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重走长征山地 >

第14章

重走长征山地-第14章

小说: 重走长征山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宁培养的人才都出去了,层次越高走得越远,那么该由谁来改变会宁面貌呢?精英们都走了,会宁岂不是越来越穷?”    
    “问得好!”段兆军先是愣了一下,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这样提问。但他没有回避,阐述了三个观点。    
    其一,回不回来要看是否学以致用,“譬如我们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成后大部分都回来了,目前全县7000多教师中,很大部分就是这一批人。”    
    其二,回不回来是个相对概念,“譬如我们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他学的是核物理、生物工程,你让他回来干什么?会宁籍的200多个博士,真要他们全部回来,以会宁目前的经济、社会水平,根本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岂不是在浪费有限的人才资源?我认为,人要有大家乡观念,要有宽广胸怀,会宁学子在各自岗位上服务了全国,就是会宁人民的骄傲!”段兆军告诉我,现温家宝总理的秘书田学斌、国防大学副军职博导姜汉斌、清华大学教授赵有健、曹树良、央行金融研究所主任张之等,“都是会宁学子,让他们用才智服务更广阔的社会,岂不比窝在会宁强?”    
    其三,恢复高考二十多年后,会宁教育的回报期到了。段兆军认为,确实有人曾认为会宁是“人才辈出,山河依旧”,但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教育的回报期不能立竿见影,“得有耐心”。二十多年后,会宁人慢慢等来了这样的回报期:一是大批学子向家乡提供信息、引进项目,“把外面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引进到会宁,作用是很大的。”二是一些人回乡办教育颇有成效,如一个叫张宁的学子,向家乡投资4000万元,兴办一所新高中;会宁人胡帅(甘肃日报记者)为家乡引资40万元兴办希望小学,“这几年投资几十万元在会宁办学的就有40多所。”三是如果说西部别的县是以输出劳力为主,那么会宁则以输出智力为主,“三四万学子啊,每年寄回来的钱,不也帮家人改变了贫穷吗?还有学子把父母接出去的,这不也很好吗?”    
    “所以,会宁人办教育,这条路值得肯定!”段兆军的语气很坚定。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六盘山

    历史之美——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这是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了。毛泽东站在山顶上一眼望去,它好似一条天然分界线。山南是一色黄坡,到处是麦田。山北则如同不毛之地,到处是荒山秃岭,只有黄土,没有树林。那几天秋高气爽,毛泽东极目远眺,心胸开阔,想到一年来的艰难险阻,如今终于胜利在望。此刻的心情,正如他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所述。    
    越过六盘山后,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悲剧。一夜之间红军竟然死了三百多人。当时保卫局以为是反革命谋害,抓了一些可疑的人,也没审出结果。半个世纪后才揭开谜底。原来红军下山后饥渴难忍,见到清澈的泉水就喝起来。没想到这里的泉水含有剧毒的氰化钾和氰化钠,喝过量的人便毫无知觉地死去,这是一个惨痛的损失。    
    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难熬的。红军在经过荒凉可怕的雪山草地后,一旦到了有吃有住的地方,有的人就再也不愿意往前走了。所以,每到一个村镇,都有人不辞而别。说他们当叛徒、投国民党,那不是事实,有人转道回老家,有人被当地农民收留,还有的被“土豪婆”(其实只是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民)招了女婿。《彭德怀自述》中说,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了”。我们知道这段时间内红军没打什么大仗,减员却有一半,即使这个统计未必精确,人员流失之严重仍可见一斑。    
    历史,真实的一面未必好看。    
    但跟着毛泽东翻越六盘山的7000精兵,后来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    
    在山上:我们只见到云雾弥漫    
    一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率军攻打西夏途中患病死于六盘山。这位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为“千年之最”榜首人物的一代天骄,死后究竟葬在哪里?古今众说纷纭。暂不管他。    
    公元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毛泽东写下大气磅礴的诗篇,抒发了一代伟人面对长征即将胜利和开创新局面的情怀。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山上有高等植物788种,乔木林达2。6万公顷,有38种兽类,200种脊椎动物和147种鸟生活在这里。在北方干旱区,怎么会有江南风光般的秀丽山川?    
    行走在六盘山上,我惟有感叹造物主的公平。    
    我们是经隆德上六盘山的,当日大雨滂沱,百米开外难辨景物。至山顶,长征纪念亭已拆除,一个更大的纪念工程正在兴建。据工地负责人杨志林介绍,原先的纪念亭已破败,新工程是在国家确定六盘山为红色精品旅游点之前就上马的,“这是自治区(宁夏)领导决定的。”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去年8月30日开工,今年10月份必须完工,“我们正为红军翻越六盘山70周年加班加点,今天下这么大的雨也没停工。”据项目工程师刘世建介绍,工程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纪念平台,有4900平米;二是纪念馆,有2300平米;三是三大主力红军的红旗,有1400平米;四是停车场,1万平米,“整个建成后,是六盘山气势最宏大的景点,也是我们宁夏人对红军的一种感情。”    
    工棚外大雨依旧,雾也赶来凑热闹,10米开外难见人影,遑论看到“南飞的大雁”?当然,季节也不对,六盘山的天与地全躲在一片浑沌中,难识它的真面目,也算本次重访长征山地的遗憾吧!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吴旗(1)

    历史之美——那支军队走到了这里    
    吴起,战国名将,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吴起治军以德著称。据传,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痛苦不堪。吴起见后,毫不犹豫地把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吸吮出来。士兵母亲听说后,大哭。别人不解。母亲说:“我儿子要为吴将军战死了!”    
    今陕西吴旗县原是为纪念吴起而设,叫吴起镇,以纪念这位名将曾在此戍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至此,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宣告结束。接着,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再次讨论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问题,正式作出保卫与扩大陕北根据地的决定。中央红军长征的传奇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上海的鲁迅向中共中央发来贺电:“英雄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共产国际也高度评价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英雄斗争的模范”。    
    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是:“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八万人,现在只剩下一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现在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今后,我们红军将要与陕北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1935年11月,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吴旗县是建国后从志丹县新划出的行政区域。志丹县(原保安县)因陕北红军创建者刘志丹出生于该县而得名,原辖吴旗。将吴旗从志丹县划出,有纪念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之意。吴旗有著名的胜利山和会师烈士纪念碑。洛河流经县境,县城一字狭长摆开,现为全国植树造林示范县。    
          
    那山上:战旗为什么美如画    
    一    
    午后,我站在吴旗毛泽东故居前,可以清楚地看到右前方的砚洼山上绿树森森。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副组长李志明告诉我,“那座山现在改名叫胜利山,以纪念毛泽东在这里指挥的切尾巴战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但国民党军的骑兵对红军紧追不舍,毛泽东决定“切掉这个尾巴。不能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当时许多红军将领反对打这一仗,认为首先要活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此时中央红军从长征初的8。6万人只剩到7200人,而10月的陕北已是北风凛冽,许多战士还是单衣草鞋,长时间行军使大家的身体十分虚弱,不少人打摆子、拉痢疾,怎么能打仗?但毛泽东坚持要打,理由是敌人也是疲惫之师,以疲惫对疲惫,我们有经验。彭德怀是惟一支持毛泽东的。事实证明,毛的主张是对的。10月21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线设伏,全歼敌人三十五师骑兵团,击溃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两个骑兵团,消灭敌人600余,俘获1000余,缴获战马1000匹及武器弹药。是役,红军牺牲200人。这就是著名的“切尾巴战斗”。


第四章  陕甘宁写意吴旗(2)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战后,毛在吴起镇为彭德怀挥毫写下了广为人知的《赠彭大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任你纵横;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李志明告诉我,原先的胜利山光秃秃的,“这些年大兴植树造林,你看,树长得多好!连山下的洛河都有清亮的水了。经过6年退耕还林、还草,如今,吴旗的林草覆盖率达到66%!”我见到了洛河的水,在重庆人看来,那水算不上清亮,但在干涸的陕北,河里有水、山上有树,已经是奇迹。     
    二    
    吴旗幅员3791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如果再往北走,就是黄沙漫漫的定边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军说,从长征结束到现在,变化太大了,“当时的吴起虽说是个镇,但坊间笑话讲只有七户半人,那半户因为是个光棍。现在,吴旗一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5个亿!”    
    5个亿的财政,是我一路走过来所有县份中最高的。据袁军介绍,吴旗全县土地面积568万亩,人均47亩,可利用率达94.4%,境内具有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特别是山杏和沙棘,山杏面积达30万亩,沙棘面积达100万亩,素有“国宝”之称的小尾寒羊饲养量达6万多头,现已探明石油储量1.5亿吨。从1993年起,吴旗先后投资4。56亿元用于石油勘探开发,原油产量达到20余万吨。袁军认为,如果说吴旗的经济是油兴财兴、油衰财衰,那么现在的重点就是要依靠科技、强化管理、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方针,延长油井生产年限,使地下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我刚进吴旗时,见到一个硕大的广场,一位全身戎装的将军骑在马上,背上竟绑一杆鲜艳的红旗。原以为是红军,近看是古将,便知这是吴起雕像了。据在现场施工的县城建局齐工程师讲,这里原来是座垃圾山,现在把它填平了改建广场,“投资两千多万元,面积1。4万平米,今后老百姓活动就有自己的场所了!”    
    在从吴旗前往延安的路上,我看到吴旗境内的沟沟梁梁间,到处有钻井和磕头机在工作,公路上飞奔的石油运输车川流不息。    
    企愿吴旗利用好资源,财运永盛。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