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

第2章

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第2章

小说: 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新建高校从整体上讲,它无法跟他人相比较。我们每一个新建院校好像在突出自己的发展优势的时候,都比较强调特色办学,全方位的我不跟你比,我跟你比一枝独秀的东西,作为办学来讲,就是特色化的东西。那么在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当中,或者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新建院校一般是(20世纪)90年代末 80年代初,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特色特在哪里?高等教育这个领域里面,不能随便树特色。特色也不是一拍拍脑袋,校长教授们就定下来了。那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的特色,我想国际化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东西,因为当时的很多老校,或者很多大校,它在体制上还转不过那个弯,观念上恐怕它还有点比较自重吧。就好像改革开放总是在一些小的局部,首先寻找它的突破口。所以新建院校,一般来讲,都把国际化作为自己办学的一个特色,作为它战略的一个目标,来规划,来实施。

    我们广州大学就是如此,不然你说你有什么特色呢?你的特色,你的任何一个特色,或者说你自己认为的特色,苦心经营的特色,你拿到清华大学,你拿到北京大学,都是步人后尘的东西。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但是在一段时间里面,国际化的大学,大量地引入国际资金,国际因素,培养复合型的适应国际需要的有全球眼光,全球意识的人才,这一段时间可以作为我们的特色。如果做得好,这个特色还将继续下去,我就补充这么一点。

    就是走国际化的路子,不仅仅新建的院校一定要走这个路子,就是资深的,还有一些名牌大学它们也同样走国际化的路子。主要刚才王教授说的,这是作为高等教育与身俱来本质的一种要求,各类高等教育都应该走这个道路,特别是今天这个形势,经济全球化,它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要求,必须适应这个形势的要求,走国际化的道路。至于说,你能不能把国际化作为一个特色,你的程度如何,这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可能这方面是一个特色,像你们广州大学,有的可能不是以国际化为特色的,不以这个为特色,同样要适应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样要走这条道路。

    无论是资深大学,还是新建的高校都要走国际化的这条路子,这是大学本质决定的。那么和它们相比我们新建高校走国际化的路子有什么不同?或者说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我们这个国际化的理解和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要从学校的本身办学的方向出发,你像我们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主要是为北京市培养优秀的人才。那么我们在走国际化道路过程中,就注意,我们的办学定位,那么我们培养的不是外资的,或者是出国留学的,而是为北京市服务的应用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对外交往合作过程中,就注意向这个方向发展,那么利用国外的资源,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办学的实力,和办学的特色,这个呢就是说,新建的院校和资深的一些老大学,它寻找的国际合作交流的伙伴不同,类型不同,因为这个世界高校也是各种类型层次都有。举一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是跨国婚姻,那么资深的大学它要找它相当的伙伴,我们新建的学校呢,我们要找我们相当的这么一个合作伙伴,是同样和我们同样类型的,这种为地方服务的应用性院校,所以我们同样可以建立一些合作的关系。

    刚才几位嘉宾谈了国际化的概念,包括我们高校新建高校实现国际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况。王教授说学生要有国际的意识,老师要有国际的视野,那么应该在心中有国际性。听了这个我们似乎 好像能摸着点头绪了,但是这听上去还是比较怎么说呢,泛泛一点,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就是说我们如何实现它国际化?可能还是需要一步一步这样扎实地做。那么我们怎么扎实地做?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就是新建高校我们要实现国际化,如何实现国际化?

    一个新办学校,它选择它的发展目标,我觉得它要结合它学校的实际,发挥它的优势。我们汕头大学,1981年成立,在办学的初期,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上面就要向国际上面比较好的学校来看齐。所以这样的话呢,学校选择这个作为一个发展目标,从现在来看,应该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走这条路,这个是不可逆转的,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一个呢,我们就是交流老师,送到国外去学习,进修,有些甚至于学位。我们很多老师,我们学校在国外留学的老师的比例博士教授的比例应该还算高的,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学生,还有一个我们现在除了引进老师,我们还有一个,我们还引进一些高校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我想这点在国内高校来说,也是可能我们是走在前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随着这个国际交往的增多,我们现在的老师到国外学习以后,可能对于国外情况比较了解,但是如何使得我们在管理层里面,强调这种国际化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按照国际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来进行办学。所以我们今年,就从美国伯克利大学聘请了一个校长助理,到我们学校任副校长,这个校长助理,她原来是在美国留学,并且已经取得美国国籍,在伯克利大学呆了很长时间,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了。所以我们通过聘用这个女士到我们学校来担任副校长,这个聘任不是普通,好像聘任临时来的,我们是把她聘到学校,合同聘任,是长期呆在学校,并且是分管我们学校的对外交流跟英语提升计划,参与学校的决策,参与学校的办公会议。那么通过她到学校以后,我觉得带来一些新的气象,在教学管理,一些办学理念,都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汕头大学这样做法没有极强的代表性,但是实际上呢,我想这是在我们所有在大学工作的人,或者学习的人,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经常一想到国际化,就想到国际化当中的一些显性的特征。所谓显性的特征,比如说我这所大学吸引了多少留学生,我这所大学从国外吸引回来多少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我有多少交流项目,我吸引了多少外资,我派出了多少学生出去学习。这些无疑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国际化的重要的方面。但是我觉得可能还不是全部,刚才谢书记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他就讲了,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用一些先进的制度,来管理好大学。那么我想,我们改革开放已经20年了,从走出去请进来,这样的一种交流,无疑会带来一种制度上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变化。那么,对于在座的三位校长书记来讲,他们所处的优势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特殊的条件,在这种显性的交流方面,一定是做得非常优秀的,甚至比一些传统大学还做得好。因为一些传统的大学并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资源和条件。

    但是,其他新建大学,特别在内地的新建大学未必有这样的条件。可是我觉得也仍然能够国际化,也仍然能从国际化当中来寻找自己发展的出路,比如说,在学生培养方面,我刚才讲,学分制的引入,传统大学在中国我们已经搞了十几年了学分制,还在研究什么叫学分制,什么叫完全的学分制。在很多大学仍然只不过是把课程换算了一下,没有挖掘学分制的一种内涵。那么学分制的内涵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以市场的需要,来推动教学的改革,这是一种内涵。当年美国开始搞学分制的时候,正是它整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仍然是传授已经死亡的语言,古典的知识,那么就用了选修课来打开大学的大门,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到大学,然后才有了学分制,这样才能够计量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学习了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只是把课程换算了一下,好像是学习了国外的办学的先进经验,实际上,没有学到根本上,没有学到理念上,那么我们新办大学没有传统大学这样的一种沉重的包袱,它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这种最先进的理念,以一种学生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对自己的导向,为自己的指导来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建立自己的课程结构,那么我想这是一方面。

    另外我刚才要讲学生要有国际理解的能力,要有国际意识,这怎么来的,一方面来自他们原来在社会上所带来的这些知识,比如大连本身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城市。另一方面大学里要促进他们这方面的发展,你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国际性的课程内容。那么当你课程发生这样的变化的时候,当你我们的学生在一门语言能够充分掌握的时候,对于其他的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把握的时候,这时候反过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民族,看看我们自己的文化,可能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变化,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我们在谈这些显性特征的时候,恐怕要认真研究研究人家办学的理念是什么,我们这些新建院校在制定自己制度的时候,需要哪些制度性的创新,这样可能是一个比较全面的 比较国际化的视角。

    您觉得透过显性的交流,这个表层低下更主要的是理念,更主要是我们治学办学的一个理念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国际化的道路,开始的阶段,初期的阶段可能主要是显性方面比较多,就是反映在人员交流,还有各种合作的项目。这个也是必要的,这个对你引进或者融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经验等等,还是有好处的,有交流才会有一些收获体会。所以显性来说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恐怕更深层次的是隐性的,就是要把国外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办学理念,一些机制,一些经验我们怎么能吸收进来,这个对新建院校来说,我想这个意义尤其重要。因为新建院校毕竟它办学历史短,基础比较弱,那么它在开展国际交流人员交流,项目交流方面,它受条件的限制。但是我要走国际化道路,我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它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这方面比如说,它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它们市场的观念非常强,办学呢要面向市场,要考虑教育的投入产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它非常注意应用性,和经济方面紧密结合。在教学管理方面,就刚才王先生谈的学分制的管理,这些方面即使我们不进行人员和项目方面的合作交流,同样可以来进行学习借鉴来推进我们国际化的道路。

    新建高校它这个国际化的道路,可能每一个院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它的资金,它的本来的师资,它本身各方面的资源,那么就决定了它可能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它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可能更好。每个学校都也各自的特色,大家在这条道路上,还没有一个应该说非常有经验,而且非常有规可循这样一个范本,那么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很多困难,有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那么今天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可能也有利于我们更多的新建高校在这条道路上少走弯路。

    这个国际合作,因为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没有范本,是摸着石头过河吧。那么谁先去尝试,谁就要冒失败的风险,那么一开始我们这样做呢,是应该说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自觉的。因为广州大学有一些学院的建立,它本身就是利用国际资金建立的,你用了人家的钱,你就要听人家的话,它就带有一种被动地按照这个路子在走。但是二十多年下来,我觉得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校风,我们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就是在这各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性,这个自觉性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成功的经验,国际化办学的成果鼓舞了我,让我们把这个信心定下来,把这个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它作为办学的一个理念;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你刚才说的情况,我们失败了,我们不成功了,我们碰钉子了,碰了钉子,我们不是把它忘记就完了,在碰钉子,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我们反思它 反省它,从当中总结出来一些教训。

    你现在回想一下,你们最大的失败您现在有没有印象?

    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对国际教育市场的不摸底。就是刚开始,因为国际教育市场虽然是个轰轰烈烈的大市场,但是它既然叫市场,它就必然有经济市场,所固有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者有陷阱,繁荣掩盖下来一些虚幻的东西。你比如说我们刚开始跟有些国家的教育集团,财团包括跟教育单位的合作,一开始是轰轰烈烈,大家的合作基础合作的规划也是非常宏伟的。但是,可能双方在满足这个合作的条件是不具备的,或者说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个国际合作没有诚信的基础,所以它走不多远就会失败。你比如说我们有些项目,外方要投资,外方要进设备,但是中国的市场它一调查一摸底,发现不行,它就撒手不管理了,可是你这个学校广告出去了,或者说声誉出去了,学生也招进来了,你只能是硬着头皮把它办下去,有些项目特别是短期培训的项目,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只能是用中方,或者由我们自己来把苦果全部咽下去,因为你毕竟要对学生负责。所以我们通过这种类型的合作失败的例子,就感觉到,诚信是国际合作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诚信,这个合作是不能持久的。

    第二个教训,我觉得第二个教训也是我们在办项目的过程当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是国际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技术发展很快,那么我们在合作这个过程当中,刚开始,凡是遇到外方对教学设备,实验条件,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支持捐赠,或者说参与,或者办学,就带有盲目乐观。实际上我们有几个项目,我们发现,它实际上是把淘汰的东西,进行一种光荣的转移,它转移给我们,到时候我们拿过来以后,海关各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根本没有用,我们曾经跟有一个欧洲国家合作了一个项目,它的设备从国外引进来,十年以后没有办法开封。为什么?根本没有用,所以在国际合作当中,还有这个东西,就是合作一定要选准国际技术前沿的东西,一定不要去被动地去接受那种他们已经淘汰的而且把它作为一个废物,无法安置的一些东西,我们把它当宝贝弄过来,这个是我们应该说是第二个方面的教训。

    我在想,我们中国人有时候思维可能有一种定式性的问题,就是总是想把某一种个别性的经验,上升一种规律性的经验,然后放之四海,指导其他的院校,或者指导其他方面的工作。那么我觉得呢,我们可以这样做,可以这样研究,但是同时我觉得也应当从另一个角度,每一所大学它都要有它自己的特色,那么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也要有它自己的特色,不一定都是这样同样的道路。因为这三所大学都是有它地缘的优势,有它利用外资的这种优势,而其他大学未必会有。

    同时另一方面我认为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你不管你自己的大学在什么地方,你建立了没建立,你培植了没培植,有利于国际化的一种支持的环境,支持的制度?所以有些大学,可能要先从这方面做起。那么我觉得,我们这种国际化,这种民族的碰撞没有什么可怕,不会由于国际化而丢失了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