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极-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国民政府如何想到要参加这么一个从地理上看似乎和中国比较遥远的条约呢?目前只找到一份当时中国参加该条约的相关的官方资料,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国经法国之邀请并承认该岛主权本系国际间一种事实。如我国加入该约,则侨民前往该岛经营各种事业即取得条约保障而享有均等权利”。
基于上述原因,中国才加入了《斯瓦尔巴德条约》。也正是由于这个看来很偶然的行为,76年后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才得以自由出入斯瓦尔巴德群岛,并把这里作为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基地。当然,今日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已是今非昔比,岛上建有3个国家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5个鸟类禁猎区,3个植物保护区。煤矿开采是群岛上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目前有挪威和俄罗斯的公司在此经营。其他主要是为旅游和科学考察服务的第三产业。群岛的人口注册制度是1994年建立的,现在注册常驻人口为2333人。挪威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派有一名常驻行政长官,城中有一条公共汽车路线,并提供出租车和车辆租赁服务,建有机场一个,中波和短波电台各一座。
当然,中国人与北极的关系要比签订《斯瓦尔巴德条约》历史悠久得多。不仅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到过北极,后来的有志者也在北极留下了不屈不挠的身影。自古以来,雪封冰锁的北极,对于中国人来说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大约一万多年以前,第四季冰期势力仍未减弱,地球上到处天寒地冻,导致有白令海峡相隔的美洲和亚洲大陆,因为海冰的凝结而连在一起,给跨越两大洲的先人们提供了机缘。生活在亚洲地区、以狩猎为生的蒙古人种的一支为了追逐猎物,不经意间穿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有的向南拓展,成为后来的印第安人;另一支则沿北冰洋边缘分布开来,形成现在的爱斯基摩人。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北极接下了不解之缘。当然,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见解。看看印第人和爱斯基摩人外在形象,同我们是何等的相近,又多么有别于高鼻深目蓝眼的欧美人和肤色黑黑的非洲人,因此说中国人与他们同源是可信的。
有文字的历史记载会为更多的人所认可。700年前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中国和北极相关的最早联系,书中记述说,从中国往北到最远的地方,有被称为黑暗的地方,即北极,那里夏天终日享受阳光,那里有拉雪橇的狗,有白熊……。
后来,中国人又相继踏访北极。
195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次年到达北磁极,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李楠进入北极采访苏联的科学考察站,并成为第一个飞越北极点的中国人。
进入80年代,出于科学考察的需要,进入北极的中国科研人员逐年增多,如高登义、鄂栋臣、位梦华、周良、祝茜、张青松和侯书贵等。1993年,香港科技协进会理事李乐诗女士乘飞机到达北极点,插上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1990年,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了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至5月11日,中国首次以社会集资方式组队对北极进行考察,并在北极点插上五星红旗。
1999年7月至9月,国家海洋局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载着124名考察队员和记者首航北极,行程约5000多公里,对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1年和2002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考察队,两次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实施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