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修定修观法要 >

第4章

修定修观法要-第4章

小说: 修定修观法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上所说,我想于蕴既是非一亦非是异。根据前文应知所属理由,一异之外无有有法,今认我为有法,而又不在一异之内,则自性之我决定非有法矣。是为空见生起之初门。《中观本颂》云:如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 
  空见初起之心,喻如空室觅物,但闻人云,此中无物,尚不足信,必躬自检寻内外上下,及墙壁空隙,皆已觅遍,而实不得,此时自心生起无物之决定。空见初起,亦复如是。总束言之,吾人先已认定空见之障体即是俱生我执所执之我,此我由于自成而为实有矣。此时就六根五蕴身心一一检寻,此自成而实有之我,为在六根,为在五蕴,为在身为在心耶?如在,则与六根五蕴身心为一耶?为异耶?周遍检寻,是六根五蕴身心一异之内均无此自成而实有之我,依前文所属之理,判断此我非有,正如觅物遍于室内皆不可得,最后自心生起决定为无之慧。此种决定无我之心,其生起情状如何,初将俱生我执所执自性我之情况,及其所显之情况,暂置于心,明记不忘。而后依此情状以去寻检,及其遍寻不得,此时内心顿起自性为无之决定慧,不由外铄,亦正如俱生我执之执我由于内心,不待外铄。在此种决定心起顿时,如过去世空见习气薄者,则如原有宝物,忽然失去,生出恐慌之心;如前此空见习气厚者,则如原失宝物,忽然寻获,生出欢喜之心。不特此也,经云,譬如失念人疯狂而跳叫,已经千万年,一旦获正念,回忆狂叫状,生无限羞愧。此指空见习气薄者言也。 
  总上所说皆为安立我无自性之教理。第二,安立我所无自性之理如何?第一着,须认明我所所执之情形。我所所执,仍不外实有而已。凡于种种受用,起自性所成之实有想而执著之,即我所执也;即我所身见所认为自性成立之我,将眼等执而为我取受用之工具,此即我所执之情状。于此情状,当先认明。既经认明,则于此情状之上,就眼等察看,究竟眼能见之我,以及耳能听之我,有无自性。依照前文四种关系,仍暂将自性之我,存诸心中不忘,从第一种关系,次第去寻,就身寻,就心寻,就一异寻,皆无所得,则知自性之我为无,即俱生我执所执之我为无。思至于此,则顿知眼等能看能听之我亦无。盖由上诸种思维,于俱生我执所执之我,知其为无自性,亦即能于我所执之我,知其为无。譬如石女儿知其为无,则儿之眼等为无,不待问矣。《中观本颂》云:若无有我者,则无有我所。 
  我执身见,单纯起于我想。我所执身见,就眼等能见等景象生起我想。以上为我与我所无自性之决定。此外尚有余我执一层,依前文我无自性理由,分别检寻,不难知其为无自性。如马,离分别心与名相安立之外,若认为有自性成立之马,则寻此自性之马,与马蕴为一为异,如皆不可得,则自性之马为无,可以知矣。 
  叙分中已言修观分三: 
  (一)具足资粮 
  (二)修观法理 
  (三)正修。今所言者即三。 
  中观正修,亦如朗忍(道次)修法。起始修法,简单言之,照六加行,约之为三: 
  (一)皈依发菩提心 
  (二)喇嘛(上师)瑜伽 
  (三)回向 
  修喇嘛瑜伽,所有启请祈其加被,以最强力量,俾我空见坚固之障速即除灭,空见速即生起。启请时,观想喇嘛(上师)在于前面,次观在顶上。外是文殊,内是喇嘛。观在顶上时,启请赐我速达空性。想顶上喇嘛对我满注甘露,我之罪障皆灭。此时对于我想之心力使其显见。于其显现时,照前所讲之理,观察其执著情形,暂置不忘。然复寻检其与蕴为一为异,迨至遍寻皆不可得,则内心油然生起决定智慧,决定自性之我为无。此最后之决定自性为无,即中观修止法所缘。将此决定为无之智慧,安置于心,加以保持,勿使退失。如系曾修止人,即能以离沉掉过失之定力,于我无自性之心,长久安住。但专恃此定,亦不能入空见。然则如何而可?第一对于我无自性油然而生之强猛决定心力,勿使细微,尽力所能,以防退失。如是修习以去,因油然而增之决定心力,有久则自微之倾向。如是宜注意防其细微,用心中正知一分以观察之,见其将微,则提起此我是无,如有则不在一必在异矣。经如是作意,则决定心力又复振起。如是屡屡振起,务使与初时油然而生之力相等。因此时已经得定,沉掉等过,早已皆无。惟余此细微一过须防之耳。 
  无我决定心生起时,亦如九种住心之初二住。执实方面心力尚多,决定无我方面心力较少,一时一时萌起而已。及经正知作意振起后,此时有如四五住,执实力微,无我力强,能长时继续,此时将住于无我之决定心(以无我为所缘),谨守勿忘。并分正知观照,如现细微趋向,则又思维我决定是无,如有,岂不在一异之内,如是振起之。设使心不能住于所缘(无我)而形退失,则对于观察等心,稍为放松,而以执持所缘为主。如此之后,若于观察一异等心,不生喜悦,则又为住缘力量过大,而决定无我力转小之过。宜复从一异观察,初已言明,决定心住于所缘(无我),分正知以观察细微倾向之有无矣,并未放释所缘也。故中观之用心法,不但不释所缘,而一面又须观察一异等;一面观察一异等,而又不失住缘之心。譬如析薪,一手执持,一手析之。若唯析而不执,斯不善析薪矣。如是修习以去,细微倾向可得无有,或如偶现微相,或萌实有执,当时正知即能觉察而除去之。正如第八住心,正知得力,沉掉难生,生即除去矣。自此以后,因决定无我之心,已经纯熟,细相不生,不复再用正知,亦正如第九住,沉掉已离,不用正知观察,而纯用串习力,住于无过定中。盖此时住缘心不碍察过心,察过心不碍住缘心,串习已熟矣。至此,则决定无我智慧可以明显,而且久住,是为相近之观,尚未得正观也。如此之观,是名虚空观,而非中观。中观者执实之障已尽者也。虚空观不过如虚空性,无触法之碍而已。但虚空观亦非易事,盖必除去触碍之法,而后可见虚空性。欲去触碍之法,必先知何者为触碍法。除去触碍法之障而得虚空,除去执实之障而得空性。修观行人,以决定心住于空性,长时继续,如此长时观想之情形,呼为郎卡打布,意谓安想如虚空生起之情形。前文已言,决定住缘心,与正知观察心,当同时并行矣。此时如虚空之安想,亦非住缘不可,故可名为如虚空之定(住)相。总之,住无我所缘心(止)如马,决定无我心(观)如骑者,不可相离。既得郎卡打布,则必有界脱(后得)生起,心安住于无我所缘不乱,名曰两泻。心不住无我所缘(出定后),而仍不离无我之想名曰界脱(后得)。得界脱时生起之见,名如幻见。故出定后宜观一切如幻,如幻复有二种:(一)空如幻、(二)境相如幻。空如幻者,扫除实有之后,相分尚在,是为唯有(岳把掌)。唯有即空如幻。现在所观之如幻,非指空如幻言,乃指境相如幻言。譬如幻师,以木等变狮象,幻师眼识所见之境,虽属宛然狮象,而心中决定知此狮象皆非是实。境相如幻正是如此。吾人平常对于我、我所,所以显现其为实有者,盖执实无明之力乱心所致(亦如旁人为咒力所乱,见狮等为实)。今因修观之力,于此显现之境相,决定知非实有(亦如幻师知狮等非实故),是即可谓通达境相如幻之理矣。(住无我所缘心如马,决定无我心如骑马者。) 
  前已言止观当并行矣,必心能住缘(无我)不失,已得止后,又能一面观察,决定知其无我,然后能见境相如幻。换言之,若决定了知无我之心不能久住,则不能见境相如幻。前所说界脱行人,固已略通空性,而心则未必能久住所缘。但虽不能久住所缘,而以修空力故,有时见一切境如烟如雾如虹,或见自身空洞无物。然此种现象,虽不通空性之人,亦能得之。如有一类人,任于何境皆制其心,不生作意,久之亦能获得如是现象,此所谓境相如幻也。故于此当知者,即决定了知无我勇猛之心力,能久住于止时,始能见相近空观之境相如幻。凡得相近空观之补特伽罗,亦如幻师观一切境界皆如幻化。上乘安立之如幻观,即指此种而言。若在界脱地行人,所有如幻境,有有勇猛力能久住者,有无有勇猛力不能久住者。其不能久住者,则宜依《三昧王经》所有义理修之。此种行人,虽未得相近空观,而已通达我无自性。既达我无自性,心中只有唯我之名存在。既知唯有我名存在,则知我名者,即业力与果之所依,亦即我所有种种作为之所能依,而我名非可寻得之物,故曰唯有我名。凡依我名所有作业得果,及一切作用,均宜照梦幻泡影等喻着想。如何着想,例如幻师因有咒药物种种因缘,故有幻相,幻相复有种种幻动作。又例如梦者,因有睡卧因缘,故有梦,梦中复有种种动作。是故当知,无有自性之唯有我名,亦由种种因缘而来。而此唯有我名之上,所有种种无自性之作业,无自性之得果,亦如幻相所有种种动作,与梦中所有种种动作,决定是有。但虽决定是有,而一切因果作用,仍复如我仅有其名。 
  总摄前文,已经得止之初步修观人(初入观路)约分二种:一种对于空性止已得,而未入中观路,一种对于空性止已得而又已人中观路。得止而未入观者,是为初业有情。初业有情于界脱时(出定之后)对种种蕴上,不免时有自性显现,则宜将修观时决定无我之见提起,思此诸蕴,虽若自性显现,而自性本无,仍与正修观时无异。故界脱者宜随时随地将我无自性之力依恃坚固。若稍懈弛,则自性执著又复入心矣。但虽将我无自性之力依恃坚固,而不免时生如是疑虑:今之显现诸蕴,若皆无性则我亦为无,而因果等又何如乎?生如是疑时,宜照前说《三昧王经》义理修之。义理为何?即依幻师幻象之喻而修是也。因幻师眼识中所显现之象马,虽属是有,而实无性。倘若有性,岂不成真象马乎?盖咒等因缘所显故。吾人眼识中诸蕴亦复如是,相虽是有,性则为无,性既无已,唯有我名(我名亦由因缘所成)。由名因缘复生种种作用,亦(如)由因缘所生之之幻化象马,复生种种作用,当如是思之。空如幻者,但知空性,不知缘起。界脱者所以必须如是作观,即在就缘起以明性空,缘起性空,务须圆融。截至于此,当分界限:(一)于我及蕴界上将自性空去;(二)空去自性之后,此我及蕴所余唯假名。将此无性及假名二者之理,于我及蕴上融会于心,善巧修习,则可谓于中观之事理已生起矣。所谓中观难得者,皆因不善巧之故。前文所说,于中观道多未善入,此处所说始为善入。 
  善入中观之补特伽罗,于后得时,修如幻观之法如何?后得之补特伽罗,于我与蕴能空去自性,唯有假名之上所起种种作用,同时以自力决定,忆念真俗二谛。此种补特加罗于念空见时,当时即思念得起如幻;于思念如幻时,当时即思念得起空见,如此则可谓善住如幻矣。此善住如幻之来源,由于善修空如幻(郎卡打布),故于后得时,善住境相如幻。如不能善修空如幻,则后得时即不能善住境相如幻。于后得时,能善修境相如幻,则对于空如幻之空性,亦易得增长之利益。故知后得之如幻观(俗译),能助长空见(真译),空见能助长后得之如幻观。行人须从二者互助上以修习空见也。补特伽罗无我竟。 
  二、法无我修习法 
  安立补特伽罗者,如六界五蕴。六界五蕴皆法,此六界五蕴之非自性成立,即法无我,总摄为二: 
  (一)有为法之非自性成立。 
  (二)无为法之非自性成立。 
  有为法之非自性成立分三: 
  (一)色法非自性成立。 
  (二)心法非自性成立。 
  (三)不相应行法非自性成立。 
  兹就色法非自性成立言之。身为色之一,先须认识平常所执不依分别心安立而由自成之身,如何使其显现,既显现已,则思如果所执自性成立之身为有,则应头目手足等不为一,则为异。有断然者,于此即须决定其究竟为一为异。如身与头目手足等为一,则断手肘,即应身亦同断。而事实不然,可见身与手等非一矣。再身与头等支分为一,而支分非一,则身亦应有多身,而事实不然,可见身与头等支分非一矣。又如身与支分为一,则应无分别性,如无分别性,则左手动时,右手亦应同时而动。由此种种理由,判断身与支分非一。然则身与支分为异乎?如异,则应彼此不相依,试就支分一一指出而除外之,又能指得出一身乎?如指不出,则为身与支分非异之明证矣。今既于一于异遍寻平日所执之身,卒不可得,于此生出决定无有自性成立之身之心,是则为法无我之初步。于此当思身既非自性成立,然则身究竟由何缘而有耶?于五蕴一切支分之上,由分别心安立身之假名,如是而已。除此假名,都无所有。欲问安立假名之故,求之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真谛。以身推之,一切法皆然。色法无自性竟。 
  心法非自性成立之理者,先观自心如何显现,则觉此心系由自性成立,此亦犹如身执。平常所呼身啊身啊,于其身名之上而起执著。今之心执,平常所呼心啊心啊,于其心名之上而起执著。于此再观所执之心,如果是有,则与其支分,不为一必为异。心之支分为何?昨日之心,今日之心,前心后心,皆心之支分也。所执自性成立之心,与昨日今日之心等为一乎?如为一,则与昨日今日之心,应无分别,既无分别,则昨日之心过去成无,所执之心亦当过去成无。如异,则彼此应不相依。试将前日昨日今日之心,一一指出而除去之,又可得所执之心乎?例如一日分早午晚三心,所执自性之心,如为有法,应当三时心为一,则早午之心成无,晚心亦无。如异,则除早午晚三心以外,又何处得自性之心?于一于异觅自性之心皆不可得,然则心何缘而有乎?盖刹那刹那生灭之上,由分别心安立心之假名,欲求此假名之故,不可得也,故云打巴掌。盖因心之差别,现出种种不同之境。能现出此种种不同境之心,求不可得。必欲求之,亦唯有此心之假名而已。一切心法,不外如是。离此刹那生灭之支分上安立假名之心,而求自性成立之心,竟不可得。例如微尘,亦由东南西北方分之上,安立微尘假名。离此方分之缘起安立假名,而求微尘实不可得。 
  不相应行法非自性成立者,年月日时等皆不相应行也,其非自性成立,显而易见。试就年言,年由十二月而成,依照吾人平日心想中所执自性之年,如果是有,则必与十二月为一,否则为异。如一,则彼此皆五分别,无分别,则一月可作(亦即是)三月四月。如异,则除十二月外,应有自性之年在。既非一非异,则心想中自性成立之年,是为无有。以此类推,月日时等,亦复如是。然则分别心于十二月上安立之年,究为无乎?如有,何以依前所说于一于异求皆不得?于此当知,分别心所安立假名之年,与常人心中所执自性成立之年,各不相同。分别心安立假名之年,与十二月为异,有法可得。盖年名与十二月相为缘起,十二月依于年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