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冈中学走向北大清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全国高考文综命题的变与不变(1)
周益新,黄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特聘高考研究专家、湖北省黄冈中学文科综合课题研究组组长。
从1982年至今一直在黄冈中学任教,担任文科班主任,先后培养湖北省文科前十名达到12人,其中1996届一个班湖北省文科前十名占5人。
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教研论文数十篇,其中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专论《走出“3+X”误区》,《近三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思路的探讨》《高考命题,体现时代热点》三篇文章被数百家媒体转载。
毕业生在事业上显示出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不是高考高分的学生,而是那些具有乐观的心态、敏捷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高度责任感的公民道德品质的中等偏上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思路……要尽可能运用考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能够感悟、体验的情景和材料,对考生思维品质、心态和公民道德品质进行测试。——周益新
高考文综命题的几个基本倾向
自2004年夏季开始,全国高考出现了分省命题的变化,在统一的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下,分省命题可能会出现多样化的形式。但是全国大多数省份仍然采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分区域、分省命题仍然要执行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分析,稳定下列命题思路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一、从知识来看,不追求知识覆盖率,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在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由于每单一学科考试内容所占比例减少,而对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
例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地理部分考查知识的范围集中密集在①地球基础知识和地图基础知识;②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③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和对水文、植被、农业生产的影响;④大气环境保护;⑤河流补给和河流水文特征;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⑦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类型;⑧工业区位因素和城市化;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知识都属于地理学科可再生知识,或考生终生必备的知识,或与大学继续学习衔接较紧的知识,或可以考查思维变化的知识。
二、从能力来看,突出考查组织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具备在学懂单科知识后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对社会现象进行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的描述与阐释。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不论主观和客观试题,都非常重视情景的设置,来保证试题测试能力的可信度和区分度,突出考查学生在充分挖掘图文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2004年全国卷Ⅱ(湖北卷)第10、12题,天津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观测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考生在考场解题的关键技巧点是要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绘出太阳、地球、卫星三个天体在宇宙中的运行示意图;运用月相形成原理分析为什么天津市一年之中只有6月22日太阳照射的影子面积最大;这两道题都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从选材的主题来看,倡导“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社会公正”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
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在倡导“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社会公正”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方面的经典名题有:2002年“洞庭湖湖区产业结构”和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入手考查河南开封产业结构调整;2003年北京春招考题从“郑国渠和都江堰”入手考查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综合国力的作用;2004年北京春招题第38题“黄山风景区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等”。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考查主题鲜明,涉及到人文关怀、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科技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的能源、交通、对外贸易、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此类关注人文素养、人文智慧、人文精神的题目的比重每年都在60%以上。如2004年夏季全国卷Ⅰ(浙江、福建卷)第38题“蓝色国土”海洋资源的保护,第39题“振兴东北”;全国卷Ⅱ(湖北、湖南卷)第38题“增加农民收入”,第39题“能源问题”。全国卷Ⅲ(新疆、青海区)第39题“拖欠工程款问题”,第40题“土地沙漠化的治理”等等。
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美育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如2004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奥运话题中涉及了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和奥运激发的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意境”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和丽江古城);儒家学说的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关系;西部开发中涉及的地域民族特色等等。
四、从命题角度来看,重视年度重大时事政治问题,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对考试年度中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反映。如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施“行政许可法”;反映修宪中的“人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内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政治领域中强调的“求真务实”;“禽流感”;“淮河治理”;农民工维权的劳动合同意识。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突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如伊拉克问题涉及美国的单边主义,联合国的作用,战争的创伤,朝核问题则体现中国政府负责任大国形象等。
近两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学科试题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当然,热点题并非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例如2003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和我国的人口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汉长城与明长城联系起来,再发散到大西北的开发以及民族关系问题上,并引申出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对话。
近几年试题强调运用学生能够感悟、体验的微观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社会现象中的大道理和社会热门话题。例如从某市针对三轮摩托车营运影响市容常引发交通事故,从而修改相关法规并制定三轮车车主安置措施,重视民意,树立亲民形象,隐性介入体现十六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决策;第38题从黄山风景区采取了对“疲劳”景点实行“轮休制”等保护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既保持了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洞庭湖区农民退耕还湖”命题思路的连续性,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最近两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在突出考查学生描述论证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针对现实问题的新材料,引进教材以外的时代语言组织答案。例如2003年夏季试题第37题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如果考生平时不了解“气象信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等时代语言,是无法作出确切回答的。
利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考试内容中的重要内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的重要特点,近几年从古文中阐发哲理的题目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古文新译,学生阅读理解不会太难,有利于减轻学生考场心理压力;②侧重考查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古文经典,特别是那些和与时俱进有很大关系的古文经典,与我们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内容往往是命题的重点;③多侧重体现人文关怀和审美的内容。
第三章全国高考文综命题的变与不变(2)
今后高考文综命题有可能强化的几个方面
笔者在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地理、政治教学工作,送走了十几届高三毕业生,并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毕业生在事业上显示出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不是高考高分的学生,而是那些具有乐观的心态、敏捷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高度责任感的公民道德品质的中等偏上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思路不仅要强调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件作为切入点,测试考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尽可能运用考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能够感悟、体验的情景和材料,对考生思维品质、心态和公民道德品质进行测试。以下几个方面的命题思路有可能在今后的高考中得到强化:
一、针对独生子女的心态,设计人生价值观的辨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独生子女进入高中、大学的高峰期,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特殊待遇”,在生活上未遇到任何困难,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中突出以“我”为中心,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因而出现一些“营养发达,心态不健康”的中学生。动用高考指挥棒,开展对人生价值观的讨论能起到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省下来的数万元钱资助了40多名贫困考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考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人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辨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本题是一道与现实联系极密切的辨题,考查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核考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本题的辨点是评价道德活动的标准是什么。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谴责。
二、在测试能力的同时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公民道德品质的测试,鼓励考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探讨的意图,体现创新性思维品质。
由于独生子女具有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因而加强对未成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教育是目前中小学刻不容缓的中心任务。利用高考试题可以在青少年中取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4月下旬,上海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一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假设你的一位同学居住在该居民楼内,他因不能到学校上课而对隔离产生了抵触情绪。现在需要你通过电话说服他安心接受医学观察,请写出你准备劝导他的通话内容要点。
此题通过“非典”这一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考查学生运用依法治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教育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本试题出现后,学校、家长、社会普遍反映很好,达到了高考指挥棒所起到的教育意义。
对于2005及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来说,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关心爱滋病人的价值观讨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提倡诚信的人生道德观讨论等等。
三、以现实问题立意,尽可能测试考生对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观念,辩证地、历史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我国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少,某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农村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千万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在高考试题中可引用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料和情景,设计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的试题,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例如:
①再次启动开发环渤海地区新一轮开发潮应注意的生态问题;
②以湖北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崛起和以四川宜宾为中心的西南水电开发应突出注意的生态问题;
③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风能、生物能的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④河流源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河流中、下游综合治理;
⑤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⑥南水北调东线调水、中线调水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⑦小流域建水电站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⑧农业生态退耕对保护和改善地理环境的影响;
⑨城市区位因素的选择和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的治理等等。
四、对能力的测试既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又要要求考生具备社会公共知识,注重知识之间的平滑衔接。
政治、历史、地理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现实问题中有许多内容需要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内在联系的知识去分析。在不扩大跨学科综合的比重的前提下,适当命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之间平滑衔接有“亮点”的题目会提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在品质。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入手,考查河南开封发展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一题,是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之间平滑衔接的成功之作。2004年上海高考文理综合试题“小明在公园活动时出于好奇,去抓蜜蜂,被蜇。他生气地说:‘蜜蜂真是害人虫,应该打死它。’张老师听到后,对小明说了一段话使他对蜜蜂的看法和态度有了改变,请你以张老师的身份,写出这段话的要点”一题是生物、地理、政治学科之间平滑衔接的成功之作。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文化、教育地域差异明显,省与省之间,省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学生群体差异很大,一套高考试题不能满足所有考生测试要求,全国分区域、分省命题也不可能具备上海市学生群体比较单一的条件,但作为中学老师,当然希望从有利于中学教学、支持课程改革出发,每年能有一些突出时代“亮点”的创新好题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