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983 >

第22章

1983-第22章

小说: 1983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字的敲出来的,把他们叫做新网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新网民不仅仅相对于“老网民”而言,而且包含了由年龄而来的“代差”问题。二、这里的“新”,远不止相对于“老”而言,更是针对“旧”而言,这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的差异性,如你或粗或细地审视一下新网民们的文学作品,便会发现,从某种含义上说,新网民写作常常是以老网民(大龄作者)的反动为其开端的,其作品透着迥异于前人的生活理念与处世态度。不知这些新网民若干年后变成老网民之后如何,至少现在,则代表了他们此年此龄此时此代的心灵印记和呼唤。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不循陈规,毫无羁绊,敢想、敢说、敢写,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直抒胸臆,毫无挂碍,无拘无束,是对老网民老于世故、圆熟、圆滑、圆润的写作的一种反讥讽运动。这种反讽运动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反对某些“新人类”、“新新人类”作家们的矫情写作、隐私写作、下半身写作。二是反对后现代、新写实作家的零度介入,精神逃亡。三是在语言风格上反对故弄玄虚、卖弄颓废,乃至同义词句堆积(新网民们应当是最擅长于调动出所有华丽词藻来玩文字游戏的,硬盘里的活什他们往往比老网民们玩得熟稔、高深,然而他们却不,切简法了当地说文学简洁了当,简洁了当带来的生动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生动)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说,新网民写作的这种在文学观念和艺术策略上的率真性表现,不仅不是一种年幼无知的极端性表现,而是对老网民写作的刻意酿造的神秘性的一种破坏与颠覆。这种破坏与颠覆,恰恰是让文学成其为文学的一种还原与回归。火传鲁《一九八三》就具有这样文学的重要特征。比如,他在叙事时,能用一句话说完的便不再添加第二句,造成语言上的累赘;能用一两个词组表达清楚的意思,便省略更多的同义或副词、形容词。文字游戏的重要特征是词语无限垒加。这种狗尾续貂式写法并不能使意义扩张和增殖;再如:他们在写作中懂得文学旨在传达形象而读者也需要形象的鲜活,而不是“用一堆难懂、不知所云”的话言瞎张扬形象,他们甚至懂得用作品本身的意义高吟“形象万岁”,而非“语言万岁”,孰重孰轻,他们显然知道的比老网民还多。    
    新网民写作运动作为一种新异的文学创作形态,作为一种活跃于网络之上的写作潮流,已经带有新时代的青春代言人的鲜明特征。其一,生当逢时。新网民作家的文化童年,正值我国社会更为开放,思想更为解放,观念更为奔放的“三放”时期,尤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生活、新观念、新思维盈满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空间,从而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心灵更为自由、人生更为多彩的价值基础。其二,理直气壮。新网民作家的创作萌动期,正值上世纪末期与本世纪之初的交汇点,他们的写作爱好与天赋,带着渴望自由、探察世界、追问人生、呼唤社会认知的感性冲动,大胆袒露着自己的心理真实,抒发着潜在的欲望和梦想,他们对社会、对处事、对人生有着个人的人生逻辑、高尚新的价值判断。他们崇尚道德,但不愿意被旧道德所束缚;他们尊敬老师,但不愿意老师把自己看作驯羊和“撒气筒”,他们听命于家长,但不希望家长把自己拴在“旧家规”的裤带上。他们渴望新的同窗友谊,但不愿意老师和家长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来往、互帮互助视为“忤逆”,甚至从来没有打算将友情与爱情划上等号。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不愿意老师或家长随意偷窥自己的信件、手机短信以及个人电子信箱。他们渴望心灵可以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不愿意心灵被自私、龌龊和“小心眼儿”所阻隔,甚至,他们希望自己一切美好的念头、愿望与行动,不被一切陈旧的时间、空间所隔绝。他们渴望被了解、被理解、被认知、被沟通。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似乎在选择分数与选择能力之间产生了迷茫。    
    新网民较之于老网民,更主张独立性和自由开放性,他们对许多相似的人生课题与命题,他们有着与大人和前人特别是与前作家不同的心灵感悟和审美体验;他们思考的一些问题和悟出的一些理论,常常是一些老古董们活到老才明白,才能领悟的。从这点上,新网民较之老网民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火传鲁的《一九八三》,他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折射出深刻的社会主题,他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的迷茫和叛逆中,从相对不安分又特希望独立,特希望社会、学校、家长对他们关爱、民主、尊重中的一件件琐事中,唤起我们对现行的教育机制、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检视,对传统的家长们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的“管束”方法、惩罚式的“家法”的悔析。新网民的文学旨取、题材情节选择、主题倾向不同,风格语言也各有迥异,但万情归一,他们对社会、人生、家庭、学校、单位,对道德、友情、爱情的心理顶层感受,却时常那般惊人的相似与贴近,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网民的作品,不仅值得读者从文学的角度,也值得社会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加以沉思。    
    从文艺美学的观点看,凡是常温语言、即常人说话,其语言即不是被冷藏和冷冻过的、硬邦邦的挂着许多零碎。又不是被微波炉加热过的,软绵绵的带着些许酸意。或许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待在成长中成熟,但他们的神经并没有变得异常,没有染上某些文人某些所谓“职业病”,他们的心理健康,神经正常,至少没有随着岁月流失、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产生复杂变异之前,写出来的作品。请不要妄加指责他们的作品尚欠成熟,尚嫌稚嫩。这样的话,惟其如此,才保持了这一代作家所有的纯真与烂漫。    
    显然,这是将文学文化的一代人。无论作品内容、创作理念还是表述方法,都有了不同于往日文学款式的超越。    
    其一,文学语境延展为文化语境。所谓“文学语境”是指以人物形象、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为话语情境。而文化语境,则是以文化能旨指涉人物和事物的话语情境。这里的文化语境包括文学语境,并由文学语境来为其服务,这是由新网民写作所处的时代与他们的个性选择所决定的,文学不再是单纯地“讲故事”或自由式抒情,而是进入了一种更为广阔自由的文化场和信息链,几乎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可以表达N个文化原因。因此他们已不是隐约的朦胧的批判,而是对网上讨论的问题直接抨击,直抒胸臆,那怕是话锋过于犀利、口无遮拦,却也可以发人警醒,有着醒世劝善之用。    
    其二,文化将雅文学与俗文学结合地更为紧密。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语境场的嬗变,无疑加快了文学作品的写作节奏与文本节奏,进尔也更客观及时地适应了新时代读者快速阅读口味。就节奏而言,有指哥式的慢与水漫金山式的语言阻隔感,往往被视为高难度文学的纯文学的特征;快速平摊、一马平川式的快节奏,则被视为通俗文学或曰大众文学的特征。新网民写作运动中的高手们,似乎比别人更知道得怎样即表现与网络时代同步的“速打快摊”,又迎合了当下虽不一定写小说却善于操计算机上网聊天的读者们的“快读速传”阅读心理,他们大都是在语言节奏和文本结构上狠下功夫,水到渠成地实现了雅俗文学的对接。新网民作家们之所以拥有如此众多、而且愈来愈多的读者群,给雅文学以俗文学的快节奏,与简洁明快的信息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能不是一个重要抑或首要原因。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网络文学作品在网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网民写作不仅直接在电脑中培植文学作品,他们也充分运用大众网络传播去征服和争夺读者,扮演着文化“勾引者”的角色。随着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我们通常所言的“文化快餐”已经不止包含着“短小精悍”的意思,还具有“快速迅捷”(传播速度)、“简洁明快”(文本节奏)的意义,如果说纸上写作是内容决定形式,那么,今天的网上写作则表现为形式决定内容。《一九八三》等就其追崇的蓝本,显然有着由精英文化情怀、高雅文学旨取向大众文化情怀、公众娱乐旨取靠拢的努力。另一方面,这种靠拢仅限于“抓”住读者所关注的人生与社会热点问题,如《一九八三》紧紧抓住从亿万中央高层都十分关注和揪心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以一个或一群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成长史,淋漓尽致的讲述了当前我国学历教育者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与弊端。但从形式和题材的大众文化选择看上去,仅仅是一种手段或者“勾引”读者眼球的阶梯,作者骨子里却在涌流着精英文学的文化启蒙意识。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被老师视为“四人帮”的四个性格叛逆者,背景线是学校偏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低分”少年陷入空前孤立而迫使他们在不良轨道上越走越远,主要行动线是怎样逃避老师的处罚、家长的惩罚和黑社会老大的挞伐,主要情节是如何恶作剧,如何逃学,逃课和“混学”,主要性格线是如何追求上进,如何争强好胜而又不被理解、不被同情甚至被排斥和被轻视。可贵的是火传鲁给晦暗的情节与明亮的主题,给叛逆的性格与辩证的反思,给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校方、老师、家长以新的警醒。    
    尤其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低分生”的无奈,校方的无奈、家长的无奈,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一九八三》机智地摆脱了网络文学重情节轻细节,重事件轻人物,重矛盾轻性格,重铺排轻描写,重动作轻性格的大众文化写作惯性。写出了两难境遇中的双重性格,感性人生中的理性人生,校园文化中的社会文化,仅此三举,便使得本书成为纯文学意义上的好小说,新现实意义上的好网作。同时,又是一部加速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参改书。    
    高科技时代的审美目光是无情的,毫无偏视之心的。我们并没有以新网民的写作年龄而压低审美目光,出版社亦没有降低“准印”门槛。    
    可以预言,新的世纪将是网络文学风起云涌的世纪;网络文学作品将日益成为文学的主流。新网民写作将继续与当前一些大龄作家乃至“大牌作家”争夺读者,而他们似乎总是能够“后来居上”,捷足先登,比前辈作家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仅就他们的作品一经面世便很快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来看,新网民作家绝不是文学的一角,而是文学的一层。新网民写作运动是信息时代文化基因的必然缩影。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逐步取代前辈作家成为文坛新霸主。中国文学大家将在他们这一代中产生。    
    俞是这样,也就更加引起文艺评论界对他们的关注。 一方面,在总体评价时要肯定而不要否定,要宽容而不要苛刻,尤其是对作品和具体作家评价时,则要既要热情鼓励又要直言不讳,要坚持与出版商炒作拉开距离的原则,冷静客观地做出判断与解折,人云亦云,逐风起浪反倒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以余之见,他们有着良好的体力,精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有着良好的文学表述力,因此其“出线”前景要比中国足球队(男足)更令人看好,但从整体看,年龄优势,文学不同于体育,如不努力,则容易浅尝辄止,昙花一现,后劲不足。一是语言先进,但文化底蕴欠丰厚。二是思想前卫但明显脱离传统美德与国情,三是具有对陈旧事物的批判力,但同时表现出文本精神层面的虚弱与贫瘠。同时,不少人已经落入为“人民币”而写作、任其无原则地爆炒热卖的误区,所幸地是火传鲁并未如此疯狂和失态。    
    注: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关于本书火传鲁《1983》即将出版

    就这样活下去,就这样在青春的伤痛中抽筋成长,伤花怒放……文坛再出李傻傻    
    火传鲁《1983》即将出版    
                           庄小渔    
    最近,李傻傻和他的《红X》获得文坛和媒体的关注,而80后另一实力作家火传鲁同样获得文坛和媒体的关注,他的《1983》和李傻傻的《红X》被认为是2004年的两部力作。    
    《1983》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书。特别值得父母、家长、教师以及正在青春年少的学子们阅读,也特别值得文学评论界关注。    
    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在众多80年代后“作家群”的文字垃圾中脱颖而出,不同凡响——这是我读毕本书后的第一感觉。    
    当一个名字叫做“新概念”的新概念诞生后,文坛便开始了造神运动,或者说是炒锅运动——一些别有用心唯利是图的出版社开始把那些从“新概念”中挑选出来的青涩如大头白的孩子放在油锅里大炒特炒,最后这种被煮得稀烂的产物就被称为“少年天才”和“神童”。并且社会上还煞有介事地开始了一个所谓的关于此种现象的讨论,煽风点火火上浇油地使之更加热烈。由此,“新概念”继续被更多的人误读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跳跃龙门的终南捷径,让那些无知无聊和无能的少年一举成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结果呢?这种不伦不类不红不黑的青涩的稚嫩的所谓的“少年才子”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又如腐烂的大白菜臭满街道,无人喝彩。天才的始作俑者好像还没有放弃写作,而水平却人人皆知,说他每况愈下是很客气了,不如说是在凭借往日被炒作出来的名气换取赛车的轮子更为合适。而所谓“青春小说的新派掌门人”呢?正陷在抄袭丑闻的泥沼里,不能自拔,梦里落泪知多少……    
    而本书不同,虽然作者也是80年代后生人。当那些被吹捧地如同肥皂泡一般的少年天才们正在空中碎裂的时候,作者火传鲁开始浮出水面。他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和视野,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质疑……    
    本书的内容方面,首先是它对于传统教育、文化及伦理道德进行了极大的质疑并反思。    
    描写校园生活,无法回避的当然是老师。所以本书开篇就提到了一位“周扒皮”——一个口是心非自相矛盾的人。    
    “这孙子为人特奸诈,主要表现为请我们的父母聊天,聊完之后的父母的主要表现是痛揍我们一顿,原因是我们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我当时和现在都十分困惑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像周扒皮这种人渣能在一个被人们称做纯洁的校园里混,简直不可思议。这种人会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红领巾是用什么人的鲜血染成的也还会告诉我们诚实善良,可这孙子转身就会拿红领巾当抹布用当然也会在上公开课前提前把答案告诉我们。这让我很矛盾,我不知道这些人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后来没办法只要他们一开口说话我就想找个抹布堵住他们的嘴,直到现在我还觉的这个想法是对的。”    
    后来还有“更年期”(她说“我”是癞狗扶不上墙,活着只是为了吃饭、造粪机器、……)、数学老师、英语老师、甚至殴打学生的体育老师、偏袒教师的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