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李娃 >

第16章

李娃-第16章

小说: 李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今年已落第了一次,明年依然榜上无名,对家里也不好交代。还有郑徽,诚如素娘所说,已是稳稳的一名进士,如果自己不中,到那时份隔云泥,相形之下也是件很难堪的事。    
    这样想着,他才感到光阴的宝贵。礼部进士试在明年元宵节后举行,只不过还剩下两个月的时间,得要静下心来,好好理一理书。    
    于是,他不再留恋温暖的床,起身匆匆漱洗,叫从幼为他伴读的秦赤儿,把尘封的经书都取了出来,收拾干净,然后焚一炉好香,在冬日的南窗之下,静静读书。    
    午饭后,郑徽不速而至,有着一脸的懊恼。    
    “祝三,”他说:“让你说中了,臣门如市,烦透了。你看!”他从衣袖中取出一叠名帖,递给韦庆度看。    
    数一数共是十四张,其中有一半是韦庆度所认识的,“名下士很不少,你见一见又何妨?”他说。    
    “尽是语言无味的俗客,实在懒得跟他们周旋。”    
    “既然你不愿见,不会挡驾?来客总不好意思直入西堂来跟你套交情吧?”    
    “不行!”郑徽说:“李姥自作主张,在款待那些俗客,不容我不见。而且,她还坚持要我去回拜。”    
    “李姥是行家,她自然懂得怎么样替你宣扬声名。”    
    “你知道的,我不喜欢这一套。像现在这样,一天见二十个客,再一家一家去回拜,怕忙得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那不是太苦了?”    
    “这也是实情。”韦庆度点点头,同情地说,“那么,你怎么办呢?”    
    “只有避开——避到你这里来。”    
    “我这里人来人往,不是隐蔽的地方,他们发现你在我这里,不会找了来?”    
    “对的,我不能替你找麻烦。”    
    如果是在平时,韦庆度一定会否认这话,因为他一向好客,但现在刚立下心愿,要静静用功,确是不宜有人来扰乱他,所以默不作声。    
    “不过,”郑徽又说,“你总得替我想个办法。”    
    “有个办法,怕你不愿意。”    
    “姑试言之。”    
    “我跟朱赞说,邀你搬到河东节度使府第去住,让朱赞替你应付你所说的那些俗客。”    
    “这不行。”郑徽一口拒绝,“我不愿再欠朱赞的情。”    
    “那么,”韦庆度说,“你索性避得远些。”    
    “避得远些?”郑徽问说:“有什么适当的地方?”    
    “多得很。譬如,你带阿娃到东都去玩一趟。”    
    郑徽心想,这个主意很好,东都洛阳,帝王旧京,一切规模建制,虽稍逊于长安,却还是大有可观,就不说避嚣这一点,也是值得去游历一番的。    
    于是,他说:“你的话不错,我决定到洛阳去住些日子,不过也不能说走就走,这里需要料理一下。”    
    他要料理的事,就是还那两笔人情债。第一是朱赞,这天下午他为朱赞所设的宴会,十分讲究;选歌征色,广召三曲名花,闹到三更过后,才一个个扶醉归去。这一席盛宴,花了郑徽二十贯。    
    第二是谒见于玄之,向他道谢提携之德。于玄之十分器重郑徽,殷殷以前程远大相勉。又谈到他私试的两篇文字,说“九衢赋”道人所未道,是郑徽自己也明白的;但那五道策问,何以为于玄之拔置第一却有个他所想像不到的原因。    
    原来于玄之是张九龄的门生,张九龄为李林甫排挤去位,做门生的,自然也愤愤不平;郑徽那“治道”一策,正好搔着痒处,所以于玄之特别赏识。    
    这个内幕的揭破,一方面证明了于玄之并未受朱赞的操纵,衡文自有主权,使郑徽感到相当欣慰,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他这一次私试中,所以能出类拔萃,高居状头,并非全靠真才实学,只是正好碰到一位别有会心的主司而已。    
    因此,他先不谈去洛阳的话,决意再参与一场私试,看看自己有多少把握。    
    在慕名来拜访他的客人中,有个叫崔敏的,也是“棚头”,在他去回拜时,崔敏提到也想办一场私试,郑徽立即表示愿意报名应试。    
    参与这一场私试,他是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中进行的;甚至阿娃也不知道那两天他一清早出门,是干什么去了?    
    崔敏所办的那一场私试,规模不及朱赞,只有八十个人。私试的办法则大致相同,但第一场私试不是赋,而是一首八韵的五言排律;第二场仍是策问五道,一道经义、两道时务、一道方略、一道征事,范围比于玄之所出的题目来得广泛。    
    结果,泥金报捷,再次中元!    
    这下郑徽心满意足了,阿娃和韦庆度则是又惊又喜,李姥也格外地另眼相看。自然,他的声名更高了,连公卿之间也常提到他的名字——这是朱赞听说的,他一直在用各种方法笼络他,希望他入棚;同样地,崔敏也倾心结交,希望他为他那一棚争光。    
    慕名来访的,折简邀宴的,公卿中托人示意,希望他去投一个“行卷”的,络绎不绝,连阿娃也有些不堪其扰的感觉了。    
    “我们逃吧!”郑徽说:“逃到东都去过几天清静的日子。”    
    阿娃点头同意。于是他们带着贾兴、杨淮和绣春,东出灞桥,直往洛阳进发。


第四章患得患失(1)

    6    
    一个月以后,他们又踏上归程,那已是一年将尽了!    
    岁暮的天气,雨雪载途,行旅是相当艰苦的;但郑徽的心情却十分振奋,在洛阳的一个月,他享受了太多的温馨恬适的生活,静极思动,即令是一次艰苦的行旅,也可以借它来发挥过剩的精力。    
    因此,他拒绝阿娃要他一车同载的建议,情愿冲寒冒雪,跟贾兴与杨准一样骑马上路。热于史事的他,大发思古之幽情,迤逦西行,进入函谷新关,见到了许多非谷非穴,荒凉万状的黄土大深坑,想起秦将白起和西楚霸王坑降卒的故事,恍然有悟于“坑”之一字的解释——然而这意会于心所产生的感觉,不是求知有得的愉快,而是无限的哀恻。    
    将到函谷旧关,在桃林住下。一天辛苦,到了客店,他总爱说说笑笑,借以恢复疲劳,而这一天却是拥被抱膝,怃然不乐。    
    阿娃看在眼里,十分关切,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问说:“怎么了?身上不舒服?是累着了吧?”    
    “身上倒没有什么。”他摇摇头,“心里堵得难受!”    
    “为什么?”    
    “一路过来,太荒凉了!”    
    阿娃笑了,“你真是多愁善感!”她又说,“也怪不得你,生长在山青水绿的江南,几时见过这种一片黄土的苦地方?”    
    “不是因为一片黄上,是因为那些大坑。你在车子里看见了没有?”    
    “看见了。看上去每一个都有两三里方圆,几十丈深。怎么?”她奇怪地问,“那些大坑,怎么会惹起你的不快活?”    
    郑徽欲语又止,终于这样答复:“你别问了!问清楚了你也会不快活。”    
    “不!”阿娃愿意分担他的忧郁,“我一定要问。”    
    “那些大坑里,死过几十万人!”    
    她心一懔,直觉地答说:“哪有这回事?你瞎说!”    
    “历史上记载得有的。”他把秦将白起在长平坑赵国降卒四十万,及西楚霸王项羽在新安城外坑秦卒二十万的故事说了给她听。    
    “我不相信。”阿娃是真的不信,“几十万人怎么坑法?那得有多少人来制服他们?他们也就一个个乖乖地叫人坑死了?”    
    “我从前也这么怀疑,今天才知道是办得到的。把那些人往大坑里一撵!”他的双眼,直勾勾地望着如豆的灯焰,用一种冷静得奇怪的声音,仿佛幽灵独白似的,叙述他所推想的当时的情况:“坑边几十丈高的断崖,断崖上站着执戈的胜利者;坑里几十万人,你挤我,我挤你,就是没有一条出路,呼爷喊娘,眼中哭出血来,也没有人理他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老天爷,活活饿死……”    
    “你不要说了!”阿娃厉声喊着,用她的手,急急来掩他的口——他感到她的手是冰冷的。    
    想不到把阿娃吓成这个样子,郑徽在困惑以外,深深懊悔,赶紧握着她的双手说:“别怕,别怕,我是故意编出来吓唬你的。”    
    “可怕,”阿娃喘一口气说,“几十万人,一条生路都没有,就那样等死!”    
    “你怎么还是把我的话当真了?”他着急地摇着她的手说,“不许再想了,赶快把它忘掉!”    
    阿娃怔怔地不响。他取一件襦袄披在她身上,紧握着她的手;好久,她的双手才暖过来,脸上也恢复为红润了。    
    “一郎!”    
    “嗯。”    
    “我想你的话不错,临潼西南有一处地方,叫‘坑儒谷’……”    
    她的话没有完,就让他拦住了,“我们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他说,“不要再研究这些了,我也不过瞎猜猜而已,八九百年前的事,跟我们什么相干?”    
    于是,绣春来铺好了被,两人各有一副枕衾,分别睡下。到半夜阿娃大做噩梦,把郑徽惊醒了好几次。    
    行路的习惯,向来晓行早宿。寒鸡初唱,客店中已经灯火处处,人声嘈杂。郑徽起来剔亮了灯,拿到床前一照,只见阿娃双颊如火,鼻息重浊,伸手去摸一摸她的前额,烫得炙手。    
    “病了!”郑徽失声叫道。    
    阿娃也醒了。她微微张开眼,重又闭上,轻轻地说了句:“渴得很!”    
    郑徽赶紧放下灯台,通宵不熄的炭炉上坐着三壶热茶,他斟了一碗,稍稍吹凉了,才把她扶着坐了起来,另一只手把茶碗凑到她唇边去。    
    阿娃喝完了,喘了口气,掠掠鬓发,但神情仍显得极其委顿。    
    “怎么一下病了?”郑徽紧锁着眉头说。    
    “昨天下午,身上就寒飕飕的,大概是受了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着,就要挣扎下床,可是刚一动,就赶紧把眼闭上,显然的,那是头晕的缘故。    
    “你睡下吧!”郑徽毅然决然作了一个决定:“今天不走了,歇一天再说!”    
    阿娃估量了一下,身子确是支持不住,勉强长行,会将小病弄成大病,反而不妙,便歉意地答道:“真是,早不病,迟不病,偏偏要赶着回去过年,在路上病了起来,这是从何说起?”说着,长长地叹了口气。    
    就这时候,睡在里房套间的绣春,推门出来,郑徽把今天不走的缘故告诉了她;又把贾兴找了来,叫他去问一问店家,有好医生请一位来。    
    等天色大亮,贾兴请了一位医生来,细细诊了脉,说是感受风寒,又没有得到好好的休息,才一下发作;“表一表,出一身大汗,就可见好!”医生极有把握地说。    
    郑徽听了非常高兴,可是医生又说了一句话,马上把他的兴头打了回去。    
    “但有一件,”医生一面坐下来处方,一面叮嘱,“得要好好静养,热退净了,才能起来行动。不可吹风,饮食务必当心。”    
    看来阿娃三两天内还不能出房门,日子已过了腊月二十;到长安,按规矩走,起码还有五天的路程,不知道能赶得回去过年不能?    
    “请指教!”医生已开好方子,递了过来。


第四章患得患失(2)

    脉案上说阿娃“外邪从肌肤而入”,需要“串凉透表”,开了些苏梗、薄荷、杏仁、甘草之类常见的药。郑徽没有涉猎过医书。但看他说病人的症象:“翟热、头昏、口燥、肢软”,倒是一点不错;料想方子也绝无差错,便连声称谢,送走医生,立即派贾兴上街,照方配药。    
    那医生确是很高明,阿娃服了药,盖上被闷头大睡,满身汗出如浆;近午时分,热退汗消,顿觉神清气爽,而且感到饿了。    
    于是,绣春煮了粥来;郑徽一早起身,还没有吃过东西,便陪着阿娃一起进餐,粥菜只是一盘酱渍莴苣,两人却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下舒服多了!”阿娃吃完粥,靠在绣春肩头说;长发散乱,但因被汗湿透了的缘故,显得又黑又亮。    
    “谢天谢地!”郑徽笑道,“昨晚上你老做恶梦,我真以为把你吓着了。”    
    “吓是有点吓。”阿娃很老实地说,“但这样也好,把我一路所受的外感,吓得早点发了出来,免得成一场大病。”    
    “你总算想得开。”郑徽说,“也亏得那医生的手段妙。”    
    “今天腊月二十几?”阿娃问绣春。    
    “二十二。”    
    “到长安还得走几天?”她又问郑徽,“五天够了吧?”    
    “不,起码得五天。”    
    “啊!”她大声地说,“那可真不能再耽误了,反正我的病已不要紧,明天就走吧!”    
    “不行,医生说要热退净了,才能起来行动。”    
    “这不是已退净了,你试试!”她拉着他的手放在她的前额上——果然,清清凉凉的,跟他第一次探手去摸,烫得炙手的情形,完全不同。    
    “但是,”他仍旧不放心,“医生说,不能吹风。”    
    “那也不要紧,在车里,把身子盖严些就是了。”    
    “不妥!你还是调养两天的好。”    
    “在这里调养什么?种种不便。再说,姥姥在那里盼望着,过年赶不到家,两面都是牵肠挂肚的,没有病也要急出病来!”    
    郑徽的意思有些活动了,“那么我问一问医生吧!”他说。    
    “用不着问!你要一问,他还不是那一套说法?”    
    “看看再说吧!”他一时下不了决心。    
    到晚上,阿娃已能起床。除了细细看去,略显得有些清瘦以外,其他怎么样也看不出病容。    
    “我们明天走吧!”她在灯下昵声求他,“早到家,早安心。急景凋年,耽在这种地方,真不是滋味!”    
    一半是不忍拂阿娃的意,一半是与她有同感,郑徽终于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没有风有太阳,是个长行的好天。    
    越过天险的“天下第一关”——潼关,西岳华山在望,渭水两岸,沃野十里;这与“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辔”的函谷,是两个绝不相同的天地。郑徽默念书经上的“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的句子,忍不住策马疾驰,把几天来的郁闷,大大地发泄了一下。    
    但是,天不作美,一入关中,便是凄雨寒风,病体未复,旅途劳顿的阿娃,觉得很不舒服;只是她怕郑徽为她担心,一直强自忍着,不肯说出来。    
    除了忽冷忽热,头重鼻塞,满身不得劲以外,喉咙也痛得很。到了渭城客舍,阿娃避开郑徽,张大了口,叫绣春看一看,喉头是怎么回事?    
    喉头右方,有一处红肿,形如蚕蛾,绣春失声惊呼道:“啊,是喉蛾。得要请医生来看才好!”    
    “别大呼小叫的!”阿娃赶紧阻止她;然后想了一会儿,放低了声音说:“明天宿临潼,后天过灞桥就到家了。你莫声张,免得一郎知道了又着急。”    
    “可总得找些药服。不理它,可不是回事!”    
    “你叫贾兴去买些冰片回来,悄悄儿的,别让人知道。”    
    阿娃凭她自己所知道的一点极简单的治喉疾的常识,背着郑徽,一面用冰片作为吹药,一面不时用盐水漱口,总算勉强度过一夜。    
    破晓上路,也还能支持,一路车辆颠簸,不便用药,到中午打尖时,喉头灼痛得几乎食不下咽。等再次回到车上时,终于痛苦得发出呻吟,绣春看了害怕,不顾阿娃的叮嘱,停车叫贾兴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