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唐诗选 >

第75章

唐诗选-第75章

小说: 唐诗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禄山生日后三日应玄宗召入宫。杨妃用锦绣缠缚禄山,使宫人用彩轿抬着他走,说是给他做洗三 (婴 

儿于出生第三天洗澡)。从此宫内叫安禄山做“禄儿”,常出入宫禁。“羌浑”,作者以此指安禄山。 

安禄山是营州杂胡,故称“羌浑”。这两句说玄宗昏暗,先因宠武妃,诬杀自己的儿子,后因宠杨妃, 

让她收安禄山为养子。 

      '十八'这四句说玄宗对安禄山赏赐无算,竭尽中原的财富,养得他兵力强盛,成为北方的大患。 

      '十九'“控弦”,拉弓的人,指安禄山的兵。“长臂”,指善射者。史传称汉李广善射,长臂 

如猿。 

      '二十'“三千里”,安禄山的驻地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在长安东北二千五百多里。“同雕 

鸢”,和鹫、鹰一样快。 

      '二十一'“换马”,据《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体肥,每次往长安,途中换马次数比别人加倍, 

在驿站之间筑“大夫换马台”。“开筵”,安禄山每到一地,皇帝赐以“御膳”。 

…  31…

      '二十二'这四句说安禄山气焰熏天,声势逼人。他的举动态度可以影响皇帝。朝中大臣被他任 

意辱骂,视同粪土。“暖热”,指脸色、态度的温和或严厉。“苍旻(音民)”,指天,这里喻皇帝。 

 “粪丸”,蜣蜋抟成球状的粪便。 

      '二十三'“大朝”,盛大的朝会。“会万方”,集合各地的长官。“临轩”,指皇帝接见臣属。 

      '二十四'“初旭”,初升的太阳。“祥烟”,朝会时在铜炉中燃烧香料,香烟缭绕。 

      '二十五'“障”,屏风。“褰(音牵)”,挂起,张开。“捋须”,抚摩胡须。“蹇(音简)”, 

骄傲。“御榻”,皇帝的坐具。这四句说玄宗为安禄山特设坐位,表示尊宠,而安禄山态度骄傲,全 

无顾忌。 《旧唐书·安禄山传》:“上御勤政楼,于御座东为(禄山)设一大金鸡障,前置一榻坐之 

 (给禄山坐),卷去其帘。” 

      '二十六'“跟”,脚后跟。“顶颠”,头顶。这两句说触犯安禄山的人就死于他的践踏之下, 

附从他的人就被提升到极高的位置。 

      '二十六'这两句说贵人互相夸耀豪奢的事,强者吞併他人的地盘和武装。 

      '二十八'这两句说由于执政者不理民生,不爱民养民,对于人民的勒索日益频繁。 

      以上二十八句为一节,说由于玄宗宠安禄山,种下祸根;又因君臣奢侈浪费,加重人民的负担。 

      '二十九'“奚寇”,指安禄山叛军,叛军中多奚族人。“挥霍”,指行动迅速。 

      '三十'这两句说这时因承平日久,无人想到备战,中原没有重兵。 

      '三十一'这两句说叛军所过城邑,一夜之间换了旗帜。 

      '三十二'“轓”,车箱两边的遮蔽物。 

      '三十三'这句说虽然是活着分离,却作死别的盟誓,因为估计再见是不可能的。 

      '三十四'“例”,比。“例麞怯”,胆小如麞。“如羸奔”,奔逃如羊。“羸”,瘦羊。 

      '三十五'“上阳”,宫名,在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六月,禄山 

部下攻陷长安,搜捕百官、宦者、宫女等送洛阳。 

      '三十六'“玉辇”,皇帝所坐的车,这里用来指玄宗。此时玄宗已逃往蜀中。“南斗”,星宿 

名。这句说长安附近的人瞻依南斗星而想望玄宗。 

      '三十七'“开辟”,开天辟地。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之前自然界是一片浑沌。“遘”,逢。“云 

雷屯”,用《易经》屯卦表示灾难或黑暗时代。天地开辟有云雨雷电的现象。作者认为治乱是交递循 

环的,所以说心知距离浑沌已久,又该来到浑沌时代。 

      '三十八'“逆者”,指叛臣。“问鼎大”,比喻称王称帝的野心。春秋时楚庄王路过洛阳曾询 

问周王传国之宝九鼎的重量,流露夺取周王政权的野心。“存者”,指未附逆的官。 

      '三十九'“抢攘”,纷乱。“互间谍”,互相侦伺。“枭”鸟,喻奸臣。“鸾”鸟,喻忠臣。 

      '四十'“豺狼”,指占领者。以上三十二句为一节,说安禄山叛军直驱长安,势如破竹。人民 

流亡,皇帝出奔,满朝文武一片混乱,或叛或留,都乘战争谋取私利。 

      '四十一'“河源”,指被吐番占领的河西、陇右一带粮产丰富的地区。这两句说安史乱后财赋 

来源枯竭,吴越搜括已穷,河源又已丢失。 

      '四十二'“左藏库”,唐代中央贮藏全国赋税的地方。这两句说叛乱地区不缴赋税。 

      '四十三'“痿痹”,麻痹。“半痿痹”,即上文一身有左无右的意思。“臊羶”,猪和羊身上 

的气味,封建时代用它作为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的代称。“肘腋”,比喻切近之地。《晋书·江统传》: 

 “寇发心腹,害起肘腋。”下句说外族逼近中原。 

      '四十四'“列圣”,指玄宗以后从肃宗到文宗八代皇帝。“含怀”,怀藏在心里。这四句说朝 

廷上下都不敢倡议收复失地。 

      '四十五'“万国”,各地。“杼轴”,指织机。“困杼轴”,指缺乏纺织物。《诗经·小雅·大 

东》:“小东大东,杼轴其空。”这两句说各地织物空乏,内库钱财耗尽,已是民困国穷。 

      '四十六'“健儿”,指防御外侮的战士。“腹歉”,粮食不足。“馈饷”,指军粮。“高估”, 

估价升高。“铜与铅”,指钱。德宗时江淮多铅锡钱,表面荡上薄薄的一层铜,斤两不符规定,因此 

…  32…

各物的价值合成钱数就要高估。这四句说物价高涨,影响军需。 

      '四十六'“山东”,华山以东。“河北”,黄河以北。“爨(音篡)烟”,烧饭的烟。这两句 

说山东、河北一带炊烟不断,可见居民还不少。 

      '四十八'“不暇给”,即成语“日不暇给”的省文,意思就是无暇顾及。“辛苦”句说居民在 

藩镇过度剥削下,一年劳动只够半年生活。 

      '四十九'“榷(音确)”,征收。“行资”,指行商所带货物。“税屋椽”,收房屋税。德宗 

建中三年 (七八二)开始在交通要道收货物税。次年开始收房屋税,以“间”、“架”计算。 

      '五十'这两句指河北诸镇朱滔、田悦、王武俊、以及朱泚、李怀光、李纳、李希烈等相继叛乱。 

 “作梗”,指藩镇抗命,使朝廷的权力不能达到地方。“狼藉”,乱纷纷。“用戈鋋”,动武力。“鋋”, 

矛一类的武器。 

      '五十一'“节制”,任命官职的信物和文书。“锡”,赐给。“通天班”,最高一级的官阶。 

这两句说中央将节制送上门,给与极高的职衔 (中唐以来节度使往往带同平章事衔)。 

      '五十二'“破者”,指被中央打倒的藩镇,如西蜀刘辟、淮西吴元济等。“以”,已。“迁延”, 

观望拖延。 

      '五十三'这两句说某些藩镇对皇帝傲慢,不讲君臣的礼数。中央对待他们好象对羌戎、先零(音 

怜)一样,加以笼络,保持联系而已。 

      '五十四'“直”,即使。“输赤诚”,表示服从。这两句说即使要求他们表示效忠,也不过指 

望保全大概的体统罢了。 

      '五十五'“政事堂”,宰相商议政事之处。“厌”,同“餍”。“八珍”,指精美的食物。唐 

代宰相议事照例要会餐。这两句讥讽宰相无所建树,会食而已。 

      '五十六'“敢”,表示冒昧之词。“下执事”,听支使的人。“敢问”句是谦卑的说怯,表示 

不敢直接向对方动问,只是向对方的属下打听一下。“其权”,指宰相之权,当时新上任的宰相是李 

石。 

      '五十七'这两句说对国家几十年来的灾患,没有人敢挖它的根子。 

      '五十八'“国蹙”,指中央控制的区域缩小。“人稀”,指户口减少。这两句说土地、人口越 

减,摊派给人民的负担就越重。以上四十二句为一节,列述安史乱后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侵,藩镇割据, 

民穷财尽,而执政者无所措施,且不敢探求祸患的根源。 

      '五十九'“牛医儿”,东汉黄宪的父亲为牛医,因此有人叫黄宪“牛医儿”。这里借用来指郑 

注,是轻贱之词。郑注略知医方,因此由宦官王守澄推荐给文宗治病,得到任用。作者轻视郑注的为 

人和医术,所以用此称。“城社”,古人比君主亲信的小人为“城狐社鼠”,就是钻在城墙里的狐和 

藏在土地神祠的鼠。人对这些狐鼠不易消灭,因为怕损坏城、社。郑注得到文宗的信任。他初时内交 

宦官,后来外结朝官,互相攀附援引,成为一群城狐社鼠。 

      '六十'“盲目”,指郑注。郑注有眼病,视力很差。“把大旆”,指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唐时 

节度使被任命后,皇帝赐以双旌,“大旆”指此。“西藩”,唐肃宗以后凤翔又称西京。 

      '六十一'“怨敌”,指宦官。郑注和李训合谋消灭宦官,失败后郑注对宦官警惕性不足,被仇 

士良命张仲清将他诱杀。“狂狷”,本指轻率和褊狭的人,这里是较重的贬词,犹言谬妄的人。《旧 

唐书·郑注传》说:“轻浮躁进者盈于注门。”《李训传》说:“趋附之上皆狂怪险异之流。” 

      '六十二'这两句化用汉成帝时童谣“昔为人所爱,今为人所怜”,说郑注生时人人侧目,死后 

人人称快。郑、李谋诛宦宫 (史称“甘露之变”,见《重有感》注'一')本是好事,但因无能败事, 

反使得局面更坏。郑注平时好作威福,诬害正人,和李训被史家称为“二奸”,所以作者虽赞成诛宦 

官,对于郑、李本人却少同情。 

      '六十三'这两句指郑注死后头被挂在长安兴安门上示众 (见《通鉴·唐纪六十一》)。 

      '六十四'这四句写左神策大将军陈君奕率禁军出镇凤翔沿途祸害百姓。“三百里”,凤翔距长 

安三百十五里。“黄巾”,东汉末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头着黄巾。封建时代对农民起义军一律诬为 

…  33…

 “盗贼”,这里惜作“盗贼”的代称。“军牒”,调动军队的公文。 

      '六十五'“供亿”,供给安顿。“孩”,小儿笑。这四句说禁军勒索太多,居民无力供应,被 

吓得扶老携幼逃奔他处,抛弃掉初生还不会笑的婴孩。 

      '六十六'这两句说居民逃亡无一定的目的地。只求到山里藏起来,也不认为这就是活路,不过 

暂免屠杀罢了。 

      以上二十句为一节,写郑注和陈君奕,他们都是凤翔节度使,诗中所写诉苦的农民属于他们的 

治下。 

      '六十六'“尔来”,指甘露事变以来。这时上距甘露之变首尾三年。“甘泽”,及时的雨水。 

这两句说人祸之外加上天灾,又遭逢干旱。 

      '六十八'“亭午”,正午。“谁”字一顿。这两句说所谓“盗贼”白昼就起来行事。若问“盗 

贼”是谁,他们多属穷民。 

      '六十九'“节使”,节度使。“亭吏”,相当于汉时的享长。汉时一乡分为十亭,亭有亭长, 

管捕捉盗贼。这两句意思是说,节使用严刑逼亭吏捕盗,但民穷为盗,有深远的根源,既不容易捕捉, 

也不是捕捉所能解决的,所以说“无因”; 

      '七十'“官健”,各州县召募的土兵。这两句说各地土兵自称代公家巡查。 

      '七十一'“荒迥”,僻远的地方。“此辈”,指官健。这两句说常怕在荒僻地带和官健相遇, 

因为这些人还会伤害人。意思说他们自己就是强盗。 

      '七十二'“愧”,表示回答客人的问题不详尽。“无因循”,劝客旱离此地,不要耽搁时间。 

      '七十三'“郿坞”,故址在今陕西省郿县北。“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是凤翔南边不 

远的地方。这两句说这一带道途不平静,不宜夜行。这就是劝客“无因循”的原因。以上十六句为一 

节,说人民在严重的人祸和天灾之下绝了生路,不得已铤而走险。宫府也就把他们当做“盗贼”来捕 

杀,而那些捕盗的人本身就是强盗。 

      中间一大殷记述一个农民的诉述。实际是作者借农民的口说自己的话。 

      '七十四'“举一会”,《左传·宣公十六年》:“(晋侯)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于是晋 

国之盗,逃奔于秦。”“举”,荐举。“会”,指士会。“理”,治。“系人不系天”,一本作“在 

人不在天”。 

      '七十五'“此事”,指上文所述官吏害民,民不聊生的事。“剖心肝”,把心里的话都倒出来。 

 “滂沱”,指流血很多。“紫宸”,殿名。 

      '七十六'“九重”,指皇帝的住处,也可以用来指皇帝。这两句说皇帝已经被小人包围,他那 

里也没有光明。我们徒然哭泣罢了。 

      '七十七'“使典”,即胥吏,掌管案牍的低级人员。“尚书”,指尚书省内的高级政务官。“厮 

养”,犹仆役,指宦官。当时禁军由宦宫率领。这两句说皇帝以下的文武大官都是远远不够格的,更 

不必指望他们解决国家大问题。 

      '七十八'“此言”,指上面四句村民的诉述。这里意思是尽管诉说未详,也不必多说了。说了 

徒然伤心。 

      以上最后一段表示对国事的愤慨和绝望。作者在全诗中强调治乱在人而不在天,地方的治乱在 

 “牧伯”是否得人,全国的治乱在宰相是否称职。作者主张两者都须用有经验有才能的地方行政长官。 

并认为任用大臣能否得当在于皇帝是否明智。诗中叙衰乱的原由,归咎玄宗,直言不讳。叙到近事也 

深责朝廷昏暗,毫不含糊。 

                                     安定城楼'一' 

                                         '二'                     '三'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王粲春来更远 
   '四'                                           '五' 
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 

…  34…

         '六' 
竟未休  。 

      '一'“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是泾原节度使的治所。开成三年(八三 

八)作者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婚后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不中。仍居泾原幕。 

这诗是因考试失意自慰之作。 

      '二'“迢递”,高貌。“绿杨”句说隔着绿杨是一片多水之区。“汀”,水边平处,指泾州东 

的美女湫。 

      '三'“贾生”,指贾谊。他上书汉文帝论当时政治,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 

长太息者六”等语。“年少”,贾谊只活了三十三岁,上书时还是青年。作者应试时也是青年。“虚 

垂涕”,言贾生虽痛切上书,终不被汉文帝录用,比喻自己应试不中。 

      '四'“王粲”,东汉末年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