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39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390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真跟十法界不二。虽然不二,凡夫见不到。为什么凡夫见不到?因为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差别在此地。
  所以,佛法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必契入(契入就是门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契入什么?契入一真。尽管法门无量无边,它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所以,「般若经」上佛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理、事我们都要明了。明了,你才能修福、修慧,不至於造业。造什么业?总的来说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佛家常讲的惑业苦。我们从最根本法来说,惑就是分别,起心动念就迷了,就是惑;分别就是造业,执著就是受苦。你想想看,妄想、分别、执著岂不是最原始的惑业苦?然后你愈迷愈深,造业愈造愈重,你的苦也就是愈来愈严重,你不知道回头,所以佛法常讲「回头是岸」。
  前天我在昆士兰大学跟两位教授也在谈这个问题,他们学佛,讲到第一念跟第二念。《楞严经》上佛讲,第一念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第二念就堕在无明里面。什么叫无明?就是你起心动念。什么时候第一念?念念都是第一念。几时堕在第二念?念念皆是第二念。这个意思你能懂吗?你要问,什么时候第一念?楞严会上世尊的确是高明到极处,他为我们指出法性(就是真如自性),从哪里指?他举个例子,见性,就是眼。张开眼睛,你看到外面境界,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时候是第一念。念头,微微念头才一动就变成第二念,就把心性转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速度太快了。你要问几时?我们眼睛眨一眨,闭起来,张开,张开的时候就是第一念。你说你一天用见性见多少次?数不清!但是几乎随著第一念,它就变成第二念,第二念跟第一念当中好像没有差距!没错,这是真的,速度太快了。我们常讲千万分之一秒、亿万分之一秒,你就起心动念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我们讲他们的定功不可思议,什么定?那个定就叫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堕在第二念,本事在这里。
  大乘教里面,特别是净宗,常讲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就是第一念不会退到第二念,不会。我们这个第二念跟第一念几乎是同时起来的,这个事情麻烦。学佛重要的地方就学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练功。练什么?练不起心。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於意对知,就是你六根对六境,保持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原理原则就是这个,就这么回事情。在所有法门里面,的确净宗是最方便、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快速,它把念头转成「阿弥陀佛」。不起心、不动念,难!念头换一个,这个容易。
  所以净宗的学人,怎么样叫会念佛?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那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是正念、是邪念,都不管,只要念头一起,第二念「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这一句上去。接著多念几声佛,把那个起心动念伏住,这叫功夫。给诸位说,这是修禅定,念佛怎么不是禅定!世尊在《大集经》上讲,念佛就是「甚深深妙禅」。我们看了这个经文,愈想愈正确,确确实实是无上甚深的深妙禅。你懂得这个道理,能够真正去干,这在佛法里面叫理念,念到一心不乱叫理一心不乱。我们知道「理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
  但是这个境界造诣高,一定要念到心境一如。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是自己修行的增上缘。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跟诸位报告,顺境、善缘你能放得下,没有贪恋。别人要,你也没有起心动念,双手就供养别人。逆境、恶缘现前了,一点瞋恚心都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都没有,心平气和,赶快避开,敬而远之。礼敬绝对没有减少一分,赞叹也没有减少一分,普贤菩萨十愿,礼敬是没有条件的;赞叹里面,只赞扬别人的善,决定不说别人的过。这个人对待我,过去有一天他对我很好,我就赞叹他这一天的善,永远的赞叹。以后他有一百天对我不好,这个不好决定不能放在心上。心上都没有,口里头怎么会有?这是修什么法?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法,这是修上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纯净纯善。
  你不要去顾世间人怎么说法,他是凡夫,世间人怎么看法、怎么想法与我毫不相关,我是直接要把自己往生净土的品位不断向上提升,这正确。自己纯净纯善,你才能教人修善;自己不善,你怎么能教别人修善?哪有这个道理!佛在经上常讲,「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样的经句我们常常看到。所以要想帮助人,先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纯净纯善。我平常还说得很多,但是这都不必放在心上。净生慧,善生福,只要你纯净纯善,用世间话来说,你福慧增长。福慧增长,如果你有丝毫贪恋你就堕落。堕落是不是福慧没有了?不是,福慧有。福慧有,怎么会堕落?你是从圣堕到凡,算是你堕落的不算太大。说老实话,我们用往生来做例子,你已经从实报庄严土堕落到方便有余土,亏吃得很大。
  所以说是智慧福报现前,你看十信菩萨,这后头有一句,讲到佛果,所契的佛果,这里举十尊佛。十尊佛第一尊,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什么?是自己本性里面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无论世法、佛法,不起心、不动念。只要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怎么可能有?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你自己的不动智佛,自性本具的。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上到诸佛如来,下至阿鼻地狱,哪一个自性不是如如不动?起心动念,那是一念无明,妄动!所以,佛在「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这句话就是不动智佛,这句话是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个个都有。
  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你动了一个念头,坏了。这一念才生,这一念非常非常微细,把心性里面的四智菩提立刻就转成八识;大圆镜智变成阿赖耶识,平等性智变成末那识,妙观察智变成第六意识,成所作智变成前五识。成所作了不起,无所不能,全知全能。就在这一念,起个念头,马上就转掉,这个念头一起,从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你要问从什么时候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世尊在楞严会上讲的,所以叫妄,它不是真!它哪有什么时间?时间跟空间都是假的,识变的。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远近的距离,没有前后的时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这是一真。有远近、有先后,哪里是一真,不是一真,这个道理很深很深!
  所以,诸佛如来是自心的果德,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切菩萨是自心的修德,他迷了,迷了之后,怎么还原?慢慢的还原。我们迷得太深太深,无量劫来就迷了,现在要还原。还原,说个老实话,就是修定,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定。定有浅深,浅的定已经接近还原的方向,这个修行就是正行,菩萨行。
  十信位,我们学了之后确实要生惭愧心。为什么?我们学习到今天,初信位都没有拿到,这不应该惭愧吗?所谓初信位他的断德,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他放下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小乘须陀洹放下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教中常常用归纳法,将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第三个是见取见,第四个是戒取见,第五个是邪见。这五种见就是八十八品见惑归纳成的纲领,五个纲领,这五个没有了。所以,他们已经初步契入正知正见,这是正知正见。虽然没有离开六道,因为他思惑没有断,没有能离开六道,可是决定不堕三途,他知见正。他在六道里面只有天上、人间两道,其他四道绝对不会堕落,包括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这个他绝对不会堕,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但是初信位菩萨的智慧绝对不是须陀洹能相比的,不但须陀洹比不上,可以说他在智慧这一层上,连阿罗汉都不如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向上的功夫,宗门常讲「向上一著」,上面还有上,上上还有上,一直到如来地。从初信位到如来地,五十二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上面有等觉、妙觉,这就是宗门常说的「向上一著」。如果你现在证得初住位,向上一著,就是二住,再向上,三住。你要向上,你不能往下堕落!圆教初住就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不圆。圆是圆满,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圆证三不退,在大乘教里头一般讲,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古大德常常为我们介绍,七地以上,大乘七地以上称阿惟越致。七地以上是不是圆满?接近圆满。如来果地叫究竟圆满,所以七地、八地可以称为圆满,但没究竟,如来果地上才究竟。你们想想,不都是修的禅定吗?
  念佛的功夫,古人常说,「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这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念佛人一丝毫夹杂都没有,风雨都是比喻夹杂。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头教给我们的念佛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修道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修什么?说的最简单,大家容易懂,就是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经教要不要学?要学!中国古人有所谓「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你要不学,你智慧不开;你要学了之后不肯教别人,你没有慈悲心,而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没有仁慈。所以,学最重要的是开智慧,但是你要晓得,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我们用学教来修禅定,学教确实是修禅定,这个话我讲了多少年。将我们平常精神、体力、时间都用在经教上,思惟、观察,这样我们的妄想分别就少了。不起心动念谁做得到?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种人能做到。现在这种人没有了。
  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在现在这个时代,一直到往后,佛陀的法运还有九千年,他说得很肯定,除念佛法门能成就之外,禅与密都不行。这说什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能不起心动念。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的人行,你没有这个功夫不能成就。可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你还要晓得,那个境界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虽然不动,如如不动,外面明了,没有一样不明了。如果外面什么都不明了,你虽然不动,那是堕在无明里头,那是修的无想定。无想定修成,生无想天,不能开悟,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定功要是失掉,阿赖耶里面那些烦恼习气种子统统起现行,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
  悟道师这几天在澳洲,谈到学习,他也学了不少年。自己也很难得,承认自己没有成就,烦恼、习气、妄想依然如故。这些年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讲经弘法,他来跟我商量,自己未度怎么能度人?我说没错。看看祖师大德,人家怎么成就的?人家确实是自己已经度了,再弘法利生去度人。但是你要晓得,佛法在这个世间要兴旺,它是两种人配合,缺一个都不行。这两种人是什么?一个弘法,一个护法,弘护是一体。没有有力的护持,你怎么能成就?弘护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嘴唇跟牙齿,你说这个关系多密切!所以,护法的功德不得了。我就劝他,如果你愿意当护法,护法决定正法就久住世间,我们这个世间缺乏的是什么?没有护法的,难在这里。护法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都是佛菩萨再来的,绝对没有一点私心,成就弘法的法师、大德。
  这些学经教的,学弘法的人,中国古德常说「身安则道隆」,「法轮未转食轮先」,这诸位都常常听到的。他需要安定的环境,环境不安定,那就是大的缘不好,没有好的增上缘,你很难成就。所以,今天整个世界的社会安定和平,我们非常非常重视,世出世间法都是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面才能成就。动乱,就可悲了。所以学道的人、求学的人,第一个条件是身心安定,这是先决条件。你没有这个条件的话,你怎么能成功?早年我们在台湾,如果没有韩馆长全家人的护持,信心坚定,决不受外面境界的动摇,三十年如一日,我们才有今天这种成就。如果护持的人不如法,让你身心都不安稳,常常觉得这个地方居住有问题,你常常有这个念头,你怎么能得定?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要不动智佛来护法才行。
  护法的人真的是佛菩萨再来,他知道现前是什么环境,应该怎样帮助修行人,无论是出家在家,要从什么地方教。我们今天这个学院在此地,实在讲,佛菩萨建立的。我们没有意思在这边建道场,也没有意思、也确确实实没有这种行为,向人家募捐一块钱,没有!道场自然成就的。今天在这里住众,四众同修都有,你要对得起佛菩萨,要对得起这些护法们,知恩报恩。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确实身心安稳,这样好的一个环境,在全世界很难找到第二家了。最重要的,学院,一月正式开始上课。前两年,我们全部的精神、时间落实在戒律。戒律不是叫你会讲,不是叫你会背,而是叫你条条能做到。所以这里有讲解,同学有研究讨论,研究讨论的重心就是我们怎么做到。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变化无常,各种状况之下,如何灵活的去落实,它不是呆板的,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
  戒律是活活泼泼的,持戒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得定。帮助你身心清净,定能生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定,哪来的慧!没有戒,你怎么能得定!所以我们前面两年的功课完全著重在德行,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环;换句话说,我们想学的是做人的教育。在世间法里面讲,怎样做个好人,在佛法里面讲,怎样做个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沙弥律仪》我们要落实,十戒二十四门威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儒家的东西《了凡四训》,道家的东西《感应篇汇编》。课程不多,要详细讲解,要认真来研究讨论,我们要把它做到,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样进一步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我们从这里下功夫,时间是两年。两年之后,我们再回到经教。这个地方是净宗学院,顾名思义,我们研究经教是以「五经一论」为主,这是主修的。行有余力,可以其他宗派学一、二门;如果没有这个精神,没有这个能力,净宗一门深入,你就决定有成就。现在时间到了。
  
  诸接著看李长者的开示,前面说「十信心」,佛在此地说十信心成就凡夫自心所契之佛果,相信如前面「名号品」里面所举的佛身眼耳鼻舌,以及名号一一周遍法界虚空界,这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清净法身。前面一品「四圣谛品」里面「明如来口业说法行行周遍,总明佛果遍也」。「名号品」说佛的身业,「四圣谛」说佛的语业,「光明觉品」说佛的意业,如来果地上的身语意三业,无一不是周遍法界虚空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
  现在人讲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在佛法讲根本就没有时空的存在,要讲超越,那你还承认有时空这么一回事,实际上真的是没有。我们在《百法明门论》里面,你就能够体会得到。时分就是时间,方分就是空间,时分、方分排列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