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788-琅环曲 >

第3章

4788-琅环曲-第3章

小说: 4788-琅环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倒出水壶里的水将丝巾浸湿,一边为青衣女子擦拭脸颊,一边从自己袖中掏出一颗药丸,塞进青衣女子嘴里,将水壶剩下的水细心地喂进她嘴里,药丸服下之后,青衣女子渐渐苏醒了,脸色也红润起来。    
    “姨婆,你可醒了,可把我吓坏了。”她擦了擦额上的汗水,终于露出笑容。    
    “还好,你及时找到清水,给姨婆服下‘清源丹’,姨婆没事了,放心吧。”    
    女孩收起水壶,递还给杜众,朝父王施了一礼,“刚才事出紧急,不及道谢,多谢老爷相助。”    
    她就是天瑶,那一年,她十一岁,我十三岁。    
    “举手之劳,小姑娘不必言谢。”父王答。    
    “敢问老爷,府上是否有久卧床塌的病人?”青衣女子问。    
    那青衣女子柳眉丹凤,看起来高贵端庄。    
    她这样一问,让父王很是惊异。    
    “姑娘何以得知?”父王问。    
    “老爷手上有很重的丹参、川芎药味,丹参养血活血,川芎活血祛瘀,若非长期卧床人,不需要长期服食这两味药,况且,份量如此之重,我敢断言,此人必是卧床十年以上。我看老爷贵不可言,伺侯病人的事自是不必让老爷动手,可老爷手上仍沾有药味,可见病者是老爷至亲之人吧。”    
    就因为她这句话,父王将她请进了府里,替娘治病,而且娘经她诊治,也的确有了不小的起色。    
    青衣女子医术高明,仿佛是世外高人,她总有那么股仙风侠骨的味道,两年后,她为皇帝伯父治好了多年来的头眩顽疾而被封为大理国圣姑。    
    后来我才知道,圣姑早年因为炼丹受伤,落下病根,自古大夫均是能医不自医,犯病时,要服一种她自炼的名为“清源丹”的药丸,那种药丸需用清水送服,若不能及时服用,性命堪虞。    
    圣姑之所以入王府诊治母亲,也是报答父王的施水之恩。


《琅环曲》 第一部分《琅环曲》 大理平南王

    七 大理平南王    
    '玉翠'        
    当年,我一意孤行,忍痛让娘割了我的仙根,不惜舍真身,救红苓,弹指之间,已过十八年了。    
    红苓当日,遭受重创,身心俱疲,我知道,除了我,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救她,我不愿意,再看见红苓步梅仙的后尘,更不忍心累及红苓腹中孩子枉送性命,我漏夜潜入皇宫,带走了红苓。    
    在我眼里,金碧辉煌的皇宫,俨然如第二个许家大院……    
    红苓与梅仙一样,对情一样的执着,一样的痴傻,但红苓比梅仙幸福,君彦毕尽是真心对待红苓,这也许是我本对这凡世红尘灰心失望,所余的仅有的一丝安慰。    
    将红苓带到灵山时,她已是奄奄一息,我仙根一断,就与凡人无异,可红苓气虚,难以乘载腹中孩子,我不得不以我仅余的仙气摄入她体内,保住她的孩子,而我,也因此而伤及心脉,每到季节互换,都会被热气或是寒气反噬,不支晕厥。    
    我久居灵山,以党参、白术、茯苓、人参、刺五加、黄芪、当归、淫羊藿、枸杞子等二十几种药材炼制了“清源丹”,来弥补我自身的气虚、血虚、阴虚。这种药丸性烈,服食之后,需喝下清水溶之。    
    天瑶出生以后,跟我很是投缘,平日里最喜欢粘着我。    
    八年前,天瑶带君彦上灵山见红苓,早在我意料之中,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觉得,红苓并没有痴心错付,也正是因为君彦宁舍江山,也要与红苓相守,让才我相信,人间俗世,尚有真情可言。    
    “圣姑!”    
    叫我的正是这大理平南王府的王爷段豫武。    
    我曲膝行礼:“见过王爷!”    
    “圣姑不必多礼!”    
    段豫武,他是大理皇帝段豫文的亲兄弟,是大理国少有的武学高手,人到中年,依然是器宇轩昂,待人谦和有礼。    
    段王妃卧床多年,他一直不曾再娶,而且,都是由他亲自喂段王妃服药,他的重情重义在大理国被争相传颂,成为一时佳话。    
    不管怎样,段豫武当年,也算救了我一命,打算医治好段王妃,算是对他的报答。    
    我诊治段王妃以后,发现她是中了一种不知名的奇毒,经我调理,她虽然已渐好转,可仍然时醒时迷,虽然可以坐起身子,但仍然不能行走。这也是我一直逗留平南王府的原因。    
    “圣姑这么晚还未安歇?”他看着我,低声说,“还在担心天瑶吗?”    
    是啊,还有天瑶!我不由得蹙紧了眉。    
    天瑶出走已经两年了,这丫头,真让人操心,而王妃的病在这两年,反覆得更加利害,让我分身乏术。    
    “王爷,请准我前去找天瑶。”    
    “本王相信天瑶会吉人天相的,况且,立寒一直在找她。”他安慰我道。    
    立寒,段立寒,他的儿子,那个不知道自己情归何处,心为何系的孩子。    
    “可是立寒已经寻找多时,仍无结果,我想天瑶可能回我灵山的故居,所以想近日回去一趟。”    
    他盯着我,良久没有说话。    
    “王爷请放心,我会调制好这段时日王妃所服用的药,并交待好王妃用药的时辰。”    
    “其实,我知道,你离开是早晚的事……”他的声音很低,低得已经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他将眼光移到天空,今夜的天空,看不到月亮,只是朦朦胧胧地闪着几颗暗淡的星辰,“你……还会回来么?玉翠?”    
    这是他第一次直呼我的名字,虽然声音很沉,但仍然让我微微一征。    
    “是的,王妃的病还没有治好。”我淡淡地说。    
    “难道,平南王府,除了王妃的病……就再没有其他的事……让你挂心吗?”    
    在百花园,我已经修身六百年,在人间,我也呆了二十多年,凡人看来,我不过三十来岁,可是,我的心境却已经很老很老了,看到梅仙为情所累,红苓为爱所苦,对于人间的情爱,虽然灰心,却也敏感。    
    至于段王爷的情意,我早在几年前已经有所察觉,那时,我本就打算离开,可是大理皇帝忽然传旨召我入宫,让我为他医治头眩之疾,病愈后,段帝召告下天,强封我为大理国圣姑,让我推却无门,不得不再次滞留平南王府。    
    不过,这样一来,段王爷便对我更加的恭敬,特地在平南王府大兴土木,为我建造了这“青清雅筑”,并在周围种满了翠竹。    
    “咳,”他轻咳了一声,低下头去,“本王失言,圣姑不必放在心上,我会吩咐下去,为圣姑备好马车,明日送圣姑出大理。”    
    说罢,没再回头,匆匆离去。


《琅环曲》 第一部分《琅环曲》 她是一棵翠竹

    八 前世,她是一棵翠竹    
    '豫武'    
    多少个不眠的夜,也不曾向今日这般的百无聊耐。    
    打开窗户,下意识地望着那“青清雅筑”,多少年了,好像这样远远地望着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想起刚才在“青清雅筑”,玉翠那样的冷冷淡淡,那样的彬彬有礼,那样的谦卑得体,我的心,只觉得有种莫名的难受,我喝了一口酒,想将那涩涩的感觉与酒一同咽下,谁知,却在我心里渐渐地扩大。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喝酒了。    
    平南王,必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睿智的判断力……从肩上扛着这个王位起,我没有一天轻松过,只觉得每一天,好像似琴弦一般,被扯得紧紧的。    
    直到玉翠住进了平南王府,她纤然清幽,就好像是一道清泉,不经意地流进我的体内,让我心里那近乎绷断的弦,在她的面前,竟然有了松驰的时候。    
    身为大理平南王,平生所见的美女如云,如若我要,一样也是唾手可得。    
    玉翠,她不是那种美得出奇的女子,在大理这样山明水秀的地方,她并不很显眼,但是她总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让人觉得亲切和安全。她很喜欢穿青色的衣服,那种简简单单的青色,就如她酷爱的那夏日里的修竹,让人觉得清涼和舒服。    
    有一次,我看到她在王府前的那几棵竹前,摘了片竹叶,放进嘴里咀嚼。    
    “这竹叶,能吃么?”我问。    
    她一回头,有点吃惊,显然不知我在身后。    
    随即笑了笑说,别人不能吃,她能,因为前世,她是一棵翠竹。    
    这句话,深深地嵌进了我的心里,于是,在王府里,便有了大片的竹林,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她第一次见到王府里那片竹林时的笑容,我从没见过她那样的笑,让我惊奇,原来在她这安静的外表底下,也有颗热情如火的心,那从心底里发出的笑声,如银铃般的清脆,让我不由得怦然心动。    
    她含着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口气,吸着竹叶那清香,感慨地说,很久没有闻到这个味道了,像是回到了家乡。    
    当她再睁开眼时,我发现,她眼底有一片湿润,那一次与她双目相接,我第一次有了心如鹿撞的感觉,大概就是那时候,泄露了自己的感情。    
    这么多年,我没有想过,会对一个女子用情,我以为,我的心已如一潭死水,再难掀波澜,可是玉翠,她像是个手握着明灯的仙子,一点一点地将我的生命照亮,让我本来已暗淡无光的心境,也渐渐地清澈起来。    
    玉翠冰雪聪明,她显然察觉到了我眼里的情意,忽然间要告辞离去。    
    生在大理段家,实在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我与皇上是孪生兄弟,他喜文,我好武,虽然个性迥异,但感情甚好,比起一般的皇家兄弟阋墙,争权斗狠,党同伐异来,要幸运多了。就是这大理皇位,我兄弟二人也是相互推让,本来,父皇有意将皇位传于我手,当时我的年轻气盛,更流连于江湖,俗世豪侠,惩恶扬善,红颜知己,才是我心之所系。    
    我只有榆雅一个妻子,榆雅是大理贵族后裔,身份尊贵,与我成亲是门当户对,在未入洞房以前,并不知她的容貌,桀骜不驯我的对这样的婚姻反感之极,但是,我仍然没有“资格”反对,因为,当年大理国库空虚,导致军饷短缺,而榆雅的父亲捐助了大理军队二十万两银子,解了大理的燃眉之急,这桩婚姻,便是回报,也正是这桩婚姻,让对我芳心暗许的莨缌,拂袖而去,更一怒之下嫁于皇兄,现在,她是我的皇嫂,也是大理的国母。    
    我一直分不清自己对莨缌的感情,或许,是当年太年轻,在自己还未了解儿女私情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地与榆雅成了亲。    
    与榆雅成亲后,我并不安分,我对她没有感情,甚至有点讨厌她,更无法接受与她已经成亲的事实,我变得不喜欢留在家里,是报复也好,是空虚也好,我曾有过很多的女人,世井女子,千金小姐,似乎想从她们身上寻找些安慰……    
    直到皇兄继承皇位,莨缌也被册封为皇后。    
    在大理,平南王虽是一人下万人之上,看似风光,实际是个苦差,自大理建国以来,平南王的爵位素来不封外姓。    
    只有一次例外,就是刘冶。    
    刘冶是母后的远亲,在母后还是皇后的时候,父皇没有兄弟,所以由刘冶暂居平南王爷之位,颇受重用,而当时,刘冶也尽心尽责,显有功绩。    
    刘冶一家在大理也越来越有权势,特别是母后过世之后,刘冶的嚣张跋扈开始显露无疑,暗藏的野心似乎也逐渐膨胀,执掌国柄的父皇也不得不看其脸色。    
    父皇仙逝,曾给皇兄留下密诏,“罢刘冶,纳贤王。”    
    皇兄即位以后,曾多次与我私下协商,要我出任大理平南王,他知道这样很为难我,皇位我尚不看在眼里,更何况是平南王。    
    但是刘冶手握大理兵权,正是,成,可俯首称臣,反,可取而代之。    
    皇兄整日忧心忡忡,我犹豫不决。    
    我大理是南方小国,不免会有他国恃强凌弱,平南王不仅要抵御外敌,保家为国,还要辅助皇上处理朝政,分忧排难。    
    我荒唐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我想,若不是发生了那件事,我会一直这么堕落下去。    
    我私下主动向皇兄请命担纲平南王,想将自己逃避在政事里,让我的思想没有片刻的安静,没有空闲去想一些闲事。皇兄很感激,在他眼里,以我这般视名利为无物,会欣然接受平南王的爵位,只是因为我不忍看他独立支撑国家,孤掌难鸣。    
    我万分惭愧,因为那一年,我犯了件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它是如何发生的,我大概已经不太记得了,只是有一天清早醒来,我发现睡在我旁边的女人,竟然是莨缌……    
    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才让我醒觉,原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肮脏龌龊,多么的卑劣下流。    
    接下来就是如何从刘冶手里夺回兵权,夺回平南王的爵位。其实,皇兄登基以后,刘冶这个平南王就做得名不正,言不顺了,但是,那个敏感的时候是只能智取,不能强夺,否则,物极必反,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我向皇兄提出了,欲取之,先予之的计策。    
    先封刘冶为晋王,赋于财帛田地,并准他后代世袭晋王的爵位,晋王与平南王相比之下,就是少了兵权,其他的并无损失,只要他没有叛逆之心,就应该会接受的,反之,则证明他居心叵测。    
    刘冶权衡轻重,晋王的地位虽不及平南王,但外戚封王,本就是天大的恩惠,足见皇兄对他的礼让,若不顺着梯子向下滑,到最后,恐怕会落得鸡飞蛋打,自己一世英明也可能一朝丧尽。    
    就这样,我顺利地当上了平南王,多年来尽心辅助皇兄。    
    我也曾出使他国,舌战群臣,一样应对自若,我也曾带兵出战,兵临城下,一样面不改色。    
    可是,在玉翠面前,我一直很自卑,对她的感情,也只是深埋在心里,从不敢对她表白。她那年萌生去意时,我没有了主张,我从没有那么慌乱过,那种害怕失去的感觉,好像是将五脏都搅在一起了,疼痛难当。    
    我利用皇兄,让皇兄召玉翠入宫诊病,待皇兄病愈后,我瞒着玉翠,向皇兄替她讨要封赏,又替皇兄拟下诏书,封她为大理国圣姑。    
    也许,我这样做很自私,可只要能将她留在平南王府,哪怕,每日只能这样远远地望她一眼,也就知足。    
    我很清楚,玉翠这次一走,可能不会再回来了。我凭什么要求她再回来呢?难道,只为那一水之恩么,但她这些年尽心尽力医治榆雅的病,早就还清了,也还够了……    
    天边渐渐发白,朝霞开始在天空弥漫,今日该是个不错的天气。    
    “王爷。”仆人来福在门外叫道:“马车已经套好了。”    
    是么,这么快!    
    “哦,”我愣了一下,“你去‘青清雅筑’,看看圣姑还有什么需要。”我将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是!”来福应了声,抬起头看了看我。    
    “还不去。”我提高了声音,莫名的有些发火。    
    “是!”来福再应道,再看看我,“王爷,您,不去送送圣姑?”他低声地问。    
    送她,纵然送她千里,终需一别,那又何必徒增伤感呢。    
    来福与杜众是同年进王府的,侍候我多年了,昨晚我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