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4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40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古时候那个仪式里面就有入定,就有加持。这地方虽然没有入定,「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承佛力就是冥冥当中加持,这我们要学。千万要记住,我们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不是自己有这智慧,不是自己有这德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多了,看哪一位菩萨出来说法不是承佛神力普观大众?那个心虔诚恭敬到极处。印光大师讲得就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讲经的人,首先自己具足十分诚敬之心,上对佛陀,下对一切广大的听众,以真诚恭敬心,哪有不得感应的道理!这种感应,冥加,暗中加持你,许多在讲台上讲经的同学都有这经验。
  早年我在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常常跟我讲。他年岁虽然那么大,对大众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每逢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每逢星期五在台中莲社讲古文,我们采取的本子就是《古文观止》。这是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从来没有中断的,每个星期讲一次古文,讲一次经典。他讲经的这一天,他这一天不工作,早晨大概八点多钟他就到图书馆。图书馆有个休息室,有个房间,但是这房间他从来没在里面住过,只是每个星期三讲经,他在里面做预备。这一天不见人,不见客,心完全静下来,真的万缘放下,准备晚上这一个小时。因为当时有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只讲一个小时。那么样的认真。他是做给我们学生看的,讲经不可以那么草率。心,他这一天心是定的,完全屏弃外缘。可是老师常常跟我说,他这一天所准备的东西,上了讲台之后完全没有用上。什么原因?上讲台之后,佛力加持,他所说出来的不是他预备的。
  这些事情到我们自己上讲台讲经的时候,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我们自己讲经也有充分准备,可是上讲台之后,所预备的东西真的一半都用不上,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没有通过思考。现在有录音,事后这录音来听听看,还不错,有的时候还觉得很好;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我们有这感触。以前谛闲法师,我们在看到《圆觉经亲闻记》里面,他老人家有这说法,他看到这些居士们听经的笔记,他就问这做笔记的人:这话是我说的吗?是!没错,是你老人家说的。我怎么会说得这么好?佛力加持,自己不知道,讲完之后自己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肯定,你这诚敬心感得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你。你在这讲台上,你不是求名闻利养,你不是贪图别人的恭敬、奉承,你是诚心诚意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不附带任何条件,你就得佛力加持。如果用佛法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求得个人的名闻利养,这加持就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意跟佛不一样,跟佛完全相违背,佛怎么会加持你?
  末后还有一段,「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这些大众,希有是很难得,为什么很难得?下面说了五点:第一个是「感应悬隔,难一遇故」,悬是距离远,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容易。这怎么说法?为什么不容易?真诚心难发。李老师早年教我「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不容易,但是不是至诚就决定不能够感通。难,实在是难。至诚不能有一点私心,不能夹杂有一点私欲,你的欲望,你的希求,不可以。夹杂这纵然有诚,诚意不够,诚意不足,难在这地方。诚意为什么会不足?这与信心有关系。佛法如此的殊胜,几个人知道?真正认识的人实在不多。我们知道,我们对佛法的信心,还不是一样的逐年加深,不是一开头就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一开头是半信半疑,亲近善知识之后,逐渐的加深,逐渐的加强。我们晓得许许多多的同学退转,当年在一起亲近老师的这些同学,那个时候都很不错,可是隔几年之后都退转了。什么原因?还不是对於佛法认识不够究竟,不够彻底。那个认识究竟彻底不是容易事情,你要具足信解,还要具足行证。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清凉大师讲的意思,缘不容易遇到,千载难逢,感应缘。
  第二个「德行内充,总称叹故」。来参加法会这些菩萨,他们的德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都比不上。这些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不能参与这法会,所以这经上讲的菩萨是圆教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摩诃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值得赞叹。他们的德行跟如来果地上总相应,这一句是赞叹菩萨的内德,我们一般讲道德、智慧、能力,赞叹他的内德。
  第三「以名表法,甚希有故」,菩萨,每一个菩萨都有名号,名号是表法的。在没有入位之前,名号主要是表自己修行的宗旨,念念想著自己的名号,希望名实相副;入位之后,名号多半是利他的,是教化众生的。所以佛门里头常讲,诸佛名号是表性德的,自性本具的万德万能,表这;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的。我们凡夫所有一切名号都有表法的意思,中国古时候,小孩出生,「命名」是一桩大事,非常慎重。为什么?这名号就是父母、尊长对这小孩的期望,希望你长大能够名副其实,意思在此地。所以,古时候人一生不能改名字,改名叫大不孝。改名是辜负你的父母、尊长,也许你这名字是祖父母给你起的,你辜负你的父母祖先。改名是大不孝,没人敢改名字的。我们到现在出家还有这么一点,但是现在出家的时候也忽略了,也是随便起个名字,这跟从前不一样。菩萨名字是化他的,我们懂得这道理,我们对於自己的名号,知道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所修所行,用这名号常常提醒自己,别人叫你一声名字,你立刻就有警觉心。我出家老师给我取的名字叫净空,我也很欢喜,常常提醒我自己要清净,要明了空这空义。一切法空,才真正得清净心,不空就有染著;知道一切法空,你才真正能放下。名有意思在里头,都是帮助自己修行,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个是「创起信行,未曾有故」。他们来带头,这创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带头,做出信行的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意思是教导我们要有这意念,时时刻刻在这社会要做带头作用。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提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过去我在新加坡讲经,讲堂前面一副对联就是这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时刻刻要想著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就对了。他们这些人都是这样的,各个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值得赞叹。
  最末后一句说「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这一会等於遍法界虚空界的总会,这《华严经》上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现前是不是?那看你有没有这心?有没有这愿?果然你的心愿解行与「佛华严」相应,那这一会又何尝不是?如果是,这一会决定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道场就无比殊胜庄严。这道场在哪里?现在在虚空当中,在网路、在卫星电视,这意思你懂吗?你在家里面肯学,肯发心,你家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道场。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一卷)  2003/4/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1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第二大段,文殊菩萨解说里头这第二段,第二科牒问总叹,我们看这段经文: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现,佛刹成就,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一共说了九句。这经的体例都是用十表法,这里只有九句,清凉大师讲应当是脱掉了一个,还有「刹体」,前面有。第七句「佛出现」,前面讲「威德」就是这地方讲的佛出现。所以说应当是漏掉一个刹体。古人读书研教非常精细,所以是处处小心谨慎。这句前面是牒问,他们前面问的一共问十桩事情,十句,所以是刹体此地没有。总叹是最后这一句话,『皆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是赞叹,都不可思议。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是可以翻的。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古时候译场,就是翻译佛经的译场,它也有规矩,翻译里面有所谓五不翻,五种不翻,这是属於五不翻里面的一种。这属於哪一种?尊重不翻。所以这是属於尊重。学佛我们求的是什么?终极的目标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是不太好懂,要换句话说,大家就很容易懂了,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讲法大家就好懂了。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你就晓得佛教教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自始至终学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它的作用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般宗教里头赞美上帝、赞美神「全知全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全知全能。这目的能不能达到?在佛法里头给我们是肯定的,能达到。为什么说能?因为它是我们的本能。
  一切众生都有个本性,在佛教里面,有情众生分上称之为佛性,在植物、矿物无情众生的分上称之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有情的形相,我们讲动物的样子,植物的样子,矿物的样子,乃至於大自然种种形相,从哪里来的?千万年来,多少人都在研究,这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令一切众生满意的答案,殊不知佛法里头有。佛说这东西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讲的心,这唯心所现的心,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讲的法性、佛性,这才是真正自己,能现能变。变现出的境界,《华严经》上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一时顿现,没有先后的。这一时顿现是一真法界,为什么这法界里头又出现十法界,又出现无量无边法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是识变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识把一真变得非常非常复杂,但是要晓得,再复杂它不乱,还是有条理,还是有秩序,这不可思议!
  这桩事情实在讲,难得世尊在这大经里面,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彻底通达明了,这智慧就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出现品》里面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大家知道,德是什么?德是能力,德能。相是相好。像大经里面说如来果地,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世间所谓的劣应身。因为我们这世间感觉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非常满足,就觉得这很圆满,其实不止,这里人心量很小,很容易满足。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一切众生刹土世界,无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有感的人有念头,我们讲有心,有念头;应的人没有心,没有念头,所以他得大自在。这些境界统统不可思议。再看底下一段徵叹总释,请看经文:
  【何以故?】
  这一句叫徵。我们这科题里面叫徵,徵就是询问,我把他叫来,问他『何以故』,为什么?这一句要提醒他的注意:
  【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
  「何以故」,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详细,「徵上难思言也」,前面讲『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后面又总了一句「皆不可思议」;佛住不可思议,佛刹庄严不可思议,佛法性不可思议,一直到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这地方总说。
  『诸佛子,十方世界』,这十方太大太大了,每一方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些世界都有诸佛如来,『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清凉大师解释说「能感之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於法界,广难思也」,到这里是一段。清凉的提示可以说是很清楚,诸佛如来不可思议,菩萨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的爱好,这乐是爱好,欲是欲望,这我们应当感触比较深。我们是众生,我有我的爱好,我有我的欲望,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各个人的爱好不相同,各个人的欲望、希求也不相同,何况十法界众生,又何况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十法界众生。谁知道?佛知道。这一句话决定不是夸大的,决定不是妄言,真实语。《般若经》上跟我们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释迦牟尼佛这说法是指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决定没有妄语,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实在讲,真的是全知全能。为什么?他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究竟的佛果。
  证得这境界,这在《华严经》里面,妙觉位;等觉只能称为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华严会上四十一个位次法身菩萨,从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成正等正觉,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再往上面去,那就是妙觉位,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德相究竟圆满了,我们不能怀疑。为什么?佛帮助我们证得,我们自己有。「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既然本有,哪有不能证得的道理!既然本无,哪有不能断尽的道理!马鸣菩萨的《起信论》真的给我们建立了信心。所以我们不应该怀疑,我们要求证,佛这样说了,我们要希望在这一生能够证得。这种学习的态度就对,这正确了。所以,佛知。
  佛怎样帮助我们?『随其所应,说法调伏』,这应就是应他的爱好,应他的欲望,给他说法。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众生界,为什么会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欢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想帮助这些众生,你不能满足他的乐欲,他不接受你。如果他的爱好欲望是不善的,那怎么办?佛菩萨高明,你的爱好欲望是不善的,也满足你,四悉檀里面第一条。悉檀,这名词是梵华合译,悉是中国话,檀是檀那,是梵语,檀那是什么?布施。加上一个中国字,悉施,要这样翻,把它也翻成中国的意思,「悉施」就是平等普遍的布施。这里头有四种平等普遍的布施,它的目的何在?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结法缘,与一切众生结缘,这是结缘的方法,广结善缘。先跟众生结缘,你跟他没有缘,你就没有办法摄受。先用四悉檀,然后用四摄法,这是我们不能不学。
  四悉檀里头第一个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什么?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实在讲,不是有大智慧、大德能,做不到。我们学大乘,对这桩事情不能不晓得。习性善的众生,我们让他生欢喜心,习性不善的众生,更要叫他生欢喜心。为什么?这是慈悲。习性善的人,他的心善行善,他不会堕恶道,佛菩萨一定是帮助他的善业增长。习性不善的人,心不善,行为不善,他将来肯定堕三途;换句话说,这种人要赶紧去救他,这叫大慈大悲。你去救他、帮助他,他不接受,他为什么不接受?那是你的态度不对。你没想想你自己用什么态度?肯定是他有一些恶心、恶念、恶行,你看到不顺眼,你劝导他,你教训他,违背了他的乐欲。
  所以菩萨暂时随顺你,让他感觉得「你这人不错,你这人的确我可以跟你交朋友」,取得他的信心。然后机缘成熟,佛菩萨再劝导你,这叫善巧方便,现在人讲高度的艺术。方法手段是活泼的、灵活的,终极要达到帮助他回头是岸,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