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 >

第21章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第21章

小说: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卦讲到这里又不同了,又像武侠小说了。先就字面上解释,“即”是半虚半实的字,鹿是头上有角的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后来的《易经》,说这个字是山麓的“麓”,说是山脚下的一排森林,好多家都在争论这个字。虞,是古代的官名,虞人是农林部的管理员,近似现代美国的天然动物公园的园长,或农林畜牧厅长。这里叙述的,等于一幅打猎的画面,一队猎人到了山边有一排森林。我们中国武侠小说常写道:“逢林不入,穷寇莫追。”追敌人追到树林里了,不要追进去,恐怕里边有埋伏。这里是说打猎到了山脚的树林边,没有山林管理员带路,不能追进去。“君子几”,有知识的人,碰到这种情形,自己要有智慧,要机警了,不要硬闯,钻进去了说不定要送命。“几”像电气开关,一进一退,要在一念之间下判断,所以要“舍”,不要进去了。“往吝”,如果进去了,一定倒楣。据我的研究,还是“鹿”字对,谁教我们加一个“林”在上面?就是打猎,看到一只鹿,拼命追到山边一个树林中钻进去了,何必加上一个“林”字,自找麻烦。“即”就是追赶,“即鹿”就是追赶鹿,赶到一个地方,像部队作战一样,地区地形一点都不熟,没有向导,结果这一只鹿钻到树林里了,这个情况更不利,与其这样,就应该知机警惕,不如放弃它。这就告诉我们,在人生中看到一个猎物,本来可以拿到的,可是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拿不到,而这一机会跑掉了,情况不明,如果还拼命去抓,不必用《易经》的道理,试想它的后果,不要周公、文王、孔子,不必靠鬼神,一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勉强地前进,最后便很难说了。吝就是悭吝,不是好现象,艰难困苦都来了。 
  我们看这个卦象,前进是阴爻,黑暗的;退回来有阳爻,是光明,这就是孔子在乾卦中告诉我们的,人生最大的哲学是在“存亡”、‘“进退”、“得失”这六个字,一个最高明的人,就是在这六个字上做得最适当,整个历史的演进也是在这个字之间,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如果在这些地方搞不清楚,就太没有智慧,太不懂人生,也太不懂做事了。照上面我们的观念来看孔子的彖辞,便完全通了。“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就是打鹿没有向导。“以从禽也”,飞的为禽,走的为兽,中国文字并不是呆板的,古文里“禽”与“擒”有时候固然通用,但古人硬把这里的“禽”字解释为“擒”的意义,在此并不十分恰当的,禽就是禽。“以从禽也”,让它飞掉,不是很简单吗?又何必著书立说、硬讨论一番?为了这一个字,有几百字的文章加以注解,可以拿博士学位,东抄西拉的,千古名言,由孔子说起,说到将来的世界,都抄上去了,这样似乎教人不忍心不给他学位;但如果真给了他学位,又觉得对不起上帝,因为这些说法太不像话了,为什么不好好做人,去找这么一个东西去分析,这也太可怜了,像这样的著作太多了。 
  这里我认为“以从禽也”就是让它飞了的意思,因为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以同群”,欲高飞的让它高飞,欲奔走的给它奔走。我是一个人,既不想高飞远走,只守住人的本位这么做,这是孔子在《论语入上说过的,把那个观念和这里一配,就很平淡。“君子舍之,往吝穷也”,孔子说碰到这种情形,只好放弃,勉强的前进一定不好,结果弄到自己穷途末路。我们见到许多朋友做生意、做事业,往往因为不信邪,非要奋斗不可,其实没有道理的硬闯不叫作奋斗,最后“往吝”,发生困难,困难以后,还不回头,遂造成了穷途末路。 

              风云聚会 万事随心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象曰:求而往,明也。” 
  六四爻到外卦来了,“乘马班如”,已经解释过了。“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这就是《易经》告诉我们,六爻是人生的六个阶段,在某一阶段遇到的现象要倒媚,在某一个环境里会发了财。是得志?是倒媚?到了另一阶段时,都有所改变而不同;如果到了天理、人情、国法都相合的情形下,便大吉大利了。乘马班如这里也是骑马,而且班如,后面还有一群人跟着,这样的派头去求婚,一定成功,没有不好的,因为到了这一爻,前面是阳爻,光明摆在前面,这个时候可不能退后了。那么孔子在《彖辞》中说,“求而往明也”,前面是阳爻,光明在望,阴阳相合,所以有婚姻在动的现象。这是解释这一爻的好处,最好用男女结婚来比方,如果以人事来比方,便是与长官意志相投,就是这种现象,无往而不利!不要呆板地看成只是结婚的现象,因为阴阳的相合,最好的比方,就是人生男女的结合。 

              练达人情与食古不化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这里又是一个画面,如作字面上讲,“屯其膏”就是囤积原油。“小贞吉”不过不大发财,稍稍赚一点。“大贞凶”囤积多了犯法。假如在街上摆一个卜卦摊,作这样的解释也通,但真正研究《易经》则不是这样。膏是脂膏,屯也可以说是囤积,也是草。屯卦本身就是草木萌芽的现象,草木到了第五爻,已经长大了,显得又光滑又茁壮,但是还不是大成功,看《易经》要注意,凡大吉大利,一定有个贞字,要走正路,不走正路终于要亡的!天地间没有真正的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都要人走正路,摆得正,走得正,则样样好,偏差了终归出毛病,所以小吉中间还要贞——一正;但“大贞凶”,这里问题又来了,难道大正就不对?什么都死死板板的很正,像学理学的人,在这个时代,还是言行呆呆板板,矫枉过正,并不是好事,所以大贞则凶,也就是说人生要通达,不通达就不对了,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于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事业,做生意就是商人,不知道变则是大贞凶。所以《彖辞》说:“屯其膏,施未光也。”是说第五爻的阳爻,在外卦的正中,前后都是阴爻,还露不出头,等十点火的膏脂,还囤积在那里,还没有放出光明来。这也是一个人生现象,好比上面被一个东西压住厂,自己的理想、计划,不能实现,或如一个幕僚长,有很好的抱负,可是他的长官硬是说不通,也只好“屯其膏”了。 

              泣血涟如 不可长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要注意的是,这个卦里有三次骑马,而且骑马都带领了一批马队,阔气得很,可是这次很惨了,哭了,不到伤心不泪流,一定碰到伤心的事情才哭厂,哭到最后,眼泪都干了,哭出血来了,而且是连绵不断的“涟如”。我们研究一下,“乘马班如”已经讲过,大家都懂了,那么这个“血”从哪里来的?“坎为血”,自坎卦来的,连着F面,连绵不断的阴爻下来,这一爻到了卦的尽头了,假使卜卦动爻在屯卦上六这一爻,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如果硬做,有痛哭流涕的现象,还要泣血,还要受伤。《彖辞》说:“何可长也。”万事不能成功,不能长久。 
  研究《易经》大概是这样的方式。 
  这里还有一个大问题:前面要大家背诵《易经》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的分宫卦象次序,一直到雷泽归妹为止。可是《周易》的卦序,并没有照分宫卦排列,为什么作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这样的排列而以“未济”一卦放在最后?这是什么道理?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看完了古今的著作,都各有一套理由解释,仔细一看,但都不能满意。孔老夫子在《序卦传》里,也有他的一套解释,我们对孔老夫子的解释,很敬重,敬仰他解释得对,但是我还是没有同意,夫子是夫子,我还是我,因为理由不充足。我老实告诉大家,关于《周易》的次序,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古今人物的解释,我都没有同意,现在正在找它的原因,向各方面寻找,这是《易经》上的一个大问题呀! 
  对于《周易》卦序的排列,希望大家熟读《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更希望大家动脑筋找出它作如此排列的理由来。 

                 蒙卦 

  屯卦的后面接着是蒙卦,这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把水雷屯卦倒过来看,就变成了山水蒙卦。蒙卦是屯卦的综卦,在开始的时候,即曾要求大家特别注意,要懂得综卦。《易经》告诉我们要客观,天下事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现象也就变了,这是《易经》告诉我们大哲学的道理。近几年有人用黑格尔的逻辑——正反合来讲《易经》,我告诉他们不要闹笑话,黑格尔的正反合,怎么够得上来谈中国《易经》呢?那不过是以三段来看事情,中国《易经》是八面玲珑,看八方十面的,如屯、蒙两卦,就已经一正一倒是两段了,屯卦的错卦,为人风鼎卦,又是另一个现象,它的交互卦,是剥卦,又是一个现象,而且还可以再交互下去,所以要把这许多道理了解以后,才可以研究《易经》八卦,如果连这些道理都马虎过去,就没有办法来研究卦了,等于前面说的:“君子几,不如舍。”还是聪明一点吧!不如退下来,不必再去研究了。 
  蒙卦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现在小孩初入学是进托儿所,进幼稚园,以前则叫作“启蒙”,也叫作“发蒙”,小孩读书的地方叫“蒙馆”,就是由此来的。这个蒙卦是教育的卦,因为根据《易经》的内容所说,教育上常常用到,还有司法上用到蒙卦,中国过去司法、刑法,都是属于礼的范围,中国人的司法,法律哲学的最高点,是在蒙卦里,也就是教育,而并不是摆杀人的威风。所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一个执法的人,判决一个人去服刑,在位的人都要感觉难过,认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完成教育的任务,才使他愚昧不懂而犯法,所以古代司法的道理,同教育连在一起,这些也都在蒙卦里边。 
  我们知道蒙卦是水雷屯卦的综卦,水雷屯卦倒过来看就是山水蒙卦。任何一卦,从这面看了,也要从那一面看,我们学了《易经》,对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处理任何事情,对任何一个人,要多方面地看,不要太主观,没有那么简单的,对于相反的立场是怎样?需要搞清楚,正如屯卦,翻过来就成了蒙卦。 
  蒙卦的来源我们知道了,这个蒙卦,如果我们卜卦时卜到蒙卦好不好?卦辞说: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 
  贞。” 
  “亨”,是好的,以“亨”开始,下面最后有两个“利贞”。乾坤两卦,有四个性能:“元、亨、利、贞”都是好的,到蒙卦的时候,好的成分只有三个了,而且很痛苦的好。 

              由宗教而教化人生 

  这个卦辞,以现代观念从字面上看,不知道它乱七八糟说了些什么?大家对《易经》的观念,一种是很神圣的看法,一种是很讨厌的看法,总之都不知道它说些什么。现在我们要把握住一个原则,这是我们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面——任何一个人,无论智慧怎样高,对于宇宙不可知的一面始终不懂,譬如说,我明天吃几碗饭,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们希望知道未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古今中外,有许多方法。《易经》原来是研究卜卦,透过了这个方法而想得先知,的确有这回事。后来人文文化的发展,到周公、孔子以后,透过了这个神秘色彩的卜卦,而加进去人生哲学的了解,结果这两样东西分不清楚了。所以《易经》不像西方文化,老实说外国的宗教,它们的教主并不跟人讲道理,只是教人盲目的信。我们文化的《易经》是从宗教的性质来的,后来要讲道理,不可盲目的信,因此这些加起来的东西,现在我们看起来头痛,它说这个卦是好的,怎么个好?它下面把道理讲给你听。 
  那么它说,这个蒙卦的现象,不是我求童蒙——例如办幼稚园,教育的性质,不是我为了学费,像技生意一样,把你家的小孩弄来,而是小孩来求我教育他。如果仔细研究这两句话,看这个卦所表现的状态就知道了,山水蒙,蒙卦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早晨水蒸气上来,一片大雾茫茫,前路看不见,如小孩子一样,走在路上找不到前途,想找一个老前辈问问路,指引迷津,于是把这个状况变成教育的目的,也变成政治的目的。不是我去找他,而是对方来找我,但有一个条件,像求神拜佛卜卦一样,要很诚恳,最初来问的时候,就告诉了答案,如果告诉的答案不相信,又一次两次三次再问,这就是亵渎——开玩笑了,既然是开玩笑的态度,就不答复了。透过这些话,就看出一个道理,人要至诚,对待人也是一样,当我们第一次很诚恳向人请教时,一定得到答复,如果故意开玩笑去问人,一定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宗教的精神也好,长官部下的相待也好,朋友相处也好,家庭相处也好,都应该是这种精神,所以中庸之道,讲究诚。最后结论说这个卦是好的——利贞。可是这利贞是怎样来的?是要最诚恳,不要开玩笑。当我们以谦虚的精神,像小孩子去找老师求教一样的诚恳端庄,这就亨通、有利,这样看起来,不必要卜卦了,以谦虚的精神、诚恳的态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萨呢?所以《易经》是透过宗教的迷信性质,来告诉人生的道理。 

              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这要有智慧,有险的地方要止步,不要再乱闯,如果还不信邪,不止步,只有死路一条,这是蒙卦的现象。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 
  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子解释上面的卦辞说:卜到蒙卦是亨通的,因为行为思想,把握了时间,得其中道,不偏,自然亨通。这个卦为什么是“行时中也”?因为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这个蒙卦是阳卦,六爻中只有两阳爻。以男女为喻,一群女孩中,只有两个男于,其中一个上九是老头,另一个是九二爻,还很年轻,又得其中,正在坎卦的中爻,像二十几岁的青年,最剽悍的时候,而且亦得其位。位就是空间。《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得其时,得其位,当然是亨通的。至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子说是“志应也”,意志、思想、感情相通。从卦象上看,上下交互相连都是好的,所以上下相通是好的。“初筮告,以刚中也。”初筮告,是因为下卦坎卦的阳爻得其中,阳刚得中,诚诚恳恳,爽朗、坦白,当然得到答案。“再三读,读则不告”,把九二爻另外放到任何位置都不对,最后孔子作结论:“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中国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都取用这个蒙卦。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以人格的教育为主。现在不同了,现在是生活的教育、技术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目的在“养正”——完成一个人格,这是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