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

第11章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11章

小说: [文学]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只是“俗得真实”的可爱,少了“雅得发虚”的迂腐。热情,是人世间最好的菜肴和美酒,使得“舒心的酒千杯不醉”,也使得人生在一个驿站相逢,感到前途有知己,情谊紧相随! 
  有人说,没有诗意的人生大抵干枯。我需要再加一句的是,没有酒意的欢聚常常缺少意思。不是吗?我们为人处事,在许多时候往往缺乏一种酒气呢!因此我说,浅浅一壶茶,是一样性情,是一份心绪,而满满一杯酒,不也包容着一些意趣,一种寄托么!   
  生命的断想 
  人总是要死的,但人们对死的认识并不相同。 
  英国著名作家H·D劳伦斯说:“它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相当浪漫。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大有视死如归的味儿。 
  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其实大多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 
  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只有这个印迹是存在过的,其价值仅在于此。 
  其实我想,生命只有一次。伟大的诗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依我看,这是一个本与木的关系。想想生命都化作荒草尘泥淹没了,哪还有爱情可以演绎。写过一代名著《红与黑》的司汤达长眠于地下,其墓志铭只有九个字:“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可以看出他还是把“活”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仔细再想,会发现生命是上帝在每个人账户上存放的一笔定额储蓄,生前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却每天都在开支消费它,直到有一天出现赤字。尽管不少人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不管愿意不愿意,谁也不能避免。但当死神扣响门铃,阎罗派人索命,一般人都是怕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因而,“养病除疾无良方,静心敛气延生命”。不少人就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延年益寿。 
  人们深知健康是生命的本钱,你可以向银行贷款,却不能向健康透支,一旦透支,就没有偿还的可能。有人追求健康,是为了生命活得爽快;有人追求名利,竭尽努力,是为了活得舒适。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乘坐在生命的列车上,想法各有不同。列车啸啸,车轮滚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循环往复,但都得遵循这一亘古不变的秩序。汽笛一叫,终点一到,所有生命中的东西都得统统卸下。生前或许你还低吟高诵: 
  “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生命终结,你肩扛手提的所有功名利禄,全得撒手抛下,因为“生命号”列车谁也改变不了它的行车路线:这是一趟单程列车。 
  常说:昨天是已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没发行的债券,今天才是靠得住的现金。重要的是活着。活着,就会从年轻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但生命可以时时奏出动人的乐章。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得好:“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 
  青春,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如此看来,尽管生命短暂,但活在世上还是应该有所为。“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双翼?”这是文雅的诗人们的说法。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又都是哲学家,他们说“来去都是赤条条,万事如意是首要”。这种淡泊超然显然是需要的,但他们更是严律自身:“做人就要做事,活着就要干活。”话朴实如土,清淡似水,但这种大实话胜过大哲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为晨。大抵人在年轻时负凌云之志,很想做一番事业,而到年老时却感到桑榆已晚,垂垂暮矣,结果碌碌无为而终。依我看,一个人在年轻时应该有他的理想与抱负,年老时也应该有他的追求和作为,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如同一首完美的乐曲,既有盎然的序曲、瑰丽的华彩、婉转的间奏,也有激昂的高潮、悦耳的尾声。 
  生命从零开始,最后又归结为零。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则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我们惟一能够把握的。好比一个圆圈,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圈中的无数点点就是生命的印迹。那么,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路罢,即使有时候迎着风霜刀剑,有时候还有暗枪冷箭,默默忍住悲痛吧,匆匆赶路要紧呢!   
  读懂无字的遗嘱 
  人生中,有些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亲人的死,往往就会在心灵上引起震憾。记得父亲的离开人间,真是“说走我就走” 
  的。只因为突然,才更叫人感到惋惜。三年前的那一天,他弥留之际,头枕在我的手上,一旁是妹妹们的呼唤,他已说不出话来,只溢出两滴清泪,慢慢地他的头颅在我的臂上渐渐地沉重起来,身子也慢慢地变凉了,这一刹那,我感到这是父亲把那一副担子交到了我手上,使人掂到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分量,这是他的无声的“遗嘱”。 
  三天后,是开追悼会后火化的日子。 
  那天风凉凉的,天有些阴,使人感到几分苍凉和凄然。在龙驹坞的陡坡上,我推着装着父亲遗体的灵车,步履沉重地走向那个几十米的高坡,那是火化的地方;那个天堂和地狱的交接处,那个人间与冥世的阴阳界。放下遗体,火门开处,只听“啪”的一声,火中涅槃的一刹那,恩恩怨怨烟飞灰灭,是是非非画上句号,在走向人生终点之时,他的身心彻底超脱了。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生命轮回,生生不息。慈爱的亲人走了,此时我眼泪在打滚,心潮在翻腾,这痛苦分明是属于我们活人的,死者作出了全部的解脱。虽说地狱之路和天堂之门只差一步,但说罪过,仙逝的人已没有了这种概念,那是芸芸众生的事,幽幽鬼魂已是一刀劈开生死路,往那永久的地方去“永垂不朽”了。 
  亲人走了,这是痛苦的。虽说“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但那毕竟是属于精神道义方面的东西。因着那份痛苦,让人更深切地感到大彻大悟的弘一法师,临终偈语仅四个字:悲欣交集。人生不过“悲喜”两字。弘一法师以其最后的眼光,透过烟瘴,穿过云层看清了“人事三杯酒,岁月一局棋”的世路。 
  父亲是个忠厚朴实的人,承继了他那个家庭宽厚、坦诚、真实、善良之风。他实足是个平凡的蚁民,靠手艺吃饭的小民,生活的境遇尽管比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们好一些,但他的境界还是平民式的、实在型的,从他的身上我分明感受到那无言的精神“遗嘱” 
  多一点平凡之气。人生的境界,不妨多一些“丁丁东东声”而不停止歌唱的山泉本性,而少却一些一泻而下常常间断的瀑布气势。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去聆听人间的鸡飞狗叫、孩子哭闹,去对待日常的油星炊烟,大排青菜。孔雀好看不如本鸡实在,说龙肉好吃不如猪肉常吃。做人要踏踏实实为要,老老实实为好,重要的还要坚韧不拔,勇于登攀,请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多一份真诚之心。一户普通人家,没有传家之宝,惟有真诚。一个贫家子弟,没有处世秘诀,惟有率直。真诚是灵魂栖息的小床,真诚不在,灵魂便永不能安寝。在道德的天平上,可以掂出心意的重与轻;在行为的水准上,可以测出诚实的深与浅,在说谎已不再脸红的人流中,真诚如月上中天,光华照人。人生千沟万壑,真诚才使我们两脚踏实,安贫乐道。这是真正的处世之道,是代表趋势的人间正道。 
  多一点善良之情。给寒夜迷路者以一豆灯火,给雪中冰冷者以一把干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别人。他人帮了我,要永远记住;我帮别人时,要尽快忘记。给了别人一桶水,不要盼望报答一桶油,在敬佩强者中,也切不可忘了帮助弱者,尽管力量微不足道,显示爱心、关心、热心、诚心的事情要量力而行,但总要尽力而为,这样虽然做不到尽如人意,但毕竟无愧我心!   
  临终一句话 
  许是启蒙时打上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烙印,闲来我总爱寻章摘句,特爱边角冷僻的东西。这回,我摘抄了不少名人们临终遗言,诸君读读也蛮有意思,有人如若不嫌而剪裁下来,则也不拂我一番好意了。 
  乐圣贝多芬临终前一边惋惜不能再喝好酒,一边对周围的人说:“朋友们,鼓掌吧,喜剧结束了!” 
  同为作曲家,勃拉姆斯只要是好酒,就来之不拒。他是在痛饮一口莱茵河葡萄酒后,说句“果然名不虚传呀”之后,倒头便去。 
  法国数学家博叙死前极度虚脱,不能言语,可好朋友问一句:“12的平方是多少?”他竟能出声回答:“144。” 
  “唉!烦死了。”这是丘吉尔最后对随身照顾他的妹夫说的话。是烦作为一个政治家?是烦人生?还是烦病痛? 
  “我把第二个最好的床留给太太。”这是莎士比亚临死前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更有意思,他生前与莫里亚克和克洛岱尔是好朋友,3人经常互相捉弄。纪德在巴黎去世第2天,莫里亚克收到一封从瑞士发来的电报:“没有地狱,放心来吧,叫克洛岱尔一块来。安德烈。” 
  英国诗人丁尼生在病床上翻看《莎士比亚全集》,翻到《辛白林》最后一场对白时,只叫了声“翻到了”,便溘然长逝。 
  说来我也是过来人,也可以谈谈人生,说说生活了。按爱因斯坦的说法是“未曾咽着泪水吞下面包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以我考妣已故的“孤儿身份”,恐怕也是名实相符的了。我逝去的母亲是一位大气、大度、大义、大方的女姓,乐善好施,甘于吃亏,街坊同道中很有口碑。但好人一生未必平安,她吃过多少苦,正当丢弃黄莲吃甘蔗之时,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母亲是常人,自然不能与名人比,但她临终前对我们子女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少说一句话”。根据母亲生前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把它理解为:夫妻争吵,少说一句话,便风平浪静;做了好事,少说一句话,更显得无私了。如果你帮了别人,还喋喋不休,总不忘加一句“不要忘记我”,这就无趣了;如果你借钱给别人,总要添一句自己是多么的不易,那助人的本意就要打上折扣了。 
  “少说一句话”,这是母亲的殷殷教诲,也是她多年咀嚼生活的结晶,这虽然不能与夏衍先生病危之时,工作人员说“我去叫人”,先生还纠正“要叫同志”同日而语;不能与达尔文临终还说“我一点也不怕死”视同一谈,但母亲的话也饱含着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理解,对别人的关爱。她常常提醒我,做人莫张狂,做事莫张扬。想表功时,少说一句话,想想别人的感受;想显示时,少说一句话,他人不会把你当哑巴。不少时候,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凡事“多说”、“说破”就没有意思了。生活中有些人即使被你看破了,不到时候也不必点破,直当看一出戏文好了,不是有“看破不说破,依然做朋友”之说么!当然这“朋友”两字,是要重重打上引号了。少说一句话,这在人生处事中适用,夫妻相依,姐妹相伴,街坊相邻,同事相处,这话也受用。如提升得高一点,诚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生的等式就是“X+Y=Z”。即除了工作和学习之外,再有就是常常学会闭上你的嘴巴。“留点菜给别人” 
  在街巷市井,总有一些大气、大度、大方的老年女性,她们虽然文化不高,读书不多,出门蛮少,但往往知大理、明大事、识大体。我的已逝去一年的母亲可算是一位佼佼者。别的且不说,记得小时候,在我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对于那些少得可怜的菜肴,往往是“老虎舔蝴蝶”,可以一扫而光的,但母亲就常常会对我说: 
  留点儿给别人吧。她指的是留点菜给未归的妹妹们。留菜是一种最朴实最直接的关怀,是平常人家最真诚贴心的“想到别人”,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是最可表达对亲人的疼爱对他人的关怀的行为, 
  方式。而在那个年代,当我晚归时,见到餐桌上还有那刻意留下来的那点菜,心里真是比如今吃山珍海味还舒畅。 
  如今,对家人亲密的“留菜”回忆早已停在了上个世纪,而那一份温情总也抹之不去,那淡淡的记忆,那甜甜的回忆,常伴随着我去待人处世。而我的“留菜”意识也从不自觉、不情愿而成为生活习惯,凡事我都喜欢“留一点给别人”,习惯与别人分享,不喜独吞,虽然谈不上“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但我也深深地感到:两人分担痛苦,变成了半个痛苦;两人分享欢乐,变成了两个欢乐的道理,在留点东西给别人的这个理儿上。做人总是少一些霸气、痞气和蛮气好,事实上,在人性关系上,义气、和气和文气总远比前者好。人与人之相处,所求的不正是留一点给别人的那份关爱与疼惜吗? 
  如今,生活中的“菜”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厚了,这些实惠的“菜肴”,总有着千荤万素的诱惑,如奖金、福利、证券、外快等,但留点或多留点给别人却是一个恒远的题目。 
  “留”,其实就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也是一份宽容,一份厚重。台湾早期股市好手陈逢源生前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卖股票时,记得留一点给别人赚。”股市是不讲情面、不留余地的投资市场,为什么要留一点给别人赚?其实,留一点给别人赚,正是给自己赚钱的机会,要留给别人赚钱的机会,您才能放出手中的股票,立刻取得现金;留一点给别人赚,别人才会接手您可能遇到的股市风险,这可注释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吧!如果说这句话有点功利,也有点庸俗:“多种花,少种剌,留得人情好办事”。那么,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相见之下,就不会难为情,就没有内疚感,甚至负罪感,有的只是尊重、敬重和情义重。 
  人际关系中,留一点给别人的观念十分重要。这个时代,应该重提报恩。不要小看留一点的力量,往往就是得到他人回报的核心关键。漂母留一点饭团给韩信,王宝钗送一件寒衣给薛仁贵,这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放射的光华。如今,或许您不在乎留一点,甚至全然不留,但是你敢保证你需要别人留一点给你的时候,别人会留一点给你吗?对于那些大象也收,小鼠也要;西瓜要抱,芝麻不舍的人,自己获取的虽是金钱和利益,可失去的却是道义、信用、名节、信任种种,这值得么?   
  “记住低头”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作为一种骨气和气节,人在许多时候,不仅不能向沮丧低头,向生活低头,向困难低头,向疫病低头,在展示人格和气度中,更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得有一点“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硬气和志气,当学文天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凛然正气,当效苏武“红缨节仗不改志,白地冰天见丹心”的冲天豪气。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在不少生活的境遇中,人应该“低头”,这种“低头”就是看“小”自己,看低自己,这不仅不是自鄙自卑,不失面子不坍台,更无屈辱可言,而是一种自知之明。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