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正说开朝十四帝 >

第17章

正说开朝十四帝-第17章

小说: 正说开朝十四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因。龙兴之初的诸王冤案后来有不少得到清帝的平反,惟没有给舒尔哈齐昭雪,这一方面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不愿承认其祖有杀弟的恶名,另一方面,在清人看来,努尔哈赤杀弟也是出于维护帝业的目的,因此不能推翻太祖首定的铁案。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后以功得封郑亲王,终清之世,王爵世袭罔替,即俗称“铁帽子王”也。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皇室对舒尔哈齐开创之功的酬答吧。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59节 对努尔哈赤崛起的分析

    在明王朝日益衰落腐败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在辽阔的东北大地,跃马扬刀,率领八旗子弟兵,纵横驰骋,创建了惊人的业绩,成为清王朝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大明王朝后期政治腐败,势必影响国力。边备的废弛,使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当初,明成祖朱棣在黑龙江流域,曾经建立过强大的边防。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这种优势丧失殆尽。于是,明朝的边防守将只得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尽量挑起当地女真族之间的矛盾,企图用女真的内乱削弱他们的力量。但是,明朝的将军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不断的内部争斗中,最终会有一支女真人征服其他各部,成为边防的最大危险。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趋势在发展。    
    明王朝曾经把女真分为三部,其中生产比较发达、最接近汉人的,是建州女真,另外两支,是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在建州女真的贵族的家里,终于诞生了一位统一女真的领袖,他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从图伦城之战开始,努尔哈赤走上了统一女真,反抗明朝的道路。但是在表面上,他依旧归顺明朝,年年向辽东总兵纳贡。他用了10年的时间,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用招降和消灭的两手,统一了整个建州女真。他的统辖范围,已经达到东至鸭绿江,西至抚顺,南接清河,北达开原的广大地区。    
    这时候,努尔哈赤又用10年的时间,利用联姻的办法拉拢海西女真中比较强大的部族,利用逐步削弱叶赫势力的办法并吞地盘,终于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也就是万历帝去世前一年,征灭了叶赫族,统一了海西女真。    
    这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成为各女真部族唯一的最强大的首领。他开始向更远的地方扩展自己的势力,他先后征服了东海之滨极北诸部,又基本上统一了大漠以南的蒙古族,把在自己控制下的各族统一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促进和加速了女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以后入主中原的满族。    
    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也就是满族形成的过程。    
    从此,满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努尔哈赤对本民族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努尔哈赤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一套与女真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    
    他组织的八旗制度是个创造,把整个社会的成员组织成一个整体,集军事、生产与政治于一个组织之内,并且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努尔哈赤在创建后金的过程中,用改革的精神,不断提出新方针、新措施,表现出政治家的气魄和才干。    
    努尔哈赤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努尔哈赤所从事的军事活动中,虽然始终处在战略的劣势,但是,他总是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努尔哈赤一生所经历的战斗,胜利居多,失败极少,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    
    但是,努尔哈赤毕竟是个历史人物。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在战争中,努尔哈赤放任和提倡军队去掠夺财产,屠杀百姓。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努尔哈赤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强令汉民剃发等,给辽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是,这些局限并不妨碍历史给予他的肯定和赞扬。努尔哈赤经常对族人和子弟说:“努尔哈赤”的意思是野猪皮,虽然不好听,但我非常喜欢。因为野猪皮坚韧、耐磨,我就像野猪皮一样,用这份坚韧来建立我的大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战,努尔哈赤死时大清基业基本上奠定了,为以后满清入主中原铺平了道路。可以想象,在努尔哈赤的立国征战过程中是多么艰辛和不容易,努尔哈赤正是靠着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坚”、“韧”、“忍”的恒心一步步地向着胜利迈进。不论功败与否,也值得钦佩。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60节 英资少年的政治天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清代官书上讲,太极音同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汉族人则把皇位继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总之,皇太极是个十分显贵的名字。    
    皇太极的确是得到了父亲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凡是接触过的事物过目不忘。在他长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便主持家务。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财产,而且当时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处理这样繁杂的家政,对皇太极来说是副不轻的担子,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而少年皇太极干得颇为出色。据史书记载,在他7岁以后,努尔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给了他,皇太极根本无须父亲多加指点,就能把繁杂的事务干得井然有序。    
    不过,皇太极并非命运的宠儿。12岁那年,他遭到了丧母的不幸。而政务缠身,不断征战的父亲此时又无法给予他太多的照顾和体贴。这样,少年皇太极不得不早早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图强。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61节 从父学习“伐树”策略

    明万历四十年(1612)秋,年方21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参加了对乌拉部的征伐。但努尔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处焚毁敌人粮草,却不发动进攻。血气方刚的皇太极急于陷阵冲锋。努尔哈赤耐心开导他说,在砍伐大树的时候,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渐渐把树砍断。对付乌拉部这样的强敌,怎能试图一举将它歼灭?只有将其所属城郭一一攻取,最后才能灭亡它。经过对乌拉部连续不断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尔哈赤终于灭掉了强大的乌拉部。努尔哈赤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极的脑海。后来他在继承汗位后,仍遵循这个“伐树”的策略,对明朝长期征伐,从不断削弱它的旁枝开始,最后断其主干。皇太极出色的政治军事才干,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战的戎马生涯中逐渐增长提高的。    
    皇太极的长兄褚英,是一员疆场骁将。努尔哈赤晚年也曾有意培养他作为自己的继位人。但褚英心胸狭窄,拥权自重,对自己的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皇太极等人忍受不过,禀报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为愤怒,下令监禁了褚英,后来又因有人告他有篡位行为而将其处死。    
    褚英失势后,年轻的皇太极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断受到重用。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称汗后,在10多个儿子中,选定皇太极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佐理国家政务。4个人按月轮流值班,国中一切机要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皇太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积极参与政务、军事的谋划和决策。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宣战,进兵攻打抚顺。皇太极巧献妙计,预先派军卒扮作贩马商人混进城内,然后大军凭借夜幕的掩护兵临城下,发炮为号,里应外合。结果一举拿下了抚顺。    
    皇太极不仅在战场上骁勇非常,在处理政事时,更是头脑冷静,果断机敏,颇有全局观念。在努尔哈赤虑事不周之时,皇太极时常提出建议,把事情处置得更妥贴。


第三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62节 雄才大略三件事(1)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68岁的努尔哈赤去世。经过诸兄弟子侄的共同协商,公推35岁的皇太极即汗位。皇太极推让再三后接受了众议,于九月一日登上了后金汗位,并决定从次年起改元天聪。    
    皇太极登极汗王位后,就以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对国家的制度规章、政策法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建、调整和改革。    
    第一件事,就是缓和当时紧张的民族矛盾。    
    皇太极登位时,形势并不乐观。连年的对外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使得国内的下层民众人心厌战,怨言四起。后金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也不稳定,充满勾心斗角的矛盾斗争。尤其严重的是,后金国内的满、汉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艰难创业,为后金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晚年在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同时,也犯下了严重错误。在向辽沈地区推进的过程中,他坚持“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大肆屠杀和奴役汉族百姓,将俘获的大量汉人分给满族官兵做阿哈———奴隶。奴隶们被强迫在主人的庄园和家族中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连年苦累不堪。虽然后来努尔哈赤在建国后实行了“计丁授田”、“编庄授田”等封建化措施,缓和了一些,但仍不彻底。悲惨的生活迫使辽东地区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他们举行暴动,暗杀女真人,使得女真统治者恐慌不安,岁无宁日。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出门不得单人行走,必须10人以上结伴同行,否则要罚银。由此可见当时民族关系的紧张程度。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皇太极继位后处乱不惊,胸有成竹。他大胆地冲破祖宗法度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实行全面改革和调整。    
    皇太极首先着手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问题。他一上台就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安抚民众,并且有针对性地把安民的重点放在安抚汉人上。他上台不久就改女真族为满洲族,以改变历史上女真人与汉族的对立仇恨。接着又颁布法令宣布,对满人、汉人一律公平对待,两者享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辽沈地区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奴隶制庄园———拖克索。皇太极对庄园中农奴的人数进行了裁减,规定每个庄园只能拥有8个农奴,其余的汉人则从庄园移居出去,编为民户。这样就使大批汉人农奴获得自由。崇德三年(1638),他又下令解放农奴,使他们成为独立生产的个体农民。这对后金的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又正式颁布了《离主条例》,规定贵族的奴婢可以通过告发主人的罪行获得自由。以往,因不堪忍受民族歧视和压迫,汉人纷纷逃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努尔哈赤对逃跑的汉人实行了严厉的惩治措施。不管是逃跑被逮还是谋划逃跑而被逮,一律都要处死。皇太极变换了策略,他规定:以前有私逃的,或是与明朝暗中来往的,一概不予追究。今后只将在逃而被捕获的人处死;虽然想逃,但未采取行动的,即便被人揭发出来也不论罪。皇太极的新规定受到了汉人的极大拥护。后来,皇太极又进一步放宽了“逃人法”,允放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但逃到明朝统治地区便不许再返回来。他实行了宽松的措施,使大量汉民摆脱了农奴身份,取得自由民的地位。这不但缓和了满汉矛盾,更解放了生产力,对后金的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他还改变努尔哈赤时期对待汉族知识分子及汉官的政策,对他们量才录用,对范文程、鲍承先、宁完我、高鸿中等富有政治经验和统治才能的更是授予高官。对汉族自动归降的降将有的不惜封王,这大大扩充了其统治基础,也稳定了辽东汉族人心。    
    皇太极听取了汉官的建议,在天聪三年(1629),第一次,也是女真族建国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这是完完全全从中原历代王朝照搬过来的网罗人才的手段。参试的有满、蒙、汉各族的读书人。而取士的对象,竟有当年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屠杀儒生中侥幸脱逃、被编为庄丁与满人为奴的300名汉族生员。此后,每隔四五年,继续开科,吸收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而且在政治上赢得了他们和很多汉族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可见,父子两代的政策及效果差异是何等的大。    
    第二件事是发展经济军事实力。    
    皇太极登极后,把发展农业放在了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惯于征战掠夺、轻视务农的做法,皇太极多次训诫他们应改变观念,要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不要只看重绸缎锦帛之类。他告诫绸缎锦帛都是些粉饰之物,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有多少妨害。他一再重申“我们出兵征伐,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作为立国的根本。并非只为了贪图财利。使生活充裕的途径,全在于抓紧农业生产。”汉官曾批评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百姓深受困扰,皇太极吸取了此中教训,特别注意珍惜民力,保证农民足够的时间。皇太极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关心入微。    
    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皇太极制订了一系列法令。他宣布对大牲畜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滥杀牛、马、骡、驴,禁止牲畜践踏农田,牲畜闯入农田损坏了庄稼,必须追罚牲畜主人的银两,并由牲畜主人赔偿损坏的庄稼。为了加强护农法令的贯彻,皇太极以身作则,亲为表率。每当他行军出猎的时候,即便是在严寒时节,他也总是吩咐把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野外,从不肯轻易闯入屯堡,唯恐掠扰了其中的百姓。    
    皇太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民族矛盾得到了极大缓和,再有是后金的农业生产较快地摆脱了不景气局面,粮食生产逐渐达到了可以自给的程度。到1639年时,后金一年在酿酒方面的用粮就达数10万石之多。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后金的手工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规模有限,水平不高。所生产的布匹、铁器、船只等项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大量的物资必须从明朝、朝鲜等地运进来。即汗位后的皇太极力图尽早扭转这种窘境,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他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在后金境内四处推广纺纱织布,并经常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到了1633年,后金的纺织技术已有很大提高,各种精细布匹都能够织造出来,已能满足后金境内的需求。在矿冶业方面,皇太极积极支持开矿冶炼,创办了不少冶炼场。冶炼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兵器生产。从天聪五年(1631)开始,后金已能够成批生产极有威力的“红衣大炮”。“红衣大炮”在皇太极对明朝、朝鲜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皇太极的积极倡导下,后金造船、陶瓷等业也有长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