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说名道姓 >

第13章

说名道姓-第13章

小说: 说名道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女儿的生活费用。1899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并署笔名欧·亨利。他的手稿是托一名看守带出去的,这个笔名就是狱中那个看守的名。    
    马克·吐温本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曾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轮船领航员,“马克·吐温”本是当时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术语,意即水深“十二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用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一位老船长。    
    


第二部分为什么偏让悟空姓“孙”

    为什么偏让悟空姓“孙”要知道悟空为嘛姓“孙”,先听个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故事。    
    那是1840年的一天,戈日朗收到巴尔扎克的信,说是第二天下午见面。对时间极为吝啬的巴尔扎克约朋友出来,一定是有重大的事。到了地点,巴尔扎克告诉戈日朗:正在写一部中篇,各方面全都满意了,就是主人公的名没有想好,这个名已经折磨他好几个月了,现在只好请朋友帮忙想想办法。戈日朗想了半天,说:“大街上有写着各种姓名的门牌,也许从中能找到合适的人名。”于是两个人在巴黎大街小巷转开了。花了3个多小时,跑了20多条街,看了3000多个牌子。终于在一扇门前巴尔扎克停下了,他跳了起来,“有了有了!马卡,马卡,就是这个名!”当晚,巴尔扎克睡了一个好觉,因为他为自己的小说主人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名。    
    巴尔扎克每天写作17个小时,3天就用光一瓶墨水,时间对于他就是黄金,可是他在一个人物的名上付出这么多的精力,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名,对于作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岂止是巴尔扎克,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曾为自己塑造的人物取名而费尽了心机。    
    书归正传,还是说说为什么偏让悟空姓“孙”。孙悟空何许人也?这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鲁迅认为孙悟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猴样水神,叫无支邪。胡适则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郑振铎说:“孙悟空的本身似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孰是孰非,由专家争下去好了。关于老孙的姓名,在元代已经有了一折杂剧叫《齐天大圣》,这时已经有了“齐天大圣”。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这猴子已经姓孙了,称为“孙行者”,更加人格化了。原来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取其“狲”,去反犬旁,成为“孙”。“孙”作为姓,对猴子也是恰如其分了,这就更像是中国的了。到了明代中叶吴承恩给老孙起了正式的名“孙悟空”。当然,这“悟空”只是法名,老孙从小没爹没娘,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就没有乳名、学名、字号之类的东西了。    
    猪八戒可是纯粹的国货。传说,吴承恩的家乡江苏淮安有个二流子,名叫朱八,又懒又馋,又爱偷偷摸摸的。吴承恩觉得朱八这种人经过磨练才能变成好人,世人应以朱八为戒,别学朱八。这才结合野猪精的故事,取名猪八戒。    
    悟空、八戒的得名,说明了作家选用人名用意是极深的。    
    我国古典文学的巅顶之作《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全书写了975个人,其中有姓有名的732个。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    
    出场最早的贾雨村和甄士隐,他们虽非主要人物,但二人的姓名却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假语存焉,真事隐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已经通过两个人名暗示给了读者。霍启,这个人物一出现,果然“祸起”,甄士隐丢了女儿,继遭火灾。甄家丫环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英莲自幼被拐卖,她的一生确实是“应怜”。小乡宦之子冯渊,平白“逢冤”,被薛蟠活活打死。贾府的清客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则是一帮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家伙。而粮房书办是詹会(沾惠),贾芸的舅舅干脆就叫卜世仁(不是人),贾化是满嘴“假话”。单这些名字,就勾画出一幅群丑图。而贾家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则是“原应叹惜”。第五回中有首诗“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从字面上看,“子系”就是“你是”,是谁呢?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子系”合起来,正是繁体的“孫”字。第五回又有一首诗“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桃李”隐“李”,“完”与“纨”同音,“兰”指贾兰。这首诗是说:李纨年轻守寡,教子贾兰读书,最后却是一场空。薛蟠是个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他过生日宝玉准备送他一张画,薛蟠笑着说:“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好得了不得了!”宝玉听后不觉大笑。原来薛公子把“唐寅”念成了“庚黄”。真是个大草包。    
    宝玉、黛玉、宝钗、妙玉,这四个人是《红楼梦》中最为关键的人物,这四人的名,更是独具匠心。“宝”、“玉”二字,将四个人的名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矛盾,相互依存。    
    鲁迅是使用人名“大做文章”的高手。    
    《孔乙己》中写道:“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特意让他姓孔,名乙己,已经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    
    《故乡》中的闰土,“闰月所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迷信、老实、命运不济的农民希望用名字消解灾难,得到幸福,结果,幸福却总是越来越远。    
    《祝福》中的祥林嫂,没有姓,也没有名,“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为她的死丈夫叫祥林,她只能至死被叫成祥林嫂了。旧中国妇女身上比男子多一条绳索——夫权。祥林嫂的名就是例证。    
    小说《药》中的人物有华老栓、夏瑜、夏四奶奶,“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夏瑜就指明了是秋瑾。夏四奶奶,正是当时四万万中国人的代表。华家与夏家的故事,正是华夏民族的悲剧。    
    阿Q是个“名人”,鲁迅在《〈阿Q正传〉序》中说:“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天便模糊了。”阿Q这个破产农民,连姓氏的权利都没有了。赵太爷听说阿Q也姓赵了,大骂起来:“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阿Q挨了骂,挨了打,从此不知姓什么了。而赵太爷、钱太爷,则要取姓“赵”、“钱”,这些《百家姓》的头位,享受着姓氏的特权。    
    关于阿Q的Q,鲁迅写得更为传神:“我曾仔细想:阿Q、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撒过生日的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者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写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个Q真是妙,一个光光的脑壳,后面拖条又弱又黄的辫子。    
    小说《高老夫子》中那个高尔础,更有意思,这人听说有个大文豪叫高尔基,便自名高尔础,让人想成自己与高尔基是兄弟。    
    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曾使整个世界发笑。为“堂吉诃德”这名的来由,作家塞万提斯在书中写道:“他为自己的马取了这样中意的名字,也要给自己取一个,想了8天,决定自称堂吉诃德。”“我们这位绅士因为要充地道的骑士,决定也把自己家乡的地名附加在姓上,自称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他觉得这一来可以标明自己的籍贯,而且以地名为姓,可以替本乡增添光彩。”“堂”是贵族的标志,“拉曼却”是他住的地方。堂吉诃德为自己取名想了8天,其实这是作者想的,这样一来,就用姓名活生生地表现出堂吉诃德傲慢、可笑的样子。    
    堂吉诃德的仆人,那个骑毛驴的大肚子,他的名更有趣,叫“桑丘·达尔汪斯·潘沙”,“潘沙”就是肚子的意思。    
    姓名还是揭示主题的重要角色。《水浒》中108个好汉里,竟没有一个是姓赵的,宋朝皇帝姓赵,他们反皇帝,所以施耐庵不让他们姓赵。    
    作家张贤亮另辟蹊径,他写的18万字小说《习惯死亡》,所有的人都没有姓名,“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姓名,正是其妙处。给人留下用心才能解开的谜,引人深思,让读者体味人生的真谛。    
    不要以为上面说的只是特例,其实,每一部作品中的人名都有奥秘,都有心血,如果你准备写点什么,或者只是想读点什么,那么,千万别忽视人名。成语里面藏人名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成语里面藏人名古代民间有一种节日游戏:将描绘好的麒麟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让驴马作出各种动作,有点像现在的马戏。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难免露出马脚或驴脚来。这“露马脚”就成了当时人们常说的话。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平民出身,小时候没有缠过脚,可是一当上了皇后,就感觉到有点失体面,但是脚又不可能割去一截,只好天天拖着长长的裙子,怕的就是那双大脚露出来。有这么一天,马皇后坐轿出门,不料刮来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街上行人一看,吓!好大的两片大丫子。于是,一传俩,俩传仨,大人传小孩,小孩传他妈,民间在偷偷地笑:马皇后是个大脚。从这往后,什么事显出破绽,暴露真相,人们就说“露马脚了”,于是演化为成语。    
    像“露马脚”这样由人名演化来的成语还有许多,都挺有趣。    
    现在,谁若是凭空乱说,人家就说了:这小子在杜撰。“杜撰”的“杜”,就是个人的姓。这人可了不得,他是晚唐大诗人杜牧。杜牧的诗造诣确实很深,但他这人写诗爱用典故,而且用起来不管不顾,把历史真相搞得乱七八糟。他的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把赤壁之战与铜雀台搞在了一起。其实,赤壁大战那时根本没有个铜雀台,是仗打完后才建的。杜牧还说:“甘罗昔作秦丞相”,甘罗从来没有做秦丞相那回事。杜牧作诗为了表达思想,为强化语境不太注意真实,因为他写的是诗,并不是写历史,不可以认为是过错。但杜牧是大诗人,他说的人人信以为真,也就都是跟着错了。《三国演义》就是跟着杜牧大写铜雀台和赤壁之战。后人说,杜牧好编造故事,于是称所有不实之言为“杜撰”。    
    吕蒙是三国东吴的名将,关羽关老爷就是让他抓住的。吕蒙年轻时好舞个枪棒啥的,就是看书脑袋疼,后来听从孙权的劝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有一次,孙权的谋士鲁肃发现吕蒙的文化竟如此了得,拍着吕蒙的背说:“过去我认为你只知道打仗,到现在我才知道你学识很深,不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吴下阿蒙,现在比喻人的学问还浅。    
    “江郎才尽”说的是南朝大文学家江淹的故事。江淹年轻时,他家是贫困户,但人家学习刻苦,写得一手好文章,乡里人称他江郎。以后,江淹当上了大官,人官一大,学习劲头儿就不如从前了,文章越写越差劲,人们说“江郎才尽”。后来这个成语形容人的文思减退。    
    南朝文艺批评家钟嵘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陆海潘江”。这个“陆”是西晋文学家陆机,这儿的“潘”是同时的文学家潘岳。陆机年少时闭门读书,一读就是十年,文章写得带劲儿。后来与弟弟陆云一起来到洛阳,人人争看这哥俩儿的文章,到处是哥俩作品,弄得洛阳纸都贵了。潘岳是中国古代美男子的代称,人美文章也美。陆机和潘岳以文学才气名闻天下,说这二人的才学如江如海,并不为过。“陆海潘江”又可以写成“潘江陆海”,形容文才很高,又比喻文才相当的人。    
    


第二部分成语里面藏人名

    “再作冯妇”这个成语出自《孟子》,说的是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叫冯妇,是个打老虎的能手,后来下决心不杀生。一次他到野外,看到一群人围捕一只虎,可干吵吵,谁也不敢冲上前去,冯妇看着好笑。人们看到冯妇来了,非常高兴,都鼓动他露一手。冯妇禁不住众人的巧嘴,也是手心痒痒,就挽袖子下车,加入了打虎的行列。“再作冯妇”意思是说,旧业重操。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著名的表演艺人叫优孟,他常用谈笑的方式对楚王劝谏。因为令尹孙叔敖为官清廉,不贪不占,死后没留下什么遗产,他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一天,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服,做出孙叔敖的样子,楚王一看,呀!这不是老哥们么?以为是孙叔敖复生了。优孟的表演使楚王想起孙叔敖的功绩,禁不住涕泪涟涟,由此想到了他的儿子。于是给了孙叔敖儿子很厚的封赏。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优孟衣冠”,这个成语指模仿别人。    
    考试没被录取,叫名落孙山。孙山是个读书人,虽然文章不算太好,但嘴上功夫很行。这年去参加考试,同乡把儿子托付给他,二人一同前往。结果同乡的儿子没考上,孙山自己也只考了最末一名。孙山先回到乡里,同乡问他考得怎么样。孙山风趣地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后。”后来考试落榜就称名落孙山。    
    唐朝有个叫崔沆的,去参加考试,主考官也姓崔,叫崔瀣。结果崔瀣录取了崔沆。人们说,他们两个人是一家子,串通一气,开了后门。于是留下成语“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墨子是战国时的大思想家,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楚王要攻打宋国,请巧匠公输班制造出攻城的云梯。墨子听说了,从鲁国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和公输班停止战争准备。楚王和公输班虽然理屈辞穷,但仍固执己见。于是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墙,和公输班较量阵法,一比高下。公输班多次变换攻城阵法,都没有取胜,只好认输,最后停止攻打宋国。可见,墨子很擅长防守。但后来这件事却衍生出成语“墨守成规”,这成语的意思是说固执不知变通,成了贬义。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美人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走在大街上。人家美人皱眉也是好看的,西施的邻居丑丫头东施也跟着皱起眉,捂上胸口,心想这回我一定很好看了。没想到,人家见了她不是关上门,就是远远躲开。东施姑娘把人家的缺点盲目搬来,结果越弄越丑,留下“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效,就是效仿;颦,就是皱眉。    
    肖何是刘邦的同乡,和刘邦一起打天下,刘邦当上皇帝论功行赏,肖何功劳最大,受位最高。刘邦的另一个同乡曹参居第二位。肖何与曹参以前是好朋友,但当上将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