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止观禅修 >

第14章

止观禅修-第14章

小说: 止观禅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这种精进力能让我们保持修持的持续性,同时具有这种精进力及不执著任何禅修觉受,至为重要。

    注:

    1、六道轮回图是:一个大圆圈,由圆心平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描绘六道的情形——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2、更仔细地说,藏文里有“耶谢(yeshe)”(梵文“佳那(jnana)”)这个字,在本书中翻译为“智慧(wisdom)”。在梵文中,“佳那”并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字,它的意思很简单,只是“知道”。当藏文译师将“佳那”翻译成藏文时,他们将“耶”加在“谢”之前,因为“耶”的意思是“一直都存在的本初知识”。之后,这个字被用为“佛的知识”,佛知道一切事物的究竟及相对层面。藏文的“谢'日/阿'(不)(sherab)”或梵文的“般若(prajna)”在本书中翻译为“了解(understanding)”。在藏文中,“谢”的意思是“知道”,“(是曰下阿)(不)”的意思是“最佳、优于一切事物、完美”。“谢'日/阿'(不)”及“耶谢”这两个字时常被交换使用为“知识”及“智慧”。但是,我们还是能区分两者的不同,因为“耶谢”是佛或开悟者所具有的知识,是对现象的直接了解;“谢(是曰下阿)(不)”是行者经由审察、分析及推论而得到的了解,和现象的辨别或辨识有关。在一般人的寻常经验中,一切现象都是混杂,合并在一起。藉由“谢'日/阿'(不)”的理解,一切现象都被分辨清楚,行者知道这是这、那是那,这存在、那不存在,这是好的,那是坏的……等等,所以,一切现象都彼此分明,这就是“谢'日/阿'(不)”的特殊意义,行者在禅修中所知道的事物之真实本性称为“知识”——藏文中的“瑞(格)帕(rigpa)”或梵文中的“维迪雅(vidya)”。因此,这种明性,这种事物之真实本性的知识,称为“瑞(格)帕”。

    3、通常,上师及弟子在每一次佛法开示及任何仪轨修持结束时,都会念诵回向祈愿文:

    以此功德愿证佛自性,

    一切怨放烦恼皆降服。

    愿众生悉解脱轮回时,

    永离生老病死之浪涛。

 辞汇

    辞汇

    本辞汇中许多词具有数种不同的意义。列举于此的定义多限于本书所采用的定义。

    阿毗达磨藏或论藏abhidharma(藏文chongonp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Tripitaka):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行为戒律的教法)及论藏(现象的分析)。在佛教的法教中,律藏主要以论注传统的形式存在。实际上,西藏之《大藏经》并无独立的阿毗达磨部。

    烦恼识afflictedconsciousness见“八识”。

    阿赖耶识alayaconsciousness(藏文Kunshinamshe)根据瑜伽行派或唯识论(Yogchara),阿赖耶识是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或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

    甘露amrita(藏文dutsi)一种加持物,能促进心理与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藏文drachompa)已去除烦恼障的小乘成就者。是全然了悟的声闻者及独觉者(又称为缘觉者或辟支佛)。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藏文Chenrezig)大悲本尊。

    中阴bardo(藏文“巴(尔)多”)字义为“两者之间”。中阴共有六种,但本书仅论及死亡与再生之间的中阴。

    中阴闭关bardoretreat一种高深的金刚乘修持法,修行者于全然黑暗中闭关修法。

    明点bindu(梵文“宾杜”,藏文tig…le)心灵能量精华之光明点或小球,许多甚深的金刚乘修持法必须观想明点。

    菩萨bodhisattva(梵文。藏文changchubsempa)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皆解脱轮回,而致力于开展菩提心及修持六波罗蜜多(六度)的大乘修行者。

    菩萨戒bodhisattvavow为引导一切众生皆证得佛果而修行的誓愿。

    释迦牟尼佛BuddhaSakyamuni又称为乔达摩佛或瞿昙佛(GautamaBuddha),指最近住世于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中脉centralchannel(梵文avadhuti,藏文uma)人体内的一条精微之脉,有精微之气或风循环于其中,大约在身体中央沿脊椎之位置。

    脉轮ckakra(梵文)字义为“轮子”,是中脉上在额头、喉部及心部……等的拓宽点。

    依因缘而存在conditionedexistence见“轮回”。

    究竟或真实意义definitivemeaning佛陀所开示的佛法之直接意义,没有为了顺应闻法者的能力而变化或简化,和相对或应运用之方便意义有所不同。

    相互依存、缘起dependentorigination(梵文pratiyasamutpada)包括由无明开始至老死的十二种相续之流转过程(十二因缘、十二缘起)的相互依存性理论,阐明现象的显现都是相互依存、系决于彼此,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性。

    欲界desirerealm见“三界”。

    法dharma(梵文。藏文cho)“法”一词有两个主要的意义:(1)任何的真理,例如“天空是蓝色的”;(2)佛陀的法教,又称为“佛法buddhadharma)”

    法界dharmadhatu(梵文。藏文choying)遍含一切之虚空,无所起、无所始,一切现象升起皆由之而起。

    禅修dhyana(梵文。藏文sampten)梵文之原义是“禅修”,在本书中指的是“止”之禅修中“心的定静”。

    证道歌(梵文doha,藏文gur)金刚乘行者随顺悟境而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意义、八句eightconsciousness八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等五种知觉或感官意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或烦恼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或根本识。

    蕴、五蕴fiveaggregates(梵文skandha,藏文punponga)蕴的字义为“积聚”、“堆”,五蕴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与经验的五种基本转化功能。第一种是色蕴,是形相、声音、气味、味道、触感等一切非心之物。其余四蕴分别是: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行蕴是心识事件(心所法)的形成,实际上包括受蕴及想蕴。识蕴是一般意识,包括感官及心的意义。

    色界formrealm见“三界”。

    无色界formlessrealm见“三界”。

    四圣谛fournobletruths(藏文pakpaydenpashi)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尤其是小乘道——的基础。

    上师瑜伽或上师相应法guruyoga开展对上师之虔敬心,因而得受其加持,并与之融合为一的法门。是四不共加行中的第四加行。

    小乘hinayana(梵文。藏文tekpachungwa)字义为“较小之乘”。指佛陀初转****时所传的法教,强调仔细审察心及心的迷惑,又称为上座部修行道(Theravadinpath)。

    个别除退individualwithdrawl(梵文pratyahara)逐一净除、消退“止”之禅修障碍的方法。

    佳那jnana(梵文。藏文yeshe)开悟之智慧,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念头及思考模式。

    喝举派Kagyu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由马尔巴所创立,以大宝法王(噶玛巴)为至尊的上师。其他三大教派是宁玛(Nyingma)、萨迦(Sakya)及格鲁(Gelug)。

    烦恼障Klesa(梵文。藏文nyonmong)情绪性的障碍(相对于知识障),通常翻译为“烦恼障”或“染污”、“心毒”。可分为三毒:贪(贪恋、贪欲、贪执)、瞋(瞋恨、瞋恚、瞋怒)、痴(愚痴、迷惑、无明);亦可分为五毒:贪、瞋、痴、慢(傲慢)、疑或嫉(猜疑、嫉妒)。

    库速鲁Kusulu“库速鲁”一词的来源可能是吃、睡及四处走动这三字之第一节组合而成的。指过着二种非常简单生活的修行者,专注于禅修,而不是学术研究及复杂的法门,亦可称之为瑜伽士。

    喇嘛(藏文。梵文guru)西藏佛教传统对已经开悟之上师的称呼,也普遍用来称呼男性僧众。

    左脉leftchannel(梵文lalana,藏文jangma)与中脉平行,有气循环于其中。左脉、中脉及右脉是体内主要的三条脉。

    中观Madhyamaka(梵文)龙树于第二世纪所建立的一哲学学派,经由分析推论证明一切事物都不具有自性,都是空性的。

    大手印mahamudra(梵文chagyachenpo)字义为“大印玺”或“大象征”。此禅修传承强调直观自心,而不是经由善巧法门而了解自心。

    大乘mahayana(梵文。藏文tekpachenpo)字义为“较大之乘”。是佛陀二转****时所传的法教,第一次的传法地点是灵鹫山,强调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性。

    大班智达、大学者mahapandita(梵文)非常伟大的佛教学者(pandita)。

    念珠mala(梵文)一串念珠通常有一百零八颗珠子,持呪时经常使用。

    呪语mantra(梵文。藏文ngak)由梵音组成的禅修本尊之真言。呪语中的梵音代表各种能量,于金刚乘修法中复诵。

    曼达拉、坛城mandala(梵文。藏文Kyikhor)金刚乘修法所用的各种图形,通常中央是本尊,并有四个方向。

    转轮胜王chakravartin(藏文khorlogyurpa)字义为“转轮者”,也称为宇宙之王,或简称为轮王。传播佛法并开启新纪元之王。

    呪乘、真言乘mantrayana金刚乘的另一名称。

    脉、气脉nadi(梵文。藏文tsa)有精微之气或能量(vayu)流动于其中的精微管道。

    涅槃nirvana(梵文。藏文nya…ngenlaydepa)字义为“灭止了”。一切错误之观念及烦恼都已灭止的悟境。

    六波罗蜜多、六度sixparamitas(梵文。藏文parol…tuchinpa)“波罗蜜多”或“波罗蜜”意为“圆满”、“完美”,是大乘道的主要修持,共有十种,其中六项是最常论及的,称为六波罗蜜多或六度:布施(梵文dana)、持戒(梵文sila)、忍辱(梵文ksanti)、精进(梵文virya)、禅定(dhyana)及智慧或般若(梵文prajna)。十波罗蜜多则是六波罗蜜多加上: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及圆满智慧或佳那波罗蜜多。

    道、法道path达到证悟的过程,或指根、道、果中的道。

    方便道pathofmethods(藏文tablam)强调金刚乘不共法门——尤其是那洛六瑜伽——之修持。

    颇瓦powa(藏文)一种甚深的密续法门,又称为“迁识法”,与死亡时意识之迁引有关。

    般若prajna(梵文,藏文sherab)字义为完美或圆满的知识:根据文义,或指智慧、了解、智能、辨识或见解。在本书中指对现象的较高层次知识。

    般若波罗蜜多经Prajnaparamita(梵文)概述大乘道及空性法教之佛教文献。

    波若那prana(藏文bindu)维持生命的能量。

    别解脱戒Pratimoksavows(藏文sosortarpa)小乘之行为戒律,包括七条主要的戒律,在家居士及出家众皆可领受。

    独觉者或缘觉者、辟支佛pratyekabuddha(梵文)字义为“孤独的证悟者”。是小乘道的证悟者,已得到真如的智慧,但是并未致力于帮助一切众生皆成佛的菩萨道修持。

    四加行preliminarypractices(藏文ngondro)金刚乘之基础修行,包括四共加行(转心四思惟)及四不共加行——十万遍皈依大礼拜、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呪(百字明呪)、十万遍献曼达及十万遍上师瑜伽祈愿文。

    顺应或方便意义provisionalmeaning佛陀为了顺应闻法者的能力而变化或简化的法教,与“究竟或真实意义”有所不同。或译为“未了义”、“不了义”。

    三界threerealms轮回的存在分为三大界:“欲界”,受生于欲界的众生依其业力投生于六道;“色界”,受生于色界的众生由于其禅定的力量,具有非物质性的身体;及“无色界”,受生于无色界的众生由于禅修的专注,在死亡时进入甚深的禅定状态,不具有身体、实际之存在形式或驻留之处,因为一切思想及感受过程皆已灭止。

    右脉rightchannel(梵文rasona,藏文roma)与中脉平行,有气循环于其中。

    仪轨sadhana(梵文。藏文drubtab)金刚乘之修持法本,叙述如何观想本尊及做本尊禅修。

    三摩地samadhi(梵文。藏文ting…ngendzin)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定的最高形式。或译为三昧、三昧定、三昧地、正定……等。

    “止”或“奢摩他”禅修samathameditation(藏文shi…ne)基本的禅修方式,在修“止”时,行者通常在观察心之作用的同时,专注于呼吸。

    轮回samsara(梵文。藏文khor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轮回中的众生由于仍然具有贪、瞋、痴的烦恼污染而遭受不同的痛苦。相对于“涅槃”。

    轮回六道sixrealmsofsamsara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前三道合称为“上三道”或“三善趣”、“三善道”,后三道合称为“下三道”或“三恶趣”、“三恶道”。

    僧伽、僧众sanga(梵文。藏文gendun)修行道上之良伴益友,或为修行中的凡夫僧,或为已证悟的圣僧。

    论注、论典sastra(梵文。藏文tencho)佛教之义理可分为:佛陀亲自宣说之语(经典),及阐释佛陀所宣说之法教的论注(论典)。

    施与受或自他交换呼吸法sendingandtakingpractice(藏文tonglen)阿底峡所倡导的一种禅修方法,其中,行者将自己的一切善业与功德经由所呼出之气布施给其他众生,并将众生的一切恶业与不善经由所吸入之气而进入自身。

    悉达siddha(梵文。藏文drubtop)有成就之佛法修行者。

    声闻者sravaka(梵文。藏文nyento)字义为“听闻者”,意指听到佛陀之言说的弟子。为已了悟无我之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空性sunyata(梵文。藏文tongpanyi)佛陀于二转****时开示道:一切外在现象和内在现象及“我”的观念,都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经典sutra(梵文。藏文do)小乘及大乘之典籍,是佛陀亲自宣说之法教,相对于阐述佛陀亲自宣说之法教的论注(sastra)。此外,密续典籍则是佛陀所给予金刚乘法教的典籍。

    密续tantra(梵文。藏文gyu)金刚乘法教之典籍。

    如来tathagatas(梵文)意为“已契入真如本性者”,即“佛”。

    岩藏师、伏藏师terton(藏文)在西藏传统中发掘历代大师隐藏起来之法教(terma,岩藏法)的大师。

    上座部Theravada(梵文)由佛教早期之学派所衍生的学派,主要强调小乘法教。

    外道Tirthikas(梵文)相信“自我”之非佛教教徒,亦称为ic…chantikas。

    深观派traditionofprofoundview印度两个主要的大乘传统之一,由龙树于第二世纪时建立的,强调一切外在及内在现象皆是空性的“中观”教法。

    广行派traditionofvastconduct印度两个主要的大乘传统之一,由无著于第四世纪时建立,强调一切都是由心所造作的“唯识论(Chittamatrin)”教法。是大乘阿毗达磨及逻辑因明学传统的起源。

    三宝threejewele佛宝、法宝及僧宝。

    图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