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 >

第9章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第9章

小说: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音。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为发明打字机作出了贡献。我制造了一部我从未见 

过的好机器,全世界都会从中获得好处。”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百种不同类型的打字机,如上行打字机、前行打字机、 

带打字轮的钟型打字机、带打印杆的打字机等。现代精巧的电动打字机,比 

原来怪模怪样的打字机进了一大步,但肖尔斯的键盘却几乎毫无改变地保留 

了下来。 

                      纺织工业的重大发明——飞梭 

                                 (1733年) 


… Page 37…

     飞梭是18世纪英国棉纺织工业的三大发明之一。它是由英国兰开夏的一 

个自由农民的第12个孩子——约翰·凯伊于1733年发明的。 

     几百年以来,纺织工人一直是用手纺机纺织,将带线的梭子缓慢而费力 

地从一只手抛到另一只手。约翰·凯伊的发明是:在织机的两边装上了梭盒, 

梭盒用一个长木板连接。在每一个梭盒内都有一根水平的金属杆或锭子,自 

由地随锭子滑动的是一个皮带传动器或皮结。每一个皮结上系着一根松松的 

绳子,这些绳子通过一根棍子或清棉棒连接在织机中央,棍子或清棉棒握在 

纺织工人手中。通过清棉棒朝一边拉和朝另一边推的方式,一个纺织工人用 

一只手就能使每一个皮结按时滑动,带动梭子,将其抛到织机的另一面的梭 

盒里。凯伊还引进了轮子,以减少梭子运动中的摩擦。 

     凯伊的这项发明,使人们能用比以前快得多的速度织出各种幅宽的布 

来。但是用手纺机的人却很不欢迎凯伊,有些采用飞梭的人甚至拒绝交费。 

1747年,凯伊终于离开英国去了法国,最后在穷困潦倒中死于异乡。 

     尽管如此,这项发明的简单实用性保证了它的成功。飞梭的发明,大大 

地促进了棉布的生产,增加了纺织品的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着人们 

去寻求更快的纺纱方法。 



                        征服天火的设备——避雷针 

                                  (1752年) 



     在18世纪以前,人类对于雷电的性质还不了解,那些信奉上帝的人,把 

雷电引起的火灾看作是上帝的惩罚。但一些富有科学精神的人,则已在探索 

雷电的秘密了。 

     1749年,波尔多科学院悬赏征求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电和雷之间 

有什么类似之处?”一个叫巴巴雷特的医生在论文中宣称:电跟雷是一回事。 

他的论文因此而中奖。 

     然而,真正以科学实验寻求答案的,却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出 

生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港城市波士顿。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51岁了。在 

他前面已有了11个哥哥和姐姐。富兰克林的父亲原是英国的一个染匠,为逃 

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宗教迫害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在波士顿开了 

一家小作坊,以制蜡烛和肥皂为业。 

     富兰克林自幼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曾极想让他上大学,以便成为一个新 

教神学家。无奈家境太苦,所以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公立小学和一年私立小 

学之后便停学了。停学后,富兰克林曾先后在自家和他家的作坊当过学徒。 

后来又进了他大哥开的印刷所,一边做工,一边自学。 

     富兰克林17岁时离开波士顿,先后在纽约、费城等地流浪,后来又到了 

英国,不久又返回北美。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他把自己培养成了一名出色的 

社会活动家。 

     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开始全力投入电学研究。1749年,他进行了 

一些新的电学实验。在一次实验中,为了增大电容量,他把几个莱顿瓶连接 

在一起。当时,他的妻子丽达正在一旁观看他的实验。她无意中碰到了莱顿 

瓶上的金属杆,只见一团电火花一冒,并随之传出一声怪响,丽达已应声倒 

地。原来丽达受到了电击。幸好当时的电容量不大,丽达躺了一个星期才慢 


… Page 38…

慢好转。 

     这次使丽达差点送命的电击实验给富兰克林很大启示。他联想到人们对 

雷电的两种不同的观念,决定从理论上探讨雷电的实质。富兰克林通过实验, 

证明正负电荷在短路时发生的火花、响声和雷电非常相似,他确信:雷电就 

是自然界的电。富兰克林弄清了雷电的性质之后,就开始研究控制雷电、避 

免雷击的办法。当时,荷兰莱顿大学一位叫马森布洛克的教授做过一个试验: 

在一个玻璃瓶里装上水,用来储存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试验成功后,经过 

改进,在瓶的内外贴上金属箔,正式叫做莱顿瓶。富兰克林认为,既然莱顿 

瓶里的电可以引进引出,自然界的电也应该能通过导线从天上引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把雷电从天上引下来呢?细心的富兰克林观察到,闪电 

和电火花都是瞬时发生的,而且光和声都集中在物体的尖端。他由此想到, 

如果将带尖的金属杆装在屋顶上,再用电线把金属杆和地面相连,不就可以 

把空中的电引到地下来吗?这样就能避免高大建筑遭受雷击。 

     1752年6月,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试验。这 

一天,狂风漫卷,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 

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 

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入高空。 

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躲进一个 

建筑物内。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空掠过,富兰克林的手上立即掠过 

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我被电击了!我 

被电击了!”随即他用一串铜钥匙与风筝线接触,钥匙上立即放射出一串电 

火花。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在进行风筝实验之后的当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避雷针。其办法是:在 

建筑物的最高处立上一根2米至3米高的金属杆,用金属线使它和地面相连 

接,等到雷雨天气,雷电驯服地沿着金属线流问地下,建筑物就不会遭雷击 

了。 

     富兰克林为了推广避雷针的使用,专门写了《怎样使房屋等免遭雷电的 

袭击》的文章。文章发表后,美国的各个城市马上就开始安装避雷针。但这 

却遭到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说雷电是上帝的震怒。也有人因缺乏电的知识对 

避雷针的使用持怀疑态度。有个叫普林斯的医生发表看法说:“如果把雷电 

导入地里,那儿带的电就会增加,就很可能发生地震。”“啊!”他叫道: 

 “我们无法逃脱上帝的惩罚!如果我们逃脱了来自空中的惩罚,却不能逃脱 

来自地上的惩罚……”避雷针在法国也受到了强烈反对。圣奥梅尔的居民对 

当地安装了避雷装置的人提出控告,他们害怕上帝惩罚这种亵渎行为。 

     尽管有人反对,但避雷针还是普及开来了,因为事实证明,拒绝安装避 

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 

装上了避雷针而安然无恙。 

     避雷针传入英国后,英国人开始时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 

但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人眼中似乎成了将 

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据说当时英国的国王乔治三世出于反对美国革命的盛 

怒,曾下令把英国全部皇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的尖头上统统装上圆头,以示 

与作为美国象征的尖头避雷针势不两立。 

     避雷针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它不 

仅使人类免受“雷公”肆虐之苦,而且也使雷电和上帝脱离了关系。 


… Page 39…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1765) 



    在约翰·凯伊发明飞梭之后,人们一直致力于新的纺织机的研制。1761 

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曾专门悬赏鼓励人们发明新型纺织机。获奖的条件是: 

新发明的机器要能“一次纺6根毛线、亚麻线、大麻线或棉线,而且只需要 

一个人开机器或看机器。”尽管如此,新的纺织机的研制工作仍进展不大。 

     1764年的一天,英国曼彻斯特有个兼做木工的织工哈格里夫斯在一次偶 

然的发现中受到启示。有一天,他的妻子珍妮的纺车突然翻倒在地,但竖起 

来的纱锭和车轮仍在转动。他猛然想到:几个纱锭并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 

用一个轮子来带动吗?经过反复研制,他终于在1765年设计并制造出了一架 

可同时纺8个纱锭的新纺机。这样,把纺纱的工效一下提高了8倍。为了纪 

念这次偶然的发明,哈格里夫斯以他的妻子的名字为这种新的纺机命了名。 

    珍妮纺纱机是在一个框架的底部安上若干绕满粗纱的线轴。框架上有若 

干个锭子。每一个线轴都用带子连在一个锭子上。在两个横条之间通过的锭 

子形成一个杆,杆在框架上前后滑动。纺纱工人通过把杆向后移到一定距离 

的方式抽出粗纱,然后横条挤拢来把带子夹紧,同时杆向后移,转动轮子, 

轮子转动锭子。待绞合到一定程度时,杆又向前移动,同时锭子慢慢转动, 

把纱线绕上。在这个时候,纺纱工人拉动控制杆,控制杆压下一根铁丝来, 

铁丝将线推到能被锭子绕起来的位置。1770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权。 

    珍妮纺纱机一发明,便在纺织行业中迅速推广开来。后来,珍妮机的纺 

锭由8个增加到十几个,纺织工效也提高了十几倍。 



                           汽车的诞生和发展 

                                (1769年) 



     人类制造和使用车辆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中国而言,有历史资料可查的, 

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那时,就已有了供人乘坐和运东西的车子。但在 

几千年的发展中,车辆始终没离开人推马拉,既装得少,又走得慢。主要原 

因是没有解决动力问题。因为当时用燃料产生动力的机械,如蒸汽机、汽油 

机、柴油机等尚未诞生。但这并不是说人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据记载,我 

国唐代有名的天文学家唐一行就已经提出这样的设想:“激铜轮自转之法, 

加以火蒸气运,名曰汽车。”应当说,唐一行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汽车、火车 

设想的人。 

     到了18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出现了蒸汽机,由此引起了工 

业大革命。在西欧许多国家,纺织工厂、食品工厂、造纸厂等,如雨后春笋 

纷纷破土而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展了,人们也迫切需要有装 

得多,跑得快的车辆来运输人员和物资,现代车辆也就应运而生了。 

     说来也很有意思,以动力机械代替人力或兽力,在车上装上蒸汽机,用 

蒸汽机的力量来转动车轮,首先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促成的。 

    在18世纪,由于各国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军队争相使用口径和射程越 

来越大的火炮。军队火炮的重量迅速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火 

炮跟随部队行动、作战。当时,有个叫尼古拉·居纽的法国炮兵军官为了解 


… Page 40…

决这一问题,开始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 

     1769年,居纽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辆以动力机械——蒸汽机带动的 

车辆。这种车子现在看来可能觉得十分原始、滑稽可笑:长长的车架下面装 

着三个轮子,车架前端装着一个大锅炉。锅炉下可以生煤火,锅炉上有一根 

管子,把锅炉里的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气缸里。由于蒸汽有较大的压力, 

便可推动气缸内的活塞移动。而活塞是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的,曲轴又与轮 

子连在一起。因此,活塞移动时就会带动曲轴转动,曲轴带动车轮,从而使 

车子行驶。 

    这种车子走起来时浓烟滚滚、蒸汽腾腾,远远看去,就像要把一大锅滚 

烫的汤送到什么地方去似的。不过,这种车子的力气很大。当时出版的报纸 

曾这样描写它:“……它的力量异常强大,甚至没有方法驾驭它。倘若在半 

途之中,它撞到一堵石墙,就能毫不费力地把这堵石墙撞倒。” 

     不久,这种车子在英国、德国出现了,并作了一些改进。有的把锅炉移 

到车子的中部,用罩子罩起来,两头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的后 

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擦亮的车箱,等等。 

    但车辆的这一重大发明却受到种种非难。那时,在欧洲各国主要交通工 

具是马车。各城市的邮政厅就是大量马车的拥有者。他们便和大大小小的马 

车主们联合起来反对蒸汽车。还要挟政府对蒸汽车加以种种限制。例如,英 

国就下了这样一道命令:蒸汽车行驶时,必须有手持红旗的人在车前55米处 

跑步前进,以招呼行人避让;不许蒸汽车鸣笛;在有马的地方不许放锅炉的 

汽;在农村路上行驶时速不得超过6公里,在城市不得超过3公里。此外, 

还特别加重对蒸汽车的营业税收。 

     蒸汽车虽然遭到冷遇,但热心于研究和改进它的人们并没有退却。可是, 

由于蒸汽车的致命弱点,使研究者渐渐地失望起来。那时的蒸汽机又大又重, 

车上装了它以后,就没有多少地方和能力坐人和运载货物了。加上蒸汽车常 

常要停下来添煤加水,操作很不方便。蒸汽机还不断地、大量地排出浓烟和 

蒸汽,坐车的人和行人都难免烟熏火烤之苦。 

     正当汽车的发展陷入困境之时,一种新的动力机械——内燃机破土而出 

了,这就使汽车的发展道路豁然开朗起来。 

     186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了第一台能够实际使用的煤气内燃机。1882 

年,德国人戴姆勒又造出了汽油内燃机。这为汽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886年,由戴姆勒研制的汽车诞生了。当这辆古怪的车子出现在德国康 

士坦丁街头时,行路的人们都停下脚步,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怪物。它 

跑得那样快,把一辆辆马车远远地抛在后头。现代汽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宣 

告了它的诞生。 

    几乎与此同时,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地都有人先后制造出类似的汽车。 

这些汽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毕竟都非常幼稚,还有许多不能令人满 

意的地方。 

     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不适用、不结实、不方便、操纵费劲、不安全、快慢 

不自如。 

    但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人们在研制汽车时,有两个更迫切的 

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汽油机的曲轴既要能可靠地带动车轮转动,在必要时又 

要能方便地与车轮脱开联系,可以不相干扰地各自转动。这是因为,内燃机 

起动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