48期,《团结报》1995年2月15日1685期加以转载,这是饶有史料价值的文字。    
    其四是张治中由南京出发前,曾率全体代表往见李宗仁辞行请示,李坦诚表示:“只要是你们同意的谈判结果,我就签字。”到达北平开始谈判没几天,李还致电毛泽东:“自宗仁执政以来,排除万难,决心谋和,秉己饥己溺之怀,纵有汤镬之刑,一身欣然受之而不辞,今日所冀,惟化干戈为玉帛,登斯民于衽席。”说得好听,可是当我们代表团所同意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到南京,李却逃之夭夭,飞返桂林。    
    其五是当和谈正式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的末尾,张治中知道大势已去,大局已成,他有一番极其沉痛的说话,体现了他的思想、胸襟、性格与风度。    
    他说:“国共两党的斗争,到今天可以说告一个结束了。孙总理去世已二十四年,我们没有把中国建成自由、平等、独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