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开朝十四帝-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必胜;三曰“发治乘乱”,可必胜;四曰:“以逸敌劳”,可必胜;五曰“以悦当怨”,可必胜。唐太宗认为:“区区高丽,何忧不克!”他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唐太宗三伐高丽,执迷不悟,这是他拒谏而刚愎自用的一个显例。骄狂遮掩了他的视线,也阻塞了他的圣聪,他看不清形势,也听不进劝谏。试问,朝鲜内战,与唐不相干,有何“顺”可言?唐军爬山涉海远征,有何“逸”之可待?当时魏征已死,房玄龄就直谏,指出师出无名,难以取胜,即便取胜,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但这时的唐太宗听不进去,在贞观十九年(645)、二十一年(647)、二十二年(648),连年兴师动众,讨伐高丽,结果损兵折将而归。唐太宗下令在江南造船,还要大举兴兵。贞观二十三年(649),战船还未造完,唐太宗就与世长辞了。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堕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
第一部分 秦始皇嬴政第23节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失策
李世民是唐初一代英主,具有“洞察秋毫,审时度势”的超凡能力,但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在立皇储的问题出现了失误。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处,李世民都是清楚的。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李世民很喜欢文武双全“英果类我”的李恪,并有意识的加以培养、教导,封为远地藩王,让其历练成长。李世民常常对左右说:“吾于恪不欲常见之?但今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可见他的期望之高。李治为人软弱,缺乏主见,少雄主才略,恐难看重任。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只好放弃了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后患。
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唐国号为周。造成这种局面的祸根,当在“朽物”李治。当初如若立李恪为太子,就不会有李治称帝,则天乱唐。
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晚年,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产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因金石丹药服用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新唐书·太宗纪》论赞评论唐太宗的得失,认为太宗“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这个评价赞扬太宗的英明与业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唐太宗比肩汤武成康与汉高文景,兼创业与治世二者之长,当之无愧。同时也批评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唐太宗后期多昏聩之行,若不是早逝,必定陷于暴虐。一个百战百胜的统帅,一个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开国天子,却嬖于多爱,佞佛,晚年困于小夷,又表现了庸主之行,这其中的道理留给人们无尽的长思。
但是“瑕不掩瑜”,唐太宗李世民毕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李世民生活的时代,正是从隋末大乱到唐初大治的历史转变时期,时代的需要,造就了这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使他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少有的一代名主贤君。他是“贞观之治”盛世的开创者。他奠定了大唐帝国290余年基业的基础,当时的大唐王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西方恐其强盛。因为当时西方还没有建立直到如今也没有建立一个向唐朝那样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唐朝的繁盛不仅表现在它的国土面积上,而且有它的强大军事力量、繁荣的文学艺术和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科学文化,当时的唐王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升平局面。而李世民是这一局面的开创者。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4节 武周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治(今山西文水东)人。唐太宗嫔妃、唐高宗后、武周皇帝,名曌。公元690—704称帝,在位15年。
争夺皇后之位
上演的闹剧、悲剧、惨剧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诞生在长安城的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的身世并不显要。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处大兴土木,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借机做木材生意发了家,也因此获得与上层人物结交的机会,并取得了鹰扬府队正(府兵制军府的下等军官)的军职。大业十三年(617),李渊晋阳起兵,武士彟以军需官跟随,克平京师长安,以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跻身于14名开国功臣之列。武德三年(620),武士彟原配夫人去世,唐高祖做媒为他续弦,迎取了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年逾40的老姑娘杨氏,生下三女,武则天排行第二。
武则天的少女时代,是随父亲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度过的。贞观九年(635),武士彟死在荆州都督任上,前妻相里氏生下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和他们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待杨氏刻薄无礼,武则天孤女寡母四人在长安过了一段很不舒心的生活。
贞观十年(636),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貌美色丽,遂召入宫立为才人。武则天当时才14岁,对宫廷生活充满着神秘的向往。入宫以后,太宗赐号武媚,人称媚娘。媚娘的确妩媚动人,性格却阴狠刚烈,颇不得宠。武则天进宫12年没有生育,并且当才人十几年没有晋升。十几年的半幽禁生活尽管虚度了最好的一段青春,但这毕竟是武则天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正是这时候,武则天与太子李治产生了恋爱关系。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驾崩,武则天被削发为尼,送进感业寺。永徽元年(650)太宗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进香,看到武则天哀怨的面容,唤起了昔日的爱恋之情,于是摈弃佛规礼教,把她接入宫中。
年已28岁的武则天重获入宫的机会,这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她下决心要利用与高宗的感情,夺回失去的青春年华。事实上,这次入宫后,业已成熟的武则天就在权力之争中大显身手了。
武则天这次入宫还得力于王皇后。当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离间皇室与淑妃的关系,王皇后积极主张接纳武则天入宫,并自作主张让武则天蓄发等待。入宫后,武则天为报恩,对王皇后毕恭毕敬,屈体侍奉,得到皇帝和王皇后的喜欢,很快晋升为昭仪(正二品),位于九嫔之首,仅次于皇后和四妃。然而,王皇后低估了武则天的能量,武则天的入宫,竟使自己和淑妃一起失宠了。
武则天与唐高宗共生下4男2女,唐高宗总共有12个子女,后面6个全是武则天所生的。武则天独占房帷之宠的情形略见一斑。武则天不甘屈居人下,她要取王皇后而代之。于是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发现与皇后、淑妃不好的人,就竭力拉拢,施以小恩小惠将其安插于皇后和淑妃周围。起初,武则天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联合王皇后攻击萧淑妃,使之被废为庶民。接着便把矛头指向了王皇后。
大约在永徽五年(654)初,武则天第二胎生下位公主,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禁不住前去看望,逗弄一番,知道皇帝要来就先走了,武则天趁机残忍地掐死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一会儿,皇帝来看女儿,武则天佯装欢笑,带皇帝来到床前,掀开被子,武则天竟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皇帝见此情景,十分震惊,赶忙追查是怎么回事。侍女告诉他,王皇后刚才来过。高宗大怒,武则天又趁机进谗言,使王皇后有口难辩。再加上王皇后久未生育,高宗就此下定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竟然超出常理的对亲生女儿下得这般毒手。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宫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王皇后失宠,她的娘舅,中书令柳爽首先被贬流。国舅爷、太尉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等顾命元老们迅速组成反对势力,企图阻止武则天入主后宫。朝臣也发生了分化,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人想借机邀功,争当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得到这些朝臣的拥戴,决意与长孙无忌集团争个高低。
永徽五年(654)九月间,唐高宗把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等几位宰相召入内殿,讨论皇后废立之事。武则天坐在帘后监视。长孙无忌等拼死谏争,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忠厚贤淑,又没有过错,不应轻废;而武则天出身寒微,又曾侍奉过先帝太宗,立为皇后不合礼仪,恐以恶名留世。褚遂良见劝谏无效,叩头流血,气恼地提出辞官归田。武则天见状,恼羞成怒,隔帘骂道:“何不扑杀此僚!”幸而大臣们说情,褚遂良才得以保全性命,不久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
元老重臣异议,高宗举棋不定。在这关键时刻,开国功臣李〓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他对皇帝说,皇后废立是皇上的家事,不必去征求外人的意见,许敬宗也在朝廷大造舆论。在内外夹攻下,高宗于永徽五年(654)十月十三日,下诏废皇后王氏、淑妃萧氏为庶人,二人后来被武则天责令各打了100杖,又砍去双足,泡在酒瓮中折磨而死。十九日,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第二部分 武周皇帝武则天第25节 谋杀亲子,终成女皇
皇后的位置,对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来说,应是追求的最高目标了,然而,武则天并不满足。此后的参预朝政逐渐增强了她的权力欲,享受了最高统治者的乐趣。她要打破惯例,当女皇帝。
此时,仇视他的政敌以长孙无忌为首仍控制着朝廷,随时随地都会颠覆她。因此,她一当上皇后,便着手一一清除她的政敌,为其登上皇位开辟道路。
此时的长孙无忌集团是武则天首先要清除的对象。显庆四年(659)春,武则天授意许敬宗编造朋党案,致使长孙无忌自杀。因受其牵连,长孙无忌集团或杀或流或贬,被彻底摧毁。
与此同时,李义府、许敬宗被擢为宰相,逐渐成为武则天的亲信。
麟德元年(664),高宗因不满武则天的专横牵制,乃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后,上官仪极口附和,并受命起草废后诏书。此时,被武则天布置在皇帝身边的亲信马上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慌忙赶到皇帝身边,一番申诉竟把皇帝说软了,高宗把责任都推给了上官仪。武则天立即指使许敬宗诬构上官仪与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下狱处死,家属籍没。
上官仪被杀后,朝廷中再没有敢与武则天作对的。从此,她的政治权力迅速膨胀起来。早在显庆五年(660),高宗就因病让武后决百司奏事,几乎取代了皇帝权力。上官仪伏诛后,武则天垂于帘后协助高宗理政,已形成“天下大权悉收中宫,天下拱手而已的局面”,朝廷内外称帝、后为“二圣”。
武则天受命辅政,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实力,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姓氏录》的修订。贞观中,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依照官位定族姓的原则,修撰《氏族志》。但是《氏族志》并没有跳出魏晋以来重阀阅的旧例。所列九等293姓中仍有许多官职很低的旧士族,特别是它把武姓家庭排斥在外,这当然是武则天所不能容忍的。显庆四年(659),许敬宗、李义府等奏请修订《姓氏录》,列后族武姓为第一等,其余按官品高下分为九等。这就彻底打破了氏族大姓排在首位的框框。
武则天为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用各种手段扩大自己对官僚阶层的影响,不断培植和更新拥戴自己的官僚队伍,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础。周隋以来,随着九品中正制逐渐废除,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发展起来,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蜂拥进入官场,武则天作为他们的总代表,为他们广开了门路。当唐高宗在世时,武则天便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支有相当势力的亲信队伍,其核心是始于乾封年间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是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召入禁中的文人学士。他们不仅进行修撰工作,而且依仗武后的权势,直接参与朝政,分割宰相权力,从而成为控制外庭的重要御用力量。在此后的20多年里,武则天由皇后到临朝称制,进而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文人学士智囊班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元元年(674),武则天进号天后,上意见书12条,即所谓“建言十二事”,包括了劝农桑、薄赋徭、息兵、广言路等12项内容,这是具有政纲性质的建议书,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由皇帝诏令实行。
自显庆四、五年(559、660)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参政以来,通过上述提高武姓本家和在职群臣的社会地位,扩大亲信队伍,提出政治纲领等一系列步骤,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影响,充分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谋略。
武则天亲生的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又名哲)、四子李旦(又名轮)。显庆元年(656),废太子李忠,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谦虚谨让,深得父皇的厚爱和大臣的信赖,屡次实习朝政,表现出了良好的治国才能和品行。高宗身体越来越不支,便想把皇位传给长子李弘。
这使武则天忧心忡忡,眼看着自己将要丧失辅政的权力,进而女皇的理想也将化为泡影。儿子对自己又很不顺从,屡次违背她的旨意。上元二年(675)四月,武则天终于用药酒毒死24岁的皇太子李弘。
李弘的死,对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感到再也没有精力为国家操劳了,便打算把宝座交给已咄咄逼人的皇后。虽然在朝臣反对下逊位流产,但高宗的提议为武则天蓄谋已久的野心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李弘死后一个月,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兄弟4人中,李贤天分最高,聪明好学,深受父皇钟爱。高宗一度想逊位于皇后的念头打消后,就全力培养这个儿子,屡次命他监国。李贤处理政务,颇称能干。唐高宗安排的宰相班子基本上是太子李贤的人,反武则天的力量有一定的优势,武则天又一次面临失去权力的危机。
武则天立即指使人织罗罪状,告发太子好声色,怀逆谋,兴师动众搜查东宫。调露二年(680)八月,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迁往巴州。4年后,武则天派人去巴州杀死了李贤。李贤一案牵连了很多人。李贤的一批党羽被杀,被流放,唐宗室子孙也有许多受牵连。
调露二年(680)八月,李贤被废翌日,三子李显继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56岁的唐高宗死去。遗嘱皇太子继帝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