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唐诗选 >

第38章

唐诗选-第38章

小说: 唐诗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液弟涤,多辩智,善谐谑,素与玄宗款密。兄湜坐太平党诛,玄宗常思之,故待涤逾厚,用 

为秘书监,出入禁中。与诸王侍宴,不让席而座,或在宁王之上,后赐名澄。”杜甫少在洛阳时,由 

于当地前辈的援引,时常出入岐王李范和崔涤的邸宅。 

                                           元结 

      元结 (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今河南省鲁 
山县)人。天宝十二年(七五三)进士。史思明攻河阳,元结组织义军,保 
全十五城,立了战功。后历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因遭 
权臣嫉妒,辞官归隐。有 《元次山集》。 
      元结曾一度在樊上“修耕钓以自资”,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过一些接触 
'一';历经战乱,他又亲眼看到人民的惨痛遭遇。因此有些待以反映现实为主 

…  44…

要内容。《春陵行》是这种作品的代表,这首诗和另一首《贼退示官吏作》 
                              '二' 
都曾得到杜甫极高的评价  。他另有一部分描写自然风物和吟咏性情的诗, 
由于刻意矫正华而不实的诗凤,不免趋向另一个极端,往往枯燥平直,缺少 
文采。他的《欸乃曲》是叫船工歌唱的,可见他对民歌的兴趣。他在文学上, 
                                  '三' 
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 ,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 
           '四'                                     '五' 
讽之流”  ,达到“上感于下,下化干上” 的政治目的。当然这仍是为 
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编选 《箧中集》,收同时作者沈千 
运、王季友等七人诗,都和元结自己的倾向相同。 

      '一'元结《漫歌八曲》序云:“王寅中,漫叟得免职事,漫家樊上(今湖北省武昌县),修耕 

钓以自资。”八曲中有《故城东》、《将牛何处去二首》等题。《故城东》有“耕者我为先,耕者相 

次焉”,《将牛何处去二首》中有”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直音伴我耕”等句。自注:“直 

者,漫叟长子也。” 

      '二'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有云:“览道州元使君《春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 

首,……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不意 

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诗中有云:“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 

对秋月,一字借华星。 

      '三'《元次山集》卷七《箧中集序》。 

      '四'同上卷一《二风诗论》。 

      '五'同上卷二《系乐府十二首序》。 

                                            '一' 
                                   舂陵行  并序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二'。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三',不满四千,大半 

      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四',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 

      '五'。”放戏'六',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吏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 

      必不免也。吾将守宫,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春陵故地,故作《春陵行》以达下情。 
                              '七'                                '八' 
军园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九'                                '十'                                '十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 
一'。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十二'。迫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十三'。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欲 
令鬻儿女'十四',言发恐乱随'十五'。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十六'。听彼道 
路言,怨伤谁复知。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十七',抚养以惠 
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十八'!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十九'。州县忽 
乱亡,得罪复是谁。逋缓违话令,蒙责固其宜'二十'。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 
移'二十一'。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二十二'。顾惟居弱者,正直当不亏'二十 
三'。何人采国风'二十四',吾欲献此辞。 

      '一'“春陵”,汉零陵郡泠道有春陵乡,是长沙定王子买的封地,故址在今湖南省宁远县附近。 

      '二'“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春陵在道州境 

内。 

      '三'“贼”,当时一个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在今广西),广德元年冬,占领了道州 

一个多月。呼之为“贼”是封建上大夫对少数民族的污蔑。 

      '四'“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使用的凭证,如兵符、虎符。“牒”,官府文书 

的一种。 

…  45…

      '五'这两句说如果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就给以贬官或削职等处分。 

      '六'“於戏”,同“呜呼”。 

      '七'“有司”,有所管辖司理者,古代用以称呼官吏的名词,此处指地方上的长官。 

      '八'这两句是说地方上的宫长,因受“切责”,只能用严刑峻法来压榨他所管辖的人民。 

      '九'“供给”,供给政府的需要。“征敛”,对人民搜刮、剥削。 

      '十'“乱亡”,乱离逃亡。“遗人”,即“遗民”,指战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唐太宗名世民, 

唐人讳说“民”字。序和下文都说“安人”,不说“安民”。 

      '十一'这句说即使是大宗族,所余下的人也孤单而孱弱。“羸(音累)”,弱。 

      '十二'“意速”,心里想走快些。 

      '十三'“邮亭”,驿站。古制:十里一享,五里一邮。“急符”,紧急的催缴赋税的文书。“迹 

相追”,指传递命令的人络绎不绝。 

      '十四'“鬻(音育)”,卖。 

      '十五'这句说鬻儿女纳税之令一下,恐怕老百姓要出来闹大乱子,此 “乱”与下文“州县忽乱 

亡”的“乱”字同。 

      '十六'“生资”,赖以生活的物资。 

      '十七'“王官”,朝廷派来的官吏。 

      '十八'“为”,从上句“奈何”来,语气词。这两句是说:怎么能再加以压迫驱逐不让他们活 

命呢? 

      '十九'这句说我受中央的命令来做刺史的。“符节”,是中央授权做地方官的凭信。唐武德元 

年,刺史加号持节而实无节,但赐给铜鱼符。 

      '二十'“逋”,指“速租速赋”,即欠税赋。“缓”,指缓交租税。上句说不加紧追索赋税, 

违抗了中央的命令,下句说受上面的责备固然是应该的。这和序文中“吾将守宫,静以安人,待罪而 

已”是同样的意思。 

      '二十一'“分(读去声)”,本分。“恶(音乌)”,义同“何”。这两句说怎么可以因避祸 

图福而改变自己的本愿呢? 

      '二十二'这两句意思是:对地方宫来说,可贵的是忠于职守,而无取于迎合时宜。“适时”, 

指逢迎上司以求得志的官僚。 

      '二十三'“顾惟”,顾念。“孱弱者”,指被压迫的人民。这两句是说想到被压迫的人民之苦, 

总也该想到守宫的正直之道,不能亏损人民。实际是针对上句“逋缓违沼令,蒙责固其宜”说的。 

      '二十四'“采国风”,采集各地的诗歌。《诗经》中的《国风》据说是周朝政府派人采访得来 

的。 

                                 喻瀼溪乡旧游'一' 

                              '二'                                '三' 
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  。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 。我心与瀼人, 
              '四'                              '五'                '六' 
岂有辱与荣 。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昔贤恶如此 ,所以辞公卿。 
                              '七' 
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尤爱一溪水,而能 
        '八'                                '九' 
存让名  。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 

      '一'“喻”,告知。“瀼溪”,水名,在今江西省九江附近瑞昌县南。“旧游”,旧交。元结 

 《与瀼溪邻里》序云:“乾元(唐肃宗年号)元年(七五八),元子将家自全于瀼溪。上元二年,领 

荆南之兵镇于九江。方在军旅,与瀼溪邻里不得如往时相见游;又知瀼溪之人,日转穷困,故作诗与 

之。”这首诗和 《与瀼溪邻里》可以参看。这是元结重到瀼溪乡时所作。诗中叙述他见瀼溪邻里对他 

的态度有了变化,原因在于他自己的地位前后不同。地位一高,邻里便不乐意接近了,他为此感到矛 

…  46…

盾和难受。诗中表示了不如退隐的意思。 

      '二'“忘情”,感情融洽,不分彼此。 

      '三'“惊”,疑惧之意,和以前的“忘情,相反。 

      '四'这两句说我与瀼人共处十分相得,心里已没有什么贵贱荣辱的观念。 

      '五'这两句说瀼人态度之所以先后不同,大约是因为我做了官。“缨”,系冠的带子。“冠缨”, 

是做官的标志,一般老百姓是不能有这种服饰的。元结重到瀼溪正在山南东道节度幕中做军官。 

      '六'“恶(音雾)”,憎厌,不愿。 

      '七'“自休”,主动请求休官。“自休”句说休了官就可以和农民一同种田了。 

      '八'“让”,和“瀼”同音。这句说瀼溪名使人联想谦和逊让的民风。 

      '九'“饮啄”,饮食。“全此生”,保全性命于乱世。末两句说他终于要到这儿来和瀼溪邻里 

同过简朴的生活。 

                                    贼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一',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二',不 

      犯此州边鄙而退'三'。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 

      以示官吏。 
                                                                                '四'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  ,日晏 
                                          '五'                 '六'                   '七' 
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  ,山夷又纷然  。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 
      '八'                                                                   '九' 
贼焉  ?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 
                          '十'                                 '十一' 
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 

      '一'“癸卯”,唐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西原贼人道州”,见前《春陵行》注'三'。 

所谓“贼”,实际是反对唐王朝的武装。本篇主旨在憎恨征敛害民的官吏,所以有“使臣将王命,岂 

不如贼焉”等说法,这种思想出之于唐代士大夫的作品中还是难得的。 

      '二'“永”,指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与道州相邻。“邵”,指邵州,今之邵阳市,在 

湖南省衡阳市西。 

      '三'“此州”,指道州。“边鄙”,边境。 

      '四'“井”,井田。古代井田制:一里为一井,其田九百亩,界为九区,一区之中为田百亩, 

中百亩为公田,外八百亩为私田,八家分耕公田,九分而税其一。这是奴隶主把土地划成豆腐干式的 

方块,作为奴隶劳动的计算单位,以便于派人监督奴隶从早到晚劳动的制度。元结诗里所谓“井税” 

是借以指唐代所实行的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 

      '五'“戎旋(音毡)”,军帐。“亲戎旃”,谓亲身参加军事活动。 

      '六'“典”,管理。“典斯郡”,指广德二年五月始任道州刺史。 

      '七'“山夷”,指山区的少数民族,即当时历史上所称的“西原蛮”,也就是下句中的所谓“贼”。 

      '八'“使臣”,皇帝派下来的租庸使。“将王命”,奉朝廷的命令。这两句是说使臣奉了王命 

而来,难道还能够不如盗赋吗?实际上就是说使臣不恤民命,连“盗贼”都不如,是深恶痛骂之词。 

      '九'“时世贤”,时眼中的贤能官吏,实指善于征敛者。这两句是说谁能陷害人民使之处于绝 

境,来做一个时人目中的“贤能官吏”呢? 

      '十'“委”,弃去。“刺”,用篙撑船叫“刺”。 

      '十一'“将家”,携带家眷。末句表示退隐。 

                                       贫妇词'一' 

…  47…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惨!所怜抱中儿,不如山 
      '二'                               '三'                                '四' 
下魔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述 。何时 
                        '五' 
见府主,引跪向之啼  。 

      '一'元结《系乐府十二首》自序道:“天宝中,元子将前世尝可称叹者,为诗十二篇,为引其 

义以名之,总命曰系乐府。”这首诗为组诗第六首,写剥削阶级对贫苦人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从 

贫妇口中的控诉可以想见一般。 

      '二'“不如”,不及,比不上。“魔(音倪)”,庙之子。一作“麑(音迷)”。这两句说贫 

妇自怜抱中之儿还不如小鹿能得到其母之爱抚而生活。 

      '三'“溪(音西)”,行走出来的路叫“蹊”。这两句说庭前之地本来少人行走,因为差役频 

繁索取租税,被他们踏成路了。 

      '四'这两句写贫妇出外,仿惶道路,迷惑无主,痛苦不堪 

      '五'“府主”,指太守。“引跪”,牵引、跪下。贫妇在当时绝无出路,幻想见太守泣诉。 

                                      农臣怨'一' 

                              '二'                                '三' 
农臣何所怨,乃欲于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 
欲说昆虫苦。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 
                      '四' 
采之,此言当可取  。 

      '一'这是《系乐府十二首》中的第九首。“农臣”,管理农务的官。“怨”,指“农臣”代农 

民诉怨,亦是乐府的名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