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_水中鱼-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没有人和我说话,使我无法忍受。您还是让我回到人间吧。”听了这话,上帝不禁大为感慨。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很好交流和沟通的,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没有人间烟火的世界里。若是没有相互交流和相互欣赏,即使给你天堂,也注定找不到快乐、自由的感觉。
694。缺乏沟通是一个错误
有一位丈夫,很喜欢吃鱼肚上鲜美的鱼肉,但为了将鱼肉让给妻子,每每做出鱼来,他都抢着吃鱼头和鱼尾,妻子却不喜欢吃鱼肉,他以为丈夫喜欢吃鱼头,每每做出鱼来,把鱼头鱼尾特意让给丈夫。
几十年过去了,夫妻俩都老了,这天丈夫说,我好想吃顿鱼肉,妻子十分惊奇,其实我好想吃鱼头和鱼尾,却吃了一辈子鱼肉。
夫妻俩都哭了,恩恩爱爱从未红过脸,但他们显然犯了共同一个错误:缺乏沟通。
缺乏沟通是一个典型的错误。爱并不仅仅是奉献和给予,爱更需要两人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不然爱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和不开心的责任。
695。残废的心灵是自己设置的
街市上有一个盲人,性情特别暴躁。每天在街上乞讨,人们都纷纷躲避。如果有人不小心碰着他了,他就立刻破口大骂:“我眼瞎了,难道你眼睛也瞎了?”人们因为他是盲人,笑一笑,谁也不去计较。
有一天,他乞讨了半天也没有多少收获,心里十分气愤,这时突然撞在了一个人身上,立即大骂:“你瞎了吗?”这人恰巧也是一个瞎子,性情更为暴戾,听见骂声,也破口大骂:“难道你是瞎子吗?”两人谁也不知道对方是瞎子,互相谩骂,市人大笑。
本是同病应相怜,可两人都互相攻击对方。他们眼前一片漆黑,心里也是一片黑暗。不去设法与别人沟通,而是以自己的残缺仇视别人,一步步走向极端。身体残缺并不代表心灵的残缺。残缺的人生,残废的心灵,是人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
696。语言的力量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可怜巴巴地跪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行乞。他脏兮兮的脖颈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一天,一位诗人走近老人身旁,他便伸手向诗人乞讨。诗人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无奈地说:“我也很穷,但我可以给你点别的东西。”说完,他从兜里掏出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返身告别了老人。
从那以后,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他对此却大惑不解。不久,诗人与老人邂逅。老人问诗人:“你那天在我的木牌上写了些什么呀?”诗人笑了笑,捧着老人脖颈上的木牌念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诗人一抬头,看见老人的眼眶里饱含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聪明的人用甜美的语言让事实增值,愚蠢的人用糟糕的语言让事实贬值,大多数的人呢——只用语言简单地说出了事实。与人相处时,道理亦然。
697。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海南有个岛上的人喜欢吃蛇,并常把它作为贵重的礼物送给别人。
有一次,这个岛上的一个人到北方旅游,他把腊蛇作为行程中的干粮。等到了齐国,那里的人很热情地招待他。他觉得很过意不去,便用自己所带的一条长腊蛇作为礼物来酬谢主人,吓得主人直吐舌头,转身就跑。海南人不知这是为什么,还以为自己所送的礼物不够贵重,于是他转过身去,叫自己的仆人挑了一条更大点的腊蛇送给主人做礼物。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不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对待别人,而是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对待他。区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想要的效果。
698。好钢用在刀刃上
有一个学生问墨子:
“说话说得多是件好事吗?”
墨子回答说:
“青蛙一天到晚总是叫个不停,就是叫得口干舌燥,人们也不去理会它,好像人们没听见似的。而公鸡在清晨的一声啼鸣,天下都为之而动。说话说得多了又有什么好处呢?话不在多,关键是要说得合乎时宜啊!”
合乎时宜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真正发挥言语的作用。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话说在关键的地方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99。你无法改变对方
一只盲目的龟住在一个井中。另一只龟本是生长在大海里的,因到陆地旅行,偶然的失足跌落到这个井中来。盲龟问他的新朋友从哪里来。
海龟说:“从大海里来。”
盲龟一听见他的新朋友说起海,因为他是一生住于井中的,毫不知道什么是海,便在井中走了一小圈问道:“海有这样大吗?”
海龟答道:“还要大。”
于是,盲龟环游了全井的三分之二问道:“海是否是这么大?”
海龟答道:“还要大得多呢!”
盲龟于是问道:“那么,海是整个井大吗?”
海龟答道:“更要大。”
于是,盲龟问道:“如果这话是真的,那么,海究竟有多大呢?”
海龟答道:“你一生除了你的井之外,没有看见过别的水,你的知识范围是很小的。至于说到海呢,即使你耗费了许多年的光阴,你还不能游测它的一半,更不用说达到它的边界了。所以它是绝对不能与你的这个井相提并论的。”
盲龟怫然地说道:“比这个井更大的水是绝不能有的。你不过是用夸大的话来赞饰你自己的本乡而已!”
你无法改变对方,你只有去影响对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固守着一扇别人无法开启的门,不论别人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都不会轻易打开。
700。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701。将真话说到底
在一片沼泽地里栖居着一群大雁。每当夜晚睡觉时,都要派一个大雁放哨,以防猎人偷袭它们。有一个猎人就在沼泽边上点燃火把,等放哨的大雁看到火光而发出鸣叫时,猎人就立刻将火把投入到水中。每当猎人点燃火把时,放哨的大雁就会鸣叫以唤醒同伴,火把就被猎人投入水中熄灭,这样反复几次,被惊醒的大雁们以为是受了放哨大雁的欺骗,于是就群起而攻之。到后来,等猎人再点燃火把时,放哨的大雁就不敢再鸣叫示警了。这给了猎人一个绝好的机会,趁着大雁熟睡之际就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全部抓住了。
将真话说到底。不能因为暂时的外界的否定就放弃说真话,这种放弃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702。不与人分享的恶果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什么东西的乌鸦。许多追踪这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都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不是吗?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呀!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了。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以前它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精疲力竭——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东西。
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东西,立刻展翅飞去。这当然是另一只乌鸦——头一只被追赶得精疲力竭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落在大家后面了。
结果是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弄得精疲力竭,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东西,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在今天这个信息更新快速的时代,谁分享得最多,谁获得的才会越多。不会与人分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
703。把自己观点强加于人是错误的
一天,一只聪明的狗在路上遇到一群猫。
走近猫群时,它见猫们个个全神贯注,毫不留心它的到来,于是停下脚步。
这时候,猫群里站起一只神色庄重的大猫,对着伙伴们说:“弟兄们,祈祷吧!只要你们再三祈祷,上天无疑会降下老鼠。”
狗听到这儿不禁暗笑,它一边走开一边自语:“这群蠢笨的瞎猫!经文上写着的,我和我的列祖们知道的,明明是——上天应了真诚的祈求降下骨头,而不是老鼠!”
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错误,只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任何想把自己观点强加于人的做法都将是错误的。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69章 先有思路后有出路(1)
——解除束缚,警惕陷入惯性思维的怪圈
开篇引言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变化地去看事物。抱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情况,必然是行不通的。事情发生了总会有解决的方法的——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通常就会使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们通常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在同一面墙上撞来撞去,直到撞得头破血流。从相反的角度去观照你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70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不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把焦点放在寻求解决办法上,而不是放在让你害怕的方向上。
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种方法的人也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第四五个,甚至更多的方法。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已。
没有办法,也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而已。其实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止一个。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705。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文盲和儿童是不行的。
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答曰:念“涞”。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式的作用了。
三点水加一个“来”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式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式”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式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式的知识结构。
这是“惯性”造成的定式,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706。北大教授讲过的一个笑话
北京大学的冯友兰教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位哲学家饿了,就让他的学生到街上去买一块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圆面包和长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长又不圆的)‘面包’。”
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黑面圆面包和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是黑面也不是白面的)‘圆面包’。”
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白面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还是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冷的白面圆面包和热的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冷又不热的)‘白面圆面包’。”
于是……结果不用多说,那个学生永远不可能买来面包,而那位哲学家只能等着饿死了。
人若是钻入教条的框框中,就等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将会寸步难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707。跳出“非此即彼”的怪圈
公司招聘职员,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发现有三个人正苦苦地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第一个是看上去濒临死亡的老妇,第二个是曾经挽救过你生命的医生,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汽车只能容得下一位乘客,你选择谁?
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的理由:选择老妇,是因为地很快就会死去,我们应该挽救她的生命;选择医生,是因为他曾经救过你的命,现在是你报答他的最好机会;选择梦中情人,是因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永远找不回她(他)了。
在200个候选人中,最后获聘的一位答案是什么呢?“我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他赶紧把老妇送往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着我心爱的人一起等候公交车的到来。”
我们常常会被“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所限,自己“从车上下来”,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708。从篱笆上的木牌谈起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管家曾让人在林园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林园依然不断遭践踏、破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