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1-像园丁那样管理-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助纣为虐的恶名。
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曹操想当魏国公,立即遭到荀的反对。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大功臣,也只是做了一个冠军侯。除此之外,只有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做过安汉公。曹操的意思莫非是想和王莽一样,做一个篡夺皇位的奸臣?所以,荀严肃地告诉他说:“丞相啊,我当初之所以劝你奉天子而令诸侯,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所以,你应该懂得做一个臣子的忠诚和谦退,而不是利用手中权势来谋取私人的利益。”
曹操此时何等自负,被荀一顿教训,不由得恼羞成怒。他再也没有办法信任荀,于是决计铲除之。不久,荀在家中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死时,年仅49岁。
荀的道德人品,其实并不亚于与他同时代的诸葛亮。关于他的思想,各位读者可以查阅《三国志·荀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引《别传》。他曾经多次与曹操谈论“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的管理哲学,他是那样向往太平盛世的美好生活,他也因此那样忠诚地辅佐他的老板曹操。可叹的是,他最终落得的是一个惨死的下场。
我常常想,如果曹操真的能够听从荀的话,平定天下的动乱,安抚苦难的百姓,致力于复兴大汉王朝,就不会有刘备的反曹,以及后来的三国鼎立,甚至也不会有后来魏、晋、南北朝长达360多年的乱世。曹操虽然没有正式篡位称帝,但其人其罪,却甚于王莽多矣。
《像园丁那样管理》 曹操的大败局曹操的大败局
诚如荀所言,曹操是一个不懂得忠诚的人。他不是大汉王朝的忠臣,相反,他却杀害了几乎所有忠诚于大汉王朝的官员。像这样一个不忠诚的人,他怎么能够理解忠诚的意义呢?
如果没有荀,曹操就会在张邈的兵变中沦为丧家之犬。如果没有荀,曹操也很可能在官渡之战中成为袁绍的阵前败将。以荀这样的忠诚,以荀这样的功勋,仅仅因为他指责了曹操的道德人品,就不得不撒手人寰。
许攸是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当初,许攸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之时,曹操高兴得光着脚出来迎接他。曹操跣足迎许攸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根据许攸提供的情报和计谋,曹操袭击了袁绍设在乌巢的粮仓,一举扭转了相持不下的战争局势。等到官渡之战胜利,许攸却再也没有多大用处,遭到曹操的冷落。许攸因此心怀怨愤,说起话来轻狂无状,最终又遭到曹操的谋杀。
荀的侄子荀攸,曾经跟随曹操征讨张绣、吕布、袁绍,为曹操屡设奇谋,功勋卓著。荀去世两年之后,曹操有意晋位为魏王,时任中书令的荀攸却阻止说:“丞相已经是位极人臣的魏国公了,如今又想当魏王,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曹操听说了荀攸的话,恼羞成怒地骂道:“这个家伙是怎么啦?难道他是学荀吗?”不久之后,荀攸便莫名其妙地卧病而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曹操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他经常为此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惊恐不安。当他喝醉了酒,或者是睡觉的时候,他都会禁止任何人靠近他。他谋害过很多人,现在,他也害怕遭到别人的谋害。
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去世。临死前,因为害怕有人掘墓寻仇,他还特意吩咐设置了72处疑冢。同年8月,他的儿子曹丕终于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改国号为魏。昔日以荀为领袖的曹氏智囊团,至此仅剩下司马懿一人。
29年之后,司马懿父子三人一如曹操当年,控制了魏国的政权。再过1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又以曹丕篡夺大汉王朝的方式,篡夺了魏国,改国号为晋。曹操在九泉之下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三国鼎立,最先灭亡的竟然是他苦心经营了30多年的曹魏集团。他不是一个成功者,而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者。
魏,是高大的意思。晋,是更加高大的意思。晋国的司马氏祖孙之于魏国的曹氏父子,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可是,对于曹操、司马懿之流的管理者而言,无论他们怎样自高自大,员工的忠诚度却永远是一个不解的谜。
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才总是反对他们,而另一些人虽然表面上顺从,肚子里却装满了各种自私自利的阴谋诡计?
《像园丁那样管理》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惟内圣者可以外王
非货币薪酬决定员工忠诚度。如果你不懂得爱,你就不可能付出真正的非货币薪酬。如果没有真正的非货币薪酬,你就不可能拥有一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如果没有这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管理者。
下列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管理者,请在你认为有领导力的管理者选项后面打√:
周文王□ 姜子牙□ 周 厉 王□ 周幽王□ 秦始皇□
汉文帝□ 汉武帝□ 汉光武帝□ 汉桓帝□ 汉灵帝□
曹 操□ 刘 备□ 诸 葛 亮□
周文王姬昌、姜子牙、汉文帝刘恒、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汉武乡侯诸葛亮……我认为他们是懂得爱的人,也是真正有领导力的管理者,我给他们全部打√。至于周厉王姬胡、周幽王姬宫涅、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魏武帝曹操……我认为他们是不懂得爱的人,也并不认为他们有多大的领导力,我给他们全部打×。
周文王曾经向姜子牙请教管理学的难题。姜子牙说,管理学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区别。君子之道关乎人生的意义,小人之道关乎做事的技巧。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生的意义就是爱。如果你在爱着,人生就会像花儿一样绽放,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可是,如果你怀疑爱的存在,人生就会立即失去它的意义,让你感到混乱、无聊和痛苦。一个混乱、无聊和痛苦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真正的管理智慧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真正有领导力的管理者应该具备一种内圣外王的特质。世事通达、大德有言者谓之圣,惟内圣者可以外王。反之,若无内圣,则不可以外王。
内圣外王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理解人生的意义,你就会懂得爱;如果你懂得爱,你就能够在管理国家的职位上,做出有利于人类的王者事业。
《像园丁那样管理》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国人暴动”的故事
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文王成了一位内圣外王的管理者和周朝800年江山的奠基人。《诗经》中说,周之有天下,是因为周文王和他的继承者能够“宜民宜人”,所以才会“受禄于天”。可是,这种“宜民宜人”的社会文化,却在周厉王时代遭到了严重的毁坏。
周厉王是周朝第十代领导人。在他的身上,兼有汉灵帝的贪婪和董卓的残暴,却不如曹操那样善于玩弄权谋。由于他的贪婪,他任用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霸占了国内所有的河流、湖泊,谓之“专利”。老百姓无法谋生,怨声载道,周厉王就下了一道命令,不允许老百姓妄议朝政,如有违犯,格杀勿论。
于是,人们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朝政了。即使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色示意。周厉王得意扬扬地对召穆公说:“你看到了吗?我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他们再也不敢胡说了!”
召穆公听了,大惊失色地说:“你怎么能够用这种强硬的手段来堵塞老百姓的嘴呢?你知道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其后果比堵塞波涛汹涌的河水还要严重啊。当年鲧治理共水,用的就是这种堵塞的办法。结果,愤怒的河水造成河堤决口,天下也因此泛滥成灾。后来,鲧的儿子禹改变了做法,他去了解河水为什么泛滥的原因,然后设法疏通淤塞,让河水畅通,于是天下大治。鲧和禹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还像鲧那样愚蠢,那么你也必然会遭遇鲧那样的灾难。”
周厉王利令智昏,根本听不懂召穆公的话,继续执行他的暴政。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老百姓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周厉王慌忙逃到很远的地方,再也不敢回来。历史上把这场起义称为“国人暴动”。
周厉王逃走之后,由于最高领导者缺位,经过人们商议,决定由周定公和召穆公主持政治会议,管理国家和社会。历史上把这种管理模式称为“共和行政”。
我一直觉得,“共和行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管理学案例。但苦于资料贫乏,我们无法知道个中的真相。我想,“共和行政”的民主,可能是解决独裁统治的有效方案之一吧?可是,为什么“共和行政”仅仅维持了14年,就把政权交给了周宣王呢?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姬静即天子位,“共和行政”也从此宣告结束。周宣王在位46年,由于他的善良和开明,天下重新恢复了春满人间的生机。历史上把他的管理绩效称为“宣王中兴”。
《像园丁那样管理》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法国17世纪的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我说,人是会思想的花树。这种花树的特点是,他们能够感知到你的爱。如果你懂得爱,他们就会向你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如果你不爱,他们就会惊恐不安,再也不能做一棵无忧无虑的花树。他们开始怀疑,开始反抗,开始出现奇怪的物种变异……园丁与花树之间的相亲相爱,变成了渔夫与渔夫之间的明争暗斗。曾经姹紫嫣红的花园,也立即翻作了滔天的恶浪。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博弈论开始逐渐成为人们热中的话题。瑞典皇家科学院甚至把200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两位博弈论专家—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两位博弈论专家的分析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这样的一场博弈。他们都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以赢得对方的依赖,然后趁机控制和利用对方。他们之间的许多行为模式,比如命令、奖励、惩罚,以及说服等等,都可以被看作是多阶段的动态博弈。所谓执行力理论,其实就是老板用来说服员工的一种博弈工具。
除了执行力理论之外,绩效考核也是企业家们非常感兴趣的技术问题。他们采用了各种绩效考核技术,例如末位淘汰制、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关键事件法、多人比较法、分组排序法、指标分解法、工作写实法、360度评估,以及各种花样的薪酬激励技巧等等,但似乎都没有多少效果。
理论是灰色的,技术是苍白的。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究竟在哪里呢?企业家们面面相觑,都是一脸的茫然。
我每到一个地方讲学,与当地的企业家聊天,话题总是离不开执行力、员工忠诚度和绩效管理。他们问,人类早已进入太空,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可是为什么总是无法解决绩效管理的难题呢?国内外有那么多学者在研究绩效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思路,可是为什么总是难以奏效呢?难道绩效管理的科技含量,真的比航天技术还高吗?我的回答是,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不在别处,在于你如何看待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老板与员工之间是一场博弈,你的解决方案就会随时受到对手的挑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在试图控制员工,员工在试图实施对你的反控制,让你的力道每每落空。在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游戏中,如果双方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你们就能够维持一段或长或短的合作。然而,只要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关系存在,平衡迟早是会被打破的。
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老板成为独断专行的暴君,员工成为备受压榨的奴仆。周厉王、秦始皇就是这种暴君式的老板。
第二种情况,员工成为骄横跋扈的奸臣,老板成为备受欺凌的傀儡。王莽、曹操就是这种奸臣式的员工。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员工与同事之间的博弈,人与社会之间的博弈,造成了当今社会博弈论的大行其道。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的博弈论真的能够促进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博弈关系中,所谓合作其实不过是一段时间之内的互相利用,而冲突却仿佛地下的火山,常常因为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突然的迸发。
《像园丁那样管理》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博弈战争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
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成一场博弈之后,人们再也无法热爱他们的工作。工作不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赢得博弈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
在老板与员工的博弈游戏中,老板总是希望用最少的工资,换取最大的劳动效率。秦始皇筑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万里长城,的确是用最少的工资,换取了最大的劳动效率。
与之相对应,员工们也总是希望用最少的劳动,换取最高的薪酬待遇。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进位为魏国公和魏王,的确是用最少的劳动,换取了最高的薪酬待遇。
然而,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老板。首先,他过得并不快乐,因为他似乎总在发脾气,却从来没有欢笑过。其次,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患有多种疾病,虽然到处求仙问药,也没有任何好转。再次,他的身边似乎没有一个亲人,即使是他的儿子,也并不爱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东南,在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这个地方暴病身亡。跟随在他身边的小儿子胡亥为了谋取皇位,把他的尸体和臭鱼混装在一起,以掩饰他去世的真相。
同样地,曹操也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员工。和秦始皇一样,他过得也很不快乐,身体状况也很不好。他甚至不如项羽,项羽生前还有一个恋恋不舍的虞姬,而他身边却没有一个亲爱的人。尽管他以大汉丞相的名义征服了很多军阀,可是,大汉王朝却陷入了自刘邦以来最贫困的境地。换而言之,尽管他用“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方式为自己赢得了位极人臣的高薪待遇,但他却没有为大汉王朝创造任何财富。
博弈是战争的代名词。可是,战争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战争的过程是掠夺和消耗财富的过程。你可以利用战争迅速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你绝对不可能利用战争来创造财富。
无论是军事上的战争,政治上的战争,还是商业上的战争,都得要付出高昂的经营成本。当人们互相争夺财富的时候,大量的经营成本就像赌博用的筹码一样,被不计后果地消耗掉了,最终导致的是整个社会的贫困。而无处不在的战争恐怖,也把所有的人弄得惊慌失措、神经兮兮。
从春秋战国的群雄争霸到秦王朝的覆灭,是长达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