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

第6章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6章

小说: 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绣球,外罩锦纸,扎上彩绸,最里一层的藤圈里安放蜡烛,里面两层能随
时转动,使蜡烛重心保持不变。这样,玩灯人可随意用力把灯抛向空中而灯
火却不会熄灭。绣球灯在人群中传来传去,上下翻飞,色彩斑斓,令人目不
暇接。
                               婚事——吃事
      “婚事”,在太行山区一般多称为“吃事”,这是由于整个婚嫁过程是
一个吃的过程,从男女第一次见面开始到最后结为夫妻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
的食俗,常见的不下二十种,“吃”的五花八门。现择要介绍如下:
      “吹灯面”与“荷包面”。经媒人牵线,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中做
     客,谓“相女婿”。若女方对男方不中意,或男女双方恋爱一段时间
     以后,女方不满意,山里人习惯不直言相告。这时,一家人围着男方客
客气气,有的还备酒肴相待。酒后用饭,若女方端出面片,即表示“吹灯”。
因为太行山是河北与山西的界山,“面片”即山西人常做的
     一种以分离为主的刀法切制的面食,方言“决片”,意谓断绝来往。若
妇方端出的是“荷包面”,即表示女方同意,因为面条中含有“鸡子”。时
下,有用饺子代替“荷包面”的,意同。
      “下书馍”与“谢媒馍”。过去,山民们习惯用篮子装携馍馍,故亦称
 “下书篮子”、“谢媒篮子”。女方向男方索要聘礼的同时,根据
     自家亲朋的多少索要一定数量的馍,因女方收下馍后,要向亲朋相送以
示什么时间“打发闺女”。所以,男方多以每个馍用半斤至一斤面粉为标准
制做,向女方家族展示自家的富足;女方也称此为“送大馍馍”。不少地方
还习惯在每个馍内放两颗红枣或两粒红豆,俗称“睁眼馍馍”。因而,人们
常以“什么时候吃你的大馍馍”来打问女子的婚期。在婚约定下来之后,男
方一般要取20个大馍馍送给媒
     人,以感谢媒人从中撮合,谓之“谢媒馍”。
      “离娘面”。姑娘出嫁的前一个月内,至亲四邻纷纷被请到家中
     吃一顿面条。饭桌上,主人多向女子讲一些离开娘家后的处世之道,以
及“攀了高门”也要像面条一样,虽分离仍缠绕在一起,莫忘穷亲的谐趣。
      “当家子打并盘”。“打并盘”谓凑在一起喝酒之意。婚期前两三天,
选择一个晚饭后,男女双方家中均备酒肴,邀请当家子小饮,商量“过事”
的有关事宜,并将各种婚嫁过程中的具体事情“责任”到人。
      “上马面”与“上轿面”。新郎起身到女方家中娶新娘时,随同的人员
均要吃一点面条,俗谓“上马面”。此面或多或少,必须吃,山民们认为“空
着肚子上路不吉利”。新娘上轿,陪伴者动身前,也要吃下一点面条,意同。
      “下马面”。新郎一行吹吹打打进入女方家中,女方酒肴相待,并备食
面条,俗称“下马面”。饭食所需面粉,均在“下书”的时候由男方送给,
谓“自吃自”,寓意为“你们要从做娘的身边把姑娘抢走,我做娘的哪忍心
让你们抢!”
      “插花馍”。山民们视新娘为携带“吉祥如意”的好运人,一入洞房,
就有一中年妇女端来四个馍和一技花,请她将花插在其中的一个馍上。俗传,
谁吃了“插花馍”就会生出一个像新娘子一样美丽的姑娘,故无女或久婚不
育的妇女争相抢食,顿时洞房内一派喜气洋洋。
      “洗尘酒”。新娘的随行人员进入男方家中后,主人将男女分别安顿小
憩。女性多安置在洞房之内,以便与新娘叙话。尔后,分别上酒肴相待,但
所上酒肴要比在女家吃“下马面”前的酒肴丰盛,同时需男方长辈相陪。
      “拜婆婆干粮”。干粮是一种将面条切成五毫米短的颗粒,再上锅烘炒、
熟制的食品。新娘见到婆婆后,将预先用红布包好的一包干粮送给婆婆,即
所谓“要千粮,吃喜糖”。一些爱耍笑的小姑子大嫂和孩子们,从新娘一入
洞房就开始涌进去讨要“干粮、喜糖”,即使在洞房外遇到新娘,也会将其
围住讨要食用。据说,“孩子吃了干粮不害病,大人吃了不牙疼”。
      “送饭”与“娘家席”。新娘被娶走不久,女方当家子就抬着一架架装
满馍馍的食箩,前往男方家中认亲相贺。每家所带的馍为60个或30个不等,
60个称一架食箩,30个称半架食箩。这种馍一般每个以一两面为标准制做。
同时,食箩内象征性地带一点大葱、小白菜之类的东西,喻主副食均有。此
谓“送饭”,意在减轻男方婚日食用负担。男方并不以女方所带的饭菜相待,
而以整个“过事”中最丰盛的宴席款待,此宴俗称“娘家席”。“娘家席”
少者七八桌,多者可达二三十桌,几乎整个女方家族倾家出动。
      “待饭”。协助操持婚事的当家子,因饭时客人众多,需提前食用。所
食用的饭一般副食为“大锅菜”,主食为粘糕、馍馍,寓意家族如馍馍粘糕
那样“圆合、紧密”。贺喜的客人来后也需先吃此饭,以后的项目才能进行。
客人称之为“头顿饭”。
      “朋席”。宾客远道来贺“新婚之喜”,主人备丰盛的宴席款待(但其
丰盛程度不能超过“娘家席”),称为“朋席”。女方朋友也多赶往男家入
此席。
      “街亲席”。又称“街坊席”。一家办喜事,街坊邻居送“份礼”前往
致贺,主人备酒肴相谢。这种宴席一般比较简单。
      “喜面”。在太行山里,不少地方的山民们以“吃了某某人的面条”为
一个男子已婚的代称。无论是“娘家席”,还是“宾客席”,最后一道是吃
面条,以吃“喜面”结束。
      “当家饭”。一般婚日前两天,主人就将自家的“当家子”请来帮忙,
筹办事情,每家所来人数,或一男一女,或两男一女,由各个家族而定成,
小孩不计在内。主家每日设三餐相待,一直延续到婚后的第三天。
      “当家席”。喜日,当晚送走各路客人后,为感谢忙活了一天的当家子,
主人亲自端盘备席进行宴请,俗称“当家席”。
      “回面席”。婚礼后翌日,女方至亲前往男方家中,请闺女女婿“回面”,
男方备酒宴相迎。
      “捏嘴饺”。回面前,婆婆亲手捏饺子给儿媳食用,传说此举可捏住儿
媳的嘴,日后若婆媳产生矛盾,儿媳也就不会向外传扬。
      “逗婚饺”。“回面”日,女方同辈姐嫂为新郎包饺子,故意将辣椒、
草节之类的东西包入饺子中,待其食用时,大家观其丑态取笑。意为“既然
已成为一家人了,干什么事情都不用计较”。
      “回三篮子”。婚后第三天,男方从女方所送的“食箩”中取出馍若干,
其数目一般为女方当家子户数的四倍,带往女家,请新郎同行,此谓“回”
意,由新郎向女方当家子一一分送认亲。
      “麦夏篮子”与“请女婿”。婚后第一个麦夏,男方用新收获的麦子面
蒸馍,数同“回面篮子”,分送女方当家子。所食“篮子”的人家,来年正
月,即新女婿“住正月”期间,需请女婿来家做客。
      “拜年篮子”。婚后来年正月初二,新郎随新娘带上“拜年篮子”前往
丈人家拜年。这种“篮子”需连留三年。至此,整个婚嫁中的食俗方才结束。
                                  冀州烧饼
     冀县的烧饼个儿大而圆,活像汽车前头的照明灯,内里空,底面平,吃
起来满口香甜;特别是刚出炉的热烧饼,颇具烙饼的柔软劲,揭开口,里面
可加猪肉酱菜、驴肉、扒鸡、薰肠。若凉的吃,酥而筋道,若放干吃,散而
脆甜。这种烧饼存放起来,春夏秋冬不发霉不变质。凉烧饼,夏天吃下肚有
凉爽的感觉;冬天吃下肚,有暖融融的舒服。又因其烤炙得过透而火不糊,
故具助消化,健脾胃之功能。一年四季可食用,老少咸宜。
     冀州烧饼相传源自唐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扩充疆土,派薛仁贵东征
讨伐高丽 (今朝鲜)。薛仁贵从京都长安出发,路过冀州,边行军边招兵买
马,为解决吃食问题,下令民众百姓献计献策,试制将士携带的干粮。于是,
就有人创制了烧饼。当时的烧饼,中间有窟窿眼儿,便于用绳子穿成串,挎
于行军打仗的士兵腰间。由于这种食品不怕干巴,不怕凉冻,饿了随时随地
可以吃,因此得到了将士的啧啧赞誉,在东征中立了大功。随着历史的不断
发展,冀州烧饼的制作不断改进。如今的冀州烧饼,不下几十个品种,有县
城四铺霍大来祖传的圆月烧饼,有一铺王大元、吴世春的圆形烧饼,有城西
南韩村的马蹄烧饼,有城西码头李老夫妻烧饼铺的棋子形烧饼,有城南午村
一带的方形多层心儿的油盐烧饼等。早晨,不少,村庄都有敲锣走街转巷的
叫卖人,“大烧饼来哎”的高喊声此起彼伏。
     冀州烧饼的原料,有小麦的精粉、香油(或棉油)、芝麻、红糖等;制
作设备和用具则有:烧饼炉、烧饼锅、操作案子、盛芝麻的方形木盘儿、蘸
油用的小瓷盘儿、作饼成型用的大盘子、盛水用的水碗、盛糖用的糖碗,再
加一把长柄锅铲,一把小锹形的托铲。制饼的技巧很重要。好吃的烧饼得用
三节面:老肥面、嫩肥面、死面。并要把握住火候、面力和醒面时间。这种
面一般比作馒头的软些,比炸馃子的硬些。制作时,炉内生火,填烧锯木,
待火烧至旺而无烟、鏊子热时,即开始烤烧饼。据说,仅河北省各地的烧饼
品种有百种以上,形状上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有鼓有扁、有薄有厚、有长
有短,口味上有淡有咸、有香有辣、有甜有酸,如邢台乡间烧饼喜用酵面多,
实心肉头,显得饱满;深县烧饼个小面白、口头紧;抚宁一带烧饼内心空;
山海关烧饼内心多层次,保定烧饼带咸味的居多,在这千差万别、形味各异
的烧饼中,冀州烧饼不仅是方形烧饼的鼻祖,且以其最具焦、香、脆、酥特
色而闻名遇选。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始见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
年前后),清乾隆至嘉庆 (1611—1820)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
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
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
发店,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从设计、绘
图、刻版、印刷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
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比如“虎”,
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其造型朴拙,有
趣,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
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
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象“五谷丰登”、“福
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它采取象征、比拟、
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
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
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的物来象征寓意吉祥
的内涵。
    但是,武强年画更多的是采用连环画形式,即一张纸印多幅画,表达一
个故事,此类作品常取自传统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
 “杨家将”、“呼家将”等。这种画人物突出,眉目清秀,体态传神,不仅
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从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
    从刻版上来说,武强年画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
发挥出木刻刀韵的效果。在着色上,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强烈、鲜明,风
格独特。在历次鉴赏会上,国内外美术界无不认为,武强年画主题突出,结
构严谨,画面清晰,线条粗犷,人物形象健美,举上体态传神,堪与天津杨
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
画相媲美,是我国年画中一支绚丽多彩的花朵。
     由于武强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1983年10月国务院文化部
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并授予独立的出版权,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质量,该画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设备和印刷技术进行了改造,增添了
单色机、双色机、全开印刷机等,除保存传统的本版印刷和丝漏印刷外,还
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从事木版年画胶印和胶印年历画、中堂、挂历等生产,
品种达100多个,年产和销售量均在1,000万张(册)以上,不仅销往全国
28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日本、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
                                深州蜜桃
     深州蜜桃又名魁桃、大蜜桃、冷桃,产于河北省深县(即古深州)境内,
其特点是个头硕大,果形秀美,色泽鲜丽,皮薄肉细,汁多味佳,甘甜如蜜。
     此桃已有近2000年的栽培历史。据深州县志记载,汉时“深州土产日桃,
往时有贡,……北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可见这种蜜桃过去是皇
帝享用的贡品。从外形上看,其果实圆而稍长,果顶突出有钝尖,每个平均
重250克左右,最大的有500克左右,被昔为“桃中之王”。含糖量最多者
可高达20%以上,品种有红蜜、白蜜之分,以栽红蜜为主。该桃具有较高的
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每百克桃果中含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碳水化
合物7克,钙质8毫克,磷质20毫克,铁质1毫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除
一般食用外,还可以做成罐头、桃酱、桃汁等食品。多年来,这种蜜桃一直
是我国出口的名贵上特产品之一。
     深州蜜桃好吃,而且有一段风趣的传说。相传,美猴王孙悟空出世后,
取走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金箍棒,偷走了太上老君的长命金丹,大闹了阴
曹地府阎罗殿,戏弄弼马温的乌纱帽反下天庭,自封为齐天大圣。这可吓坏
了玉皇大帝,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太皇金星奏议:与其让那妖猴在下
界无法无天,不如再把他召回天宫,给他个有名无实的小官做,让他去看守
王母娘娘的幡桃园。玉皇大帝同意了太皇金星的意见,于是孙悟空便驾起筋
斗云回到了天上。一日,到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几个仙女一大早就提了果
篮,奉命前来采摘仙桃。悟空听说开蟠桃会,急忙笑嘻嘻地问:“玉帝说这
回封俺大官儿,不知王母娘娘请不请俺老孙?”谁知那几个仙女互相对视了
一眼,竟嗤嗤地笑了起来,其中一红衣仙女说:“什么大官儿,‘门插官’
还着不多!”“嘻嘻嘻……”几个人说笑着,便提篮回去复命了。这一通嘲
笑气坏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抓耳挠腮哇哇乱叫道:“你们这帮身居高位的
神仙,不思量如何替百姓分担疾苦,为下界万民谋福,却整日吃喝玩乐!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