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3-那时花开-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捉名人网络日志里的温情泡泡
开悟凡常人生的喜乐与酸甜苦辣
本书是从各行各业名人的网络日志中精选的性情文字,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人生中诸多现实而永恒的话题。这些温婉朴实的文字,再现了不同名人的人生片段与成长足迹,讲述了他们和常人别无二致的真情故事,并为我们揭示一种有品质的人生,让读者分享他们的人生智慧……
脱下明星的包装,走出名人的光环,卸下智者的头衔,也许,只有在日志中,“平凡人”的角色才能得到真实的还原——至少,是相对的真实。透过名人的网络泡泡对其生活各个层面的折射,审视他们作为常人的人生镜像,倾听他们的足音,感知自己的心跳……
编者所选的文字都与人生有关——讲述情感故事,解读成长历程,品味尘世五味——这些文字温暖而富于质感,都与灵魂有关,让人爱怜,让人心旌激荡;让人体验爱,体验幸福。
它是雪地的一抹阳光,给人以喜悦和力量;它是夏夜的一缕清风,给人以心灵的安顿与抚慰;它是开在记忆中不败的花朵,留下永恒的爱意与温暖……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们说,只有经历生活的磨练,才懂得守护自己生命中的花朵;只有历经风雨的吹打,才能绽放出倾城的绝美。
本书选摘了诸多名人网络日志中最富于质感的文字——讲述情感故事,解读成长历程,品味尘世五味。让我们在这些关于人生镜像的字里行间,听图片轻歌,随文字曼舞,让心情如夏花般灿烂,如秋叶般静美;让我们携手各路名人,在他们的心情记录与生命感悟中重拾梦想,点亮心灯,以梦为马,捕捉那抹散落在空气中的芬芳……
花落有痕,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发现;花开有声,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
那时花开,洒落一室书香。
《那时花开》 总序八卦着名人的八卦,感受着自己的感受
——读《那时花开:名人网络里的人生镜像》
红珍/文
超人在现实世界中除了不再把内裤外穿,戴上一副熊猫眼镜之外,还有一个职业作为保护色,那就是记者。记者的确是一个很超人的职业。这些以笔为刃的无冕之王确实无所不能.他们可以听到别人听不到的,拍到被人看不到的,可以将细微放大到无穷,也可以将庞大剖析成毫厘。
其实,这种特性并不只是一种职业的本能,更是人们的一种喜欢发觉不同的特性,简而言之,便是猎奇。人们满足好奇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试验,比如探险,比如窥视……又比如阅读。
这其实并不是一本家长里短,让人可以唾液横飞的八卦集锦,而是从各行各业名人的网络日志中精选的性情文字。这些文字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人生中诸多现实而永恒的话题。它们温暖明朗、温婉朴实,再现了不同名人的人生片段与成长足迹,讲述了他们和常人别无二致的真情故事,在为我们揭示一种有品质的人生的同时,慷慨地分享着他们从磨砺中获取的人生智慧——讲述情感故事,解读成长历程,品味尘世五味——《那时花开》,更多的,是为了让读者感受那些最纯粹的感受。
但我仍然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窥视”的欲望——谁让作者们是名人呢,谁让文章们来自日志呢,谁让瞩目与隐秘如此完美地结合了呢!
是啊,如果不是他们自我的揭发,我们怎么会知道,余华曾是个纵火的顽劣少年,斯琴格日乐曾经是生着虱子的黄毛丫头,郑渊洁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掏粪的工人,朱大可的红色记忆中有着无法规避的阴影,单田芳曾是一个会在马路上狂飙的自行车迷……
如果不是他们坦白的讲述,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徐小平曾经靠送比萨艰难地挺直脊梁,潘石屹曾经活在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困乏之中,伊能静始终在坚守着潘玉良的爱情观,六六在不休地探索着婚姻的虚实,崔卫平有一个会发手机短信的八十岁的老娘,张秋芳与儿子在坚强中怀念着那个最爱的人……
如果不是他们理性的梳理,我们怎么可能在沉静中思索——思索周国平关于灵魂与肉体的剖析,思索柴静在不习惯屈服中流露出的责任,思索谢有顺关于牢记过去规避灾难的警示,思索易中天关于读书时节的分析,思索孔庆东关于学问的论述,思索李开复给失恋者列出得医疗清单……
你可以八卦,你也可以感受。不涉及品位,只是各自寻找阅读的乐趣。
旧版的新华字典中,对于偶像的解释是“盲目崇拜的对象”,而新版本中进行了校正,摈弃了其中的“盲目”。这也正像是人们对于名人的品评,终究会经历一个由从发掘隐私中寻求快感,到从剖析中提升生活品质的过程。也许,再经历一段时期,八卦便不再代指那些无聊的言论传播,而是一种对于品质人生的追随与效仿——谁能说不可能呢?
这个过程,从《那时花开》起始。
《那时花开》 总序那时花开,洒落一室书香
红珍/文
微风轻吹空气中一阵芬芳
月色下花儿正绽放
那时的天空是晴晴的朗
守在蓝蓝的窗台上看青春走过山冈
偶尔掠过的风吹散了你的歌唱
忽远忽近的心思想着永远就是这样
很多人喜欢过或者喜欢着校园民谣,那种舒缓安详的韵律间,似乎漂浮着淡淡的青草的清香,能够安抚心灵的躁动。如同高晓松歌曲,案头上这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那时花开》带来的,亦尽是成长的味道。
有那么一种心情,适合在阳光温暖午后,感受生命给予的种种喜悦;有那么一种心情,适合在柔和的台灯下,回味成长过程的种种奇迹;有那么一种心情,适合在间或掠过的微风中,梳理情感世界中的纷纷扰扰;还有那么一种心情,适合在或浓或淡的墨香萦绕间,透析喧嚣尘世的酸甜苦辣……
所有的心情,不过是在感悟人生,捕捉人生的镜像。
所有的心情,都适合有一本书的陪伴——《那时花开:名人网络里的人生镜像》。
没有夸张的粉饰,这些文字温柔而平实,如同友人讲述他们和常人别无二致的故事;无需恶俗的虚构,这些文字明朗而温暖,就像身边那些灿烂面庞上流泻的目光,坦然地注视着一段段留有印记的成长;摈弃虚伪的堆砌,这些文字朴素而富有质感,就像是勇敢者执着的手,将真谛的外衣轻轻剥离。
脱下明星的包装,走出名人的光环,卸下智者的头衔,也许,只有在日志中,“平凡人”的角色才能得到真实的还原——至少,是相对的真实。在真实中,我们倾听,倾听他们讲述情感故事,解读成长历程,品味尘世五味;在真实中,我们倾听,听图片轻歌,随文字曼舞……
透过烦躁的心,世界在光怪陆离间模糊斑驳。所以我们更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那些正在被人们淡忘却值得记忆的生活;所以我们更需要两只灵敏的耳朵,去倾听那些可能被忽视却值得感悟的思想;所以我们更需要一颗柔软善感的心,去感受那些可能被漠视却值得瞩目的情感……
更何况,这些生活,这些思想,这些情感都是来自于名人,来自于他们私密的日志。
给你这本书,希望它是雪地的一抹阳光,给人以喜悦和力量;它是夏夜的一缕清风,给人以心灵的安顿与抚慰;它是开在记忆中不败的花朵,留下永恒的爱意与温暖……
花落有痕,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发现;花开有声,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
《那时花开》 总序因为崇拜,所以亲近——走进名人网络日志
红珍/文
“崇拜的对象”,这是“偶像”一词在最新的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我喜欢这种淳朴的描述。没有娱乐新闻中的八卦野闻、捕风捉影,没有学术领域中的曲高和寡、寂寞清高,也没有成功者阶层金光闪闪、位高权重……所有的世俗在一个简单而纯粹的诠释中得到了还原——所谓偶像,只是一个对象。
脱下明星的包装,走出名人的光环,卸下智者的头衔,也许,只有在日志中,“平凡人”的角色才能得到真实的再现——至少,是相对的真实;也许,只有在日志中,那些被镁光灯、被心思各异的笔杆子或者镜头折射过的偶像才能有机会真诚的表白自己——至少,是相对的真诚;也许,只有在日志中,那些被名利、被欲望、被种种无奈包围着人们,才能够畅所欲言,释放出鲜有人见过得真我——至少,是相对的真我……
基于这些来自于偶像们的真实、真诚与真我,有了这本书——这本《那时花开:名人网络里的人生镜像》——一本从各行各业名人的网络日志中精选的性情文字汇集而成的书。
在日志中,名人们追溯了成长中的快乐与悲伤、喜悦与烦恼。比如童年:他们中有生虱子的黄毛丫头,也有玩火成纵火的顽劣孩童;有被阴影遮蔽的红色少年,也有温婉努力的纯真少女……又比如青春:他们的故事中,有等待花开的懵懂,也有才华横溢的狂放;有读诗作赋的青涩,也有因情而生的惆怅……这些人生片段与成长足迹,因岁月的迥异而不曾经历的,能够带给你一份新奇;因共同经历而感到熟悉的,则会带给你一份回忆。
在日志中,名人们讲述了情感的种种,或喜悦,或悲伤。比如婚姻:他们在窥探婚姻的虚实,也在坚守爱情的纯粹;他们在探讨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在八卦着他人的世界……又比如亲情:名人的光环下面,有着一样朴素的为人子女的感恩,一样为人父母的喜悦;一样因亲人别离的哀伤,一样对生命诞生的感动……这些与常人别无二致的真实故事,因为年龄的差异而不曾经历的,能够为你提供一份比较;因为共同经历而熟悉的,则会为你提供一份分享。
在日志中,名人们解析了生活的妙意,慷慨地分享他们的人生智慧。比如那些精神:在丑恶面前不习惯屈服,依靠疼痛体味活着的感觉,依靠志气在贫穷中不卑不亢地挺直脊梁,牢记历史让目光保持明亮……又比如那一卷卷生活讲义,告诉我们读书的时节,也讲述学问的真谛;指导失恋者进行自我医疗,也阐析钢铁男人的柔软脆弱……这些揭示人生的种种感悟,因为阅历的不同而不曾经历的,给你一份借鉴;因为共同经历而感到熟悉的,则会给你一份剖析。
还能够有哪一本书,能够不设下年龄的界限,让两代人一同翻阅?能有哪一本书能够不涉及阅读的品位,给予不同的阅读乐趣?还有哪一本书,能够不考虑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让所有人有所收获?
给你一本《那时花开》,让我们共同走进名人的网络日志。
《那时花开》 第一部分让我带你去看月亮
李承鹏◎文
那天,第一个从树丫上下来的人类,比如说他叫“阿呆”,两眼澄明无邪地看着天上这个银盘,痴痴地想:我要去月亮,她很漂亮。月光把阿呆照耀得心情微妙激荡,而且后来纷纷从树丫上下来的人类心情也同样微妙激荡,大家就在阿呆的带领下卷起舌头感慨地发出一个单音节,那时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最高形容就是肉,所以这个单音节被发成了——“肉”。然后经过千万年的语音进化,这个音节被调整成“月”,但“月”字旁仍被定义为“肉”字旁。
我愿意这样去想象历史的开端,有趣。人类的历史其实是看月亮的历史。这样一个被挂在天际的精灵守候着人类入夜后的灵魂,或安然入睡,或在光亮之下侦察到猛兽的伏袭,当然也包括男女进行两情相悦……人类想:月亮如此之好,她是天堂。
阿呆转了很多世,有的叫嫦娥,有的叫李白,有的叫苏东坡,甚至还有个叫“李莫愁”,这个美丽女子武功奇高,但每到月圆之时就会想起她的初恋情人陆展元带她去看月亮的往事,然后就心如刀割,然后就想杀人。科学家说月圆之时会让人心潮起伏,所以苏东坡写了很多极品宋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而李莫愁害了很多极品人,从陆展元到公孙止,然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神秘的东西就是美好的东西,中国人甚至取了很多诗情画意的名字,比如“广寒宫”,比如“蟾宫”,并且把吴刚和一只小白兔安排在那里度长假;但美国人很无趣,他们用科技破坏了我们美好的理想,1969年,当“阿呆”转世的阿姆斯特朗颤微微地踏上月球表面,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后,我们很失落,月亮上除了沙漠就是环形山,很死寂。
理想死了,月亮从美好的传说变成了超级大国占领外层空间的基地,成为稀有金属的未来矿源。有一个美国人写的科幻小说,说的是当地球垃圾已泛滥成灾时,各国开始把月亮当成垃圾处理场,最后把月光变成腥红色,每个月都有月球上吹来的风恶臭得让人必须戴面具,就像每个月来一次环境例假。
所以说真正有情调的还是中国人,真正有文化的还是中国人——没有理想,但有理由。人类必须时时找出理由让自己有趣地活着。当被科学剥夺了关于月亮的理想,但我们还有理由去奔月。当有人告诉我将有五架飞机载着“阿呆们”上天看月亮时,我觉得这意味着生活的一种转机,至少是方式的一种转机。
我的一贯观点:人性的东西就是美好的。“奔月”是人性的,所以它是美好的。有个老人请曾照顾过他的小保安去看月亮,有个帅哥要在离月亮最近的地方向女友求婚,还有人要请92岁的老母去摸一下月亮——它们代表着我们还对生活有信心有情调,还对传说的力量保持尊重,这比天天装大尾巴狼好多了。
总体说来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趣了,重压之下我们也越来越不容易找到理想了,像我这样一个每年几乎要飞行三十万公里的飞行动物,却从来没有过飞行的感觉,我每次都像被装在罐头里的一枚沙丁鱼昏昏欲睡,间或被漂亮的空姐用外表狂热内心冷漠的方式惊醒,“先生需要用餐吗?”——当可以真正地飞行一次,真正可以看到没有云层挡住的皓月,真正可以像我们的史前祖先“阿呆”一样心情微妙激荡,这就是生活的一种理由。
没有理想,理由也可。去“奔月”就是在渐渐灰色的生活中去寻找一种积极和纯真的理由。躲在家里,看那无聊之极的娱乐杂烩是对人性的一次抹杀,我们的人性是什幺呢?是让自己和宇宙万物尽可能地有更近的更质感的关联,因为我们属于它。不要从很高尚很哲理的角度考虑人生,“奔月”,其实就是喜欢扎堆、喜欢热闹的人们为自己的生活找的一个乐子,而且这个乐子别人从来没有玩过。
如同娱乐大师周星驰的理想:让我带你去看月亮。
《那时花开》 第一部分余华:医院里的童年(1)
■ 余华/ 2005…11…0101:10:22
余华
作家;作品有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