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227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27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是当时的首都,京师,皇上所在之处。这就比喻如来究竟果地大般涅盘,哪个法门不通究竟涅盘的果地!所以每个法门都是「无能胜」。
  所以,世尊才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对待一切法门,一定要有清净、平等、尊敬的心态,这就正确了。决不能够厚此薄彼,我这个法门无能胜,他那个法门不行,这种见解,这种思想是决定错误的,为什么?不顺性德。违背了自性,这是随顺烦恼,随顺烦恼就是罪业,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你又要晓得,法门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因此,根性不平等,就不能不选择法门,你要懂得选择法门。哪个法门适合我的根性,适合的标准是什么?我能懂,很容易的能懂,我能理解,我能信,我学习很方便,对我现前的生活、工作不但没有障碍,确实还很有帮助。修学就生欢喜心,不感觉得困难,这个法门就适合我的根性,我选择法门,选择的标准如是。
  法门太多,不要说诸佛所说的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说的,现在集结成为《大藏经》,哪一个人能在一生当中把《大藏经》读一遍?古人讲的「阅藏」,不是没有,很少!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什么人能把心定下来,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把《大藏经》看一遍!我在这一生当中还没听说过,不但是没有见过,听也没听说过。我自己也没有做到,早年在台湾,台湾第一次翻印日本的《大正藏》,这个事情大概是五十年前了,我初学佛的时候不久,我没有出家,还没有离开工作。那个时候很不容易,我买了一套《大藏经》,《大正藏》,正篇,没有续篇。那个时候在台湾第一次翻印,只翻印《大正藏》的正篇,五十五册,全书是一百册。
  这个书是分期寄送,大概每个月寄两本来,每个月寄来我就翻翻看看,大略的看看。对於《大藏经》不至於陌生,提起来有个印象。我阅读《大藏经》是在那个时候,刚刚接触佛教不太久。以后追随李老师,李老师教导我们是一门深入,专攻一部,这是有高明的人指导,很受利益。确实,没有人指点,《藏经》虽然看,囫囵吞枣。实在讲只懂得一点皮毛常识而已,经典里面的义趣、义理、境界,确实看了、听了也不能体会。这一门深入,跟诸位说,这就是《大藏经》的钥匙,秘密的钥匙,古大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部经通了,然后你再看《大藏经》,那就很容易,一丝毫障碍都没有。真的一接触就贯通了,问题就怕你那个一经不通。
  什么叫通?初通,真正得利了,是你得三昧!你学《法华》就叫法华三昧,你学《楞严》就叫楞严三昧,你学《无量寿经》就叫念佛三昧,这是入境界了。入境界怎么样?还没有通,怎么样才叫通?总是先得三昧,三昧是定,定能开慧。人心定了,智慧就现前,智慧开了,在禅宗里面叫做大彻大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这是通。这时候经本展开来,你看到什么?字字句句无量义。你要是为人讲解,确实深讲浅讲、长讲短讲无不自在,这就叫通了。一切经到你面前,自自然然一丝毫障碍都没有。充其量是什么?文字。你通的是义理,通了,文字你不认识的,要查字典,你要请教别人,这个字怎么念,这个字怎么讲。因为它不是义理,义理贯通。
  这就说明,不但每个法门,真的诸佛菩萨所说的经教,字字句句都是无能胜。我们在一切经里面选择的一门是「无量寿」,我们选择这一门。这个选择绝非偶然,根本的依据是世尊在《大集经》里面指导我们的,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指示了我们一个大方向、总原则,使我们在选择法门里面看到世尊这个教诲,我们一定会留意净土。我们会把律、把禅、把教总得要浏览一下,冷静、仔细、认真的思惟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就是程度),自己现前的生活环境,哪一部经典、哪一个法门适合我修行!
  这样重重考虑的结果,才真正认定净土法门殊胜,这个殊胜是对我自己,不是对大众,对我这个根性最殊胜。尤其难得的,净宗的成就高,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这实在是太殊胜了。就是在本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佛说了两千个法门,略说!在这品经里面,就是介绍修行的方法。可是「入法界品」,两千多个法门都能够入法界,「入法界品」是用这个来表演,文殊教善财专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示现,特别示现给我们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的众生看的,菩萨做榜样来给我们看,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
  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华严》入法界是怎么入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入的,这个意思太深了,真正叫难信之法。所以,大乘教里常说这桩事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如果不是得佛力加持,他也不能搞清楚。所以,这个名号对我们现前,就是此时此地一切众生来说,念佛法门确确实实是无能胜。因为它简单容易、稳当可靠,无论是上中下根,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贫富贵贱,统统没有障碍。而且修学这个法门不拘形式,这是最方便了。
  世尊在一生当中专讲这桩事情,我们知道有「净土三经」,专讲!这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正是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讲,到底讲了多少次没有人知道。但是从留下来的这些经论仔细去研究,在中国,我们所依靠的是中文翻译的资料,这一部经在中国翻经目录里面有十二种,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唐朝以后,其中有七种失传,传到今天只有五种本子我们还能见到,都收在《大藏经》里面,《无量寿经》五种不同的译本。
  古大德细细的研究比较这五种本子,发现这五种本子里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於是判断译经的这些大德们所根据的原本(梵文原本),决定不是一个相同的本子;换句话说,在结集的时候跟其他的经论就不一样,其他经论结集只有一次,《无量寿》的结集是多次。为什么多次?世尊多次宣说,只有这种情形才是多次结集。根据现在的五种原译本,古德判断,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次,因为这里面最大的差异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果是一个本子的话,翻的人纵算翻的不一样,这个愿的条目决定相同,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四十八愿,为什么汉译是二十四愿,宋译的是三十六愿。所以这五种本子里面,有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两种本子是四十八愿,一种本子三十六愿,这个差别太大了!肯定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断定世尊多次宣讲。
  世尊一生讲经说法没有重复的,这样看起来,唯独《无量寿经》,他老人家重复讲三次,这个特别!很特别。所以结集、翻译才会有这个事情发生。於是古人就想到,要是把十二种本子统统都读到,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读一个本子,其他的本子没有读到。真的,世尊有些在这个本子说的,那一次没有说;那一次说的,这一次里头没有说到,古人这才想到有会集的必要。第一次会集是王龙舒居士,他的会集本称为《大阿弥陀经》,《龙藏》里面收著有。明清净宗大师注解经典,常常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连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引用《大阿弥陀经》的地方就不少,这是说明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受到莲池大师的肯定。虽然他的会集不够圆满,为什么不够圆满?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还有一种他一生没见过。你就晓得古时候想看到一本书不是容易事情,流通的量太少了。在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是抄写。富贵人家修福,知道写送经书福报很大,雇人来抄写,抄写一部经书付多少钱。一天能写多少,一部书要写很长的时间,你要写个十部,写个一百部那就不得了!《无量寿经》要写一百部,得好几年的时间。所以从前是个很困难的事情,连王龙舒居士这样的身分、地位、财富都找不到。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特别是印刷术、传媒,那众生是不是有福了?不见得。何以不见得?我们冷静的来观察,现在社会一般出版的书籍数量非常可观,但是内容「思无邪者」可能只占到万分之一,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正知正见的,真正的好书,能够修心养性的,确确实实恐怕只有万分之一。一万本里头,九千九百九十九本邪知邪见,这怎么办?这个邪知邪见就是与自性、与性德相违背。违背性德就是造罪业,造作罪业果报在三途,麻烦在这个地方。真正懂得修福的人,福慧双修,印送经书、佛像,佛菩萨、罗汉的画像、塑像,能给一切众生种善根。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他只要看了,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佛菩萨的种子,这是福慧双修。印送经书、善书、道德之书,这是帮助一切众生改邪归正,破迷开悟,这个功德很殊胜,是人天真实的福报。有力量的人,有能力的人,在从前雇人、请人来写经,来画佛像、塑造佛像;没有能力的自己干,自己学著写,自己学著画!现在印刷术发达,你欢喜那一尊佛像可以大量的翻印,到处送给别人供养。尤其是高度的艺术品,人见了真正生欢喜心。
  我这一生供养佛像,供养彩画的多,为什么?方便。佛像,供养佛像真正的意义,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彩画的就行了!我要翻印的,我不要原版。原版是艺术品,那是很珍贵的,有许多人喜欢收藏的,价值很高的,那怎么样?我们前面曾经读过「舍重担」,你要收藏这个东西,这是重担。我们把这个担子放下,我用影印的,影印得多了,一张才几块钱,十几块钱,一点负担都没有。所以,我一生决不收藏一件什么艺术品,我不搞这些,对自己、对道场、对大众都没有好处。这种珍藏的艺术品应当由国家去保管,国家有博物馆、有文物馆,他们可以负责来收藏,我们个人决定不要这个重担。我曾经见过有些出家人喜欢收藏这些艺术品,真的他有负担,出门都提心吊胆,怕他这些宝物被人家窃盗,哪有我们出门这么自在!什么都没有。我们懂得他的用意是表法,用意是提醒我。
  早年有位老居士,他是多年自己收藏一尊阿弥陀佛像,这个像是磁的,白磁,告诉我,这一尊像大概有三百多年。那个时候我们在台北建一个华藏图书馆,图书馆没有佛像,这是第一尊,他送来的。他送来的时候跟我们讲,寄放在我这个地方,并不是赠送的。我们非常欢喜,把他供奉在图书馆的讲堂当中,是一尊白的。在图书馆供了不少年,老居士也往生了。韩馆长往生的时候,我就把这一尊阿弥陀佛像后面衬上蓝色的底,把他照像,大概照了有十几张照片,选一张最好的把他印出来,现在全世界流通。你们看到这个蓝底白色的阿弥陀佛,这一尊像现在还放在图书馆,让他们收藏,我只要这个纸画的就行了,随身携带,非常方便。我得到真实的利益又没有负担,收藏的人他就有负担。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世尊对我们教诲的真实义,我们依教奉行。这段经文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有个结论。
  【诸佛子。丰溢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
  这是讲真的,《华严经》上常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无边无尽的名号,说之不尽。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这叫『四圣谛』。末后这两句话重要。
  【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自行化他,受用无穷。名号从哪里来的?随心应量。现相怎么生的?也是随心应量。你要是问宇宙之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现相无量无边,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来的?为什么来的?这八个字都是最好的答覆,『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在法性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叫真相,那叫做诸法实相;凡是现相了,都是幻相。你要知道它是幻化,你就知道实相了。《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相是梦幻泡影,刹那生灭,刹那不住。所以,虽然有相,这个相没有妨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相怎么生的?相由一念无明生起,它的生跟灭不碍法性,也不障法性。那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是自己迷惑,自己障碍自己,所以孟夫子讲「反求诸己」,这句话说得太好太好了!反求诸己就是忏悔,就是真修行,就是回头是岸。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再跟著烦恼习气转,随顺自性,自性是「湛、寂、空、灵」,这四个字是不是佛在经上讲的大涅盘,我们这个经里面讲的「四圣谛」里面的苦灭圣谛?所以,自性是清净寂灭。
  诸佛、法身菩萨能随顺自性,我们要问怎样才是随顺自性?就是禅定。六根可以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分别执著不要说了。决定不起心不动念,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随顺法性,这是法性自然流露,妙不可言。一起心、一动念,麻烦大了,就堕落,就是凡,就不是圣了。凡,起心动念;圣,不起心动念,凡圣差别就在此地。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夺。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种种戏论。或名地狱性。或名非实义。或名贪欲担。或名深重根。或名随心转。或名根本空。】
  到这里是一段。这是第五段里面的第一个小段,『苦圣谛』。也略举十个名号,第一个名号,『能劫夺』,「劫」是盗匪抢劫,「夺」是夺取。什么人能劫夺?苦报能劫夺。「苦圣谛」是讲世间果报,这个名词里面真正的含义,就是一切众生生生世世决定不能够避免报应。报应劫夺了你什么?你损失了什么?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被报应劫夺了。这桩事情知道的人不多,唯有佛清楚,佛明了。经论里面常讲,法身、般若、功德、法财,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无边,那是性德,不是修来的,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什么现在都没有了,贫穷困苦到这样的程度!我们自性本有家珍被人劫夺,果报能劫夺。
  果报从哪里来的?是自己迷惑颠倒自己造的,真的叫自作自受,我们不能不知道。决定不是佛菩萨惩罚我们,也不是上帝、阎罗王惩罚我们,自己造作自己要承受。所以,你真正明白了、搞清楚了,受再大的苦难,再大的委曲不会怨天尤人。要知道怨天尤人是罪上又加造罪,那不是解决问题,那是把问题愈搞愈复杂,你受的苦愈受愈多,愈受愈苦,这叫愚痴、无知。从这些地方你才能真正能够体会到佛菩萨慈悲,佛菩萨怎么慈悲,佛菩萨慈悲在哪里,就知道了。佛菩萨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我们这才知道人的一生,决定没有突发的事情,决定没有偶然的事情;换句话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要追究其根源都有因果。前世今生我们造作一切不善业,感召得眼前、来生、后世种种不如意的果报。我们看看现代这个社会,看看别人,看看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些什么?然后你冷静的去思惟,你将来应该得什么样的果报,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