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 >

第3章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第3章

小说: 易经杂说 作者南怀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比拟为古代宗法社会的祖宗的宗庙,是最高的来源,不能动的。假使用之于堪舆看风水,这就难了,一般都知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定很容易,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要看风水的原始祖宗在哪里,就是把风水看成一条龙,要看山势地势的来源,有所谓始祖、高祖、曾祖,然后才成为这一个地方。而卦变中宗庙的道理亦是如此,所以变到五爻,第六爻不变。在《周易》八宫卦里,山地剥之后为火地晋囗,这个火地晋,就是第四爻,亦即外卦的第一爻又变了,这种变卦的现象,我们也曾经说过,一般人称为游魂卦,而在京房易中,这一爻的动,叫作“下飞”,这样一介绍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不加说明,从书上看,这个“下飞”问题就搞不通,什么上飞下飞的,从哪里飞往哪里,无法懂得。所谓下飞,实际上是上飞,从下往上飞,上飞是从上往下飞。看《易经》方面的古书,各家有各家的术语,读起来就往往被这些术语挡住了,通不过去。如下飞,在想像中一定是飞初爻,怎么跑到四爻上来了?“下飞四往”第四爻动,就变成火地晋。在这种地方就要看孔子的易理,像《系传》上孔子所说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系传》下第八章)《易经》这本书是我们人生中随时随地用得到,不可以远离的书,但是这个法则变动得很大,如以呆板的头脑认定一个固定的法则去学,那就不易懂了。易是活的,尽管懂了它的这些法则,可不要被这些法则拘束住。今日学了京房易,也不一定非学京房易的办法不可,他京房可以创造,同样自己也可以创造,卜卦如此,即领导方面,做人方面,等等,亦是如此。“为道也屡迁”,要晓得变,不会变没有用,智慧是非常灵活的,《易经》的法则在应用上是“变动不居”的,没有呆板的停留在某处。如卜卦有一动,这个动态如何变化,需要研判,需要了解,做人做事,一开头知道了前因,也就知道了后果,人事社会的法则也永远不会停留的。“周流六虚”,六虚就是六爻,就是六位,东、南、西、北、上、下。人事一切变动,与时间、空间都有关系的,所以“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刚柔亦是互相变易的,不可看作是固定非如此不可,唯有知道怎样变,才算是知道了《易经》,也才会用《易经》。 



 


续上(二)
2007…06…08 08:43

            从《系传》看京氏十六卦变 

  京房的卦变,我们也可以从《系传》中看出一些端倪,现在我们摘要说明如下:“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系传》下第八章)这和京房易的变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一出一入,有非常固定的法度,虽然在变,可是在变的当中,还有不变的法度。外变、内变,使人知道惧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谨慎中。每种宗教哲学,看人生,看世界,一点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忧患中,天天在恐惧中,为什么有许多事情,不动则已,一动便会招来痛苦与忧愁?当你懂得了《易经》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像一个宗教家。“无有师保”,谁也保不了你,“如临父母”,只有自己保佑自己,随时战战兢兢,知道时、空每样都在变,所以一切事随时随地要有宗教家的精神,像在上帝、菩萨面前一样严肃地警惕自己。《易经》的哲学没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绝对严肃的精神。如何未卜先知?甚至不需要卜卦,对于前因后果,都了然于心呢?“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我们一开始率尔读这些《易经》上的辞句。——由文王、周公、孔子他们研究过的结论,所告诉我们的辞句,先要了解这些辞句的意义,然后再进一步地推理,去明白它的意向与方位、方法,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断变易之中,而一切的变易,并非乱动乱变,而是循了一种固定的法则而变的。如何去找到这一固定的法则,还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这种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为道是不虚行的。 
  说到京房易的变例,我们提出这段《系辞》下传第八章,来说明变例并不是随便任意来变的。 
  继续谈到卦变,下飞四爻,变成火地晋游魂卦后,跟着八宫卦的变法,第八变就来了,是内卦三爻全部都变,而成为火天大有囗卦,但京房十六卦变的变法不是这样的,是到了游魂卦以后,下飞三爻变,成了火山旅囗,这名为外在卦,刚才提出孔子在《系传》中所说的“外内使知惧”,就是这个外在。至于外在的道理,如做一事业,随时都在战战兢兢,在成败之间,有时候内部起问题而发生变化,有时是外面起问题而发生变化。下飞第三爻是外在卦,然后再下飞第二爻,成为火风鼎囗,这个卦为内在卦,下飞初爻再变,亦成了八宫卦变的归魂卦,为火天大有囗,这是第一次的变,实际上也是第二次变,因为八宫本身有一个变法,那不去管它。现在是八宫卦变到游魂,然后到外在、到内在、到归魂,这是乾卦变到这里为止,以后见到这些卦,就知道是由乾卦来的。在这以后还要变,为什么还要变?因为还没有返本还原,所以还在变,要向回转来的路上走,回转来的变,“不变上飞(第二爻)为绝命”是绝命卦,例如卜到乾卦,刚刚二爻在动和五爻在动,于是乾卦一变变成了离卦,是绝命卦,假使问一件事,这是很危险了。乾卦本身不错、可是内外要大变动,这个变动可使失败到底,如果说卦上说了要失败到底,就此听任不管了,这就不是学《易经》的人。前面引叙《系辞》下传第八章,孔子说了“道不虚行”,还是要靠人,所以不要走上迷信的路。《易经》告诉我们,得意到极点,失败到极点,并不是绝对没有路,看自己的智慧如何走,绝命卦只是一个警戒性。我们再回转来看乾卦的二囗和五爻是好的,并没有错,还有救,再上去第三爻变为火雷噬嗑卦囗,名为血脉卦,也等于后世卜卦人所说的,“后代子孙血脉留传,衍变绵续”,以京房易的卦变例子来说,这是乾卦的血脉流传;再上去第四囗变,为山雷颐卦囗,名为肌肉卦,再上去第五爻变,为风雷益卦囗,名为骸骨卦,再下飞又是第四爻开始变,为天雷无妄囗,名为棺椁卦。再下飞第三爻变,为天火同人囗,名为墓库卦,后世算命的所谓“墓库运”等名词,都是由这里来的。再下飞第二爻变,为乾卦,还原,一共有十六变,叫作飞复。一飞一复,所谓飞,就如拨电话一样跳了,就是告诉人事有突变的现象。 
  现在把乾卦十六变的卦名依次记在这里: 
  乾、女后、遁、否、观、剥、晋(游魂)、旅(外卦)、鼎(内卦)、大有(归魂)、离(绝命)、噬嗑(血脉)、颐(肌肉)、益(骸骨)、无妄(棺椁)、同人(墓库)、乾(还原)。 
  其他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十六卦变,也都同乾卦一样。 

               京房卦变与人生 

  这种十六变卦,又说明了一个道理,由游魂、外在、内在,到归魂告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明了人生的程序。如以乾卦比人生,十岁到二十岁为天风女后很好,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天山遁,事业一帆风顺,年龄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岁为天地否,差不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岁更变了,到了六十岁则是山地剥了,六十以后游魂之卦,靠后天打坐、练太极、瑜伽术、吃补药等等培养,到底不是本命的力量。游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进入归魂,如果搞得好,中间还可以变外卦内卦。所以人生到了这个时候,要晓得外在、内在的因素,如果还不能自知,而认为自己尚在天风女后卦的阶段,还想张扬得意,什么事都干的话,说不定一下子就到墓库去了,最后回到本体,就进入宗庙,到饲堂里放木头牌子(灵位牌)了。或者走得不好,就绝命来了,虽然绝命了,但这里又看到中国的人生哲学,人到绝命完了,但后面的还有流传下去,有血脉、肌肉、骸骨流传下去,最后返本还原。这是非常有趣的,也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人生哲学,所以中国文化的人生哲学,对于生死并没有看得很严重。于是中国人产生了老师传徒弟的制度,过去一个老师找到了好徒弟,把所有本领学问都教给徒弟,然后老师自己很高兴,认为这个徒弟就是将来的自己,徒弟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西方文化可没有这种精神,这种血脉子孙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长存不死。 

               京房卦变的用法 

  以上已介绍了京房的十六卦变,至于如何用呢?其大要是这样的:“占者遇:变入本宫卦者,灾福应十分。外戒卦:吉凶从外来。内戒卦:祸福从内起。骸骨卦:生则赢瘦,死不葬埋。棺椁卦:病必死亡。血脉卦:主血疾漏下。绝命卦:事多反复,为人孤独,不谐于俗。游魂、肌肉卦:精神恍惚,如梦如痴。归魂、家墓卦:坟墓吉,而无事可成也。” 
  这是京房易十六变卦的用法。我很诚恳地说,我是不喜欢这一套的,虽然研究,虽然懂,可是一生也不用它。我相信人类智慧的神灵是不靠这些外力的,我反对大家去用,再三再四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迷信没有意思。经常有人问起,顺便介绍一下京房易判断的大原则,不过要用的时候,大家不要这么呆板,譬如第一句话里的“占者”就是指卜卦的人,遇到变卦,卜卦一定有变卦,除非六爻不动,安定的卦用本卦的卦辞来判断。 
  第一个变卦入本宫的,灾与祸应十分,就是十六变卦,最后动爻一变还是乾,就进入本宫卦,如果坏是十分的坏,好也十分好。 
  外戒卦则不同,要看动爻的关系,吉凶是从外来的,譬如卜问房子,如是外戒卦好,这好是外来的,意想不到的;坏的话,说不定一架飞机掉下来,把整个房子压垮,不是本身的问题。 
  内戒卦碰到祸福从内起,从本身起来的,或自己家里,或公司内部发生问题。 
  骸骨卦是对人的看法,生来瘦,瘦得过分,有病的瘦,叫作赢瘦。死不葬埋,死了连一块地都占不到,死无葬身之地。 
  卜到棺椁卦,如果是生病问卦,得到这个卦,就不要考虑痊愈的问题了。 
  血脉卦,若生病就要开刀,或者外伤,或者要见血等。 
  绝命卦,做事情反反复复,很难满意,如果看人的命运,一生都是孤独的,而与别人合不来。 
  如果是游魂卦或者肌肉卦,对于人而言,一辈子头脑昏溃,精神恍惚,如梦如痴。 
  假使卜到归魂卦或家墓卦,除了安葬是好以外,其它免谈,都是不好的,人算命如走到墓库运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是京房卜卦的看法,与其他各家不同,凡是从京房演变出来的,我素来都喜欢、都研究,但从来不用它,所谓“善于易者不卜”,我虽对于《易》的研究不怎么高深,但是我个人不喜欢依靠这些。 

             先知——邵康节的毛病 

  这十六变,先记住,以后看古书,读到这些问题就不会受罪了,现在介绍出来,好像蛮容易的,但自己去摸出来时,很受罪、很讨厌。而且古人研究《易经》有一个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说清楚,也许和我们现代的人一样,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后,觉得自己苦了好几年,不愿意让别人一下子就会,把所了解的当成秘诀,不告诉人,每个人留一手,留到后来,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创一个名称,换一个花样,使人不懂,跟着他转,说不定白转多少年下去,也没有结果。就如大家崇敬的邵康节先生,我经常骂他是骗人的。他算历史命运,算得真准,可是怎么样算法?这方法找不到,他把这个钥匙藏起来,不告诉人,如果把这钥匙一开,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话说回来,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后古人们的各种法则融汇在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则,的确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常常说我对《易经》仅只玩玩,不愿深入,我怕深入了成为邵康节。他五十九岁就死了,而且一年到头都生病,风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车子外面还要张挂布慢,还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气好才敢出门,因为用脑过度了。历史上他的传记列为高士,皇帝再三请他出来当宰相,他说:“何必出来做官,现在天下太平,有好皇帝、好领袖、好宰相,像这样的时代,不需要我出来。”所以我说充其量学到邵康节那样,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所以我不干,大家要注意,真通《易》的不需要这样干。一般人学佛,学自在,观自在,学道的如庄子说逍遥,既不逍遥又不自在的事,我才不干。人生就是求逍遥自在,身体健康很舒服,活着就痛痛快快、健健康康,要走就干脆,不拖累儿女朋友,也不拖累自己。像邵康节那种生活多苦,传记上看到那么清高,但在我看来他却很苦,可是在历史上一般懂《易经》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经》要学通,智慧头脑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国进去,就变成蜗牛了。 

               五行思想的起源 

  《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以《易经》来说,站在中国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五行和《易经》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要了解《易经》的法则,在占卜方面,则有其密切的关系。占卜等数术方面的体系,就是用八卦、五行、于支配合起来,去做推算。我们手上的《易经》,在所谓秦始皇烧书的时候,和医药方面有关的书没有被烧掉。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易经》被认为是卜卦的书,和庙里求签的签诗一样,无关宏旨,所以没有被烧,因此五经的流传,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内容也以《易经》最为可靠。但在这一本书里面,并没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书》——《书经》的《洪范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并不一定如后世那样说法,这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近代以来,一般怀疑中国文化的学者,认为五行是汉朝、至少是秦汉以后人所假托,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立场的一种看法。其实五行和阴阳的关系,我们看到战国时代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学者阴阳家驺衍,这个人学问非常好,在当时他比孟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威风都大得多,试看孟子到齐国去见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怜得很。“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对孟子那股神气,一点也看不起孟子,开口就说:“老头!你来找我干吗?”就是这个味道。可是邹行一到齐国或其他国家,场面便大不相同了,国家的大员,乃至国君,无不亲自招待,等于现在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到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受到盛大的欢迎一样。我们读《史记》,读到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不要被骗了。后人写历史,往往没有把这些重点强调出来,只照写历史,这就发生了错觉。历史记载都有年代,一查就知道了,驺衍每到一个国家都大受欢迎,而且带了一大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