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越寂寞越美丽 >

第7章

越寂寞越美丽-第7章

小说: 越寂寞越美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姆,一起吃晚饭,饭后以及周末还有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比如乐队排练,去郊游和爬山,“公社”有章程,还有“常委”、、、、、、让单身的心灵,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写那篇报道的记者说,恨不得立即搬到丽江住,加入这样的公社去。    单身的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在素质良好、收入比较理想的的圈子里,晚婚已经是不用政府倡导的事情,更有可能,有关单位要反思,为什么这么多素质高的男女迟迟不愿结婚,并且,即使结了婚的,也越来越多人自愿选择做“丁克”一族。若干年后,也许,真的只有农民自愿生养孩子。那是不是意味着,人口素质存在隐患?    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人的自我选择权越来越大,人越来越自由,越有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在,“计划”经济年代对人的束缚渐渐小了,比如户口、档案,又比如,很多只有婚姻可以带来的好处——福利分房等已经烟消云散,而从前只有通过婚姻才可能合法享受的权利,例如性生活,现在没有婚姻的形式,同居和不婚并不代表不可以享受这一切——假如没有合法炮制孩子的愿望,婚姻中的人能够得到的,围城外的人一样可以得到,并且没有由婚姻制度所强加的责任。自由的标志之一,是大家更加自我,强调“我”的感受和权利,强调自己的快乐,强调自己的更有可能向上的能力和不愿意受束缚的意愿。这可能也是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一个因素。    但是,寻常人总是害怕孤独和寂寞的。尤其是每天的黄昏时分,是一个人除了夜半之外意志力最为脆弱的时候。晚饭如何吃,不是一个形式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吃什么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和谁吃以及吃的气氛。一个老是只能自己吃晚饭的人,无论男女,都意味着缺少关爱,生活不够健康。这和一个人是否优秀没有关系,但是晚饭是一个人的孤独指数的明证。所以,这样的“单身公社”一定很受欢迎,在某一个志同道合的圈子里,应该会走俏。    而且,这是写小说的现成的好题目。这个题目的本身,可以折射出社会中很多人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单身的年夜饭第22节:六八式

  六八式指的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毕业的那一群人。与之相对应的,是七九式,就是70年代出生,90年代大学毕业的那一群。  六八式的人,已经年纪过了30,最年轻的,也快35岁了。60年代头两年的,已经过了40岁。依照中国人的观念,过了而立之年,应该就是中年了。  这群中年人,是动乱的年代出生的。从小受的教育,是传统和理想的。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 的时代,他们发育不良的身体里,给灌输得最多的,是如何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影响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集体 主义的英雄。这群人中,能够上大学的,都可以说是“骄子”,如果他们的智力不够优秀或者没有正常发挥,在当年 大学这么少而且不可能“扩招”的年代,在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后,微乎其微的录取率里,他们不可能跨进大学的门 槛。在他们上大学的年代,正是比较自由主义的年头,各种思潮和理论,引导着他们的热血沸腾、崇尚“匹夫有责” 的青春期。  但是,等到他们差不多成熟了,所有的理想和价值观,已经颠倒了好几圈。  以前他们要想吸引旁人的注意力,至多是思想和思维方式出位,而不是身体出位。他们都相信“厚积薄发”,但 还没等他们“薄发”出来,已经开始流行“出名趁早”,出的是什么名,用什么手段出的名,有没有积累根本不是讨 论的范畴。  于是,有理想的60年代人,世纪之交在结结实实碰钉子。70年代的人嘲笑60年代的人的“高尚”情结,80年代人 简直觉得这群人又老又落伍。而60年代人觉得,他们怎么可以这么滥,这么没有责任感,这么不把一切当回事?  而且,60年代的人终于也发现,就算再崇尚“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实践起来,已经不是一件可以等闲的事。  并且,这群人已经和“时尚”没有可能共鸣。他们就是想颓废、想堕落、想无所顾忌,行动上还是谨小慎微,患 得患失。成长的环境和教育——包括审美趣味,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不那么容易撇得清。更何况,人到中年,有 几个人有资本将流行的又瘦又小又薄的衣裳披挂上阵?有几个人有勇气将头发染成又红又绿招摇过市?  只能日渐中庸。男人们都挺着发福的大肚腩,只评价菜式的好坏。女人们都只能关心学校的教育质量、孩子的成 绩,和供楼的款项。  日前和朋友闲聊,她说,为什么60年代的人,婚姻不稳定的挺多的?当时这个问题把我问倒了,一时答不上话 来。后来回家一想,5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都年过40岁了,最小的也已经直逼45岁关口,也就是联合国定义的“青 年”的封顶线。这个时候,如果婚姻不好的,应该早已经折腾过一轮,如果还没有折腾的,也该死了心,不抱任何幻 想了。而70年代出生的人呢,最大的也不过33岁,搁现在普遍晚婚的时代,如果已经结婚的,婚龄还短着呢,好不好 还难说得很;而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都还没来得及进围城吧?80年代的更不用说了,最大的,也就是刚刚出校门 的年纪,哪来得及谈论婚姻?尽管现在高校已经在讨论“大学生能否结婚”的问题,但在大学选择结婚的人,无论如 何,不会是普遍现象吧?    但是,6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的现象是已经至少结过一次婚了。    他们并没有享受到“计划经济”的多少好处,等到他们普遍到了3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有工作经验和有生活阅历的时候,转型期到了,既不能像50年代的人凭资历吃饭,又不能像70年代的人那样一出身面临的便是市场和物质,他们受了太多的理想主义的教育,太多传统观念的包袱,放不开,步子也迈不大,不甘心凑合,寻找又有心乏力,并且,普遍觉得,和后面70年代中后期以及80年代的同志们,无法沟通。    也很正常吧。70年代的人也会老。人一老,显著的标志就是,思想越来越保守,越来越看不惯更年轻的人的所作所为。就像我们都经历过的青春,父辈们的语重心长,只会换来我们的更加反叛。所以,对任何年轻的人的所为,最好不要评价,注意闭上尊嘴,省得讨嫌。讨嫌也是老了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三部分:单身的年夜饭第23节:寂寞咖啡

  那年去北京,临行前,广州的女友说:“你要去看看星巴克,据说那是北京小资的根据地。”    很惭愧,直到离开北京,我也没有闹明白星巴克是什么。只记得在临上飞机前和朋友吃午饭,在那间四星级的饭店楼下,看到了星巴克的LOGO。    后来,去上海,上海的女友陪着,在浦东的江畔,喝了星巴克的咖啡。在上海著名的“新天地”,也有一家“星巴克”,女友的老公对“新天地”的评价是:那地方,特别虚伪。我呵呵大笑,怎么和广州人民一样的论调?    不虚伪的广州,到现在,没有“宜家”,终于有了一家“星巴克”,但据报纸上的报道,该星巴克和广州城里其它茶楼区别不大,同志们在那里“锄大D”呢。    而且我总在想,真的有人认为星巴克的咖啡味道好?如果真这样想,只能说明那人味觉有问题。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老在那里出入的所谓“小资”,如同白色恐怖年代里在敌后工作的地下党,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接头,经常在这种场所出入的,至少也是进步青年,这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像星巴克、宜家这样的地方,就承载了当年地下党认“同志”的功能——据说老在那些地方流连的人,就是“小资”。    有一个从上海过来不久的男人说起上海,总说那里的咖啡多好,广州找不到。我不忿:咖啡找不到,还是地方找不到?他说咖啡的味道不对。问:“怎不对?”他想了想答:“氛围不对。”我鄙夷:“是广州人民不像上海人民,动辄穿着肚兜泡夜店吧?”他噎得一口气上不来:“反正广州没有这样的氛围。”    哦,我承认,上海美丽的天生丽质的女同胞比广州多了去了,喜欢穿着夜间穿用衣裳的小姐们也如过江之卿——决没有贬低人家的意思,很让我等这样喜欢看美女的人眼睛大吃冰淇淋。和这样的女子言笑晏晏,是自命小资的的男人的心头好吧?广州当然没有,广州有的是有勇气素面朝天的女子随意的闲逛,决没有几间光靠“氛围”没有货真价实的东西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任何店。    所以在上海,一定要有足够的钞票,才能支付“氛围”带来的附加值,决没有广州人民5元钱一碗的云吞面的色香味俱全。上海人民把精神都耗在附加值上了,广州人民要实实在在温暖了胃的妥帖。——不过说回来,上海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也不是上海了,广州人民就算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去努力“氛围”,效果也只怕是小芹她妈,某些东西,骨子里如果没有,装是装不出来的。就像人家张曼玉瘦,就可以像一只不食人间烟火临水照孜衣的仙,咱们就是饿得剩下一张皮,也不过有骷髅满街走的效果,吓人是可能的,美感?呵呵,问问最有发言权的男人去。    对照起来,我觉得北京是个纯粹爷们的城市,像个糙哥,同志们只吃油条大饼,却长一张忧国忧民的嘴,像家就安在中南海,那风要刮起来,是“风刀霜剑”的“风”,无论男女都特别冲;上海是个娘们的城市,妩媚温柔,连风都是阴性的,那里的男人都不像男人,也就出几个像陈村、陈逸飞、余秋雨那样的,风是“风花雪月”的“风”,女人找个老外就差到报上去登启示广而告之;广州呢,是个丫头的城市,平民满街走,穿板拖满街大排挡,有钱人没钱人坐一桌,彼此没有心理障碍,也不太容易从穿着判断经济地位,女人找了个老外感觉像找了个民工,没什么可炫耀的。广州的风,飘逸着老火靓汤的醇厚,让所有长了无法和国际接轨的胃的正常人动心。    知道广州一家咖啡厅,氛围绝对能博上海人民欢心,可惜生意清淡得像存心亏损。我称之为“寂寞咖啡”。偶尔闲着想和人静静说话,就到那里去“情调”一把。那家咖啡厅帘子真漂亮,烟灰缸盛的是咖啡渣,一起去的女友总是点燃长长的烟,坐在黄昏的窗下,让寂寞蔓延。


第三部分:单身的年夜饭第24节:男人的 女人的和丫头的城市

  媒体总是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消费和观念放在一起比较,这三个城市又各自特色鲜明。    

  1、 酒吧:贩卖夜色的集散地    

  上海出名的酒吧都在衡山路一带,还有“新天地”。据说因为“新天地”的开张,附近的房价急剧飚升了数倍。本来不过是一些石库门的房子,改造之后成了21世纪新上海夜生活去处。这里还专门挖了一个湖,可以说是夜间流散各色人等的集散地。  在“新天地”酒吧,一杯啤酒的的价钱在65元人民币左右。在衡山路的酒吧,一壶玫瑰花茶的价格是30元左右。记者在上海回广州的飞机上遇到前任同事,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一个女孩,说到新天地的酒,她说味道挺纯正的,价钱是贵了点,不过换算成英镑也就不算贵了。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夜间聚集了这样一群人,也是酒吧红火的原因。  而在北京,最著名的是三里屯的酒吧一条街。各色人等、各种语言在这里交杂,一眼望过去,有“国际化大都市”的味道。  在六月流火的季节,北京还是夜凉如水。从三里屯随便一个酒吧的窗子望出去,是樟树细密的叶子。如果这个时候有雨,异乡的人在这里会陡然增加乡愁。  提起广州,大家知道的酒吧是淘金路一条街,再然后,是有殖民地风格的沙面,现在长堤路上也搞出了“酒吧一条街”。  如果说北京、上海、广州是三足鼎立的城市,那么可以说所有的时尚的符号到了广州都可能消减。在最早没有“酒吧”的概念的时候,广州人的大排档曾经在全国领风气之先。但是到了酒吧人气指数变成衡量一个都市夜生活精彩程度的时候,广州已经明显落后了。在这个意义上,广州真的是众所周知的平民城市,不会风起云涌的同时喜好某一件东西,但是如果你真的爱好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找到相应的场所和相同爱好的人群──尽管可能是少数。    

  2、 消费符号:都市的“小资”的身份证    

  北京上海广州共同的身份证:地铁、酒吧、哈根达思;北京、上海加上星巴克、宜家,衡山路、新天地、三里屯已经是上海、北京的一个夜生活代名词。广州如果一定要有“标志性”的小资集散地,应该加上“绿荫阁”。    

  我个人一直很奇怪,像星巴克的咖啡会有人喝,而且居然生意爆棚。在上海专门去了,不得不说,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一种东西能够流行和受欢迎,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也许在北京和上海生活的“小资”才是真“小资”。他们像当年共产党在白色恐怖区的地下组织一样,要靠某种符号来辨认自己的“同志”,而星巴克这样的咖啡厅无疑是接头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一种被团体承认或者接纳的愿望,而经常在这个场合出入的人群,就贴上了“同志”的标签,至少像当年要求进步的青年一样,经常出入同一种场合的人大概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似乎大家潜意识里都认同,在这样的场合出入是一种准小资或者真小资的标记。  像宜家这样的家具店,也背负着这样的承载功能。它的简洁实用,非常适合那些自诩为有品位但是口袋里的资金不能撑起太高品位的在各个公司和写字楼里飘的年轻的一群人。  在广州没有“星巴克”也没有宜家。据我所知,“哈根达思”也只在淘金路世贸后面和天河北各有一家。不像上海,连浦东的机场候机大厅里都有“哈根达思”。顺便说一句,浦东机场的广播用三种语言来回播放“各位旅客请注意”,除了中文和英文,还有日文。在广州,代替“星巴克”功能的是“绿荫阁”,在广州中心城区里,所有的“绿荫阁”分店都是人满为患,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在花园酒店大堂里那一家,环境幽雅,加收15%的服务费。  关于地铁,北京和上海的小资人群会分外觉得地铁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意义,比较起来,是广州的地铁最为舒适,上海的地铁布局最为合理,线路较为完善,而北京的地铁最破旧。    

  3、 城市的最大特色:男人的、女人的以及丫头的城市    

    去年从北京回来,比较三地,总结出来:“北京是个爷们的城市,像个糙哥,上海是娘们的城市,非常妩媚也非常温柔。而广州,却是一个丫头的城市,异常的平民。”当时一帮朋友笑得前仰后合。  北方的气候是干冷,人的性格也相对直爽,像北京这个城市,大而方正,出门一条大马路都不用拐弯,连树都是直着长的。这里出入的女子不像上海女子那样总是描着精细的妆。她们通常就是一条牛仔裤和一件T恤,嗓门有可能比男人还大。在梧桐叶飘零的时候,会发现上海是一个非常阴柔的城市,连风都是阴柔的,非常女性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男人都面目模糊。  而广州,是一个自由散漫最无组织无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