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 >

第21章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第21章

小说: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焕章用了整整10年时间,对这种植物进行反复筛选、研制,终于在 

1908年研制成功了“曲焕章白药”,并投入生产。这年他正好30岁。曲焕 

章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从一碗鲜汤到味精的发明 

                                 (1908年) 


… Page 88…

     味精是人们所爱用的调味佳品,它早已风靡世界,几乎走进了每一个家 

庭。味精的发明人是日本的池田菊苗,商标名称叫做“味之素”。说到味精 

的发明,也有一段故事: 

     1908年的一个夜晚,东京大学化学教授池田菊苗还在实验室里和助手一 

起进行着实验,直到晚上9点多钟,他们才结束工作,早已肌肠辘辘的池田 

菊苗匆匆赶回家去吃饭。 

     饭桌上,池田菊苗大口地吃着夫人准备好的晚饭,感到十分可口。饭吃 

完了,池田夫人又端来一碗汤。池田喝了一口,感到这碗汤特别鲜美。他一 

面喝,一面仔细端详着这碗汤。他看到碗里不过是一些细细的海带丝和几片 

薄薄的黄瓜片,没有其他什么东西。 

     池田菊苗就问妻子,这碗汤加了什么东西。池田夫人回答说,除了海带 

和黄瓜,什么东西也没有放。海带是北海道产的,刚从展销会上买来。 

     当天晚上的饭桌上,“海带为什么有它特殊的鲜味”成了一家人谈话的 

主题。 

     第二天,池田把妻子做汤剩下的海带带到实验室,开始对海带进行一番 

详细的化学分析,试图找出有鲜味的成份来。经过半年的研究化验,池田终 

于从海带中提出了可以增加鲜味的成份——谷氨酸。 

     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取谷氨酸了。从海带中只能提炼出微量的谷 

氨酸,而且代价较高,缺乏实用价值。池田想:在海带里含有谷氨酸,在别 

的东西里是否也有呢?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从小麦中提取的方法。这 

就是把小麦粉进行浸泡,洗掉其中的淀粉,取出所谓的“面筋”,再加上盐 

酸,一起放在高压罐里加热,使其水解。然后,把水解液存入结晶槽里放上 

10天,使它慢慢冷却,谷氨酸便成了盐酸盐而分离出来。这时再加苛性钠(烧 

碱)中和,谷氨酸就变成谷氨酸钠——味精了。 

     其实,在池田菊苗之前,早就有分离出来的谷氨酸了。德国化学家李特 

豪森在研究氨基酸的过程中就曾分离出了谷氨酸。但谁也没有发现谷氨酸具 

有鲜味这一特点。而池田则在偶然中发现了谷氨酸可以助鲜的秘密,并进而 

发明了味精。 



                                乳罩的出现 

                                  (1912年) 



     世界上最早的乳罩是在1912年发明的。但到底是谁发明了乳罩却是一个 

有争议的问题。然而第一个获得乳罩专利并生产乳罩的人,却是美国的玛 

丽·菲尔普斯·雅各布。她是在1914年11月获得专利的。她是曾设计过早 

期轮船的罗伯特·富尔顿的后代。她在《热情洋溢的年代》一书中写道:“我 

确信我对发明的热情是他传给我的。我不能说在发明史上,乳罩能够占据轮 

船那么重要的位置。然而我的确发明了乳罩,而且我在这方面一直都在进行 

不懈的努力。” 

     雅各布早在纽约初进社交界时就产生了发明乳罩的想法。当时的一些比 

较时髦的妇女贴身穿的是一种用鲸骨做成的盒子似的衣裳和粉红色的紧身胸 

衣,这些衣裳穿上后行动很不方便。雅各布于是产生了改造这种衣裳的想法。 

一天晚上在举行舞会之前,她和她的法国女仆玛丽用两张手巾,一些粉红色 


… Page 89…

的丝带做成了一个乳罩。朋友们都很喜欢这玩意儿,纷纷向她索要。当一个 

完全陌生的人写信向她要一个乳罩的样品并随信寄来一美元后,她就决定利 

用自己的发明了。 

     一个搞设计的专家为雅各布设计了一些图案,向她要50美元。但她只付 

了5美元,并将自己的发明命名为乳罩。第二年,她获得了乳罩发明专利。 

雅各布和她的女仆生产了数百个样品,但是由于没有出售,也就失掉了赚钱 

的机会。她结婚之后,把这项专利以1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沃纳妇女紧身 

胸衣公司。 



                      现代战场的护头之盾——头盔 

                                 (1914年) 



     说到头盔,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随着冷兵器的消亡,它和铠甲 

一起离开了战场。而现代头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当时,出现 

了枪炮、坦克、飞机等杀伤性很强的武器,保护士兵头部受到各国军队的重 

视,因而头盔也就重新出现了,不过其材料和制式已远非古代的头盔可比。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现代作战头盔的国家是法国。据史料记载,1914年的 

一天,法国有一位叫亚得里安的将军去医院看望伤员,一个被德军炮弹打伤 

的伤员告诉他说:当时我正在厨房值日,德军打炮时,我把铁锅顶在头上, 

保住了头部,很多人被炸死了,可我只受了轻伤。 

     亚得里安一听非常高兴,马上派人找回了那个被打坏的铁锅,并让一个 

小组根据这个新发现,当年就制成了现代钢盔,被称做“亚得里安钢盔”。 

这种钢盔装备部队后,使伤亡率降低了2—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亚得里安钢盔”被涂上不同颜色,分别为比利 

时、意大利、罗马尼亚、俄国军队采用。到1915年,英国也搞出了自己的头 

盔,样子像个油煎鸡蛋。当时最先进的还是德军的头盔,它是在总结了英法 

制造头盔的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头盔上还带有特殊护耳,防护效果很 

好。 

     现代头盔主要有步兵头盔、炮兵头盔、飞行员头盔三种类型。此外,有 

的国家还为一些特殊人员设计了伞兵盔、坦克乘员盔、摩托兵盔、空袭救护 

盔等。制头盔的材料,也从钢铁发展为“开夫拉”纤维。现在世界上最先进 

的头盔不仅重量轻(最轻的步兵盔只有2。2斤),而且防护面积大,对两鬓、 

耳、后颈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现代战争对头盔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护要求,即不仅要防止弹片、轻武器 

对作战人员的伤害,而且还必须对气候环境、化学毒剂、生物战剂、核辐射、 

燃烧弹、地震等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因此,头盔的功能不断拓展,有的国 

家设计的头盔能兼作水盆、饭锅、挖掘工具等就便器材。炮兵头盔除了防弹 

外,有的还装有送话和收音装置,使炮兵能在隆隆的炮声中传话收话。飞行 

员的头盔除了具有防弹的作用外,还加装一些特殊设备适应特技飞行的需 

要。因为这时飞机常常上下颠簸,飞行员的头会与飞机舱盖相碰,飞行盔上 

装有减震装置、隔音层、通讯及供氧设备后,就能保证飞行员的安全。 

     更加有趣的是,有的头盔不仅用来保护头部,而且还可以用来射击,成 

为一种攻击性的“武器”。原西德军队曾装备了一种头盔枪,可发射9毫米 

无壳弹,初速为580/秒,没有后坐力,射击精于步枪。还有一种头盔式激光 


… Page 90…

枪,可发射激光弹。这种枪的优点是便于隐蔽,灵巧轻便,可先敌开火,首 

发命中。 



                       矛与盾结合的产物——坦克 

                                 (1915年) 



     有两位杰出的人物对坦克的发明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位是身为英国海军 

大臣的丘吉尔,他曾用其特殊的才能帮助福斯特公司,以便促使皇家海军关 

心“陆地巡洋舰”的发展。另一位是英国皇家工程师斯温顿,当后来海军的 

兴趣减弱时,是他坚持自己关于研制坦克的意见,并争取到了总参谋部的支 

持。斯温顿能够把军队的要求加以确切的解释,使工程技术人员明白这种要 

求,并能根据该要求绘制成生产图纸。 

     在这个时期,福斯特公司也有两位杰出的人物,他们是该公司的总经理 

威廉·特里顿和在英国陆军部任特殊职务的麦吉尔·沃尔特·威尔逊。他们 

共同负责按军队的要求制造出一种机械装置——“小威利”。这一装置虽取 

得了成功,但还没有达到斯温顿提出的越壕和爬高墙的能力。把跨越8英尺 

宽的壕沟和冲破带铁丝网的能力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导致了对车辆的重新 

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就根据这种标准制造了传统的长菱形坦克, 

这就是英国于1915年8月在履带式拖拉机的基础上制造出的第一辆坦克样车 

 “小游民”坦克。该车重18。3吨,发动机功率105马力,时速3。2公里,乘 

员2人,车上装一门发射2磅炮弹的火炮和数挺机枪。 

     1916年,第二辆坦克“大游民”又问世了。这种坦克定型投产后称Ⅰ型 

坦克,发动机功率105马力,时速达6公里,乘员8人,装2门发射6磅炮 

弹的火炮和4挺机枪。Ⅰ型坦克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投入索姆河战斗, 

这是世界上第一批用于实战的坦克。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坦克的履带都通过车体顶部两侧并构成一个完整的 

闭合圈。这种结构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不可能把旋转炮塔安装在车 

体顶部;二是履带前部的最大高度非常接近车体的最大高度,这使坦克具有 

良好的爬坡能力。此外,还有一种危险,即子弹爆炸飞溅对乘员会产生威胁。 

因为当时的装甲防护只是铆在框架上的锅炉钢板,上面有许多小裂缝,灼热 

的子弹碎片就从这里钻入车内。为了对付这种情况,坦克乘员不得不穿上防 

弹衣,戴上链结式面罩。 

     1916年7月,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发动了规模巨大的 

进攻战役。9月15日英军出动坦克49辆,用以支援步兵冲击,但由于坦克 

质量太差,又缺乏指挥经验,结果有17辆发生技术故障未能进入出发阵地, 

在接敌过程中又有14辆因故障而中途停顿或淤陷,真正参加战斗的只有18 

辆坦克。这些坦克有10辆被击坏,7辆受轻微损伤,只有一辆完好返回。但 

它毕竟是一种新式兵器,不仅震撼了敌军,也鼓舞了士气,使英军得以前进 

了4—5公里。 

     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坦克的设计出现了各种极端情况,例如 

1924年设计的维克斯独立坦克,竟然有5个旋转炮塔。当然,这些设计一直 

只停留在图纸上,极少数也只是停留在样车阶段。 

     正当欧洲军队还在对轻型坦克及重型坦克的可行性进行审查时,美国的 

一位富于创造发明的天才沃尔特·克里斯蒂完成了一系列的设计,这些设计 


… Page 91…

对坦克研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初克里斯蒂参与制造了一种既能靠履带也能 

靠轮子行驶的车辆,这就避免了全履带车在当时固有的不可靠性。经过对几 

种变革的试验战车的研制之后,克里斯蒂集中力量制造了一种快速、可靠并 

能保持较高越野速度的履带式战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火器之间的激烈 

对抗,促进了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装一门 

炮的单个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式推进装置,从而确定了现代坦克的总体结 

构形式。 



                        海上活动机场——航空母舰 

                                  (1918年) 



     航空母舰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舰种,是海军控制大面积海域的主要机动兵 

力。它从开始出现到逐步完善,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发展历程。 

     1910年11月,美国东海岸的一处海湾上,停泊着一艘轻巡洋舰“伯明 

翰”号。这一天,这艘舰上的舰员们特别忙碌,他们在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 

以便进行一次大胆的试验——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军舰上起飞。在这艘巡洋 

舰的甲板上,铺设了一条26米长的木制飞行跑道。跑道的起端,停放着一架 

准备起飞的民用单人双翼飞机。 

     起飞命令一下达,飞机立即启动并开始滑动,速度不断加快,当飞机滑 

完26米长的跑道后,便离开了舰身。由于飞机滑跑距离太短,速度不够,升 

力不足,飞机越来越低,眼看就要掉进水里了。就在这危急关头,沉着的驾 

驶员巧妙地操纵飞机尾水平舵,将飞机拉了起来,又飞行了3公里,在海湾 

附近的一个广场上着陆了。 

     这次试飞成功后两个月,美国海军又进行了一次飞机在军舰上降落的试 

验。在一艘巡洋舰的后主甲板上,铺设了一条长36米的木制跑道。在跑道上, 

每隔1米,横方向装一根绳索,绳的两端拴着沙袋。还是那个进行起飞试验 

的驾驶员,从附近的机场驾驶着飞机起飞,朝巡洋舰飞来。当飞机接近军舰 

时,朝跑道俯冲下来。飞机降在舰上时,机身下面的一个钩子,钩住了一道 

道绳索,拖着沙袋向前滑跑。因飞机被绳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很大,滑不多 

远,很快就停下来了。 

     试验证明,飞机能在军舰上起落,因而能在海上作战。这就使各国对建 

造可供飞机起落的舰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1918年,英国海军对一艘巡洋舰进行改制,使之可供飞机在舰上同时起 

飞和降落。这艘巡洋舰叫“飞机搭载舰”,是最早出现的用旧军舰改装成的 

航空母舰,它能装载20架飞机。同年7月,从这艘舰上起飞的飞机,轰炸了 

德国的一个空军基地。 

     不久,英国又把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轮“卡吉士”号,改装成航空母舰“百 

眼巨人”号。它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即起飞和降落是连在一起的,飞行跑 

道更长了,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方便多了。 

     美国也在1922年将一艘运煤船改装成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兰格 

利”号。日本在1922年底,新造了一艘“凤翔”号航空母舰,这是世界上第 

一艘不是用旧船改装,而是专门设计和建造的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已初 

步具有现代航空母舰的样子。例如它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上层建筑很小, 


… Page 92…

且位于右舷。该舰排水量只有7000多吨,长160多米,能携带21架飞机。 

     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德、意等国在华盛顿共同制定了一个 

关于限制战列舰总吨位的协定,这一协定促进了航空母舰的发展。到 1930 

年前后,美、英、日、法等国先后改装成一批航空母舰。这批航空母舰与最 

先制造的“凤翔”号相比,吨位和装载飞机量都增加了好几倍,航速也增加 

了很多。一般排水量为10000~40000吨,续航力为3000~12000公里,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