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影坛三剑客 >

第7章

影坛三剑客-第7章

小说: 影坛三剑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感觉是风光,因为身在文工团享受的是穿干部服、拿6块钱的工资、穿掐腰大衣的待遇。还有一些更专业的只有冯小刚和他当过兵的战友才明白的细微标志。风光自然急于与家人分享,向外人表露,冯小刚说当时向队长请了假专门回家让母亲看了一下。    
    那个年代,军人本身就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冯小刚更高兴的是加入了一个让人羡慕的集体——文工团。当时作为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演出,都拿着一样的皮箱,特别威风。其实,威风除了外界的给予,更多的是内心荣誉感的体现。冯小刚最高兴的是干上了自己喜欢的事——专业画画。    
    冯小刚用当时心情来形容是:比现在的海归派还要牛!    
    冯小刚觉得军营赋予了自己太多的财富:一是可以自由地干自己的美术专业,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写生环境让当年的冯小刚感觉当兵比高考的吸引力更大;二是战友和战友情。战友给予的知识和力量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在冯小刚看来,那个年代,部队生活成了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自豪感自觉地转化成了责任感。他后来回想说:“那个时代,上公共汽车绝对要让座的,人家妇女抱着小孩,看着我们军人,我们有一种特别自豪的感觉。穿着这身军装,你就是保护老百姓的,你就是为老百姓干事的。就是谁腐败,我们都不应该腐败。”    
    当退伍时,冯小刚感情上接受不了,像孩子一样无法遮掩心里无辜、无奈与无助的情绪。后来,冯小刚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就像母亲对孩子宣布:我不要你了!”    
    冯小刚退伍后选择了继续穿军装,给自己寻找心理上的平衡。其实当兵的时候,有时候也不穿军装,但是当他不能再穿的时候,就特别留恋,仿佛自己的荣誉感就不存在了。穿着绿军服身上感觉就不一样,就觉得自在、舒服。    
    转业后,冯小刚到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当了工会文体干事,中间去了一个城建开发总公司在工会呆了一年。1985年,他去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英雄横空出世我把青春献给你(2)

    冯小刚来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后,任美术师。那时的生活对他来说真有意思,他和赵保刚住在一屋,一个美工,一个管剧务,人人怀着一腔抱负。赵保刚炒菜、做饭特好吃,每天颠俩菜,喝点儿酒,然后神吹海聊。无非是白天拍的戏这儿可这么改,那点应该那样拍……赵保刚也是性情中人,戏拍顺了就高兴,拍得不顺就着急,俩人性格有点儿像。冯小刚当时充满青年的热血,从服装、道具开始,到后来的分镜头剧本、摄像,什么都学,就盼着有一天,自己去做导演。    
    部队生活一直影响冯小刚未来的生活,包括创作,包括摄制组。他把导演当做摄制组的领军人物,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集体责任感,部队煅炼了冯小刚,他一直回味着那段日子,想拍成电影,并取了一个《歌声离我远去》片名,这就是冯小刚的军人梦想!军人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并未远去,一直跟随着他的梦想!    
    功成名就以后的2003年,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在非典期间创下了25万册的骄人销量,已连续两个月高居全国文学类图书排行榜首位。冯小刚说:“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给读者朋友解个闷儿……非典期间读点开心的东西,如果能因此排解、舒缓些恐慌和紧张,释放些郁闷,‘传染’些快乐,对我来说,是再高兴不过的了。”    
    我把青春献给你!    
    这就是冯小刚青春的梦想!    
    冯小刚:“如果我彻底地就无所畏惧了,我觉得写个30万字也能写,而且比这个好看不知多少倍。但那样,恐怕我就甭打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而最早,我还没想到能这么躲着写出来。”


英雄横空出世世界穷人多(图)

  冯小刚:“为了生存,你得善于迂回,不是说只有一条路能走到目的地,换个方式也能走到。那种既伤害投资人利益又无法让自己的艺术才华展现给观众的傻事再也不能干了。”  冯小刚的电影宣言是:为人民服务!  我把宝押在人民这边了!  冯小刚一直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是一个爱老百姓的平民导演。冯小刚心里更清楚一个道理,自己就是平民!冯小刚爱平民,因为他本来就是平民。他知道,如果电视或电影不赚钱,自己将来还不够当平民的资格!  冯小刚心里想到:“我不能因为拍电影把自己‘拍’成穷人!”  冯小刚心里明白:“从某种角度讲,很多影视人比乞丐都不如!”  试问天下,谁能知我心?  1985年,冯小刚被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几部当时很有影响的电视剧中任美术设计。  从做美工到做导演的角色转换,这其中的波折只有冯小刚自己知道。做影视的人比较多,有的是家里就是搞影视的,父母有钱有势,能把他安插到这个位置上,这种人就比较顺;还有种人就是冯小刚这样的人,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在外边谁也不认识,摸索着学本领,完全靠有没有能力来争取机会。  冯小刚在电视艺术中心那段时间还去广播学院学了3年,是带职上学的。但那段时间对他没太大的影响,甚至没怎么去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一心琢磨着拍片子。其实,课上讲的那些他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在深入影视制作的同时,冯小刚觉得还得写剧本。  《遭遇激情》是冯小刚与郑晓龙联合编剧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对此,使冯小刚极受鼓舞,信心百倍地开始了新的创作。  冯小刚与王朔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冯小刚写了12集,王朔写了13集,但是观众看不出来是俩人写的。他写剧本挺顺,没有说投稿啊什么的过程,而是写了就直接拍了。一般人也许就在编剧的道上走下去了,但冯小刚不是这么想的,他还是想做导演。  1992年,冯小刚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这使得冯小刚成为影视界的红人儿。评论界认为《大撒把》是一部拔萃之作,像一篇散文诗,很温馨。在当时电影市场滑坡的情况下,该片既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又吸引了观众,取得这一成功是很不易的,冯小刚可以说是大功臣。  冯小刚正想着圆导演梦时,赶上《北京人在纽约》这个戏,当时有很多人想拍,后来中心说谁找着钱谁拍,冯小刚和郑晓龙急着找到钱了,是贷的款,于是就拍了。然后执导了一系列电视剧,反响还不错。  冯小刚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一天到晚都想着拍电影。  1994年,冯小刚干起了导演,还兼做美工,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以其唯美的影片风格和动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受到广泛好评。当时是王朔给了冯小刚一个机会,说有人给他们出资拍电影,冯小刚生怕这个机会夜长梦多,很快就把《永失我爱》的本子给赶出来了,这电影就开拍了。  冯小刚刚进入电影的殿堂,觉得电影导演太多啦!要是排队,他只能排在最后的一排,因为他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连拍片的资格都不具备。  1994年以后,冯小刚拍的一系列电影,一下子就起来了,影响力也大大提高。他经历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愿望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说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而是走一步再想下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  从一开始他做导演就和别人不一样,他不是吃皇粮的,因为是自己找的钱,就得想这个钱必须得还上,不能打了水漂。那个时期别的导演只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影片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意识,或者说是如何通过审查的问题;而冯小刚一开始就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通过审查,一个是如何得到市场回报。  从那以后冯小刚就没给公家拍过片子,全是给投资人拍的。第二个片子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那个片子给投资人赚了钱了,投资一百多万,卖了二百多万。《永失我爱》也给投资方赚了钱。  冯小刚拍的作品有一点儿浪漫,本来挺好的,但接下来经历的就是几个被枪毙的事。片子都砸了,让他知道了哪些东西是抗不过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坚持的。和王朔拍了个《爸爸》,片子没有通过;然后又一起弄了个《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刚拍了十天下马了,这么一弄,人家投资人不敢给投了。  那是段苦日子!  从此以后,冯小刚就把自己的电影站在一个高度上,清醒地理解到这个世界上小人物占绝对的大多数,在他们身上往往能看到最真实的生活。  冯小刚电影的人物总不是什么英雄,且常带着一个个小缺点:自私、功利、爱贫嘴等,但在原则性问题上,显现出善良真诚的一面,让人又爱又恨。他通过对小人物的调侃、讽喻,让观众看到一些最普遍的世态人情,相比那些“弱智搞笑”的影片,冯氏影片反而流露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温情和悲悯。而且冯氏影片的结尾深谙好莱坞的煽情路数,让你在哈哈一笑之余还有那么些思考和感怀。  有人批评冯小刚上不了台面,可争论“台上”与“台下”又有什么意义?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您不为人民服务,人民当然不买您的账!  葛优说得好:“我先把13亿中国人伺候好了再说吧!”  冯小刚心里说:“世界穷人多!”  这就是冯小刚的真心,拍电影赔钱,自己就会变成穷人了!  冯小刚:“只有可能是观众抛弃我,我是断然不敢抛弃观众的。这次观众可能觉得不那么逗,但也不至于觉得遭了我的暗算,相信能理解我也是煞费苦心想变着花样讨他们的欢心。”


英雄横空出世《甲方乙方》合作愉快(图)

  冯小刚:“当时在选材上别人也建议我能不能弄个下岗工人的,我说那不太行吧?我觉得是这样的:没下岗的人没这体会,下岗的人也不爱看,连饭钱都没有,谁还花钱买电影票啊!”  1995年、1996年两年里,冯小刚因为他拍摄的影视不能播出、公映,投资方因为冯小刚的问题损失了很多钱,那种挫折让他心里变得哀怨,甚至想说:“我再也不拍影视了,行不行!”  冯小刚没有这么做!  巨大的挫折使冯小刚变得现实起来。  当时北影的韩三平鼓励冯小刚,说不能停着,还得拍,但是拍什么呢?韩三平、张和平说能不能跟成龙大哥一样弄出个贺岁片什么的?从那开始,冯小拍了《甲方乙方》,故事是假定性的。事实证明它的市场方向是成功的。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是他的首部贺岁片,也是中国大陆影人制作的第一部电影贺岁片。  1997年的初秋,《甲方乙方》摄制完成,准备投放市场,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放映厅观摩《甲方乙方》片子,不知怎么搞的,白天调试过无数次的新设备到了晚上正式放映时,声音和画面死活就是不同步,这可急坏了冯小刚。  人们听见冯小刚对着工作人员那略带沙哑的声音:“我不许你再放了,就是叫公安局人来,我也不能再让你放了……”  他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摸黑走进场内,那沙哑的声音又多了一层哭腔:“我向各位赔不是……”  随后的整个放映过程冯小刚是站在放映机旁陪放映员一起度过的,他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重,生怕有什么闪失,直到场灯渐渐亮起场内响起一片掌声时,冯小刚才走出放映间,一边抹脑门的汗珠,一边对大伙说:“今晚我请大家宵夜,愿意聊聊电影的,我陪着!”  冯小刚完全就是一个顶真倔强的性情中人!  《甲方乙方》此前曾叫过好多名字:《好梦献给你》、《比火还热的心》、《成全你陶冶我》,等等。最后,出品人张和平在广州机场候机时,蓦然间形成了“甲方、乙方”这个概念,因为故事讲的反正都是签合同实现梦想的事。冯小刚一听,虽然作为片名指向不是太明确,但是蛮有悬念的,听起来也挺脆生的,别具一格,得,这么着了,就叫《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剧情:(主演:葛优、刘蓓)  姚远、周北雁、钱康、梁子3男1女,4个善良、智慧又善解人意的自由职业者,在1997年夏天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工作重点是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厨子想体会一天被捕、英勇就义的滋味……因为没有经验闹出了很多笑话,随后在“爱情梦”、“受气梦”、“受苦梦”、“普通人的梦”里嘲弄了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  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从开心、好玩、甚至有些胡闹中,渐渐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到后来,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贡献出来。  编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一连串的误会、笑话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捧腹和温暖感人的故事。  冯小刚编剧、导演的贺岁喜剧影片《甲方乙方》原来想写一个关于下岗女工的戏,但一直未成型。后来还是拍成了一部“大荒诞、小真实”的喜剧。  冯小刚说:“不是说任何一个热门的社会现象都能成为一个热门的影视题材,绝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漂亮妈妈》为什么票房不高啊,这是一个惨兮兮的故事,现在人们的压力本来就这么大!”  《甲方乙方》成功了,这说明冯小刚选择是对的!  1998年,冯小刚“吹着”《不见不散》闯荡贺岁市场。故事发生在美国,京味、京话、京油子,平铺直叙,地道的“京戏”,外国人准保看不太懂。  《不见不散》是冯小刚的代表作,也正代表了冯小刚的风格:两三个普通人,不咸不淡的玩笑,有点意思的剧情。冯小刚很“小气”,小题材、小制作。可是冯小刚把这个“小”玩转了。人说小而精就是这个理。小题材蕴涵着大意义,平平淡淡中包含着人生哲理。  当然,值得冯小刚高兴的是《不见不散》赚了不少钱!  有钱就可以再拍电影!  冯小刚心想:“总有一天我会拍出观众最喜爱的电影!”  冯小刚:“其实,我现在对电影的趣味,更接近当初一开始涉足时的趣味。我以前的片子也不是纯粹为商业而拍,只是我对拍喜剧有乐趣,这种乐趣恰好又跟观众的喜好默契,所以开创了贺岁片的局面。”


英雄横空出世《没完没了》地谈恋爱(1)(图)

  冯小刚:“拍个艺术片一点都不难,得个大奖也不算什么,观众才是最有价值的……影视圈的圈子太小了,我看到的圈子比这大得多,我要的是全国观众!”  2000年,冯小刚的贺岁片《没完没了》经过47天的紧张拍摄,关机了,冯小刚成为自产自销贺岁片始作俑者,以其不俗的票房令同行侧目。冯式贺岁片在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续写了再胜的神话。  《没完没了》为2000年萎靡不振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  连续3年了,电影贺岁片的“龙椅”上,端坐着貌不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