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 >

第9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中除兵法十三篇以外,还有几篇保存下来,经研究考证,多系孙子后学所 

著。说明孙武见吴王时确实是献兵法十三篇,后历经增添补充、解释十三篇, 

到东汉班固、班超等人修汉书时,已有八十二篇了,后又几经删削,仅有十 

三篇流传至今。 

     据今人考证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公元前453年之间, 

是我国和世界军事史上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专著。 

孙武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总结了殷、周,特别是春秋时期几百 

次战争经验,反映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总结阐述了具有科学价 

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提出了深刻的谋略制胜思想,贯穿了对军事哲理的探索; 

言简意深,凝炼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使《孙子兵法》成为举世公认 

的“兵学经典”。 

      《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占有显赫的重要地位,被中外誉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据说,拿破仑在滑铁卢大战后,第二次被流放时, 

曾有人送给他一部《孙子兵法》。他一口气读完之后,掩卷长叹,说如果他 

在滑铁卢大战之前看到这部书,就不会有滑铁卢之败了。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各篇各有它的主题思想,自成一体,又相 

互连贯,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各篇内容简介如下: 

     1。《计篇》:这是全书的总纲,概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主要论述研究 

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讨战争中决策的重要条件。在 《计篇》中,首先指 

出,“兵者,国之大事也”,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 

认真研究的。孙武概括了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即“道、天、地、 

将、法” (指政治、天候、地理、将帅和军内的各种法规制度)。指出必须 

根据交战双方的这五个条件进行对比研究 (五事七计),占据有利条件多的 

一方就能取得胜利,从而可预知战争的胜负。孙武的战争观中已经把民众放 

到战争因素的首位,强调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此外,他又 

指出“兵者,诡道也”。主张用各种假象欺骗敌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进行突然袭击。选将、造势、运用诡道是实现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孙武认 

为,挑选出能执行“庙算”(君臣在宗庙里共同讨论作战计划、用兵方略) 

大计的将帅,造成战场上的有利态势,运用诡诈多变的用兵原则,就能达到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目的,争取战争胜利。而多算(周密计算比较取 

胜的各项条件对己有利者)胜,少算不胜。 

     2。《作战篇》:该篇首先指出战争的物质基础是经济,从战争对经济的 

依赖关系出发,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带甲十万”,“日 


… Page 35…

费千金”,孙武认为,战争中物质资源消耗极大,特别是在当时经济条件下, 

没有任何国家经得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因此,他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 

原则。孙武从军事、经济、政治上分析了战争久拖的危害,指出久则“钝兵 

挫锐 (军队疲困,锐气挫伤),屈力殚贷(兵力耗尽,经济枯竭),则诸侯 

乘其弊而乱,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张预在注解这几句话时说:“若 

吴伐楚,入郢、久而不归:越兵遂入吴。当是时,虽有伍员、孙武之徒,何 

尝能为善谋于后乎?”可见“兵贵胜,不贵久”这条原则,的确是孙武通过 

总结历次战争的得失而得出的重要结论。孙武继之提出了“善战者,役不再 

籍 (兵员不作第二次的征集),粮不三载(指出征时,第一次随军运粮至敌 

境,以后就因粮于敌,等到军队凯旋回国时,再运第二次粮食至国境迎接, 

不作第三次的运粮)”,作为速战速决的标准和要求。孙武力主“取用于国, 

因粮于敌”,在敌国就地解决粮食的原则,以及利用战利品和俘虏来补充壮 

大自己军队的思想。“取敌之利”,用缴获来补充自己,厚卒善俘,“是谓 

胜敌而益张”。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国家在战争中的经济负担,减少民穷财 

尽“中原内虚于家”的危险。 

     3。《谋攻篇》:谋攻,就是运用谋略战胜敌人。本篇主要论述了谋划进 

攻,以谋制胜的问题。孙武提出作战的目的在于“自保而全胜”,就是尽可 

能少地损耗自己,尽可能多地歼灭敌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不 

战而屈人之兵(不经过战斗而迫使敌人降服),善之善者也”。作战的最高 

要求是既能完全保存自己,又能完全歼灭敌人。孙武分析了以谋取巧和以力 

强攻两种取胜方式,“全”(使敌国完整地屈服)为上,“破”(击破敌国) 

次之,即全胜为上,战胜为次。提出以智谋取胜的手段,“上兵伐谋,其次 

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说用兵的上策,是运用谋略取胜,其次是 

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歼灭敌人军队,下策才是强攻城池。而在“伐”兵时, 

主张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兵力的多少,采取不同的用兵策略。“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有十倍 

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五倍于敌人就进攻它,二倍于敌人就设法分散敌人, 

然后各个击破它,与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抗击它,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脱 

它,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交战)。要在优势的情况下与敌作战,反对在劣 

势下与敌硬拼。《谋攻篇》中还指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知可以战 

与不可以战” (能打不能打);“知众寡之用”(根据兵力多少,采取不同 

战法):“上下同欲”(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虞待不虞”(以有准备 

对敌之无准备);“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予牵制)。总之,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是孙武提出的指导战争的至理名言,指明了 

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 

遍规律。 

     4。《形篇》:形,形式、对比、显示的意思:一是形式,即作战形式, 

二是比较,即兵力对比。本篇主要讲作战形式的问题。战前要善于积蓄作战 

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尔后积极创造条件,寻求战机,达到“自保而 

全胜”的目的。所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胜仗的军队都是先具备了胜 

利的条件再去交战)。“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造成本方不可被 

战胜的条件,以等待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积蓄作战力量,创造有利条件, 

有了胜敌的客观基础,然后寻机歼敌,可稳操胜券。而要战胜敌人,又应灵 

活巧妙地运用攻守两种作战形式。兵力不足,应采取防御以求保存自己,兵 


… Page 36…

力优势时就应采取进攻,以求歼灭敌人,即使采取防御,也必须既“藏于九 

地之下” (比喻深不可知),而“动于九天之上”(比喻高不可测)。就是 

要采取积极防御、攻势防御,才能达到保存自己、歼灭敌人的目的。篇末, 

在详细论述力量对比问题后指出“故胜兵若以镒(一镒为二十四两)称铢(一 

两为二十四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要先造成力量上的绝对优势,然后寻 

求战机,说明力量对比是胜负的物质基础。总之,针对各种具体情况,采取 

不同的措施,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5。《势篇》:势,一种突发的冲击力量。本篇主要讲作战布署(兵力部 

署)问题。作战必须善于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最有效地发挥军队的作战力 

量,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必须掌握好“分数”(指军队组织编制)、“形 

名” (指通信联络)、“奇正”(古代军事术语中的一对范畴,其含义一般 

包含两个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突击的部队为奇; 

列阵对敌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在战法上,明攻为正,偷袭为奇;采用 

通常作战方法为正,灵活用兵采取机变的作战方法为奇。)、“虚实”(指 

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四个环节。要统率众多的军队,靠的是正确的部署 

 (作战布势或战斗队形);要使军队在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奇正 

的运用。作战是以正面军队与敌交战,以侧击、迂回、包围等取胜的。军队 

部署 (作战布势)就是一个奇正运用的问题。“战势不过奇正”,而“奇” 

与“正”的关系,则是相变相生的。奇正的变化,无穷无尽,因而军队部署 

 (作战布势、战斗队形)也是千变万化的,根据情况的变化,或奇或正,不 

拘泥于格,才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6。《虚实篇》:虚实,是我国古代军事术语中的又一对范畴。它的含义 

广泛,不仅指兵力的多少,装备的强弱,还包括士气的高低,主动与被动, 

有备与无备,勇敢与怯弱,整治与混乱,逸与劳,饥与饱等各种对比条件, 

总而言之,条件有利就是实,条件不利就是虚。本篇主要论述在作战指导上 

须“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主动灵活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敌 

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认为,“兵形如水,水形避高而走下,兵胜, 

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只有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才 

能获得胜利。“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像流水 

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虚实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要善于明察掌握它的 

变化规律,全力争取主动,能“致人而不致于人”(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 

人所调动);“形人而我无形”(查明敌情并隐秘我之行动)。做到了“致 

人而不致于人”,就可做到“敌供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敌人闲 

逸,能使它疲劳;敌人粮足,能使它挨饿;敌人安稳,能使它移动);“出 

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守其所必攻”,从而掌握作 

战的主动权。做到了“形人而我无形”,就可使“我专而敌分”(集中我军 

兵力,分散敌之兵力),“我专为十,敌分为一,是以十击一也”。明察属 

实;乘敌之虚;变敌实为虚;以众击寡。避实击虚,“胜可为也”。 

     7。《军争篇》:军争,“两军相对而争利”的意思。军队机动的目的, 

在于形成有利的态势,创造胜利的条件,包括军队数量、士气、体力、地形 

等各种有利的条件。《军争篇》主要论述这个问题。阐明两军作战如何趋利 

避害和争取先机之利的原则和方法,力争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凡用兵…… 

莫难于军争”。两军相争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如何先占领战场要地和掌 

握有利战机。对此,他指出“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原则。要达到军队机 


… Page 37…

动的目的,关键是要懂得,为了走近路而走弯路(以迂为直),变不利为有 

利(以患为利)的道理。要“迂其途,而诱之以利”,正确处理“迂”和“直”, 

 “患”和“利”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后人发,先人至”(后于敌人出发, 

而先于敌人到达战场)的目的,争取主动。孙武认为,“军争为利,军争也 

危”,军争利与危并存。军队机动,不能只靠拼体力、争速度,而要靠对敌 

情的充分了解 (知诸侯之谋),对地形的巧妙利用(知山林、险阻、湖沼之 

形)。要遵循“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以诡诈方法取得成功,为 

造成有利的形势而行动,以分散和集中作为变化的手段)的原则;“其疾如 

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军旅行动时 

要如疾风迅速而无迹;行动舒缓时肃穆严整如森林;攻击时似燎原烈火;驻 

扎防守时,稳如泰山,不可动摇;隐蔽时,像阴云蔽空,不见日月,匿形敛 

迹,使敌人无从知晓;快速行动时,像雷霆大作,迅雷不及掩耳,使敌人无 

从退避)的行动要求。特别提出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开敌人的 

锐气,而在敌人懈怠疲惫了想要退却时去进攻它)。军争要统一号令,统一 

行动;要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要掌握“高陵勿向”(对占领高处 

之敌不要去仰攻)等“用兵八戒”的法则。 

     8。《九变篇》:九变,就是多变的意思。此篇主要论述根据情况随机应 

变,灵活运用用兵之道的原则,并提出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孙武首先论 

述“九变”的意义,指出用兵作战切忌死用原则。要“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道路不一定要走, 

有的敌人不一定要打,有的城邑不一定要攻,有的地方不一定要争,不合“九 

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将 

帅应“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才能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继而,他又 

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个 

方面)。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情况的全面衡量。孙武要求将帅必须做到全 

面的看问题,“杂于利害”,权衡轻重,趋利避害,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对敌人要设法使之受挫折,设法使之疲惫,设法用利来诱惑;对自己要常备 

不懈,有备无患。孙武认为,拘泥于任何一种一成不变的观念,对将帅来说 

都是极其危险的。将帅有“五危”(五种性格上危害很大的弱点)必须克服。 

 “必死”(有勇无谋,一味死拼)、“必生”(贪生怕死)、“急速”(急 

躁易怒)、“廉洁”(过于自尊,廉洁好名)、“爱民”(慈众爱民),凡 

此都是不懂得变通,如果“不察”将招致“覆军杀将”之灾。 

     9。《行军篇》:行,运用、使用。行军,是指用兵作战。本篇主要论述 

军队行动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涉及处军 (配置军 

队),相敌(判断敌情),附众(团结整顿内部)等三个问题。孙武认为“处 

军”必须善于利用地形,使自己的军队经常占据有利之处。要求对敌情必须 

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而且要善于对各类征候做出正确判断,并总结了观察判 

断敌情的32条经验。孙武指出用兵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判明敌情,集中使用兵 

力。将帅必须深谋远虑、绝不可轻敌冒进。文武治军,孙武主张“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 (体贴、爱护士卒,使士卒心悦诚服;严格纪律要求士卒,使他 

们行动整齐),文武并用,恩威并用,严格贯彻执行军纪来管束教育军队。 

总之,孙武认为,配置军队主要是善于利用地形;判断敌情在于从现象看到 

本质;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