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30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305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德、有情、有义。
  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化解众生的怨结,能化解许许多多的矛盾,帮助这个社会安定,众生和睦相处,以恩德、情义互相对待,这是佛菩萨教诲的落实,圣贤教诲的实现。我们这一生,接了老师这个棒子,我们做到了,尽到了这一分责任,尽到了义务。这个棒子将来交给后人,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我跑完这一程,后人接这个棒子。所以,在现在这个年龄什么最重要?帮助接棒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使命。接棒人在哪里?我没有看到,到今天还没有遇到。诸位同学要晓得,我要是遇到了,我会全心全力帮助他。
  接棒人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没有自私自利,就是我常常讲的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真正放下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占有,这样的人有资格、有条件来接这个棒子。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他不学佛还好,学了佛之后,造业更重。业习烦恼,他会破坏佛法,随著他自己的喜怒,随著自己的好恶,有意无意扭曲佛法,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误导众生,误导社会,断许许多多众生的法身慧命。你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为贪图自己那么一点点的利益,这个利益不外乎名闻利养,不外乎五欲六尘的享受,他造业了。他不是兴佛法,他在灭佛法。当然这里面各人因果,各人承当。
  真正佛弟子,真正圣贤之徒,徒是学生,古人常讲「作圣之徒」,我们要作圣人的徒弟,他自自然然不一样。起心动念,他一定想到父母,要对得起父母;他一定想到老师,要对得起老师。要为父母争光、争面子,不能叫父母含羞,不能叫父母见不得人,所以他起心动念不敢不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人家骂他父母,怎么会生出这个孩子出来?所以,孝养父母的人不敢做坏事。尊师重道的人,不敢做坏事,做了坏事怎么样?对不起老师。所以圣贤的大道都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诸位都晓得,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学生向四面八方传道、弘法、教学,散布很广。唯有传到中国这一支,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其他许许多多地方都没落了,什么原因?好像我们现在植物移植,水土不服。中国的水土对他非常适合,文化的水土。中国古圣先贤教人孝亲尊师,佛法是师道,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到中国来,藉著中国古圣先贤的基础,它很顺利、很容易在这儿生根,开花结果,比印度还要殊胜,有过之而无不及,道理在此地。传到其他地区,其他地区文化里头没有孝亲尊师,所以传到那个地方几十年,一、两百年,没有了,道理在此地。
  由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圣教要想在这个世间发扬光大,要想普遍利益这个世间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净业三福。我们为初学,特别是在国外,人家要问你,佛学教你什么?经典这么多,浩如烟海,佛教你什么?你只要答「净业三福」就对了,没有不契机的。佛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跟世间所有国家民族圣贤教育完全相同,跟所有宗教典籍里头教信徒的理念也相同。
  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一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教给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觉正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行的方法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他的方法不是觉正净,就不是佛法,是觉正净就是佛法,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佛教。他要不是佛教,他修觉正净,佛承认他是佛法,佛门广大,不执著。只要我们走的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志同道合。不一定你要是真正佛教徒,又受过什么三皈依,受过戒,不是的,那是形式,那不重要。重要是你真正返邪归正,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觉而不迷;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正而不邪;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净而不染,佛承认你是真正的佛弟子。
  「具足众戒」,跟一般人讲,不要讲得太多、太复杂,讲了太多太复杂,把人愈讲愈糊涂。你只讲一个五戒、十戒就好了,十戒是沙弥十戒。威仪就是守法、守规矩、守法度。规矩、法度在现在这个世界,每个地区不一样,每个国家法律都不相同。我们进入哪个地区,哪个国家,一定要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绝不违背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很容易跟大家相处,宾主融洽,欢欢喜喜。如果你要不遵守,这当中就有矛盾,就产生对立,就会制造纠纷,那就错了。所以中国人讲「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中国古礼「入门问讳」,你到人家家里先打听打听,他家里忌讳什么?他所忌讳的,不能说、不能做,避讳,避免他的忌讳。
  再更进一步,这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高层次的,接引初机,前面两条足够了。你这样介绍佛法给人,叫皆大欢喜。最简单的、最扼要的,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问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跟所有一切宗教教学的理念都相同,一点都不违背。所以,佛教是慈悲的教育,慈悲就是爱,爱的教育,爱的教学,教我们怎样用爱心,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万物。方便是什么?方便是表达你的爱心,落实你的爱心,方是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人表达不一样,那叫便,便是便宜,用现在的话说,最恰当的方法。便是最恰当、最合适,你所表达的方法能令对方生欢喜心,表达错误就麻烦了。最明显的,礼俗,这很明显的,东西方的礼俗不相同,古今的礼俗不相同,这在中国世法里面讲通权达变。
  因此戒律是活泼的,它不是死呆板的,规矩也是活活泼泼的。持戒很严,持戒很清净,遇到开缘他开戒,开戒不是犯戒,他还是持戒持得很严,还是持戒持得很清净。我们能懂这个道理吗?它不是死的,如果死的,一成不变,就错误了,那就变成执著,佛法是破执著的;一执著就有障碍,佛法是无障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要懂得通权达变,通权达变就是佛法里头的术语「善巧方便」,活的,不是死的。
  我遇到一桩事情,是我一个老朋友,也是小同乡,很难得。我们住在乡下,这个村庄可以看得见,在家乡不认识,到台湾遇到了才认识。说起来我们相距大概也不过就是三、四里路,三、四里就是现在所讲的两公里,所以村庄能够看得见。他是个军人,军官,告诉我一桩事情。我学佛之后吃素,素食,他跟我讲在抗战期间,他做地下工作,我们讲特工,特务工作。被日本宪兵队发现了,他们一共三个人,要是被日本人抓到的时候,死刑,不得好死,日本人会折磨他们。他们是戴笠的部下,在南京他们逃,逃到南门(南门是中华门),雨花台那里有个寺庙,他们就到寺庙去了。到寺庙去求老和尚,跟老和尚讲宪兵队抓他们。老和尚非常聪明,马上把他们头剃掉,给他们穿个海青,寺庙里头正在做法会,说「进去进去,跟大家一起去念佛」。一会宪兵队来了,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样子逃过一劫。
  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人都升了官,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就在南京,他们那个时候在个馆子里面,摆了一桌酒席,请老和尚来吃饭,答谢老和尚救命之恩。等老和尚一来,他们这时候才发现,老和尚吃素,我们这一桌是鸡鱼鸭肉,这怎么办?很尴尬。老和尚非常慈悲,坐下来叫大家坐,照吃,这些人吓呆了,这叫开缘。老和尚看到他们是诚意的,不是有意作弄的。从这个地方,他感觉到佛法的心量真不得了,真慈悲,没有一丝毫怪责他们,对老和尚格外尊敬。这是什么?这老和尚度他们!你要度众生,大乘教里头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戒律有开缘,这叫开斋,不叫破斋,他这样做的时候,把这些人都度了,使这些人有个很深的印象,佛门慈悲,佛门通权达变,佛门不执著小节,给他种佛法的种子。
  如果你要「这怎么行,这怎么能吃」?那人家心里多难过!给人一个反感,「佛教不通人情」!你想想看哪个重要?所以他们提到佛教,佩服这个老和尚,知道佛门很了不起,佛法是利益众生,能够舍己为人,不是斤斤计较自己。所以小乘,小乘人著重在事相,论事不论心,小乘戒好持。大乘戒跟它恰恰相反,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大乘戒开缘特别多,著重在心地清净,心地上不染著。这个事情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看得非常明显。你看善财童子多么随和,一点都不执著。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在家,有出家,有学佛的,有学其他宗教的。所以你这里一看,就像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多元文化,五十三参是多元文化。
  善财参访其他的宗教,胜热婆罗门这是现在的印度教,遍行外道,都不是佛教。你看看他见到他们的善知识,他们的传教师,他们宗教的领导人,行最敬礼,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恭敬赞叹。那个礼节跟见佛没有两样,你说人家怎么不欢喜?宗教与宗教之间有什么隔阂?能团结、能互助,相辅相成,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华严》之广大精深,真正是没有障碍。这个经不是假的,是从印度传来的,绝对不是中国人伪造的。
  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大乘,实在讲,世尊在《法华经》上就指导我们,末法时期要学大乘。为什么?大乘适合於末法时期的社会状况。它是民主自由开放的,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开放的,契机!我们读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你要是通达明了,真得受用。学了之后,立刻就可以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实在自己的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过佛菩萨的生活。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九卷)  2003/11/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9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苦集圣谛第九句看起:
  【或名宅主。】
  『宅主』这个名号的意思不好懂,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看他老人家说的,「宅主,即无明也」,注得很简单,意思就明显了。「宅」,三界的宅舍,《法华经》上佛用比喻说,「三界火宅」,这是说三界统苦,离不开苦,所谓苦苦、坏苦、行苦。欲界有身,三种苦统统具足。往上是色界,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到无色界,坏苦也没有了,但是有行苦,所以比喻宅,宅舍。「主」是谁?清凉大师说得很好,主是无明。确实,无明不破,不但出不了六道,也没有办法离开十法界。大乘经上说得很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能超越十法界。
  六道是火宅,四圣法界跟六道比,清凉,但是没有见性。经上常讲,六道凡夫叫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外就是六道以外,还是凡夫。凡圣的界定以什么为标准?实在说是以用心为标准,用真心是圣人,用妄心是凡夫。四圣法界里面的有情众生还是用的妄心,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他们用心用得正。邪正的标准是什么?他能够随顺圣教,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为什么说随顺圣教,而不说随顺性德?他没有见性。见性之后那是随顺性德,那是圣人,不是凡夫。没有见性的人要行得正,没有邪染,就是经教,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四圣法界,我们不能不知道。
  法,「般若经」上讲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时候舍法?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候舍法,你要不舍就不能证得,到这时候是完全随顺性德,性德自然流露。没有见性之前,也就是法相宗所说的,你没有能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你没有脱离凡夫,你没有脱离妄心。要随顺妄心,没有不流转六道的,随顺妄心。用妄心随顺圣教,随顺佛菩萨教诲,这在四圣法界。这里头只有一种人,那真是无比的殊胜,用妄心随顺弥陀教诲,就是随顺往生经教(古大德讲「往生经」,就是称「净土三经」,专讲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殊胜,无比的殊胜。为什么?他的果报不在四圣法界,他超越十法界了。这些地方我们要明了,要真正明了,然后你才知道在许多法门里面,你选择哪一门,不是盲目的去选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虽然是凡夫智慧没有开,烦恼习气一大堆,不过我们运气好,碰到了真善知识,自己还有一点善根福德因缘。碰到善知识,这是缘分。自己有善根、有福德,是什么?肯听善知识的教诲,肯听善知识的劝告,不可思议。哪些是善知识?诸佛如来是善知识。我们在《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世尊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不但世尊劝我们,十方诸佛统统劝我们,这是何等的殊胜!无明不破也能成功,这就叫带业往生。宅主没有换,也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里你必须要晓得,除这一法之外没有第二法,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通过四圣法界,都要断见思你才能超越六道,断尘沙,破一品无明,才能够超十法界。
  世尊一代时教,诸位都明了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面,都没有说过带业能成就的。带八十八品见惑,你就决定不能证须陀洹果,小乘初果,大乘菩萨初信位,不带八十八品见惑。你就晓得这个难!所以祖师讲,那是难行道,净宗持名是易行道,难易在这里分。可是这个地方千万不能误会,这是法门比较说难易。净土必须要伏烦恼,烦恼没断,见思烦恼没断,确实一品都没断,但是你能把它控制住,把它伏住。用什么来伏?在净宗法门里面,不外乎用观想、用持名。方法也很多,读诵也能伏,持咒也能伏,持戒也能伏,方法很多。但是最方便的是持名,因为它不妨碍工作,无需要外缘来协助,只要这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伏住了。
  所以这个念要净念,什么叫净念?祖师大德讲得很好,「不怀疑、不夹杂」,这个念就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这两桩事情都很难做到。不怀疑要有经教的基础,受持读诵时间长,长时薰修。净土的理,净土的事,明白了,你才不怀疑。事理要没有相当程度的明了,怎么可能不怀疑!半信半疑很难成就。不夹杂也非常不容易!夹杂什么?妄念。一天到晚妄念纷飞,一般人讲妄想,妄想太多了,这个东西就障碍。怎么样把妄想降低、减少?根本的方法,在我们这一生要降低欲望,你的妄想自然就少了。欲望愈多,妄念的力量就强大,伏不住。真正明白、搞清楚了,知道这个世间苦,所以世尊入灭之前教导弟子,佛不在世了依靠谁?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依靠佛,佛不在世的时候依靠谁?佛教诫大众「以戒为师」,佛不在我们依靠戒律,戒律是佛制定的,遵守戒律如同佛在世一样。还有一句话「以苦为师」,佛讲这两句,以戒、以苦。
  苦就是苦行,要降低生活当中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把这个降到最低。让你时时提高警觉,这个世界没有乐。所以在中国佛教谚语有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这就是以苦为师。让你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种人容易成就。如果在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