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 >

第8章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第8章

小说: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_李天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尝君游说燕、赵出兵的主要目的是保住魏国。但如果在燕、赵两君面前哀哀相告,以求得人家的同情和怜悯,效果肯定不会好。孟尝君没有这样做。他从魏、赵、燕三国在泰国面前利益的一致性出发,到赵国把求援说成为赵,到燕国把求援说成为燕,显得处处为对方着想,这种游说显然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同时,孟尝君还善于进行利害对比,迫使对方趋利避害,最终同意出兵。当“为己”和“为人”具有一致性的时候,隐去为己或淡化为已,张扬为人或强化为人,显然是一种论辩艺术。

  孟尝君论辩善于周旋,善于“启封”。说服对方,常常会遭到对方的拒绝。不善辩者舌短词拙,尴尬退却,善辩者从容周旋,常常又把已上了封条的大门重新打开。孟尝君属于后者。

  他劝说赵王出兵,赵王一开口就是“寡人不能。”他劝说燕王出兵,燕王委婉相拒。在这种情况下,孟尝君丝毫没有退却。他对赵王说了一句我这样做是“忠王也”,立刻引起了赵王的注意,一句“可得闻乎?”的询问,表明他的“大门”开始出现裂缝。他对燕则拉出了一副要离开的架式,但同时甩出的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立刻使燕王警觉起来,关死的大门也徐徐打开。启闭排堵,起死回生,是孟尝君论辩艺术的过人之处。

  孟尝君善于运用巧借话题,力祛心病的手法。在论辩中,敢于顺着对方的话茬往下说,最后因势利导把对方征服,这恐怕只有大论辩家才能做到了。对方的话茬往往是对方的兴奋点,但却不一定是论辩者的关注点,不成熟的论辩家,往往压制对方的兴奋点,忙于切入自己的关注点,效果往往不好。孟尝君没有这样做。燕王的话茬和兴奋点是恐怕“行数千里而助人”路途太远,粮草不济。孟尝君立刻接过了这个话茬和兴奋点,开始与燕王论辩。他问燕王:“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表面意思是,你如果现在像魏王那样大敌压境,想要出兵千里救助别人,还有可能吗?深层意思是,你现在如果不出兵千里,将来势必大敌压境,到那时恐怕悔之晚矣。出兵千里对燕国来说假如是一种害,大敌压境更是一种害,两害相权,燕王自然取其轻了。

  许多时候,游说对象的兴奋点就是他的“心病”,抓住他的兴奋点然后展开论辩,可以祛除他的心病。

  相关链接

  孟尝君的父亲是靖郭君,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

  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文,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

  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说:“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见了这个孩子愤怒地对他母亲说:“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是为什么?”

  田文的母亲还没回答,田文立即叩头大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

  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

  “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

  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便沉默不语。

  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

  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道:“叫孙子。”

  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答道:“叫玄孙。”

  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

  田婴说:“我不知道了。”

  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家私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

  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受封为孟尝君。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

  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

  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ww w 。 xia oshu otxt m\t=xt**小/说天^堂%



第13章 苏秦巧言游说秦惠王


  苏秦

  战国时期

  背景导航

  苏秦(?一前284),战国时代最着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合纵派代表人物。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早年游说诸侯,后成为燕昭王的亲信,奉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形成“弱燕牧强齐”的形势。齐湣王末年被任为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时,苏又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国李兑约燕、齐、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赵封他为武安君。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韩地。齐乘机攻灭宋国。

  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苏的反间谍活动暴露,被车裂身死。《汉书·艺文志》着录《苏子》三十一篇,已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载有苏秦的书信、游说辞十六章。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本篇出自《战国策》。

  辩词精选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译文:

  合纵派的领军人物苏秦一开始就对秦惠王倡导连横战略,他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富饶物产,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民殷国富;战车万辆,壮士百万;沃野千里,资源丰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下公认的‘天府之国’,秦国因而真正是雄霸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秦国士卒与百姓的众多,战车、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和谋略的运用之妙,完全有把握吞并其他诸侯,一统天下,称号皇帝,统治全中国。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一前景,允许臣陈述自己的方略。”

  秦惠王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不崇高的君主不可统治万民,政策教化不顺应天意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登庭指教,寡人内心非常感激,不过关于军国大计,最好还是等将来再说吧!”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能否听取我的意见。以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唐尧放逐欢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齐桓公用战争雄霸天下,都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天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达到目的的?古代使者都坐着兵车奔驰,各国互相缔结口头盟约,谋求天下统一;虽然讲究合纵连横,却是战争不息;说客和谋士们进行巧辩和权诈之术,致使诸侯慌乱疑惑,结果一切纠纷都从此发生,简直复杂到无法处理的地步;章程和法律都完备的国家,人们又常常做出虚伪的行为;文书、籍策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法令规章越多,战争发生的也就越多;能言善变穿着儒士服装的越多,战争就越发无法停止。什么事如果不顾根本而专门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越发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有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做事即使讲义气守信用,也没办法使天下和平安乐。”

  “因此就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大王要明白,没有行动却想使国家富强,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帝王、三王、五霸和明主贤君,想不用刀兵而获得这些,也是无法实现雄心的。所以只有用战争才能达成国家富强的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国,那么国内民众的义气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人民会自然地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夺取王位,征服敌国,辖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行。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都忽略了用兵的重要性,不懂得教化人民;不修明政治,常被一些诡辩之士的言论所迷惑,沉溺在游说之士的言语辩辞中,而误信各种不适当的外交政策。依照这样的情形,大王一定不能实现连横。”

  妙语佳言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文王伐,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亡,其势不能,故以战继之。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论辩技巧

  苏秦游说时很讲究论辩技巧,主要表现为二。

  其一,讲究语言艺术。“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苏秦先对秦国的整体状况做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描述,其华丽辞藻的堆砌构成其论辩特色的一大亮点。

  “昔者神农伐补遂……”苏秦然后说明了一统天下的大体道路,其中对偶、排比运用得很有气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众所周知,说话时的文采,对话语的说服力构成将近一半的功效。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说明了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作外衣,那么传播力度和传播面积都会大打折扣。

  其二,运用对比。“……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