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休息一天。那天后晌,修长城的将士们又累又渴,盼望桃春姑娘送水来,
可左盼右盼,一直盼到太阳偏西,也不见桃春姑娘的影儿。大伙儿心里焦急,
生怕她半路上摔伤,或碰见狼虫虎豹,或病倒了。于是便分头去找。他们找
遍了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原来,桃春姑娘背水走在悬崖边的羊肠小道上,
由于过度劳累,背水又多,脚没踩稳,一步失足,掉在悬崖之下。当将士们
在悬崖下找到她的尸体时,看见那水桶还死死地抱在她怀里,将士们一个个
都感动得流下眼泪。为了怀念这位桃春姑娘,他们把她埋葬在金山岭长城西
端的一条沟里,在沟里又栽上满满一沟桃树,并把这条沟取名桃春沟。长城
修好以后,又把桃春沟山坡上的一座敌楼取名为桃春楼,把桃春楼前面的一
个重要关口取名为桃春口。早年间,方圆十里八乡的山民们不辞山高路险,
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这里祭祀桃春姑娘。
木兰围场
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原来是清代皇帝狩猎的场所,
称“木兰围场”。公元1677年,清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就看上了这块风
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这里被塞罕坝隔成坝上、坝下两个部分。坝下山
峦起伏,深谷纵横,林木葱蔚;坝上是茫茫草原,河流蜿蜒,湖泊星罗棋布。
后来,康熙再次来到这里,设置了木兰围场72围,作为大规模狩猎活动的场
所。
木兰围场的命名,来源于清皇帝的“哨鹿”狩猎方式。“木兰”是满语,
即“哨鹿”之意。每年过了秋分季节,清帝便带领随从侍卫、文武官员以及
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来木兰围场行围狩猎。其诱鹿方法是:在黎明之前,人
们悄悄藏在茂密的草丛、葱郁的山林之中,头戴一顶用鹿皮制作的假面具,
口吹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的“哟哟”鸣叫声,引来正在发情到处求偶的雌
鹿,然后突然将其包围,进行骑射。因此,木兰围场又称“哨鹿之所”。围
场素以物产丰富、牲畜著育、水草丰茂、气候宜人著称。据 《钦定热河志》
记载,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的42年中,计巡幸木兰围场狩猎达48次。康
熙五十八年四月行围驻跸土城时,曾对谕御前待卫、诸臣曰:“朕自幼至老,
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
狼96只,野猪132只。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言:
“朕曾于一日内射兔318只。”乾隆六年至六十年的55年中,至木兰行围达
47次,“殪虎53只,殪熊8只,殪豹3只,其它牲兽若干。”嘉庆皇帝也
来过木兰围达17次之多。不过清帝围猎不只是游玩狩猎。自1644年至1911
年这200多年的历史中,木兰围场是与清朝巩固其统治政权紧密联系的;尤
其是康熙和乾隆二帝把当时热河作为第二政抬中心以后,木兰围场的地位就
更显得突出了。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碑上曾写到,木兰围场起到了“合
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巨大作用。实际上,行围狩猎是一项习武练兵、
加强军备、抵御外患的重要措施,而且,通过每年的木兰行围,还可达到团
结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的目的。
清乾隆中期以后,皇室日趋腐败,木兰围场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砍伐,
岩石裸露,野兽锐减,丰富的山野特产被频繁的兵燹战乱摧残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木兰围场得到了复兴。通过植树造林,为许多几乎绝迹
的野生动物开辟了栖息、繁殖的场所,如今,在塞罕坝上的林海中,发现了
虎、豹的踪迹。野猪、熊、猞猁、麋鹿、马鹿、黄羊日渐增多。狐、貉、獾、
狍、兔、雉、鹌鹑等有时是成群地出现。更有趣的是发现了天鹅戏水。至于
木兰围场的其它特产,如蕨菜、黄花、金莲花、榛子、木耳、蘑菇、山杏仁
以及各种中草药也逐年增加,形势喜人。特别是山菜之王——蕨菜和热河黄
芭,在国内外市场上颇为畅销。围场盛产的山兔肉、野猪肉、山鸡肉、沙板
鸡肉,黄羊肉等野味,制成罐头出口,在英、法、德、意、日等国家供不应
求。
木兰围场为了保持自然美,一直不建亭榭楼台。经过百余年的狩猎活动,
现在还保存着庙宫、乌兰布通古战场、12座连营遗址以及乾隆、嘉庆皇帝撰
写的碑刻、摩崖几十处,上面记载着清代的一些与木兰围场有关的重大事件,
如今,这个昔日的皇家猎苑更显示了它的自然美:那牛羊成群的坝上大草原,
松涛浩渺的人工林海,还有那正在开辟的国际猎场,冬季滑雪等旅游活动,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京北第一草原
“京北第一草原”是一处新辟的综合旅游区,它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境
内,总面积8,765平方公里,距北京和避暑山庄分别为192公里和73公里,
与金山岭长城旅游区相毗邻。
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特点有四:一是有离北
京最近的草原和适宜避暑消夏的气候。它分坝上坝下两个区域,七月平均气
温低于18℃。在清凉温润的气候中,“紫菊金莲漫地生”,走兽野禽时隐时
现;二是有多彩的民族风情。该地居住着汉、满、蒙古等11个民族,其中少
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9%,游人可以饱览不同民族的多彩民俗文化;三是有
奇异的山岳景观,狩猎场地和避暑休养场所。这里有白云古洞、喇叭山口、
云雾山森林等多处胜景。其中与金山岭长城旅游区相毗邻的自然景观“三奇”
(曲线天、上下月牙天、哈哈洞)、“二绝”(横木栈道,状元天梯),以
及僧、尼、道俱全的深山古刹,更为其他旅游地所罕见。若欲去沐浴疗疾,
或洗涤一路风尘,还可去洪汤寺温泉,此泉自地表层岩缝中溢出,水温长年
在45℃—50℃之间,水中含氯、钠、氟、硝酸盐等成份,对皮肤病、风湿病
有一定的疗效。康熙二十年(1681年)曾建浴池于泉侧;四是此地野生动物
资源丰富,有豹、貂、鹿、黄羊、山猪、狼、兔等20种之多,是北方得天独
厚的狩猎基地。还有丰富的土特产品。此地所产蕨菜、黄花、木耳、蘑菇、
山鸡、沙半鸡、狍子、山免、鹿、羊肉等,不仅远销香港、新加坡、日本、
西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也是接待旅游者的美味佳肴。
1988年经专家考证,“京北第一草原”被定为京北旅游区外环线上的一
个独特的新旅游点。在两个月内,就接待游客逾万人。八十年代末期,这里
已经建成“京北一草原度假村”、“胭脂台度假村”和山林狩猎场等,各种
配套服务设施也初具规摸。此外,其区域内的大滩草原旅游区、双狮山旅游
区也已对游人开放。越来越多的游人向往着到这里来领略北国的大自然风
光。
满族遗风
满族是河北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其聚居区除丰宁满族自治县、青龙
满族自治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外,在承德市也比较集中。在历史上,
满族人民长期过着渔猎生活,其固有的衣食、婚育、丧葬、礼仪等习俗,在
聚居区内仍流传了下来。
就饮食方面来说,粘、凉是满人食品的最大特色,喝红豆粥吃苏籽油,
酸菜、火锅,并好饮洒,爱吃猪肉。一般的满族群众平时喜欢以米、面为主
食,常见的有小米面贴饼子、窝窝头或高粱米粥、高粱米饭、杂面条、玉米
渣粥。夏季暑热,喜食水饭——将小米饭或高粱米饭用凉水泡后食用。菜肴
讲究色、香、味、鲜。烹调方法和原料视家境而不同,有煎、炒、熏、炸、
焖、烧、熘、烩、氽、炖、熬、煮等十几种。节日和节令食品繁多。大年初
一,早点一般吃黄白粘面做的年糕、元宝汤,午晚两餐吃素馅饽饽(饺子)。
端午节午餐吃凉粽子、杏仁豆腐加菠菜,主食为存贮多年的老米饭,喝绿豆
粥或荷叶粥。中秋节吃月饼,晚上吃涮羊肉、烤羊肉或猪肉什锦火锅。重阳
节吃花糕。腊八节吃腊八粥——其原料不一,比较讲究的是用高粱米、菽米、
大米、小米、红米、粘米、薏仁米、菱角米等8种米以红小豆汤熬之,熟后
再加栗子、核桃仁、杏仁、红枣、松子、榛仁、葡萄干、青红丝等。立春日
吃萝卜,俗谓“咬春”。伏日,“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挑鸡蛋”。立
秋日吃“韭菜篓”或烧羊肉带汤拌面,俗谓“贴秋膘”。夏至吃面条,冬至
吃馄饨。老人生日寿辰,至亲好友要送寿桃、寿面、寿糕。满族人特别崇敬
祖先,每年秋冬有杀猪祭夭、祭祖之俗。
在衣饰上,旗袍是满族的主要服装,男女皆宜,并都喜欢在旗袍外套上
坎肩。女服讲究纹饰,男人好穿皮叉裤、欤B鞋,并喜欢用布条打“算盘疙
瘩”做纽扣。
在居住上,满族人爱住四合院。门口盖门楼,进门有影壁墙,后立2米
高“锁龙杆”。主房坐北朝南,进门即是厨房,也叫外屋。东西屋为卧室,
亦称里屋,睡火炕者居多。
在婚育上,媒人先带女方到男家“相门户”,若姑娘留下吃饭,即表示
同意这门亲事,否则为不同意。迎娶时半夜出车,新娘在炕上端坐一日,称
坐福。生育带有浓郁狩猎民族古风:产妇把炕席卷起,铺上谷草,坐在草上
分娩,并给婴儿“枕以硬枕,务平其脑后”。在丧葬上,满族人把年逾70
岁去世的称为喜丧,曰白喜。清初便盛生火葬,偏远农村仍有土葬习俗,葬
后三日“圆坟”,七七则以肉供祭之。
在礼仪上,满族人崇尚礼节,敬老之俗尤甚。相见礼俗为请安、间好、
打千儿、半蹲、抢见礼、顶头礼等。“八旗旧家,礼法最重”,媳妇必须规
规矩矩,姑娘却不受礼法约束。
满族人不仅能骑善射,而且喜歌好舞。生活在青龙县的白、蓝旗满人,
尤好闹秧歌。青龙的满族秧歌基本保留着传统的庆隆舞原型,即“举一袖于
额,反一袖于背,盘旋做势,蟒蛇舞状……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
舞姿男女有别,形式昼夜不同。自日踩高跷,以女舞为主,锣鼓轻点,啦呐
悠扬,数十名女子动作舒缓典雅。齐扬水袖,微扭柳腰,身轻如云,依韵飘
渺。一名男子领唱吉颂之词,为族中老者敬福祝寿。夜里多以男舞为主,不
踩高跷,锣鼓重,唢呐急,舞姿粗犷热烈。在一名主角带领下,数十名男子
平抬双臂,边跑边抖,长队跑成图案,俗称“跑斗子”或“挂斗子”。舞者
多模仿古代狩猎和行军布阵场面,如八卦阵、五角阵等。三通鼓为一场,尔
后围成圆圈,由二人在圈内表演棒棒鞭对打。棒棒鞭又名金钱棍、花棍,用
竹子或细木做成,外饰花纹,两端有长孔,内装铜钱。二人舞毕,数十人排
列成阵,按套路上下左右摆动敲击,声响清脆,节奏铿锵。最后以男女对唱
《十二月》、《十二针扎》等民歌直至子夜尽兴方散。
吃血肠
地处燕山腹地的兴隆县,在饮食风俗上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吃血肠”了。
所谓“吃血肠”,实际是请人吃肉的谦词。血肠,就是将猪血灌在猪肠里的
一种吃法。“小寒大寒,宰猪过年。”杀猪的时候,务必保持猪血的纯净,
并放入五香粉、花椒面、香油、葱花儿,咸盐等各种佐料,搅拌均匀,不使
其凝固,然后扎肠口、煮烧。整个过程很有讲究:放入的成盐必须适量,煮
烧时要掌握好火候,时间短了,切不成节儿;煮烧老了,失去其鲜嫩。此地
衡量一个宰猪人的手艺,除了看他动作麻利、猪毛刮得干净外,再就是看他
灌肠的技术了。谁被人请得多,就证明谁的手艺高,人缘好。
此地百姓纯朴而慷慨,没有虚情假意和言过其实。谁家宰了猪,要把整
条猪的里脊肉、排骨、猪肠都下锅,招持客人,谓之“吃全猪”。主人老早
便让自家的孩子去请邻里亲朋。长辈是必须请到的。被请的人如果说了一声
“不去了”,去请的孩子就要哭,苦苦哀求,又拉又推,使尽一切办法请他
赴席。当客人到齐,主人开筵,端上去的第一盘菜便是切好的血肠。一般都
是主妇先开口:“把婶子大娘们请来,没什么好吃的,尝尝我们的血肠吧。”
紧接着,炖肉、排骨、煮肝等等,大盘大碗,一齐端上,热热乎乎的。吃得
尽欢而散。如果在这一年里有什么口舌之争,席间一提念,有人便会开口道:
“谁也不是圣人,难免做错事,过去的就过去吧。”就此了事。吃血肠往往
使山村的邻里之间更加亲密团结。
六、塞外掠影
塞外山城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南麓、洋河北岸,周围山川环抱、群峰
突兀。相传它是明朝建筑的城堡,后因守门人姓张,抵御外敌有功而得名。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这儿为幽州之地,战国时期为燕国北境,秦属上谷
郡,汉归广宁县,至明始筑城堡。1928年设察哈尔省,为省府所在地。这儿
是北京通往大西北和内蒙古的咽喉要冲,且历史悠久,故有许多名胜古迹。
在市区北面有作为张家口象征的长城要塞“大境门”,雄伟的城楼扼两山之
间的峡谷,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楼上有前人所书“大好河
山”四字,苍劲有力,显示出张家口雄伟壮阔的英姿。在北山脚下,有风景
秀丽的避暑胜地水母宫和依山傍水建筑于赐儿山的云泉寺。在宣化,建于明
代的宏伟建筑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至今仍成一条主轴线,被列入国家
或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宣化区下八里村的辽墓壁画,其中的星象图为古代巴
比伦观星法,恰与我国古代二十八宿观星法相吻合,在天文与绘画方面具有
极其珍贵的价值。其南的琢鹿,是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与量尤交兵之
地,有轩辕黄帝城、桥山、龙泉等遗迹,在其北部和东部,有驰名中外的“妈
妈山”、“关外第一泉”等山水名胜。此外,还有宣化葡萄、口蘑和发菜等
多种土特产。
口蘑与口皮
张家口北部的坝上地区,是风光秀丽的天然牧场。这里的土壤腐植质层
肥厚,盛产蘑菇。每当夏末秋初,绵绵细雨之后,一束束蘑菇便破土而出。
人们赶在日出之前,蘑菇伞未开时,将其采收起来。其品种有白蘑、青腿子、
马莲杆、杏香等,人们统称为“口蘑”。其中,以白蘑菇色、香、味最佳。
新鲜的白蘑,菌盖洁白,菌褶黄白,褶细,盖大,肉厚,柄短,口味极为清
香。每当夏秋产蘑季节,一场毛毛细雨过后,十里之外就可以闻到白蘑菇的
清香。说起口蘑的香味来,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从前有
一位口蘑商,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意仍带着上等白蘑,坐轮船从天津港出发南
行。一路上蘑香四溢,引得海中鱼虾成群结队绕船而游,船老板和旅客面对
这罕见的鱼群,惊叹不已。船老板担心鱼群围聚过多,造成翻船事故,遂愿
出重金在旅客中求得驱赶鱼群的良策。口蘑商一见发财的机会来了,便将口
蘑清香诱鱼的事儿告诉船老板。为了航船的安全,船老板以高价买下口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