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石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相传在西汉时期,刘秀被王莽追杀到
曲阳县王台北村南的山上,躲藏在草丛里。王莽放火烧山,想把刘秀烧死,
刘秀的狗沾水把周围的草弄湿,制止了烈火的蔓延,从而使刘秀得救,但狗
却累死了。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找了当地石雕艺人,为狗建塔(塔址在王
台北村的狗塔坡),以表昔日救命之恩。到了唐、宋时期,曲阳石雕逐渐发
展。据方志载,元朝时曲阳艺人杨琼雕刻的一狮一鼎为贡品,被元始祖忽必
烈赞为“绝艺”。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清末曲
阳艺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获银牌奖,为祖国
争得了荣誉。
曲阳石雕题材广泛,有秀美、雅致的水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以及
以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古今人物等为题材的上百种传统作品。
据载,今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即是由当年曲阳关平民间石雕艺人杨琼设计
的。
曲阳石雕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军事博物馆、
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庞大建筑中,都凝结着曲阳石雕艺人的创造性
劳动。曲阳石雕技艺不仅表现在对各种建筑材料的雕刻上,更值得提出的是
表现在各种装饰品上。曲阳石雕装饰品共有300多个品种,人物、山水、花
草、鸟、虫、鱼及各种兽类,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产品构思巧妙,设计新
颖,刀工细腻,比例协调,线条流畅,飘逸洒脱,造型美观,浑厚而不失于
笨重,精巧而不失于纤弱,文有文姿,武有武色。所刻佛像,大者如同真人,
小者仅有一掌,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所刻仕女,端庄文雅,有柔有刚。艺
人手下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宽带广袖,轻柔优雅,如履浮云。金刚
武士,雄伟健壮,威风凛凛。而雄狮猛兽,气字轩昂,咆哮奔驰,令人倾目。
至于桃梨瓜果,更是使人望之垂涎。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曲阳石雕队伍十分关心,有不少工人被选送到中
央美术学院学习进修,成为石雕工艺美术界的领导力量和技术骨干。全国工
艺美术大师卢进桥和安荣杰就是其中的代表。卢进桥创作的“卧兽观音”等
5件作品被国家列为珍品永久保存。安荣杰主持制作的两尊高11米的樟木力
士像被称为中国塑刻界200多年来的罕见杰作,现收藏在日本大清寺,被日
方视为珍宝。
近年来,曲阳石雕业发展极其迅速,县办雕刻厂从1985年前的6家发展
到1991年底的12家,集体和个体雕刻厂点1,000多个,还兴办了一所中等
专业雕刻学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你
若到曲阳旅游参观,定会看到:莲座上的观音飘飘欲仙,光环罩体的佛祖法
相庄严;一位西洋少女失手倾倒了肩头的水罐,那直泻的水柱仿佛发出“哗
哗”的响声;而卧榻上的维纳斯,姿态那么优雅,肌肤那么光洁,裙袍纹褶
那么清晰舒展,宛如一触即活。你还会看到:从中国武士到西方裸女,从飞
禽走兽到游鱼花卉,从华表匾塔到花架壁炉,都表现出木雕的细腻,牙雕的
玲珑,玉雕的温润。面对这一切,你不能不对那些沉重粗糙的石坯当中,竟
然孕育着如此美妙的生命之花感到惊讶;不能不对那些如此神奇的艺术之果
叫绝称好!
诗经村与黄金台
诗经村位于河间县,黄金台地处易县。诗经村与黄金台是冀中古老文化
的象征,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佳话。
诗经村又名“三十里铺”,位于古城保定以南的河间县古洋河畔,村内
有毛公书院、毛公祠遗址,曾是一座辉煌建筑,这是为纪念西汉初年传授诗
经的博上毛苌先生所建。
《诗经》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关雌鸠,在河
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千百年来几乎
家喻户晚,表达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衷心相爱的心曲。然而,这样一部由
我们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华,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竟然将其付之一炬。那么它后
来又是怎么传下来的呢?这就要说到“诗经村”了。
相传,《诗经》经过孔子删定之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毛亨(俗
称大毛公),毛亨又传给其弟子毛苌 (俗称小毛公)。毛亨死后,毛苌流落
到河间郡崇德里 (今名三十里铺)。后来秦灭汉兴,西汉景帝刘启封刘德为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曾在河间城北设立“君子馆,”招徕贤者学士到
此讲学,毛苌应聘。毛苌能背诵《诗经》,并能逐篇讲解。刘德封毛苌为博
士,命他开馆讲学,传授诗经。当时,书籍所剩无几,全国能讲解《诗经》
的只有鲁申公、齐辕固生、韩婴、毛苌这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诗学,“毛诗”
为古文诗学。今文诗学魏晋以后逐渐衰亡,唯有作为古丈诗学的“毛诗”得
以流传,至东汉时,马融著《毛诗之诂训》,郑玄为之笺注,使毛诗得以更
广流传。当年毛苌讲解《诗经》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诗经村”。后人为纪
念他,就在村旁修建了毛公书院和毛公祠堂。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招贤台,位于易县燕下都遗址中武阳台东南约
4。5公里处的“金陵堤”外,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在这里,郭隗劝燕昭王
招贤纳士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经济调蔽,国力空虚,他要尽快富国强兵,
以报齐国入侵杀死父王的大仇。他访问贤人郭隗,虚心求教。郭隗劝他招贤,
讲了个“千金买骨”的故事:古代有个人,愿出千金买匹千里马。三年过去
了,连千里马的影子也没看到。一天他派去买马的人回来了,用五百全买了
一具死千里马的骨头供起来。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四方,谁都知道他特别重视
千里马。结果,不出一年他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了这个故事,又把自
己比成千里马骨,建议燕昭王求士“先从隗始”。
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在京城修了一座黄金台,台上放置黄金作为聘
礼,请郭隗住在台上的招贤馆,赐黄金万两,拜郭隗为师,派人到各地张榜
招贤。果然,有才能的人纷纷来燕国应聘。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了。哲学家
邹衍从齐国来了,政治家剧辛从赵国来了,真是群贤必至,人才济济。燕昭
王量才使用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并改革制度,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于是燕国
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报了国仇家恨。这个脍炙人口的故
事,留下了“千金买骨”、“金台招贤”、“请自隗始”等成语。黄金台招
贤佳话,也赢得了后世人们的向往。唐代诗人李白赞誉这段佳方:“燕昭延
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古风·其十五)
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故里
到安国县旅游的人,大都喜欢去参观伍仁桥村,大都愿意去瞻仰关家坟,
这里有碑一通:“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之墓”。
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
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种早已寿终正寝,只有中国戏曲一枝
独秀,至今生命之树长青。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
的美学特征,它以故事表演为主线,综合歌舞、杂技以及说唱文学等特点而
逐渐形成。隋代以前,属于戏曲的萌芽时期,到了宋代,渐臻于成熟,元代
则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关汉卿做为代表人物崛起于元杂剧剧坛上。他大约
生于1220年,卒于1300年左右,号已斋,汉卿是他的字,元钟嗣成所撰《录
息簿》称其为大都 (今北京附近)人,今人根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考证为
河北安国县伍仁桥村人,曾作过元代太医院的医生。
最能反映关汉卿创作成就的,是他的杂剧。他一生共写了60多种杂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拜月亭》、《望江亭》等
都是优秀之作。关汉卿的剧作除题材多样外,形式也富于变化,不只采用大
团圆的俗套,有喜剧,也有悲剧。剧中的语言也极通俗,既适宜演唱,又容
易让观众理解。从思想性来说,内容敢于暴露封建统治的腐败,表现古代人
民,特别是青年女子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戏剧家中,没有一
个人像关汉卿这样塑造出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杂剧的同时,关汉卿还写散曲,现存套曲14,小令35(一说57),
也是著名的散曲作家。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中国戏曲史上的伟大作家。他在世时就是
戏曲界的领袖人物,被称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他
的作品比晚于他300年的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几乎多出一倍,无论以数量
或质量而言,完全可以列入世界伟大戏剧家的行列。早在1oo多年前,他的
《窦娥冤》等作品就被翻译介绍到国外。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
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国际上和国内开展了其戏剧创作70Q年纪念活
动。同年6月28日晚,全国有100来个不同的剧种,1,500多个剧团,同
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1987年春,安国县人民政府在伍仁桥村关家坟旧址建
立了关汉卿墓碑,刻石纪念。近几年来,海峡两岸的元曲研究专家、学者以
及国际友人、国内游客,经常来探寻关汉卿的遗迹。关汉卿及其作品,已经
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滨海风光
地处渤海之滨的秦皇岛、唐山、沧州,为河北省环海旅游区。在秦皇岛,
有以雄伟的山海关城为中心的名胜古迹旅游群。它以万里长城为纽带,包括
长城起点老龙头、长城腾跃崛起的第一座高山——角山长城、孟姜女庙、欢
喜岭、威远城、将军台、悬阳洞、天下第一关等。此外,近年发现的“秦皇
入海求仙碑”,昌黎的碣石山和古老的孤竹国所在地青龙县一带,都有着许
多神奇的传说。
唐山市北部遵化县境内的清东陵,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园寝5座,
先后埋葬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5个清朝皇帝和14个皇后、136
个嫔妃,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陵寝建筑群。
秦、唐一带还是闻名于世的皮影、评戏和乐亭大鼓的发祥地。这里的地
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之一。
位于冀中平原东部黑龙港流域的沧州,历史上荒凉贫困,曾经是专门发
配犯人的地方。坐落在旧城遗址的铁狮子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物,也是沧州
的历史见证。其南有驰名中外的吴桥杂技,其北青县境内曾有一座建筑宏伟、
令海内外华人久仰的盘古庙,其东有与秦始皇传说密切相关的“大山与小
山”。到秦唐沧滨海地区旅游,既可领略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意蕴,又
可饱览大海的波澜壮阔和神秘莫测。
山海关与老龙头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着,又名临渝关、临阎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 15
公里,为河北省旧治临榆县的东门口。
据史书记载,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宋军曾在临榆县一带用榆木和
柳木组合,修筑长达960里的墙栅,设关戍守,以抵御契丹骑兵的入侵,榆
关之称即由此而来。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将军徐达率军在此选择地势
险要的隘口修筑关城,因其背山面海,关城居中,遂更名为山海关。它北依
燕山,南临渤海,山海相济,地势天成,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冲,自古
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
据史载,明隆庆二年 (1568)著名将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为抗御塞
外俺答的侵略,亲率将士,用了5年的时间,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之间
的长城敌台1200余座。他精干练兵,纪律严明,其军容为九边重镇之冠,在
镇守蓟镇的16年间,山海关一带防线似铜墙铁壁一般,敌军不敢冒然侵犯。
明未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也曾与吴三桂、满、蒙联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
经因寡不敌众而兵败于山海关西北的长城墙口“一片石”,此仗是山海关诸
多战役中最为激烈悲壮的一幕。
山海关是一座威武雄壮的大关,辟有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
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东门楼为二层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楼内保存有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天下第一关”匾额。每个字高达1。6
米,“一”字长1。09米,为当地进士萧显所书。这五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
神韵庄重蒲洒。“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繁琐,驰名中外,
誉满天下。
传说,萧显写这个“一”字时,是邻居一孤老帮的忙。这孤老磨了七天
七夜墨,墨汁装满了放于肖府墙角的一只水缸。那天清早,萧显令仆人抬来
一张两丈多长的条案,上面铺上半尺宽、一丈五尺长的一张宣州出的玉版纸,
待中午吃过孤老做的一顿白豆干饭和萝卜粉条汤之后,便把头发解开,用绳
子把头发齐根扎好,像一把“绳刷子”立在头上,只见他猛地把头低下,将
“绳刷子”伸进墨汁缸里,用力一搅,蘸饱浓墨,又猛地一抬头,将长发一
甩,只听“叭”的一声,浓墨不偏不倚,正甩在铺好的宣纸上,接着一挫、
一拖、一顿,一个“一”字就写出来了。这时再看萧显,已是浑身汗湿,筋
疲力尽。这一传说至今仍然在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老龙头为明万里长城重要地段的东部起点,由石料垒筑,高约10米,深
入海中20余米,恰似一条巨龙伸入大海。它北距山海关城4公里处,亦为明
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明初这里有观海亭,万历年间改建为澄海楼,大学
士孙承宗为楼题匾“胸襟万里”。清初,重修澄海楼,规模更为宏大。因其
踞城临海,高楼广厦,历来文人墨客到此观光并歌咏者颇多。老龙头经历了
清王朝的荣辱兴衰。清代前期,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多次到东北谒
祭祖陵,途经山海关,都到老龙头观海,登楼赋诗,如康熙诗:“危楼千尺
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这座历史名楼竟毁于一旦,附近筑起“六国营盘”,偶有诗
人或游人来此,吊古伤情,发出的多为喟叹之声。追思世事的变化,面对断
壁残墙,肝肠欲断。
姜女庙与寒衣节
姜女庙又叫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外望夫石村以北凤凰山上。
据《临榆县志》载:“贞女祠,在东关外13里望夫石之巅,祀孟姜女,此祠
创始于宋以前。”庙在岗上,坐北朝南。南面正门前有108级石阶,直通庙
内。祠内东侧有一钟亭,内悬古钟一口,两侧排列着前、后两殿。前殿正中
有泥塑孟姜女像,身着素衣,面带愁容,微微左倾,南望大海。两侧塑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