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26章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26章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重金在旅客中求得驱赶鱼群的良策。口蘑商一见发财的机会来了,便将口
蘑清香诱鱼的事儿告诉船老板。为了航船的安全,船老板以高价买下口蘑商
所带的全部口蘑并抛入海中。果然,鱼群都追逐随波漂流的片片口蘑而散去。
事后,口蘑商大讲鱼群围船的故事。许多阔人听了他的宣传之后,当场同他
签订了购蘑合同。口蘑商从此发了横财。这段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但口蘑香
气袭人却是人所共知的。口蘑不仅是许多名菜的重要配料,而且营养价值很
高。据化验,每百克口蘑含蛋白质20,3克,脂肪1。5克,粗纤维2。7克,
碳水化合物49克,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抗坏血酸、多种氨基酸以及大
量维生素B、C等,有“高级蔬菜”之称。长期食用,可降低人体血压,抑制
血清和肝脏中血清胆固醇的上升,增强对肝炎、软骨病的防治能力,因而被
誉为“没有写入《本草纲目》中的一味补药”在国际上还被称为“健康食品”。
     口蘑的食用方法很多,清炖、红烧、吊汤均可,味道清香、鲜美
     可口。如荤素烹炒,风味更佳,历来为席上珍馐。如与鱼、肉一起炖烧,
可使满锅增香,令人垂涎。张家口生产加工“口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这里就有数十家加工“口
     蘑”的作坊。它们加工的各种“口蘑”色泽分明,白蘑如雪,黑蘑如炭,
形如伞盖,个大肉肥,规格齐全。地方官吏每年选最佳者纳贡入皇宫。本地
及外地的蘑菇商用驴驮、挑担、推车等方式把口蘑远销他乡,多达万担。
     张家口市自古以来还以皮毛业兴旺发达而闻名中外,素有北国“皮都”
之称。其所产毛皮具有皮板洁白,皮毛舒展、丰满柔软、富有弹性等特点,
国内外市场通称“口皮”。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连接坝上、内蒙古和西北的
交通枢纽,自古成为“百货之所以灌输、商旅之所以往来”的蒙汉贸易商埠,
早在东汉时期该地就有了皮货贸易,唐朝中兴之时,这儿已成为北方的毛皮
贸易中心;至明代,这里已是世人皆知的中国皮毛集散地了。皮毛贸易促进
了张家口毛皮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裘皮(细皮)、白货(口羔皮)、粗
皮 (羊皮)为主的皮毛工业。“口皮”花色品种现已发展到百余种,有山羊
皮、绵羊皮、口羔皮、兔皮、貂皮、狐皮、黄狼皮,灰鼠皮、獾皮、旱獭皮
等。其中,“口羔皮”是一颗闪亮的明珠,皮板质地轻柔,色泽光润,绒毛
舒展,毛被以“一口花”著名,并且有细致的配路、水花、剪花等工艺特点,
是制做高级裘皮服装的上乘材料,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
      “皮都”艺人们高超的裁制工艺,还创造了毛皮制品的新产品,如栩栩
如生的仿虎,仿豹挂毯,富丽堂皇的二龙戏珠大挂毯,花样翻新的兔皮拼花
图案褥子,小巧玲玫的毛皮靠背,款式新颖,美观大方的裘皮服装等,在国
际市场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很多产品远销英、法、美、日、独联体等十儿
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口皮”中的口羔皮褥子、山羊皮褥子、羊剪绒皮、
络鞣绵羊皮、山羊皮、羔皮、草兔皮等产品曾被评为优质产品。到张家口旅
游的人大多以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毛皮制品而十分欣喜。
                            坐席——婚宴礼俗
     张家口地区娶媳妇办喜事,俗称“坐席”。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过去农
村大都是土炕,炕上铺着席子,人们习惯在炕上盘腿坐着吃饭;二是指菜的
数量,所谓吃席,至少12个菜。摆酒席一般在贺喜日,即婚后的第二天,是
日,亲戚朋友最多,在本村的亲戚和街坊朋友,都要来祝贺喝喜酒,所以要
在这天摆席。席有大席和小席之别。一般富裕户所摆小席的12道菜是:“四
蒸”、“四炒”、“四冷荤”,一个汤。坝上张北、沽源、崇礼、尚义等几
个县的一些地方摆席,最后还要加个杂烩菜,俗称“胡勒片”(“没正经”
之意),而坝下琢鹿、怀来、蔚县、万全等县则讲究”火锅子”,里边的菜
比杂烩菜高级一些,多是肉丸子、油炸豆腐、细粉丝等,“四蒸”即四大件,
一般为肉丸子、爬肉条、爬肉块和鸭、鱼之类。但不少地方忌讳吃鸡,因“鸡”
与“饥”同音,不吉利。“四炒”是四盘炒菜,一般为黄花(俗称金针)、
木耳、鸡蛋、口蘑等细菜。而山药 (土豆)和豆制品,如豆腐、绿豆芽、豆
角、豆腐干等则不能上席,因“豆”与“斗”同音、不吉利。“四冷荤”就
是通常的猪头肉、酱牛肉、肠、肝、肚等。汤一般是鸡蛋汤、海带汤、苜蓿
汤、蘑菇汤,还讲究放少量虾仁和青菜的“清汤”,民谣称”大米饭泡清汤,
新媳妇吃了不想娘”。为调剂口味,桌上还要摆四小碟小菜,如韭菜花、辣
椒、豆瓣酱、咸菜等。所用的酒、大多是白酒,也叫烧酒,少数也喝青梅酒
和黄酒的。近年除白酒外,啤酒、色酒、小香槟等饮料也上席了。
     大席比小席多一倍菜,是24个菜,除“四蒸”、“四炒”、“四冷荤”
外,还有“四海菜”、“四干果”、“四水果”。“四海菜”包括麒麟(龙
须菜)、凤尾虾仁、海蜇、海参等。“四干果”是瓜子、花生、栗子、红枣;
这四盘其实不算菜,过去是来凑数,是在饭前喝茶时吃的。“四水果”是苹
果、葡萄、蜜桃、香蕉或西瓜,但不能上梨,因“梨”与“离”同音。水果
大多在饭后端上,为的是解酒助消化。这种闹排场的大席,过去只有有钱的
财主家办喜事才有,而现在,不论城市或农村,喝喜酒一般不下20个菜。上
席时主食较单调,多为大米饭和白面花卷儿。
     坐席首先要“安席”。安席即安位子,谁坐正席,谁坐上席和下席(即
主桌和副桌),谁先吃谁后吃,先给谁敬酒上拜,都有一定规矩。如搞错位
子,不光让人笑话,还会引起宾主不愉快的事情。过去,农村是五人一桌,
因为“五”在民间是个吉利数字,寓意“五福捧寿”“五子登科”、“五福
临门”等。在张家口、宣化一带,过去坐正席的是新郎的姑舅。新郎的姨夫
姨姨和本家的大爷 (伯伯)、叔叔、大娘、婶子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外
公外婆)分别坐上席和下席(桌左右两旁)。其他亲友和本家的人,按辈份、
年龄和关系远近,以次往下排。如姑舅都有,而且不只两位,就再安排几桌,
好坐正席,或让长者坐正席。如无姑舅,则从亲友中请最亲近的长者坐正席;
如亲友的年龄、辈份相等,关系也差不多,就根据“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
按“男左女右,男上女下”分别入席。隔辈人不同桌,小孩不入席(入席不
算数,由大人带着)。
     上菜讲究次序,先上炒菜,后上大件,最后上丸子 (“丸子”表示“完
了”)。上饭时再上汤和杂烩菜或火锅子。当上完炒菜或上了一半菜时,要
暂停片刻,由司仪领着新郎新娘,按次序给亲友敬酒上拜。敬酒时新郎新娘
有分工。新郎往杯中斟,新娘双手捧杯齐眉,恭恭敬敬地按坐位给客人递酒。
敬完酒后,要挨大轮小地给亲友行礼 (过去是作揖磕头,现在是鞠躬),接
着亲友们掏腰包,给新人喜钱。如亲友与新人是平辈或是小辈,只敬酒不行
礼。完拜后,再上另一半菜。此后,新郎的父母或哥嫂挨桌敬酒、致谢。
     张家口地区过去坐席时还有一个习俗:菜中肉丸子、爬肉条和爬肉块,
每盘10块(个),每人只能吃两块(个),不能多吃;吃不了或不吃者可以
带走。去坐席的人,尤其是妇女,往往要带一个小罐子,把剩下的肉块放进
罐里,散席时提回去,“吃不了兜着走”的习俗,在这一带民间很是盛行。
                                轩辕黄帝城
     轩辕黄帝城又称“涿鹿古城”,位于琢鹿县城东南40公里的矾山镇西,
南靠三堡村,西邻古城村,北与五堡村相望,东临古城水库。城呈方形,南
北长约800米,东西长约500米;城墙底宽10米,上宽2。5米。《中国上古
史演义》云:“千古文明开涿鹿。”这话不是没有根据的。《史记·五帝本
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在涿鹿
活动的记述,广见于古籍之中。古往今来,此地游人如织。唐代大诗人胡曾、
陈子昂,宋代文天祥,元代解于枢,清代刘必绍等都曾前来瞻仰、凭吊,留
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章。胡曾《涿鹿山》云:“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
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淌流。”文天祥《瞻涿鹿郡》云:“我
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近人孙中山亦曾唱吟
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
文明,唯有我先。”那么黄帝为什么战蚩尤呢?传说蚩尤是南方九黎族人首
领,牛身子,人脑袋,力大无比,争胜好强,性情凶狠,哪个族人若不服他
支使,或惹他生气,他就活活地把这个人烧死吃掉,全九黎族的人都惊恐万
状,为躲避蚩尤,就仨一群,俩一伙地不断逃进深山野谷。蚩尤眼见自己的
族人越来越少,为了壮大力量,扩充势力,就带领着一拨亲信去攻打北方的
民族首领黄帝。黄帝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调兵布阵,日夜操练,并用石灰土
掺合黄土烧制出了许多拳头般大小、非常坚硬的“飞手铁蛋”作为武器,最
后消灭了蚩尤。近年国家文物考古部门在黄帝城里发现了许多文物,其中属
于生产工具方面的有石刀、石斧、石狮、石杵、磨用器及陶纺轮等属于生活
用具方面的有陶豆、陶鼎、陶杵、陶缸、陶盆、陶甑等。黄帝城有许多名胜
古迹:黄帝泉,又名“灌龙池”,位于黄帝城东500米处,因黄帝常在此泉
 “灌浴龙体”而得名。此泉系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冬不结冰,
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传说,当年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时候,累了,就在泉
中洗洗身子,一洗立刻恢复体力。在泉中泡泡,便马上头脑清楚,能想出打
败蚩尤的办法。再就是桥山,俗名透窟窿山,位于今涿鹿县城东南20分里处,
海拔918米,以山顶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史载“黄帝崩,葬桥山”
即为此地,现存有黄帝庙遗址。此外,尚有传说蚩尤当年屯兵扼守与黄帝抗
衡的“蚩尤三寨”等。
                                晨钟暮鼓
     宣化古称上谷郡,后称宣府,近代定名宣化,以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闻
名遇选。“晨钟暮鼓”,说的是宣化城内的著名建筑物清远楼和镇朔楼的故
事。
    俗称“六里十三步”的宣化古城垣,固若金汤,基本保存完好。城之正
中,一宏伟建筑若鹤立鸡群,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远楼。清远楼
又称钟楼,楼高17米,面阔5间,进深3间,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清代重修,别看它是三重歇山式建筑,却似长江边上黄鹤楼一般气度
不凡。城楼上悬挂古铜钟一口,高2。5米,直径1。7米,重约万斤,用手轻
轻一拍,便发出宏亮的声音,可传数十里之遥。传说这是一口神钟,一有战
火狼烟,便鸣钟报警,其声音可直达京城。这座钟楼堪称一位历史老人,饱
经沧桑: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苗栽在这儿,李克用从这儿发兵攻打黄巢,李
自成的义军也曾在这儿留下赫赫声威……
    从清远楼往南200米处,便是镇朔楼。据《宣化县志》载,始建于明正
统五年(1440年),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楼高15米,建在占地952
平米、高8。4米墩台之上的两层建筑,台下有贯通南北的拱形券洞;面阔7
间,进深5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布瓦顶。楼上南面悬有清乾隆六年制的“镇
朔楼”匾额。楼内原有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故有“鼓楼”之称。楼上现
存的“神京屏翰”匾额系乾降帝御笔。
     宣化府谓京都之屏障,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晨钟暮鼓”,镇朔楼与清
远楼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成为南北之通衙。
                            黄帝故都的九曲阵
     涿鹿,古称冀州。《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在涿鹿活动的记述,广见于古籍之中。1982年
4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地质地理研
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侯仁之、徐兆奎、王北辰等10余人至涿鹿矾山实地考查,
确认这一带是黄帝进行重大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地方。1987年7月河北省
文物研究所组织人力到涿鹿普查,在“黄帝城”(遗址在今涿鹿县矾山镇水
磨村)附近拣到石  两枚,经鉴定是5000年前的遗物,正是黄帝时代的兵
器,为古战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史料的记载,今人的考证,出土文物的证
实,无不表明涿鹿为轩辕黄帝伟大业绩的发祥地。因而,涿鹿县境内有许多
黄帝的传说,还有许多同黄帝有关的故地,民众中也有许多祭祀黄帝的活动。
每年正月十五大清早,人们就从黄陵故地迎来黄帝灵牌,随后进入黄河阵。
相传,此阵是按照当年黄帝战蚩尤的模式传承下来的。
      “九曲黄河阵”一般设在广阔的平地——打谷场或河滩。阵图很有讲究,
由图的传人画地为图、插杆为阵。每根杆高约1米,粗约直径2厘米,杆顶
置一块圆木板,板周围以彩色纸围成敞口灯笼,板上安放一个陶瓷灯碗,注
入香油点燃。全阵共是361根杆,进出口处扎一个柏枝牌楼,悬灯结彩,两
侧槛柱上张贴春联。阵中央树一根粗而高的直杆,杆顶悬一巨形灯笼,严然
如古代军营帐篷前的灯柱。有一首谜语诗,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阵”的雄伟
气势:“四四方方一座城,住着三百六十兵,天夭晚上来操点,个个头上甩
红缨。”从正月十五夜开始,十六日进入高潮,数以千计的男女老少入阵,
笑语琅琅,一派欢乐喜庆气氛。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一年内皆可消灾祛
病。
      “九曲黄河阵”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当地群众传说是按照黄帝战蚩
尤的模式沿袭下来的。黄帝是一位为正义而战的英雄,蚩尤是一个凶残暴戾
的侵略者。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进行了三年多,分不出输赢胜败。于是天上
西王母专管人间不平事,派九天玄女下凡,帮助黄帝打蚩尤。黄帝的军队共
有熊、罴、貔、貅、虎、豹、鹿、牛、马共9路,九天玄女按照西王母给的
兵书战策,在一个方圆数百亩的场地上,日夜演习,调兵布阵,终于练成了
 “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方鼎足”、“四面埋伏”、“五合定中”、
 “六壁合围”、“墨斗七旗”、“金锁八卦”、“九天轰雷”等9种阵法,
使用后终于战胜了蚩尤。
     关于“九曲黄河阵”的由来在涿鹿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是起
源于商周时期。那时赵公明下山,帮助闻太师伐西岐,被姜子牙手下的燃灯
道人打败,又被陆压用“钉头七箭书”的法术射死。赵公明的三姊妹闻讯离
开三仙岛,来到西岐找燃灯道人报杀兄之仇,摆下了“九曲黄河阵”。许多
玉虚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