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

第2章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第2章

小说: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的工作。王明恶习不改,自以为从苏联回来,镀了金,有了“尚方宝剑”,成了“钦差大臣”,于是变本加厉,盛气凌人,指手划脚,连毛泽东都不在话下,高岗哪在他的眼里?王明对西北局工作的指导,无非是夸夸其谈,脱离实际。    
    一天,高岗对毛泽东说:    
    “我们以为苏联飞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却不知道这是祸从天降!”    
    原来,当王明、康生乘飞机回到延安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张闻天、朱德等前往机场欢迎。毛泽东以《饮水思源》为题致欢迎词。他说:欢迎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你们回到延安来是一件大喜事,这就叫“喜从天降”。    
    我们不必苛求毛泽东,不必指责他这篇欢迎词有些过分。那时,王明也好,康生也好,还有其他苏联人也好,还都是同志。毛泽东历来主张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历来主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久别的同志回来了,回到自己身边了,总是令人高兴的。    
    然而,高岗当着毛泽东的面,针对毛泽东的“喜从天降”,来了个“祸从天降”,一字之差,针锋相对,却不能不说要有点胆量和勇气。高岗心里也想过,连有人咒骂“雷公怎么不打死毛泽东”,毛泽东都能“海涵”,都能从中发现问题,引出积极的结果,区区一句“祸从天降”,又算什么?    
    事实确实如此,毛泽东听出了高岗话里的弦外之音,很快就不让王明负责指导西北局的工作,换成任弼时了。    
    1981年,李维汉在一个座谈会上说:    
    “第一,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的路线是正确的;第二,高岗在边区党委和西北局的工作是执行中央路线的;第三,土地革命时期陕北有两个人民领袖——刘志丹和谢子长。”    
    1982年,王首道在一个会议上说:    
    “高岗在陕北同刘志丹等人,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是有功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前,一度要把他们抓起来当作右派,后来我们给他们平了反,刀下留人,高岗是很感激的。但以后,高岗极端个人主义发展,走上了反党和自绝于人民的道路。”    
    事实就是事实。    
    历史就是历史。    
    其实,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那篇著名讲话中,也提到并且称赞了高岗。他说,许多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到后才创立的,许多地方工作是外来干部去后才发展的。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完全团结一致,只有本地干部大批地生长了,并提拔起来了,根据地才能巩固,我党在根据地才能生根。接着,毛泽东同志比较了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外来干部比较本地干部,对于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这些方面,总要差些。拿我来说,就是这样。我到陕北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的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高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1953年以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勾掉了高岗的名字,把后面这句话改为“和一些陕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多了”。    
    自然,这种改动,也已经成为历史了。    
    那么,在陕北时期的高岗,是不是完完全全是一个有功劳的高岗、正面的高岗、光明的高岗、完美的高岗呢?    
    不,不是这样。    
    先看看跨越1942~1943年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高干会”。    
    这个会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深入的基础上召开的,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召开的,是在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之后召开的。    
    会议组成了以高岗为首的9人主席团,出席会议的有边区一级党、政、军、民、学各系统负责干部97人,军队旅以上干部52人,县团级干部117人。大会于1942年10月19日开幕,1943年1月14日结束。大会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毛泽东、贺龙、林伯渠、刘少奇、彭真等领导同志都作了报告,高岗、康生也作了报告。    
    这次大会,端正了边区党的路线,达到了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的一致;大会端正了党风,明确了边区党的各项任务,同时也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一)王明“左”倾机会主义(4)

    这次大会是成功的,效果明显,影响也大。    
    但是,这次大会也存在问题。大会开始十多天,基本上是就事论事,不得要领,如讨论农村党员问题,就只用“到会、交费、模范、公道”四条去套。只是到了第二阶段,毛泽东及时指示主席团要改变方针,要从细微末节的问题转到党内存在的根本思想问题上来,如自由主义问题、对党闹独立性等重大问题,大会才走上正轨。虽然如此,西北边区对党闹独立性的问题和自由主义问题,并没有解决。会议指出,“边区当前仍然存在着闹独立性和自由主义的倾向”。高岗对这个正确的批评,不仅不予接受,反而以一贯正确自居,继续同党闹独立性。而且,由于强调西北局要以高岗为首,因而无论是会上发言还是会后报道,都有突出个人,甚至个人崇拜的现象。对这些,高岗当然不能辞其咎。    
    据熟悉当时情况的老同志回忆,高岗不仅有同党中央闹独立性的毛病,在部门和部门之间,领导同志之间,他也是常常闹矛盾。例如,当时的留守兵团司令员,对西北局尊重不够。任弼时和林伯渠找这位司令员谈话,要他尊重西北局,西北局是中央的代表机关。任弼时认为,我们的军队必须和老百姓结合在一起,依靠老百姓才能打胜仗。比如边区的军队,吃饭靠老百姓供给粮食,打仗靠老百姓帮助运输、抬担架,有缺额或者扩编时,要靠老百姓来补充。所以说,我们的军队和老百姓是互相依存的,是血肉相连的。    
    这位司令员是个好同志,接受了任弼时和林伯渠的帮助。    
    然而,高岗却不。他的思想,没有进入应有的境界。他利用自己的某种优势,向党中央争一种东西。他说:    
    “留守兵团如果仍旧归中央管,那么,他们的后勤保障我们西北局就不管了。如果要西北局保障他们的后勤,那就得由西北局来管他们。”    
    中央有中央的难处,要中央保障留守兵团的后勤供应,这是不可能的。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兵团就只好让西北局管。中央让步了。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一)同高岗接触过的女性,多少人有口难言

    1971年夏天,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时说:    
    我们这个党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大的路线斗争有10次。开头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接着是瞿秋白犯路线错误……1928年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李立三神气起来了。从1930年6月到9月,他搞了三个多月的立三路线。1930年到1931年,罗章龙右派,另立中央,搞分裂,也没有成功……    
    据说,罗章龙对毛泽东这些话,作过别出心裁的“注释”:    
    陈独秀有个“独”字,成了第一个机会主义头子;瞿秋白的“瞿”字上面是两个“目”字,也就成了第二个机会主义头子;李立三有个“三”字,就是第三个机会主义头子;我罗章龙的“罗”字,头上顶着个“四”字,就成了第四个机会主义头子。    
    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讲到所谓10次路线斗争。他说:    
    “过去常说10次路线斗争,现在应该怎么看?    
    “彭德怀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刘少奇同志这一次也不能算了。这就减去了两次。林彪、江青是反革命集团。陈独秀,还有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这三个人,不是搞阴谋的。罗章龙另立中央,分裂党。张国焘是搞阴谋诡计的。高岗是搞阴谋诡计的。林彪、江青更不用说了。”    
    事实证明,这些“路线斗争”,有些是完全搞错了,不能算了;有的谈不上有什么“路线”,就是说,是一次“斗争”,进行这个斗争是正确的,但犯错误的人并没有提出什么路线。人们也都知道,在这些斗争中,对于那些代表人物的揭露和批判,都没有涉及私生活问题。这似乎是中国党内斗争的一个特点。    
    然而,唯独对高岗是例外。    
    1954年2月,周恩来主持召开高岗问题座谈会。周恩来于2月25日在座谈会上作了总结发言。这个总结发言的提纲,后来送毛泽东审阅过。这个发言提纲中,就一再讲到高岗私生活的腐化。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高岗有其正确的有功于革命的一面,因而博得了党的信任,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和私生活的腐化欲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和制止,并且在全国胜利后更大的发展了,这就是他的黑暗的一面。    
    高岗的私生活也是腐化的,完全违背共产主义者的道德标准。    
    除周恩来以外,还有好几位领导同志的报告和讲话中,都讲到高岗私生活的腐化。如:    
    高岗的私生活腐烂透顶。高岗极端腐化的生活和无法无天的流氓恶霸行为,长期无人揭发。    
    很长时期以来,高岗的私生活是腐化的,进入城市以后,更采用各种卑鄙手段污辱妇女,并且同不少政治面目不清的妇女发生关系。在道德上极端堕落。    
    高岗诱奸、强奸妇女,挥霍无度、荒淫无耻、腐化透顶的私生活,简直和军阀官僚淫乱的生活同样,道德败坏已达极点。    
    党的领导人,在正式会议上,用这样的语言,讲到一位曾经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私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是“独一份儿”的。    
    其实,50年代初期的东北,在一般干部和群众中,对于高岗私生活的腐化堕落,如果不是尽人皆知,也是流传极广的。高岗喜欢跳舞,喜欢在女人中间混。高岗善于也敢于向女人调情。高岗对女人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的桃色新闻很多。一见了女人,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高岗的眼睛就放射出淫邪的光芒,在她们身上的女性特殊部位扫来扫去。    
    俄国十月革命后,有不少地主资本家和没落贵族,也就是所谓“白俄”,逃到我国东北。“白俄”中的一些年轻女性,实际上过着卖笑生涯。有一次,高岗在一个“白俄”女人那里睡了一夜,没有付钱。第二天,那女人打电话给高岗,向他讨债。高岗放下电话,一个电话打到东北交际处,命令他们向这个“白俄”女人送去一笔不小的“交际费”。    
    还有一个名叫珍妮的外国女人,经常在公开场合活动。此人爱好男装打扮,身穿皮夹克,头戴礼帽,身材窈窕,风姿绰约。这个女人,是公安局掌握和注意的重点人物。    
    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她突然在舞厅门口出现了。便衣保卫人员立刻警觉起来,走上前去。正想对她进行盘问,发现她向舞厅门里面打招呼,便衣人员回头一看,舞厅里的那人正是高岗。    
    珍妮被高岗请进舞厅。顷刻之间,便搂着她纤细的腰身,翩翩起舞了。    
    保卫人员又紧张,又坐蜡。 这可怎么办?据内部掌握的情况,这个女人有一枚特殊的戒指,只要这戒指在你身上划上一道,见点血,你就甭想活命了。可是高岗居然把她请进舞厅,还同她跳舞!出了事可怎么办?他又不能直接去找高岗,更不能向高岗陈述这一切。    
    保卫人员只好跑回公安局,找局领导反映。    
    几位局领导经过研究,觉得事关重大,决定由主要领导人亲自出面,找到高岗,总算把这个女人打发走了。    
    高岗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又是东北地区党政军第一把手,有权有势,“炙手可热”。想玩哪个女人,就把她调来;玩腻了,或者不顺心了,就调走,都是易如反掌的事。这类事,不仅限于东北地区,到了外地,也一样。有一次,高岗在南方一个大城市视察,看见一位漂亮的服务员,高岗越看越心动,就对一位负责人说:    
    “这姑娘很不错嘛,调到我们东北局去吧!”    
    说办就办。第二天,高岗就又多了一个漂亮而年轻的情妇。    
    高岗在他的住地,经常举办家庭宴会和舞会。他的宴会,带政治性的居多,而舞会,则完全是寻欢作乐。    
    高岗开始搞家庭舞会的时候,总要让秘书通知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务必请总理光临。    
    周恩来身为政务院总理,高岗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现在又调到中央,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周总理听说高岗郑重邀请,曾经高高兴兴地去过。可是,在舞场上,高岗那追逐女性曲线的目光,那粗俗的调情话语,以及同女性互相抚摸的不堪入目的动作,使周恩来不能忍受,就愤然离开舞场,不辞而别。    
    后来,高岗又多次让秘书通过周恩来身边的人员,邀请周恩来光临他的家庭舞会。周恩来断然回答:    
    “告诉他,不去!他的舞会,我再也不要参加!”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一)收复东北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1)

    中央意图陈毅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谦让。饶漱石得知后,说:“你不担任我担任!”    
    “七大”后,陈毅滞留延安期间,中央对陈毅的工作安排,作了认真研究。从中央对当时全国形势的通盘战略考虑出发,收复东北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谁去完成这一任务?中央考虑的人选有二,一是陈毅,一是林彪。但是,看来陈毅去华中似乎更为合适。    
    1945年8月中旬,毛泽东找陈毅谈话。毛泽东说:    
    “你的工作问题,中央反复考虑过,觉得你还是回华中去更为合适。你以为如何?”    
    陈毅思索了一会儿,毛泽东的话是不错的,他自己对华中情况熟悉,几天前还代中央军委起草了对华中局和新四军工作的指示。但是,一想到同饶漱石的关系,心里就发怵。他便坦率地说:    
    “回华中去恐怕做不了什么事,起不了什么作用。”    
    毛泽东笑笑说:    
    “怎么起不了作用?只要你往那里一坐,就会起作用!”    
    毛泽东气势不凡的语调,感染了陈毅。    
    “那好吧!只要我去,就请中央放心,我陈毅答应的事是算数的。”    
    1945年8月25日上午,陈毅便同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陈赓、林彪等二十多名高级干部一起,乘美国军用飞机,从延安飞到晋东南黎城县,然后各奔东西。第二天,中共中央电告华中局:    
    陈毅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华中。陈态度很好,一切问题均谈通。分工:饶为书记及政委,陈为军长及副书记,其余不变。    
    饶漱石接到这封电报,自然高兴,代书记的“代”字,终于去掉了。当然,毛泽东还算是“知人”的,不然也不会下这个决心。但是,话说回来,这也是我饶漱石咬紧牙关“顶”的结果,1944年春天毛泽东那封电报,不是叫我给“顶”回去了吗?倘若不顶,很难说会出现现在的结果。在这类问题上,在关键时刻,是不能退缩,不能让步的。饶漱石这样总结着经验,这样提醒自己。不管怎么说,他陈毅还是回来了,还得同他在华中这口大锅里搅勺子,以后很难说还会发生一些什么。    
    饶漱石等待陈毅的到来。    
    等了一个来月,情况又有变化,中央命令陈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