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止观禅修 >

第13章

止观禅修-第13章

小说: 止观禅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姓咦稣涫铀呱跤谧约旱撵蕖S行┦虑槭俏约憾龅模蝗绻姓呶渌谏皇侵晃约骸稣庑┦虑椋渲械睦婊嵩黾有矶唷H绱耍姓呤铀叩闹匾陨跤谧约骸W詈螅姓咝蕹帧白运换弧保庵中蕹址ǔ莆笆┯胧堋保ú匚摹巴╰onglen)”。经由这种修持,行者的心毒会减弱,对众生的慈心与悲心会增加,且心的定静也会增加。

    在金刚乘的呼吸修持的方面,噶举传统中有一种呼吸法称为“三阶段式温和呼吸法(gentlebreathinthreestages)”。一般正常的呼吸法包括入息及出息。在这种呼吸法中,行者计算气息的出与入,以此开展心的定静。《知识宝藏》提及入息、出息及顿息——入息及出息的之间,是当气息停留在体内时。这是冈波巴的“三阶段式温和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和“宝瓶呼吸法(vasebreathing)”不一样。宝瓶呼吸法是一种比较强烈有力的呼吸法,对初学者而言,过于强烈。在冈波巴的方法中,首先是吸气(入息),接着将气息屏留于腹部一会儿(顿息),然后再呼气(出息),共有三个阶段。屏留气息的理由是:正常的呼吸只是在口部的层次,气息并没有遍布到全身。如果我们屏留气息,气息将可遍布到全身。然而,如果我们所气息屏留在胸腔,气息仍然没有遍布到全身,而我们会觉得不舒畅;如果我们将气息屏留在肚脐之下的部位,气息则可遍布到全身。

    如果行者仅做入息与出息的禅修,他可能会分心并忘记他在禅修。如果他的呼吸禅修包括入息、顿息及出息,那么,倘若他失去觉知,他将会忘记屏住气息,此时,他失去觉性将会很显著。所以,和仅有入息与出息的禅修比较之下,三段式呼吸法对开展心的稳定性较有利益。

    金刚乘特有的第一个方法称为“个别除退法(梵文pratyahara,藏文sordu)”,涉及逐一地断除障碍。有六种障碍是修持“止”的主要障碍:昏沉、亢奋、瞋恚、追悔、不确定及执著。行者必须个别辨识这每一种障碍。例如,他会想道:“我现在有懊悔的感觉,这是一种障碍,所以,我必须应用对治它的方法。”一次处理某一种特定的念头或障碍,比同时处理所有升起的念头或障碍要来得容易,这称为个别除退。其中的“个别”,指的是必须被断除的个别障碍或念头。

    第二种金刚乘“止”的修持法称为“气脉(梵文nadis)禅修”。气脉为圆形、中空之精致管道。入体中三条主要的气脉——中脉(梵文avaduit)、左脉(梵文lolona)及右脉(梵文rasana)。在这个修持法中,行者做这三条脉及脉轮的禅修。

    第三种方法是“波若那瑜伽(pranayoga)”或“精微气(vayus)”的禅修。行者做气脉(精微之管道)及流动于其中之精微气的禅修。精微气有不同的瑜伽法和修持法,其中一种是长寿法。此外,尚有使身体产生妙乐的修法,增长智慧的修持法……等。另有一种明点(梵文bindus)修持法,行者藉此修持法使明点遍布全身,而创造身体的妙乐状态及空性与妙乐合一的觉受。

    在金刚乘的法教中也有本尊禅修法。有时候,行者观想本尊在头顶上,有时候则观想自身就是本尊身;有时候,为了使本尊禅修更加明晰,行者做呪语之组成字母与音节的禅修。观想的形相有时候非常大,有时候非常细小,但是,这全都是为了创造心的定静。经由这种观想或生起次第的修持,行者得以净除现象的不清净显相,并开展清净的显相。藉由邀请智慧本尊,行者可得受加持。观想是开展心恰到好处,不过于紧绷也不过于松散的稳定性特殊方法,行者只是安住在心的自然状态之中。一般而言,本尊修持法中的观想或生起次第(藏文“切瑞木(kyerim)”),是开展“止”的禅修的方法。有些人抱着得到一个非常清楚的形相之希望做观想修持,当这种情形没有发生时,他们就变得很失望,且不想再继续修持。观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清楚的观想形相,而是要做本尊之本质的禅修——即藉由观想本尊的清净形相而开展心的定静。当行者的心变涣散时,本尊的形相将会被遗忘,但是,行者也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个情况。所以,观想是开展心的定静及觉性的一种特殊方法。

    有时候,当我们在观想本尊或做呼吸禅修而感到疲乏时,我们可以持诵呪语,持诵呪语可以出声也可以不出声,可以大声或小声,当我们低声地持呪时,我们安静地修持,所以别人几乎听不到持呪声,这在传统上被描述为:以声音只达到自己衣领的方式持呪。在持呪时,我们应该觉知到呪语的每一个音节,所以心觉知到每一个音节。如果我们所持的呪语是“嗡吗尼贝美吽”,我们并不是无觉性地持诵它,而是非常安静地持诵,所以其他人几乎听不到,但是,我们的心一直毫不涣散地觉知到呪语的声音。此外,也有以心持呪,完全不使用声音的持呪方式。我们用念珠计算持呪的次数,同时在心中专注地持呪。这种持呪方式使我们的心稳定,并清明地安住于呪语上。

    此外还有一种持呪方式称为“灭止之持呪法”。这法将以心持呪与呼吸法结合在一起,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以心持呪的方法。在吸气时,我们持诵呪语的一部分,于屏息时持呪另一部分,于呼气法再持诵最后一部分。这不涉及实际的声音。以莲华生大士的呪语“嗡阿吽边杂咕鲁贝玛悉地吽”为例,我们在入息时持诵“嗡阿吽”,顿息时持诵“边杂咕鲁贝玛”,出息时持诵“悉地吽”。这种持呪方式被称为“灭止之持呪法”的理由,是它能停止一切念头。

    除了上述这些利用参考点的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或赤裸地认知心的本性”。这些方法全都是开展无上智慧之途径。开展这种智慧的方法很多,且这些方法的授与可顺应个人的根器或能力及特质,某些方法适合虔敬心很强烈的个人,某些则适合了解能力很高的个人……等情形。所以,行者并非要修这个教本所叙述的每一种“止”和“观”的方法,而是修适合自己的能力及特质的那一种方法。

    所以“止”的修持方法都能开展心的定静。具有这种定静之后,行者继而开展“观”。如果心是稳定的,并安住于它的自然状态之中,行者就能利用敏锐的了解能力去分析现象,或探究、了解典籍文字的意义。所以,心的定静使行者能审察并了解任何心所专注的事物,如此,行者“止”的修持成为“观”的修持。

    有时候,行者仅做分析式禅修,有时候则只做非分析式禅修,有时候则两者交替地做。如果修持正确的话,其中任一种方法都能导致“止”及“观”的开展。就目标而言,它们是一样的;但是,就“道”而言,它们之间有所差异。

    禅修的次第及成果

    这个教本附加说明禅修的三种次第。第一种次第是“不成熟之众生的经验或觉受”:顾名思议,这是凡夫的次第。就修持而言,在这个次第的行者,在某个程度之内,能觉察到心的涣散并返回禅修,因此,他会有各种禅修的觉受。第二个阶段是菩萨的次第,称为“了别意义的禅修”;在这个禅定状态中的行者,对缘起、现象之幻惑本质……等现象之本性,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且智慧愈来愈开展。第三种状态是“佛的究竟阶段”;在此阶段,行者见到了现象的真如本性——平和的本初自性,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智慧,而是一种完全毫不费力的产生的觉悟。所以,这是依其与“现象之真如本性”的关系而分的三种禅修次第。

    《知识宝藏》并未特别讨论来自禅修的经验与觉受,所以,我将简要地提出我对此的一些想法。

    修持禅定的成果是觉悟与觉受。禅修的觉受是暂时的,而且来得相当迅速;觉悟则是经由禅修的渐进次第而得获的,是持久不变的。行者必须努力地得获觉悟,但是不能对禅修的经验或觉受产生执著——不论这些觉受是好的或是坏的。如果行者在禅修时有好的觉受,他应该想说这只是心的一种显相或化现,不须要因为得到这种觉受而感到欣喜;如果行者对好的禅修经验产生执著,他会因而产生傲慢心,这会造成禅修更进一步的障碍。如果行者有了不好的禅修经验,他不应该感到骇怕,因为这也只是心的一种显相。

    不同的禅修觉受是由于气脉的细微结构不同而起,某些人很快就产生觉受,有些人则在禅修变得很稳定、坚固之前,都不会有任何特别的觉受。行者没有理由因为得到好的觉受而感到快乐,也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觉受而认为自己也没有进步。行者也没有理由因为在禅修时有不同的觉受而认为自已有问题,或因为只有微小或缺乏觉受而认为自己的禅修不稳定。行者没有理由因为觉受而感到快乐或哀伤,因为禅修中的觉受,是由于气脉的细微结构不同,而不是由于禅修方法不正确。

    禅修的觉受有三种——妙乐、明性及无念。妙乐觉受的产生是当行者在禅修时感觉到很快乐,且身体有曼妙、安乐的感觉。如果这种觉受产生了,行者应该不要执著于它,或把它当做是禅修良好的一种征兆;行者应该只是不理会它,并继续禅修。当行者产生一种非常清明的觉性,以此清明的觉受看清一切、知道一切时,这也只是心的一种造作,行者应该不要认为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应该不要执著或贪恋这种明性有觉受。当无念的觉受产生时,行者或许会认为他的禅修已经达到全然稳定的状态了;但是,行者不应该滞留于此,他应该只是继续不断地禅修下去。

    当我们在修持佛法当中没有大障碍时,修持的内在障碍很容易产生,这是因为行者很容易开始认为自己的修持得很好,并觉得很骄傲。这种傲慢本身是修持佛法及禅定的一大障碍。西藏有一句谚语说:“充满功德的水无法注入傲慢的坚固之球中。”这表示,当行者变傲慢时,他就像是一团坚硬的固体,而形成一种障碍。由于傲慢是如此大的障碍,行者应该慎察自己是否产生了傲慢心。

    当冈波巴第一次听到“密勒日巴”的名字时,他对密勒日巴感到极大的信心,并去寻找他。他不断地打听、问路,最后终于接近了密勒日巴所居住的地方。密勒日巴的一些弟子出来迎接他,其中的一位女弟子说,她会带他到她家过夜,第二天再带他上山去见密勒日巴,她说她那一天去见过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告诉她有一位来自西藏中部的僧侣将会来见他,那个僧侣具有良好的根器,会成为他的杰出弟子。密勒日巴也说,为这位僧侣引见的人将会有很大的福报,并且不会堕入三恶道。听到这番话之后,冈波巴想道:“啊,密勒日巴是一位大成就者,具有伟大的智慧。如果他以这种方式谈到我,那么我必定是有大福报的人,我在佛法的修持方面将不会有什么困难。”于是,冈波巴升起了相当大的傲慢心,所以,连续两星期,密勒日巴每天都派一位弟子下去告诉他:“不要懊丧,但是,你还不能去见密勒日巴。”冈波巴的傲慢心因此净除了,由此可见,傲慢心为何能成为修持佛法的障碍。

    有些人在非常黑暗的环境中闭关修持——中阴(藏文“巴(尔)多(bardo)”闭关——时,将会在禅修当中见到各种光,并感觉到身体在颤动。这些觉受都是行者必定不要执著的,因为它们只是心的显现。不论觉受是好或是坏,行者只是不执著地继续禅修。由于梦是心的显相,禅修将会创造各种的梦。但是,行者不须要对好梦有所执著,或对坏梦感到忧戚。例如,当冈波巴去见密勒日巴并告诉他自己的各种梦境时,密勒日巴回答道:“你不是说你一直精进在修持吗?你对我说谎。如果你真的做了很多的修持,你对梦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执著了。”

    如果行者做了一个梦,并以为某件好的事情将会发生,但是他的修持却没有出现任何实际的善兆,此时,他将会失去修持的决心,同样的,如果行者在禅修中经验到妙乐及明性有觉受,因而认为:“啊,我有了一座非常好的禅修。”并对它产生执著,但是,当他在下一座禅修中没有得到相同的觉受时,他可能会想说:“啊,我已经失去我的禅修境界了。”所以,行者不应该执著于这些觉受,且要了知这些觉受并不会改变禅修的本质。纵使没有产生任何觉受,行者也不要改变自己的禅修,而只是以禅修的心继续修持。

    身体的姿势对禅修很重要。例如,有一次,当冈波巴在禅修时,他感觉洞穴外整个山谷变得充满了浓烟。当浓烟消散时,他变得很不安,因为他听到极大的喊叫声,他以为他被某种恶魔或邪秽侵害了。当他问密勒日巴这件事时,密勒日巴回答说:他的姿势不正确,使他体内的气脉太紧束,而造成这些觉受,所以,毗卢遮那七支坐或禅修五支坐的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双腿交盘结金刚跏趺坐不是绝对必要,但是将身体坐得很挺直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在持呪或做观想,或做任何一种禅修,将身体坐直、坐正是很重要的。坐正、坐直使行者能具有觉知、觉性及对禅修的专注,气脉中的气也会正确地流动。

    要契入禅定,我们必须具有大精进力,这种大精进力称为“盔甲般的精进力”。它像盔甲一般,当我们穿上盔甲时,我们会具有极大的勇气。我们须要这种精进力的理由是,金刚乘法教引导行者如何在一生之内就成佛,当人们听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升起非常迅速地达到这个目标的期望;当他们无法迅速地得到极大的成效时,他们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我们心须具足大精进力,但是不期待迅速地得到成果,因为首先我们必须产除无始劫以来在轮回中所习惯的一切心毒,然后,我们必须成就佛所具有一切功德、智慧及遍知。为了成就这些正面的特质,并铲除一切负面的心毒,我们需要大精进力。在金刚乘中,我们能在一生之内就达到佛果,我们必须具有如同密勒日巴的极大精进力,但是,大多数人很难具足如此的大精进力。

    我们或许会认为,如果我们具有密勒日巴般的大精进力,我们将能即身成佛,但是,每天只做一些修持不会有任何利益。我们或许会想说:“我不具有密勒日巴的精进力,所以,我不可能得到任何成果。”我们不应该相信,若缺乏大精进力,修持佛法与否将不会有任何差别。佛陀说过:做任何禅修都是非常好的。例如,他说:即使某人只具有他将要去何处及做什么的念头,虽然他尚未到达此处或做任何事,这个念头也将会带来有益的结果,同样的,只是想到未来的修持,也将会带来好的结果。一般而言,只是往禅修地点走一、两步,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利益。但是,根据佛陀所说,这终究会带来有益的结果。所以,我们的禅定修持是非常有益的,我们不应该认为由于我们缺乏如同密勒日巴的大精进力,修持禅定就没有意义或不会有利益,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稳定、持续地修持禅定非常重要,但若只是在一段密集期间内精进地修持,然后因为没有成果而放弃,反而不当。我们需要的精进力是恒久、不变的精进力,这种精进力能让我们保持修持的持续性,同时具有这种精进力及不执著任何禅修觉受,至为重要。

    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