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
选元诗的人制造了错觉 ,这是应当附带指出的。
'一'据唐人郑贻 《鹿门诗集序》,见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第三函第九册。
'二'《唐诗纪事》卷五三“李商隐”条引杨亿语。参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记杨亿、刘药
“皆好彦谦诗”,黄庭坚“亦不以杨、刘为过”。
'三'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说刘光远学李贺诗,“尤能埋没意绪。
'四'例如顾嗣立 《元诗选》甲集。
采桑女'一'
'二'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三'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宫家二月收新丝
'四'
。
'一'这首诗揭露晚唐时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对饲蚕种桑者也如对农民作同样的剥削。正当蚕小
刚如蚁,桑嫩才冒芽时,里青(里正)就催买新丝,给人民带来悲苦。
'二'“努”,突出,冒出。这句是说桑树才冒出乌鸦嘴似的两片嫩芽。
'三'这四句写天寒,桑叶未长成,采桑女焦的之状。“初眠”,见王维《渭川田家》注'四〕。
'四'末两句说明采桑女所以流泪的原因,和前面所选聂夷中 《咏田家》(“二月卖新丝”)可
以参读。“里胥”,一里之长,又称里正。见杜甫《兵车行》注'八'。
春残'一'
'二'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风雨曾通夕,毒苔
'三' '四' '五'
有众芳 。落花如便去 ,楼上即河梁 。
'一'这首诗写春尽时的惋惜和送别情感。
'二'“棋隐”,《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上句说暂时着棋不能号称“坐
隐”。“醉乡”,《新唐书·王绩传》:“绩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下句说轻微的
醉不能说真正入醉乡。
'三'上句说风雨曾经彻夜不休。下句指落花散布在苔上。
'四'“去”,是说春去。全句说假如花落而春便去了。
… 76…
'五'“河梁”,用传为苏武诗的“携手上河梁”句意,表示送别。末句说在楼上便可为春光送
别,不必真个到河梁去。
… 77…
杜荀鹤
杜荀鹤 (八四六——九○七),字彦之,号九华山人,石埭(今安徽省
'一'
石埭县)人。南宋开始传说他是杜牧的儿子 。他屡试不第,中进士时已四
十五六岁;入梁,以赋诗颂扬梁主朱全忠得到赏识,授翰林学士。有《唐风
集》。
杜荀鹤科举“成名”颇晚,而在诗坛上享名很早。当时人赞美他的“壮
'二'
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希望他远继陈子昂而为“中兴诗宗” 。
他自己曾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
奈值不容真!” (《自叙》),但是他科举失意,仍然发了很多牢骚,甚至
'三'
猜桑诗歌和禄位彼此矛盾 。他作品的主要方面就是所谓“救物”,使“贪
吏廉,邪臣正”,讽时刺世。他直率、勇敢地描述了民生疾苦;他对人民的
同情的深厚,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的真切,超过了他的同辈诗人。
唐末五代的作者绝大多数不擅长古体诗:尽管他们把李白、杜甫挂在嘴
'四'
上 ,所师法的其实都是一些中唐以来的诗人。那时候的近体诗大致有三个
流别:继承贾岛、姚合刻划景物的题材和风格的,象方干、李频;继承李商
隐,尤其是温庭筠描写艳情的题材和风格的,象吴融、韩偓;杜荀鹤是继承
张籍、白居易的近体的风格的,却能把他们在“新乐府”里赋咏而在近体里
所没有赋咏的题材,写入近体诗里,这真是师古而能翻新。他的语言通俗浅
近,颇符合后人评白居易诗为“老妪都解”的说法,虽然也不免有些文绉绉、
'五'
酸溜溜的老学究语 。
'一'周必大散布了这个传说,见《省斋文稿》卷四《池阳四咏》,又见《杂著述》卷六、卷十
五。
'二'顾云 《唐风集序》,见 《唐诗百名家全集》第四函第七册。
'三'《下第出关投郑拾遗》:“况是孤寒士,兼行苦涩诗。”《哭刘德仁》:“岂能诗苦者,
便是命羁人!”
'四'象顾云《唐风集序》说杜荀鹤“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杜荀鹤《哭陈陶》“来阳山
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寄温州崔博士》“县宰不仁工部饿,酒家无识翰林醒”。
'五'例如 《经废宅》“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将归山逢友人》“白发多生矣!青山可
住乎”;《江山与从弟话别》“干人不得已,非我欲为之”。
春宫怨'一'
'二' '三'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四' '五'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
'一'这诗借描写宫女幽寂苦闷的生活,寄托作者自己不遇知音的怨怅。欧阳修 《六一诗话》、
吴聿《观林诗话》都说这首诗是周朴所作。
'二'“婵娟”,容态美好。这两句说貌美害得自己被选为宫女;既知美貌误人,所以懒得照镜
子梳妆。
'三'“承恩”,获得宠爱。这两句说,既然得宠并不在乎容貌,那末自己该怎样打扮呢?
'四'这两句写宫中的鸟声花影,显得春光和暖,反衬出宫人心境的悽寂。“重”,重叠。这一
联极为世人称赏。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谚云:‘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 78…
'五'“越溪女”,指西施在越溪浣纱时的女伴。王维《西施咏》:“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那是写妇女一朝得意;杜荀鹤这两句是写妇女人宫后并不得意,她想起年年采芙蓉的旧伴来。
山中寡妇'一'
'二' '三'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微
'四' '五'
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
'六'
避征徭 。
'一'题一作 《时世行》。
'二'“蓬茅”,用茅草做成的屋。
'三'“麻苎”,即苎麻,可以制麻布的一种植物。“焦”,焦黄。
'四'“柘(音这)”,指柘树叶,也和桑叶一样可以养蚕。“征苗”。征取青苗钱。
'五'“旋(音绚)”,临时意。又作已而、还又解。
'六'“也应(读平声)”,即也该。“征徭”,租税和劳役。
乱后逢村叟'一'
'二'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三' '四' '五'
。还似平宁微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 ,日落前山
独倚门。
'一'题一作 《时世行》。
'二'这两句一作“八十老翁住破村,村中牢落不堪论”。
'三'“寨木”,修筑营寨的木料。上句说因为要供应寨木,把桑树和柘树都砍光了。下旬说因
为官府拉民夫去当兵,结果死于兵差,绝了后代。
'四〕这两句说在乱后地方官吏还象平常一样征收赋税,对衰翁毫不加以安抚存恤。
'五'“星散”,零星散失,不知去向。
… 79…
司空图
司空图(八三七——九○八),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附
近)人。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知制浩。光启三年 (八八七)
归隐中条山王宫谷。此后几经迁移,终未出仕。有《司空表圣诗集》。
司空图由仕而隐。他属于大地主阶级,处在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他的思想里,消极避世占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里占多数的就是山林遣兴,闲吟自适的作品。他论诗强调“韵外
之致”、“味外之旨”,极推重王维和韦应物的诗,认为“澄潜精致”、“趣
'一'
味澄夐” ,这是他的主要趋向。《司空表圣诗集》里只有极少数的古体诗,
近体诗中绝句占百分之八十。就是从艺术角度看来,司空图的创作成就还远
远不能达到他自己所悬的标准。如芟芜选秀,略有一些清浅自然,情致或作
意可观的篇什,大致和姚合、贾岛辈相近。写景诗句如“绿树连村暗,黄花
人麦稀”,“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之
'二' '三'
类,不但作者自己津津乐道 ,也为后人所称引 。
司空图论诗之作还有《诗品》二十四则,用象征的言语来形容诗的各种
风格,往往饶有诗味,例如论“纤秾”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
谷,时见美人。”这样以诗为评,不失为一种创举。但除了比较细致地列具
多种诗的风格外,在理论上贡献不大。
'一'以上所引论诗语均见《与季生论诗书》、《与王驾论诗》二文。
'二'见《与李生论诗书》。
'三'见《彦周诗话》、《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和《香祖笔记》卷四。
退栖
'一'
宦游萧素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
'二' '三' '四'
。燕昭不是空怜马 ,支遁何纺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
'五'
日兢兢 。
'一'这两句说:因无能而宦游不得意,因不得意而退隐中条山。“中条”,山名,在今山西省
永济县东南。
'二'这两句写退隐后最与书剑相亲。
'三'“燕昭怜马”,战国时燕昭王要访求贤士,郭隗时燕昭王说。古代有涓人以五百金为国君
买已死的千里马的头,天下人因此知道那个国君肯出高价买千里马,不到一年便得到三匹活的千里马:
现在您如果真想罗致天下的贤士,那就请先用我。我这样的人得到了您的尊重,人家就相信比我贤的
人一定更得到您的尊重了。昭王听说便重用郭隗,尊他为师 (见《战国策·燕策一》)。这句是申说
“宦游萧索”,言燕昭王爱重贤士,而今无其人。
'四'“支遁”,字道林,是东晋有名的在山林隐修的和尚,他好养鹰和马而不放不骑。有人问
他,他说“爱其神骏”(见容许嵩《建康实录》)。这句表示自己虽“退栖”而壮心未销。
'五'“绳检”,拘束制约的意思。“兢兢(音京)”,小心谨慎貌。
… 80…
来鹄
来鹄,《全唐诗》说他是豫章 (今江西省南昌附近)人,他的《宛陵送
李明府罢任归江州》诗具体他说江州是他的故乡。咸通(八六○——八七四)
'一'
中举进士,不第。他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他一生往来于今湖
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圣政纪颂》透露出他向往唐太宗的政治风度
和对史学的兴趣。他的诗,除四言外,全是近体七律,多写旅居飘流、穷愁
困苦的生活,也有关注民间疾苦的。《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
'一'《圣政纪颂诗序》。
云'一'
'二'
千形方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
。
'一'这首诗通过描写旱云,反映出诗人为庄稼盼雨的急切心情。
'二'这两句埋怨只起云,不落雨。上句既是写旱云形状多变,又是表现人们仰望之久。下句写
远山的浮云和近水的倒影,表现诗人处处关心云层的变化。“片”,一朵云。“重”,云层重叠。
'三'“奇峰”,旱云耸立状。
… 81…
罗隐
罗隐(八三三——九○九),本名横,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
'一'
人 。他自二十八岁至五十五岁,奔波游历。都是为了考取进士,但始终不
被录取。因此写了很多感叹落第失意的诗歌。五十五岁时投奔镇海节度使钱
鏐,得到钱鏐的任用,历任钱塘令、著作令等职。唐亡后,钱鏐对后梁称臣,
罗隐受到给事中的封爵。卒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有《罗
昭谏集》。
罗隐的《谗书》是落第后有感于时事所作的杂文。他不同情韩愈,而称
颂推倒平淮西碑的石忠孝,因而写了 《石烈士颂》,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其
他如 《迷楼赋》也能指出隋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大极旁落,细人用事,是
迷于人而不是迷于楼,对兴亡治乱的认识很有见地。
罗隐的古诗纤弱不足道,近体诗较多。其中的七言绝句,时有以物咏志
的讽谕诗,如《蜂》、《柳》即是。七言律诗音调悠扬,摹写个人的衰世感
伤,往往真切动人。他曾写诗攻击当时的农民起义,为帝王官僚的流离没落
鸣不平,表现了他的地主阶级立场,那些诗当然是应该批判的。
'一'《旧五代史》和《梁书》都称他是馀杭人。现据《吴越备史》及罗隐
同时代人沈崧所撰《罗给事墓志》,知罗隐为新城人(见汪德振著《罗隐年
谱》)。
魏城逢故人'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