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为乐趣而读书_林丹环 >

第7章

为乐趣而读书_林丹环-第7章

小说: 为乐趣而读书_林丹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识别新书之中哪些是真正的好书,它们究竟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哪些书纯属粗制滥造,一两年之内便会湮没无闻,那是特别困难的。我们目睹许多书问世,并常常听人说,现在人人都能写作。这也许是真的,我们不怀疑,在这烟波浩渺的书海里,尽管良莠不齐,雅俗不分,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要遇上某个有识之士加以发掘,其光彩便会一代代地辉耀下去。我们应当把这些当做乐事:面对五花八门的书籍,与我们所处朝代的思想和憧憬相抵触,肯定有益的书籍,否定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意识到,必须厚待那些努力发掘书中的思想的人。

  我们绝不想贸然提出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的理论,也许除了自然的感受外,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得更多。我们更长时间接触它的经验只是教导我们:我们获得的一切乐趣中,从伟大艺术家那儿得到的无可辩驳地属于上乘,此外便别无所知了。尽管提不出理论,我们会在那些杰作里发现一二种特征,而这是我们难以期望从同时代的著作中见到的。每一个时代都会熔炼出自己的精品,但这一点是确实可信的:你尽可以随时研读它们,却不见它们的精华和糟粕之所在;它们有一种天衣无缝的完整性,没有任何蒙胧的烟雾会使我们产生这样那样的歧义。然而,当我们竭尽才智对付它们,像在生活经历中遇到严峻的时刻那样,我们会得到神圣的赐予,将它带回生活中去,便会更加敏锐地感受到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

  作者简介

  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小说家和评论家。1917年与丈夫创建霍迦斯出版社。她的优秀小说《黛洛维夫人》和《灯塔行》,试图表达个人经历中的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以及角色所意识到的历史性时间这些不同的时间概念。《欧兰朵》是一部历史幻想作品,描写一位主角从伊丽莎白到现代的经历体验。她的优秀评论收入《普通读者》,其他小说包括《雅各的房间》、《年月》和《幕与幕之间》等。1941年,因精神病复发投河自尽。

  心香一瓣

  古人曾对人生不同的读书阶段进行了这样的归纳:“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在读书时思考的深度就不一样,获得的阅读体验也不一样。

  伍尔芙在文中也指出,读书的黄金季节在18岁至24岁之间,这期间读书的数量之多、记忆之深刻以及用心程度,都是人生其他阶段难以望其项背的。

  但是,不论哪个阶段,读书时都应该善于辨别良莠,学会有所选择地读书,多读有益的书籍,努力发掘书中的思想。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应该是我们最终从书中获得的挖掘出来的金矿。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17章 读书之乐


  '法'阿兰罗竞译

  什么叫读书?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

  读书与做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时候我们感觉做梦是愉快的,于是乎就不读书。而当做梦的可能性被某种原因破坏时,读书便成了补救的良药。当年,我的父亲由于债务累累,心中烦闷,于是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以寻求解脱,嗜书如命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他的行为使我收到了感染。这感染如今看来使得我比那些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的多。对我来说,如果我有意思学些什么,那一定是什么也学不进去的。即使是数学题,也只有像读小说一样漫不经心地理会它的时候,才能悟出其中的名堂。总之,读是最重要的。不过像这样懒洋洋地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手头也得有书才行。我所谓手头有书是说那书的位置一定要尽在咫尺,如果隔了两米远,我也就不会想起去读它了。所以也难怪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它毕竟不属于我呀!我于是拼命通读手头的书,而且做了不少笔记,尽管事后从不去翻检。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我对孔德的了解也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很久以前我就将他的十卷代表作买来放在案头了,我读孔德似乎和读巴尔扎克一样,从不去追究书中的道理。不过,我更喜欢巴尔扎克。而且也只满足于作巴尔扎克不倦的读者而已。

  什么叫读书?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前一页的时候总要附带地偷眼看一看下一页讲的是什么,甚至也随便浏览一下后边的情节,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断言——不过也许为时过早——读者的想象力恰是笼中之鸟,永远无法摆脱书中字词以及作品原义的束缚。当然,熟练的读者用不着咬文嚼字,不过我还做不到这一步,我虽然不至于嚼字,句子总还须咂一咂的。我读书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唯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有趣的是,我仅以这种方式去读体面的出版物,也就是书籍。至于日记之类,我以为价值不大,不必认真去读。手稿就不必说,它总使人觉得不可靠,因为它只不过是书的雏形而已,可以随意增删改动。一本书的分量就不同了,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更不允许你去怀疑。

  甚至可以说,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你的想象力。真的,读他的书谁也不用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只有规规矩矩,按他的路子走…这便是优秀叙述体小说的风格,作者预设圈套让读者去钻。巴尔扎克历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反复阅读比只读一遍收效更大的原因。由于我对自己的经验十分自信,所以很想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引起读者的猜疑,好奇和惊叹,这就是巴尔扎克小说的效果吗?一点儿不假。甚至当你读上几遍之后,这种效果毫无衰减。

  比如说,我知道乡村医生必死无疑,然而也正因为我料到结局,乡村医生的死才如迅雷一般使我感到震惊。这效果就在昨天我还体验过一次。戏迷们往往也有同感吧。我还注意到,一首好诗的艺术魅力是永存的,不会是你熟而生厌,只有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可以这样说,一切时间艺术的魅力正是来源于读者的预知。当我们读一本小说时,总觉得后头的情节最牵扯我们的兴趣;不过,我们也懂得如何克制自己,大概具体的方式就是聚精会神于眼下正在进行的情节吧。而且像这样吊一吊胃口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孩子们做游戏时不是经常藏起来,然后吓唬对方,而对方也会真的感到害怕吗?读小说也是如此。前不久我又重读了驴皮记的前几页,真够烦琐的!我心里虽这么想,却依然悉心的琢磨着拉斐尔的幻梦和那位老商贩的大段独白,甚至不放过任何细节。而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口里虽说是我知道,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所以才那样风风火火的读。我之所以能够不紧不慢悠着性子,正是因为我了解这本书,而且我对它的了解不是零散的,只言片语的,而是全面的。我不想一下子就读到书中那不可挽回的结局,总希望这结局能够在我的第一期望得到满足之后再开始,因为到那时将会觉得总算完成了什么。不过还是由着作者的构想,让这结局在老商贩的叹息中、在他利欲沉湎于新的梦幻的时候再开场为好。同样,无论是幸运还是灾难像大家常说的那样——也应伴随着拉斐尔的沉浮而渐次呈现在我们为了耽于幻想而不愿过早获得,这正是读者的心理,它促使我们随着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我用了尽情两个字则我们的兴致未必能随心所欲的膨胀,我们是无权随意增补幻想的,作品的内容是和谐严谨的,词句是有限的,凭空幻想纯属徒劳无益。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命运的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要知道一场音乐会的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但作为读者却有这个自由。只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拟测未来的情节,而中断小说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就有这种的感觉,每当我重新回到作品中来的时候总是要略微复习一遍前面的内容,仿佛想要再度积蓄起自己的兴致。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失掉了前面的内容,的确,优秀的小说是不容许随意抽取片段的,不管手段多么巧妙,即使是配以分析也总不能被人接受。不是吗,优秀小说本身就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或综述。相反,劣等小说却恰恰像阉割似的,只剩下事件和线索的罗列,一切似乎是为了向读者解释,唯恐读者理解不了下文。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追求,要想追索,光凭精神准备是不够的。我发现侦探小说的情况总是得飞快,然而这类小说的迷人之处并不单单在于它的神秘性。我的理解是倘若写的好,人们同样愿意反复阅读。

  一桩无头公案就是这样的书。似乎可以这么说,小说遵循的原则就是时间原则。要知道当发生的事不会顷刻间就发生。您的第一欲望是平庸,那位老商人道,我可以使他变成现实;不过,我还是先省了这道麻烦,以便为您以后的事操心吧。这位老商贩俨然像一尊隔岸观火的神,任事态平淡无奇地发展,就像拉斐尔每次遇到他的三个朋友必然同去吃宵夜一样毫无例外,毫无变化。不过,这些琐事看似平淡,却正代表了生活中严肃的一面。巴尔扎克的思想永远是那样正确,实在令人为之折服。这也正是他的天才在创作中的体现,他善于将平凡的生活真实地反应出来。驴皮记所反应的同样是真实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它与幽谷百合和欧也妮·葛朗台没有什么两样,尽管当我们叙述书中大意时免不了会引人发笑,因为谁也不会相信世上还会发生如此荒诞的奇遇,而且每个人的故事都如此离奇。

  作者简介

  阿兰(1868—1951),法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他有一句名言:“一个聪明人,如果他是忧郁的,总会找出使自己忧郁的理由;如果他是快乐的,会找出使自己足够快乐的原因,往往是同一个原因既能使人忧郁,又能使人快乐,只要你会比较,就会从中找到快乐。

  心香一瓣

  读散文、诗歌,可以让心灵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浪漫与惬意;读小说,可以让心灵随着情节的起伏去猜测、见证人物命运的沉浮;读历史,可以让心灵穿越时空隧道,感受沧桑岁月和风云变幻;读天文、地理、科学,可以知晓宇宙奥秘、领略世间传奇……这便是读书的乐趣。

  同作者一起笑,一起哭,任由自己思想的骏马驰骋、情感的波涛翻卷,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只能从读书中获得。

  书中的文字,不会像影视剧一样限制你想象的空间,你可以撷取自己感兴趣的几朵花瓣仔细品赏,构建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意境。俯仰天地、洞悉世事,尽在遨游书海的过程中。
wwW.xiaOshuo txttxt=小_说'_天。堂



第18章 诗与政治


  '意大利'夸齐莫多毛信德等译

  诗,即使是抒情诗,也始终在“发言”。听众可能是诗人自己,或是玄思的内在,或一个人,或上千人;另一方面,自我陶醉的感情,像是一个圆圈向内转回到本身;并利用头韵和呼应的音韵,回响着历史上被遗忘的中世纪的其他人的神话。

  获之不易的诺贝尔奖,会引起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党派里的每一个人的兴奋——显示出它的普遍性,而且无论是作家、诗人或哲学家都有机会成为候选人。然而,文化始终摆脱不了野蛮的反复威胁,因为野蛮全副武装。并由此引起意识形态的混乱在我周围。在这里,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欧的文明在其艰难的历史进程中,与争取人类自由权利的人并肩作战。该文明已产生了人道主义王国和王后,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在这些诗人中,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当代的,在今天的意大利都是家喻户晓,即使这种认识只涉及那不安的气质和坚韧精神的负面。有维金族寓言式的回忆所启发的讽刺鬼神,这些难念而富有音乐性的名字深受人们敬仰。他们对我们说的话,比颓废中已经埋葬了的文艺复兴辞藻灰尘的其他文明的诗人,更强而有力。

  当我肯定瑞典及其人民透过他们的选择,一贯激励并影响了世界文化,我的意思不是在颂扬和巧饰地庆祝自己,而是要批评欧洲的心智状态。我说的是任何作家将协助改变世界,似乎有些一相情愿,或者只是相对的真理,但为了辨明骚乱和顺从,只要想象诗人在他们自己的社会和其他地方所激起的反应便可知道。

  众所周知,诗人是在孤独中展现自己,向四面八方扩展的;由独白传达给社会,而不是社会的或政治的手段。诗,即使是抒情诗,也始终在“发言”。听众可能是诗人自己,或是玄思的内在,或一个人,或上千人;另一方面,自我陶醉的感情,像是一个圆圈向内转回到本身;并利用头韵和呼应的音韵,回响着历史上被遗忘的中世纪的其他人的神话。

  今天,我们可以在地球上以绝对的意识来谈论新人道主义——并非人人平等的新人道主义。如果诗人自己发现立足于由他的精神和才智所构成、临时的物质结构中心时,难道他人是危险的人物吗?问题不在修辞上,而是真理的一种省略,今天的世界似乎和反诗派联盟,对世界而言,诗人之真正存在,是有待克服的障碍的,而且是必须消除的障碍。但从另一点看,诗的力量是在有组织的社会中得到勃发。要是文学游戏会使人感性的逃避,那么人道主义所启发的诗的活力便会荡然不存。

  我常想到要为北方人,以及黑暗大陆或东方人写一首诗,因为诗的普及性可以说是决定其形式和风格的(既诗的语言的集中性),但普及性也表示一个人为同时代的其他人所做的贡献。这一特征不是基于抽象的概念和损人的道德——设计道德时更糟,而在于直接的具体形象和独特的精神状态。

  我对美的观点,不仅以和谐为美,而且以不和谐为美,甚至不和谐才能达成诗的美的标准。不管你对绘画,雕塑,音乐美感,道德和批评等问题的看法是否相同,不管喜不喜欢,都是一样的。希腊美早已被当代人所损害,当代人之破坏形式,只是为了寻求新的形式,来作为他的生命的“准则”———即透视自然的真正工作。我谈到的诗人,他们的简朴和不完美的天性,都是从人的语言逐渐建立起本身的真实存在。但这种语言是由真挚合理的语法构成的,并非虚构。生命的每一项体验,无论是亲身的还是感觉的,起初都是有关无法意料的道德转变。本身逐渐显示出精神的不平衡,害怕在历史的重压下业已崩溃的精神状态会延续下去。对于文学家和一时的评论家而言,湿热始终保存着不确定的记录,始终玩弄现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