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晚清七十年 >

第30章

晚清七十年-第30章

小说: 晚清七十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赫德又岂是省油灯?你搞以夷制夷,他也会搞以华制华,尤其是以满制汉。他知道太后要以满人掌海军:他也知道和「小六子」恭亲王争权的「七老爷」醇亲王奕譞,早就对「海军衙门」这个大「肥缺」垂涎欲滴;他更知道他自己的话对那无知、擅权和恐洋的慈禧,有一言九鼎之力。他如发动使醇亲王出掌海军,那么他的政敌李鸿章,也要举双手赞成。因此,他就公开建议以醇亲王出任「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此议一出,连哑子吃黄连的李鸿章,也得抢先保举。1884年(光绪十一年)醇亲王奕譞就正式受命为「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了。外行而颟顸的醇王当了海军大臣,李鸿章就要靠边站;那手握钱包的赫德也就挤向前排了。
醇亲王是个什么东西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胞弟;同治皇帝的胞叔;光绪皇帝的生父;宣统皇帝的祖父;后来当上摄政王载沣的爸爸。
但是这些血统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他的婚姻:他老婆是慈禧皇太后的妹妹。就因为这一条不平凡的裙带关系,他才当上了皇帝的爸和皇帝的爷;而最糟糕的,却是他凭这条关系挤走了奕欣,当上了海军衙门的总理大臣,作了李鸿章的顶头上司。自此大清政局就是清一色后党的天下了。
醇亲王这个大清帝国中的首席大贵族,头号纨挎子,懂得啥海军呢?因此,海军衙门抓在他手里,就不成其什么「参谋本部」、「神经中枢」和「五角大厦」了……可是反过来说,这个「大肥缺」对他的服务,那可就说不尽了。
奕譞当时是北京城中生活最豪华、最糜烂的亲王。真是所谓把银子当水一样的去花掉。但是除掉他爸爸和哥哥所给的有限的赏赐之外,他哪有那么多的银子,去经常地维持他那奢靡的生活呢?那就靠以不同的方式去贪污了。因此,所谓「醇邸」是其时中外咸知的最大的一个贪官污吏。但是当贪官污吏,也总得有个地盘。所以海军衙门一旦落人这一个大贪官之手,那就不堪想象了。
不特此也。醇邸既然掌握了这样一个大「肥缺」,满族亲贵中的饿鬼,也跟着一哄而来。更不只此也。那时开支浩繁的皇族帐房内务府也在闹穷,那生活日趋奢靡的半老的太后,却舍不得花私房钱。醇王等为着奉承太后,把她许多大小的费用也都开销在海军项目之中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醇邸既然抓到海军衙门这个大肥缺,亲贵无不欢喜——老太后也觉心满意足。
李鸿章原也是「后党」中的一个「周恩来」,对老太后奉承之不暇,何敢「忤旨」?!如此上下交征利,军备竞争管他娘,中国海军的发展就不可复问矣!
清皇室房地产巡礼
读者如不惮烦,我们不妨再把这个腐烂的帝后生活清查清查。看看他们究竟拥有多少房地产,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财产,再及其它。
暂且把「故宫老档」放在一边,权以游客的身份来看他们留下的皇家房地产。且从故宫开始:
在紫禁城内,他们拥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雕梁画栋的宫阙。这些都是木结构的建筑。三年不维修,就难免坍塌。余游故宫,遇一洋老太婆惊奇地告诉我:「They are running down !」(这些房屋都在倒塌呢!)我安慰她说:一万间只少一间嘛!要全部维修,你们的布什总统也花不起这笔钱呢!
禁城宫殿之外,还有数不尽楼台亭阁的「三海」。今日除那由李连杰当「保镖」的「中南海」之外,其它也都running down了。这儿让我们查一查档案:在海军衙门成立之后,李鸿章为着购买快速巡洋舰,向海军大臣醇亲王奕譞签请拨款。醇亲王不但未拨款,反而批复说:「三海」快running down了,老太后无处乘凉,还要请李中堂自海军购舰项下,稍助微款,以表对圣母皇太后之忠尽。李鸿章果然是忠臣,就拨了三十万两,「助修三海」。
「三海」之外,还有个人间天上的颐和园。关于颐和园的故事就说不完了。留待后叙。
颐和园之外,北京东西郊区,还各有纵深百里的东西皇陵各一座。甲午前后,慈禧正在「东陵」建造她自己的陵墓「普陀塔」——这便是后来孙殿英盗墓的地方。孙氏不但把它炸毁,还拖出了老太后尚未腐烂的尸体。并有迷信而兼性变态的士兵,要对她的遗体进行「尸奸」。真是不堪想象。
余与何炳棣兄一次同访普陀塔,见其「享堂」斑驳不堪,询之故老,才知这享堂梁柱和天篷,原由黄金数千两涂饰而成。其后涂金为军阀士兵「刮」去,故显其残破也。
再搭「游12」号火车(车票不足十美元)去承德,一览「避暑山庄」和它的「外八庙」。山庄之内的塞外江南,固无论矣。单是外八庙中某一屋顶的金饰,便用掉黄金一万五千两!——不睹帝后之居,焉知帝后之奢靡。光翻「老档」,隔靴搔痒也。至于「奉天」之陵寝,江南之行宫,毋须多赘矣。
以上那大宗房地产(恕我大不敬用个市场经济的名词来形容皇帝),都属于皇帝一人。请注意一人二字,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皇帝只许有一个。谁当上皇帝,这财产就属于他一人,他的父子、叔伯、兄弟、姊妹全无份——雍正爷当了皇帝,他的亲兄弟阿其那、塞思黑等人,只能做做奴才,和奴才的奴才。这大宗房地产中,他们半片瓦也分不到。分不到足够的皇产,但他们都无钱而有「势,就都变成吸血吮髓的无所不为的亲贵饿鬼了,至于和「皇帝」一齐来的荣耀、权威和美女,那就不必多谈了。所以四海之内的华裔同胞谁不想「做皇帝」?为着做皇帝,英雄好汉们不借弑父杀兄,不惜一切手段而达其目的。做上皇帝的人,最怕的则是别人也想做皇帝。谁再想做皇帝,那就是十恶之首,大逆不道,被抓到了就要「寸磔」,就要「凌迟处死」。
□主席他老人家对做皇帝也最有兴趣。他指指那一大片黄色的房地产,告诉尼克森说:「我就是「他们」(皇帝)的继承人。」那是他老人家向无知的毛子们吹牛呢!试问这大片房地产,有哪一片黄瓦是属于他姓毛的?他老人家也确是有荣耀、有权威。但是想亲近亲近美女,那也只能搞搞偷鸡摸狗,妃嫔成群的「春宫」是享受不到了——当上万岁爷还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喜爱美女,也只能偷鸡摸狗,那还是什么皇帝呢?!吹啥牛,做「他们的继承人」呢?!
读者贤达,这就是在下不厌其烦,所说的「转型」的问题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两千年未变的一个「定型」。这个定型在鸦片战后,搞不下去了,它就开始「转型」。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辛亥之后,又已「转」了半个世纪,继起者如有历史眼光,像蒋经国那样,顺水推舟,另一个百世可知、千年不变的新「定型」,可能很快就会出现了。笔者这项乐观的推测,自以政治制度为限。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另一定型,如何出现?机运如何?自当别论。得机再细研之。
四万两银子一天的宫廷生活
现在言归正传,把时间再推回一百年,看看「甲午战争」前后的晚清宫廷的生活实况。
俗语说:「一双象牙筷配穷人家。」因为你既然有一项奢侈品,你得拿另项奢侈品去「配」呀!这样连环「配」下去,就没个止境了。皇室正是如此,你已有九千间华丽的宫殿,你还得有对等的金玉珠宝、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宫娥采女和千万个大小太监去「配」呀!这也就没个止境了!
康熙皇帝曾说过,他宫廷一年的用度,还抵不上明朝皇宫一日之费也。他老人家所说的只是他自己啊!他如从棺材里爬出来,看看他那五世孙媳叶赫那拉氏的排场,他就不能夸口了,据李莲英的接班人,满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大监小德张的回忆:慈禧皇太后当年一天的生活费,大致是纹银四万两!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试把它折成实物就知道了,那就是宫廷半月之费,就可买吉野级巡洋舰一艘。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至少可以装备一支高踞全球六七位的海军舰队。
再反过来说,为维持这位老太婆的奢靡生活,一年之中我们每半个月要卖掉一条巡洋舰;一年要卖掉一支海军,才可马虎应付!
或问:这个老太婆哪能用掉这许多钱呢?曰:她老人家场面大嘛!不信且从那九千间大宫殿再算一下。四万两一天也不算多嘛!再者,办事的官员还要贪污中饱呢!——溥仪不是说过,他五岁的时候,一个月要吃掉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吗(见溥仪着《我的前半生》)。他的鸡鸭可比我们吃的昂贵得多呢!
据康有为的调查,清宫中一切的用费都是三七开。那就是报销十成之中,三成是实际用费;七成是层层经手人的分润,这是例规。至于那三成是否是真的用费,还要待考。例如西太后在颐和园赏王公大臣看戏。怕露天有阴雨,要搭个「凉棚」。这凉棚搭掉三十万两,三七开,则凉棚实际用费是九万两。一个凉棚要九万两银子?那就天晓得了。
总之,那时宫廷中的贪污是没命的;也不是常理可以推测的。例如左宗棠在新疆立了大功,返京两宫召见。太监们要左氏出陛见关节费3000两。左宗棠这个「彭德怀」不出。可是李鸿章这位「周总理」为顾全大局,就代他出了,后来左宗棠将军奏对称旨,慈安太后大为感动,乃赐以先帝(咸丰)墨晶眼镜一副,以奖有功。谁知太监公公捧旨颁赐时,按例又要索礼金数千两。可是这位「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一气之下,「先帝眼镜」也就不要了。又是我们和稀泥的「周总理」,为顾全大局,替大将军出了半价买下了事。(见《李鸿章年(日)谱》)
朋友,人总归是人。人类的武器已从石斧、弓箭进化到原子弹。但是人类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则变化不多也。余读《史记》、《汉书》,余亦读近代、现代、当代中国史也。标点符号打起来,今文古文之雷同,不可胜数也。岂小子性好以古比今哉。
周恩来做了二十多年的终身「宰相」。李鸿章也做了二十多年的终身「国务总理」。同为历史家、政论家讥为无行的不倒翁。但是没个周总理,哪有今日的小平中兴和唐树备访台?没个李宰相,八国联军期间,大清帝国没哪个好下场啊!不佞曾慨乎言之,并曾蒙老友徐乃力教授,同情过奖也(见上引《论文集》页二九、三三)。周恩来说,他当了二十年总理,无时无刻,不是临深履薄!俾斯麦曾暗喻李鸿章只会打内战。鸿章向老铁血怅然叹日:「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见同上。只词句稍有不同,然余亦闻之于更可靠的淮军旧之口述历史也。)历史家臧否「古大臣」,可不慎哉?!
老太后不如小阿巴桑
以上所述虽只是一窝小故事,但一叶知秋,从小看大,我们也就知道这个太后主政的王朝是个什么东西!它纵在帝王时代的传统中国里,也是个「亡国现象」。这种中世纪的烂王朝配不配在「现代」世界上与列强争雄?!
至此我们不妨再看看我们的敌人是什么回事。前已言之,明治天皇登基时原无一兵一卒。日本那时是个农业小国,落后不堪,没几两银子好筹也。然维新之后,面向大陆,全国处心积虑,举朝卧薪尝胆,立志要夺我大清的锦绣江山,购买「吉野」的银子不够,明治皇娘把仅有的首饰都捐了出来——她这个小阿巴桑,哪能跟老太后比,她可是没有几件首饰呀!
其后我们一赔就是两万万两。这小日本婆子,一本万万利,岂偶然哉?岂偶然哉?至于天皇陛下那几位大败我军的海军将领,伊东佑亨和东乡平八郎都是自视超人的「藩士」(原「武士」)出身——我们蒋老总统最佩服的「不成功,便成仁」的死士。东乡也是个小格林威治。在英国海校与海军中搞了7年之久,与严复、刘步赡等同学。下段有空挡,再补叙之。
总之,敌我相比,清日战争的前途如何,那时如有电脑,一揪电钮,明明白白?孙子说:善战者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殊不知善败者,未待交锋,也早就一败涂地了。何待枪响?!
抑有进者,清廷腐化,慈禧老太后不过是冰山的尖子罢了。太后之下,还有近支亲贵,远支宗室,乃至整个满族构成的吃粮不当兵的统治阶层,和汉人也有份的庞大无能、昏馈颟顸的整个官僚体系!
先看所谓旗人。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满军八旗加汉军旗和蒙旗,全民皆兵,男女老幼(今日所谓军眷)盖有30余万人。且用个□□的名词,他们的军需给养是实行一种「供给制」——□□的解放军,在进城前也是如此的。
那时既然所有的「旗人」都是兵,所以所有的旗人都「吃粮」。后来再经居心不良的汉奸代为策划,旗人纵不当兵也照样吃粮。因而有幸生为旗人,呱呱坠地时便开始领退休金、养老金,一领领了两百多年,终于把一个劝劳尚武的边疆少数民族,大半变成了通都大邑里,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懒满」(不是懒汉)。但是这些懒满的生活费是哪里来的呢?那就靠原是八旗大军的后勤总司令部的「内务府」了。
所以满清时代的内务府所管的钱包,一般都比「户部」(国家财政部)所管的要扎实得多。对上它是皇帝和后妃的帐房、私府。管皇室衣食住行和玩乐。对下面的那些满族(和旗人)的无业游民来说,那它便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且看我们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晚年便是个靠内务府过活的无业旗人。
但是户部自有来自各项税捐的「国库收入」;内务府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这原是清史里还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可是简言之,在清军于1644年入关之前,它原是八旗的军需署嘛!入关以后场面大起来,清承明制,在财政上,内务府几乎与户部平分天下。丁银(人头税)、地银(钱粮)统归户部,但内务府有时也有一份!特殊税收如粤海关,浒墅关,部分盐茶丝瓷等税收有的就直接划归内务府了。此外满人入关后直接承继了明朝的皇庄土地,还无限的圈地(圈无主与有主的土地)为皇帝的私产。因此大清皇帝也是大清帝国之内的第一号大地主。但是再大的地主的地租也养活不了一个皇帝,所以皇帝另一项最大的收入,便是「升官发财」了。皇帝是一国最大的「官」,他也就发最大的「财」。
公开的卖官鬻爵
在清朝做官(纵使是清官),也有「陋规」可使你发财。赃官就不得了也。他们看「缺」,缺愈「肥」则钱愈多。
做皇帝也有陋规。纵是再好的皇帝,像唐太宗、像康熙,陋规(如地方官之进贡)也可使你富甲天下。「赃」皇帝那也就不得了也。他可卖官鬻爵。官论「缺」,「缺」愈「肥」则价愈高也。俗语说:「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是一任「赃知府」,那可能就能赚几十万乃至百万了。皇帝或太后要把这个百万肥缺的官,卖给有志作「赃知府」的人,那索价该在数万两吧!
清末卖官鬻爵是大小不分的;它也是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公开贸易,自由竞争。严复在水师学堂干不下去了,一怒便去「捐」了个监生(秀才),参加乡试,考举人。「捐」也者,「捐款救国」也;「捐助军费」也,严复大致「捐」几千两银子或几百篓茶叶(叫「茶捐」)吧!咱们敝国中央政府,干这项买卖,是从汉朝就开始的;打那个混帐的匈奴嘛!笔者幼年也曾慷慨的「捐款救国。献机祝寿」,「捐」过5块袁大头,买飞机去打那混帐的倭奴。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