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 >

第7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彼此协调合作,但不盲目苟同。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问他,如 

何方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朋友和兄弟间,能相互批评,和睦相处,这就 

是士。 

     孔子主张通过自身修养和内心自省,完善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的 

能力,这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求诸己而达到心理平衡,使内心世界充盈 

而无忧无惧。要把仁义放在第一位,经过内心自省,如果确认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都符合仁义,没有错误,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孔子常说,“君子 

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以忠于自己为原则,不为利诱,不因物移,始 

终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和目标的专一,并以此教育其学生,使大家能在艰苦 

的生活环境中不见异思迁,不悲观气馁。具有内向型品格的孔子哲学和君子 

人格,又是富于外向追求的。他把君子加强自身修养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他对其门生说,修养自己,使自己对待工作严肃认真还不够;修养自己使一 

些人生活快乐,也不够;修养自己,使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才是 

君子的最高奋斗目的。具有这种救世精神和博大胸怀的人,不会为一己私利 

和一家一氏的利益而闹宗派和相互勾结的。 

     孔子君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因认识自我而立德、立言、 

立功的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的到来。孔子就是按照这种人格思想培养教育其门 

生,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孔子满怀“仁政德治”的理想,很想找到机会使之成为现实。在当时, 

一个人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做官来实现,孔子很想通过“求仕”来实现 

其抱负。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在鲁国做官。但不过四年,由于在立场 

观点上与统治者矛盾,而孔子不愿与贵族当权者同流合污、被迫弃官出走, 

开始了他艰难的访问列国诸侯的求索之路。 

     孔子访问诸侯列国之行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鲁国的兄弟之邦。当时 

卫国政治较安定,经济也较富裕,加之孔子的高足子路的妻兄颜浊邹是有贤 

名的卫国大夫,还有蘧伯玉等有贤名的人,可以相互谈论问题,所以孔子首 

先选择了这里。由于孔子声望已经很高,又做过鲁国的上卿 (即大司寇), 

因此卫灵公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二千石粮的薪水。二千石粮对于孔子 

及其随行数十人的生活来说,基本上可以维持下去。但孔子来这里,其目的 

主要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实现其“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而平庸的 

卫灵公对孔子的所谓“仁政德治”根本不感兴趣,而是为了利用孔子这块招 

牌显耀其“尊贤”的名声,以欺骗国人。孔子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尽管表面 

上对孔子很是尊敬,但始终没能让他参与政事。在孔子到卫国的第五年,卫 

灵公死了,君位继承问题使国内动荡不安,同时引起了大国晋和齐的介入, 

乱哄哄的局面迫使孔子离开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像“丧家之犬”,也没有确立 

往何处去。他们一行经过曹国,曹国没有接待;经过宋国,差点遭到杀害; 

到郑国,他甚至狼狈得和弟子失散了,郑国也没有接待他们。最后在离开卫 

国一年之后到达陈国,住在曾相互仰慕的贤人司城贞子家,并通过他向国君 

推荐,取得了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三年后,吴国侵略陈国,孔子又不得不躲 

避战乱而离开。当时,楚国有位贤名的政治家,人称叶公,孔子决定去找他, 

一路上,好几天没有粮食吃,随从的弟子和其他人不免露出不满情绪,孔子 


… Page 27…

却很镇静,甚至继续讲学、诵诗、弹琴、歌唱不已,使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 

想方设法度过难关。 

     在卫国,孔子的许多弟子在那里做官。卫国政局安定以后,要求孔子回 

卫国的呼声很高,于是在63岁的时候,孔子从楚国回到了卫国。但是回卫国 

后,当时的卫出公既没有要他为政,也没有向他问政,在此情况下,孔子就 

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和治学上。 

     孔子自55岁离开自己的祖国——鲁国去访问诸侯列国,在外到处奔走 

了14年,历尽了千辛万苦,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结果是到处碰壁。 

孔子的弟子如冉有、子贡等在鲁国做了官,孔子也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于 

是在他年近七旬时,他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又回到了鲁国。 

     孔子为实现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四处碰壁,历尽坎坷,又耳闻目 

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使他感到有必要确定一种使对立双方协 

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庸。什么是中庸?“中”,即中正, 

中和;“庸”,通“用”;中庸,即以中为用。把握矛盾相互依存或相互渗 

透的量的规定性,使对立双方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和谐 

与统一。 

     在先秦时代,各派哲学家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曾研究过矛 

盾问题。道家主张对立的相对性,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对立面之间, 

无须一定的客观条件,可以反复转化。法家主张对立的绝对性,以强凌弱、 

以大制小。而孔子主张中庸,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下面就是 

中庸思想的主要论点。 

      “过犹不及”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子张和子夏两个学生,哪 

一个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即是说,过头和不及同 

样不好,也就是说,唯无过无不及的中正是好的。过与不及都是相对于一定 

的标准来说的,二者是在相反方向脱离标准的对立倾向,构成名副其实的两 

端。中庸思想认为,只有把握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中。所以, 

 “过犹不及”的思想实际上是中庸原则的具体运用。“过犹不及”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一定质是与一定的量联系在一起 

的,量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质的规定性。为了保证事物具有一定的质,必须 

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 

     无过无不及并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在原则上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 

的无原则的迁就态度,既承认这一个,又承认相反的另一种,没有原则性, 

不管是与非。但是,无过无不及则不然,它是有原则的,此原则就是在处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都必须遵守礼。礼是仁的形式,可以作为决定中的 

标准,实际上,孔子不但不搞折中主义,而且十分痛恨搞折中主义的人。对 

于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孔子称其为“乡愿”, 

他说:“路过我的家门不进我家,而我不感到遗憾的人,只有乡愿!乡愿是 

道德贼!”由此可见孔子对折中主义者的厌恶和痛恨。 

      “和而不同”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将取 

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和与同是根本不问的。比如君臣关系,和是指 

君臣不同看法的协调,君认为可行的,其中有不可行之处,臣指出其不可行 

的地方,而使其可行的更为完善。君认为不可行的东西,其中有可行之处, 

臣指出其可行的地方,而去掉其不可行的,这样就可以达到政治安定,民无 


… Page 28…

争心的局面。所谓同,就是君说可以,臣附言说可行,君认为不行,臣也说 

不可;取消矛盾,造成君主一言堂,结果是使君主犯政治错误,而且愈演愈 

烈。孔子认为,唯有和是可取的,而同是有害的。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说,君子坚持有原则 

的和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小人则只喜欢无原则的苟同,而不喜爱有 

原则的和睦相处。“和而不同”意味着,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讲协调,重 

和睦,下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是有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 

不应苟同。 

      “尊五美,屏四恶”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孔子:“怎么样才可以 

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尊重五美,屏弃四恶,这样才能从政。”子张又 

问:“那什么叫五美呢?”孔子答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 

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即为五美。”“那什么为四恶呢?”子张问,孔 

子说:“不进行教育便动不动杀人,谓之虐;不说明意图便要别人做出合乎 

自己心愿的成绩,谓之暴;起先懈怠不管突然限期完成,谓之贼;答应给人 

钱财物却出手悭吝,叫做小气。以上即为四恶。”“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是讲经济方面的惠民政策。惠民之道,不是要政府向人民提供给养和 

废除徭役,而是要从政策上保证人民从生产对象中获得利益,并把徭役放在 

非农忙季节,使之不超过人民所能负担的程度,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既有物 

资生活保障,而政府又不必花费财力;既能完成必需的国家公役,而又不引 

起人民怨恨政府。政府才称得上“欲而不贪”,政府施仁于民而自己也得到 

的好处,怎么能叫做贪呢?“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此二美是对施政 

者作风的要求。孔子认为,无论人数多少、势力大小,一律不摆官架子,不 

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衣冠整洁、举止庄重、使人产生敬爱之心而又 

不以势压人,即为“威而不猛”。 

     在惩与教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反对单纯使用惩办手段,主张把惩办同教 

育结合起来。如果不是在这方面花力气,而只是发现不好就进行惩办,就是 

虐政、暴政和贼人之行。孔子要求把教育置于首位,显然包涵一个思想前提, 

即承认公布法律的必要性。各国司法现象中层出不穷的法律制裁和社会犯罪 

使他强烈感到,不仅要反对严刑苛法和滥用刑法,还要加强法令、法律方面 

的教育,以免除民众因不知法而招致的灾难。 

     五美全是从两面立论,把每一个问题的利与弊都联系起来,兴其利而防 

其弊,以防弊为兴利所应掌握的度,这就是孔子所要求的中。而四恶中,在 

惩与教的问题上,联结两端,以教育为惩治之前提,以惩治济教育之所不及, 

二者互为补充而取其中。这充分表现出,孔子力图用中庸之道去探讨一条切 

实可行的治国方针。尊五美、屏四恶就是中庸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应用,它 

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教育、道德和领导作风等诸多方面,实际上是一篇 

施政大纲。 

     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书》、《易》、《礼》、《乐》、 

 《春秋》的思想为育人的内容,崇仁厉义序人论为儒家的思想中心,培养君 

子人格,成为贤人圣人为儒家育人的最高理想;把仁的思想扩大到政治上, 

实行德治,重民生,行教化,旨在维护以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为核心内容的 

封建社会。儒家各学派虽有其共同的特征,自从孔子制立儒家学说后,儒家 

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轲,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 


… Page 29…

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轲幼年 

丧父,家庭贫困,孟母特别重视对孟轲的教育。据说,孟轲幼年的时候,他 

家住在坟墓旁边,小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孟母惟恐这样下去对孟轲产 

生不良影响,就把家迁到集市附近去住。小孟轲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 

卖。孟母感到这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使孟轲从小就 

学习礼仪。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小孟轲有些贪玩,读书不努 

力,孟母问他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小孟轲借口说,我的东西弄丢了,我去找 

东西去了。孟母听了很生气,就用刀子把织机上正在织的布割断,小孟轲又 

惊又怕地说:“为什么要割断布呢?”孟母说:“要你读书,增长知识,就 

是要你成名。现在你不读书而去玩耍,就像我割断机上的布一样。现在学习 

不努力,将来就只有干点勤杂劳累的活了。”孟母的严格教育使小孟轲养成 

了用心读书的好习惯,“断机教子”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孟轲稍大以后,从学于孔子的嫡孙子思。孟轲通《五经》,尤长于《诗》、 

 《书》、《春秋》。孟轲是孔子的崇拜者,一生的出处进退也与孔子相似。 

壮年以后从事教学,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访问各国,是游士阶层中很有名 

望的人物,经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所到之处,国王都以宾客 

相待。他曾任齐国卿相,但无职守,后来因为不赞成攻打燕国,与齐宣王意 

见不一致而辞去卿位,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实际成就。晚年时候,他退居讲学, 

与弟子万章等人著有《孟子》七篇。该书在北宋以后被列为封建大夫必读的 

经典,而孟子则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为“人学”的奠基,那么孟子的思想则是“人学”的 

发展。他的仁政学说和民本主义,意味着“人”的初步发现,其理论基础是 

性善论,并蕴含着不少的辩证思维。 (“人学”指探讨有关人的价值,人的 

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的思想学说。) 

     孔子“人学”的核心范畴是“仁”,其基本含义:一是“爱人”,二是 

 “复礼”。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孔子“人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也讲“礼”,但他所讲的“礼”在一般情况下是指聘辞受等的礼仪 

而言,没有维护奴隶制度之意。实际上,他对周礼关于等级身份关系的种种 

规定是很不满意的,孟母死时,他埋葬母亲用了很好的棺木。有个弟子以请 

教的口气批评他说,棺木似乎太好了,暗示按等级身份,其母亲不该有这等 

待遇。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椁的尺寸没有一定的规炬,到了中古,才 

规定棺木厚七寸,椁的厚度以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仅 

是为着美观,而是这样才尽了弟子之心。为法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当 

然不称心;能用上上等木料,没有财力,也还是不称心。既能用上上等木料 

又能买得起,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呢?” 

     孟子将孔子“爱人”与“仁”引深到人心中去,他说,“爱人”就是一 

种“不忍人之心”,即不忍看到别人困苦危难之心。他打比喻说,如果突然 

看见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有惊骇同情之心。这种心情的产生, 

不是为了要和这孩子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