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幸福的方法 >

第7章

幸福的方法-第7章

小说: 幸福的方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可以令他们的负面情绪稍减,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他们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可以指望的快乐。

    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为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快乐。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目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他们的梦想被剥夺了——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而得了“现在怎么办”的病。在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境界。他们接着经历虚无主义的心态,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解除痛苦的毁灭性方法。

    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放不下呢?为什么财富可以盖过意义呢?为什么我们在对物质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在精神方面却这么困难呢?

    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品决定我们是否可以渡过下一个严冬,或是大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了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变成为储蓄而生活。

    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无法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来衡量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LaurenceG。Boldt在《禅与生活的艺术》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唯一作“数”的事,只在乎些可以“数”得出来的48。房子的价值可以用多少元算出来,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反思:你会不会因为关心财富或是名望上的东西,而影响了你的幸福感呢?如果是,是什么样的情况?能不能改变呢?

第四章 至高财富 感情上的破产

    就在我们不断累积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的“至高财富”却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就像公司可能破产一样,心灵也可能破产。有收入,公司才能维持,但前提是收入必须要高过支出。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候,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余负面情绪时,我们在“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性的压力可说是感情破产的一种——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渐渐压倒了正面情绪。

    社会整体也有可能面对这种问题——大萧条——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的增长。同样的,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大萧条”这个趋势。就在科学和技术大迈进的同时,我们在感情和情绪的状况上却在不断倒退。

    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将近1/3的美国青少年有压力的问题。美国、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的报告指出,当今孩童的心理压力比起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得多。这种趋势发生在各个文化背景以及各个经济层次中。

    在《情的智慧》一书里,作者DanielGoleman指出,在20世纪里,每一代人心理压力指数都高过他们父母那一辈——不光是指悲情,还有其它症状,诸如无精打采、沮丧、自哀及烈的绝望感。Goleman在这里提到的正是社会里流传的感情破产症状。所谓强烈的绝望感——虚无主义型——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的绝望,觉得自己无法克服那种种的负面情绪。

    根据Goleman指出,“使人焦虑的时代”曾是20世纪的外号,现在它已经开始转变为“使人悲哀的时代”。在《人类对意义的找寻》一书里,ViktorFrankl说道:20世纪里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实在的空虚”,并且指出他25%的欧洲学生以及60%的美国学生感到他们就活在这种“实在的空虚”里面,一种内在的、从自身产生的空虚。

    今天的情况,比Frankl在1950年写书时更为严重,一个最近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49)在1968年,刚入大学的新生,41%想赚大钱,83%想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个情况在1997年时大不相同,75%选择赚大钱,而只有41%想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将物质放在首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开心,社会整体所面临的感情破产危机就更加严重了。

    感情破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其实不难看出吸毒者的逻辑,一个人生活乏味、压力大,而毒品可以帮助他逃避现实。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利用宗教力量动摇人们,那么成为宗教狂热分子,去做疯狂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幸福不只是一种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越多的至高财富,越能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时间成为一个更和平、更好的地方。

    练习

    填写句子

    “填写句子”这个方法是由心理学家NathanielBranden所发现的,人们一般公认他为自励学之父50。这个简易的方法在某个不全的句子上创造多种可能的结尾是非常有趣的。Branden有将近50年的咨询经历,包括个人以及团体,他对于“填写句子”这个方法的看法是:“人们一旦开始做这个练习以后,他们都非常惊讶的觉得原来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停止多年来自己骗自己的问题。”

    这个练习有几项规则。首先是,很快写下6个不同的结尾,或是更多也行,然后把它们连接在句子上。你可以用写的方式,或是把自己的话录下来。要记得,答案是没有对或错的,你的答案甚至会相互矛盾。把你的批判精神先放一边;事后再去探讨。在写下了你的回答后,看看自己有没有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可能需要试个几次才能发现它的功效。

    如果你学到了什么,记得要把它们付诸于行动。虽然填写句子的练习可以是有意识,或是潜意识的,但你在意识形态下所学到的肯定会更多。

    以下是一个练习的例子。

    如果我可以加强5%的认知能力……

    我将发现经常说“好吧”的代价

    我将无法避免困难

    我将更珍惜我的家人

    我将更珍惜我的生命

    生活有可能会变得更难

    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我将会对我的员工好一点

    以下是我从Branden的范例中所取的几个句子。

    如果我可以加强5%的认知能力……

    让我开心的事情是……

    增强5%的幸福感……

    如果我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努力追求的话……

    如果我可以加强5%的正直感……

    如果我想要说“是”或“不”的时候可以就那么说的话……

    如果我深呼吸,然后去体会幸福的感觉……

    我开始了解到……

    重复地做几次这个练习——你可以连续两个星期天天练习,或是6个月中每周一次。你可以一次把它们都做了,也可以分开来慢慢地做。如果有某一个主题让你感到了共鸣,你也可以一直去重复它51。

第四章 至高财富 幸福之图

    看看上一篇练习里的那个图样。根据你所收集的资料,去创造你觉得理想的一周。当你脑中有影像时,通常它们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信念,通常就是实现的预言52。

    如果你想要和家人多相处一些,比如说每周8个小时,那么就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要少看一点电视,就把你认为适当的长度写下来。包括其他所有你想做的事。这些事情越真越好;因为太过于理想的事情,可能会和你的实际生活冲突。

    是否有一些你可以做却没有做,但可以带来至高财富的事?每周去看一次电影是否会带给你快乐?每周花4小时做你爱好的事,每周出去3次,能让你更开心吗?

    如果你的生活确实很忙碌,而无法做太大的改变时,那就能做多少做多少。什么样对的幸福强心剂——一种简短,可以带来目前和未来收获的事情——是你可以考虑去做的呢?如果每天早上必须乏味的坐1小时车去上班,试着在其中去找一些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比如说,听听音乐什么的。或是搭乘火车,然后静静地阅读。重点是,在你想要的改变上养成规律。

    通常我会建议,定期去重复以上所有的练习。注意自己的进展,以及需要再加强的领域。

第五章 设定目标 目标与成功

    整体来说,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的人大。有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明确的目标——具有时限和成果的限定——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53。设定目标就是给自己的一种承诺,而承诺通常会为自己带来更好的未来。

    心理学证明了目标和成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我们语言所沟通的,一些宗教上的文字,或是一些人的经历。在语言学里,“概念”和“构思”的连结性并不是意外。通过概念,通过文字,我们才能有所构思,才能使新的真相诞生。在希伯来圣经里,上帝透过文字创造了世界:“让光明照耀这块大地吧,然后就有了阳光。”约翰书中开始的部分是,“在起源时我们所有的是文字。”美国是以宣言的方式建国,所宣扬的是目标、任务和价值。

    目标是会互相交流的,目标也是一种可以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你的生命想像成一个旅程。你背着背包前进,忽然间,一堵墙出现了并且阻挡了你的路。你现在怎么办?你是转身去避开它?还是把你的背包扔到另一头,然后想办法去穿越、绕过或是翻过它?

    在1879年时,托马斯·爱迪生宣布说他会在年终前,公开展示电灯泡的功效,事实上他在之前的实验都是失败的。但他的做法,就是把背包扔到了墙的另一头,虽然他还面对着很多问题,然而在那年的最后一天时,灯泡真的被发明了。在1962年时,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在60年代结束前,将会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当时甚至连一些太空飞船的材料都还没有,技术方面更是完全不到位,结果呢?人类又一次证明,把背包扔过墙头的成功经历。虽然口头上的承诺不一定永远地带来成果,但它确实可以加强成功率。

    WilliamH·Murray,一个苏格兰登山家,在他的著作《TheScottishHimalayanExpedition》一书中,提到了把背包扔过去的好处:

    在人下决心之前容易患犹豫毛病,容易退缩,效率会降低。一个事实就是,对承诺没有意识的话,所牺牲的是无数的想法和计划:当一个人对自己许下承诺时,他的命运也会跟着开始向前移动。一些想象不到的事情,会逐渐的出现来帮助这个人。就从他开始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时,他会发现,地球会越转越顺。我相当敬重的Goethe的一个对句:“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是你想做什么,行动!大胆本身包括了智慧,魔术,和力量。”54

    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帮助我们找到路线。目标可以简单到像是买电脑——这时我们会去注意电脑的广告和相关资料,或是复杂到像是爬珠穆朗玛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信念是会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时,当我们把背包扔过墙头时,我们事实上是信任了自己,信任了自身的能力55。我们就可以去创造事实,而不是对事实做出反应。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全心投入过的去做某一件事。你当时的承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你目前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

第五章 设定目标 目标与安宁

    经验主义的研究和一些趣味的证据清楚地显示出目标和成功的关联,目标和安宁的关系则不是那么地明显。普遍的说法与通俗的理论告诉我们,幸福是达成目标后的一种奖励。但在多年研究之后,这种说法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虽然在达成目标之后会有一定的满意度,而达不成时容易沮丧,但这些感觉其实都是很短暂的。

    心理学家PhilipBrickman和同事们示范了,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开心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开心的状况。同样,因为车祸而残废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之前的快乐心态56。

    心理学家DanielGilbert在此研究上也下了工夫,他发现了人类对于未来欲知能力非常的弱。我们会去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在工作上升职,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我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所能带来的,只能短暂的影响我们整体的幸福感。负面经历在这里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感情生活失败的痛苦,失业,或是我们对政府的失望——而我们很快的,就会回到之前的心态57。

    以上的研究,在挑战了我们传统的认可之外,也带来了好消息与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不再那么的害怕失败,坏消息则是,成功似乎也变得不再是那么重要了。而如果真实这样,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再努力,追求幸福了。我们的生活,反映出了BillMurray在土拨鼠那部电影中的角色,以及柯林斯王爬山时的情景,我们经常的会回到我们的起点。

    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去相信自己的幻觉(达到目标时就能使自己幸福)还是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真正的幸福)?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人们的问题是,无论他们是虚无主义的名人,还是满怀抱负的无名小卒,他们的方向错误了…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只顾终点,不顾旅程。事实上,只要良好的选择,带来的就是更高的幸福感。

第五章 设定目标 目标的正确角色

    RobertM·Pirsig在“禅与机车维修”中,说到了他和一群老和尚爬喜马拉雅山的事。虽然Pirsig是成员中最年轻的,但和那些老和尚相比,他反而是爬的最辛苦的。

    Pirsig由于只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而导致被进度的困难所影响着,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最终导致他失去了攀登的愿望和毅力。老和尚们当然也想着目标,但爬到山顶并不是第一要务。他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正确之后,就轻松愉快的享受着他们的路途,而不会被前头的山路所困扰。

    长期目标的正确角色,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去享受眼前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踏上了任何路程,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那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分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的矛盾…好似向左向右都不错似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每条路的终点。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