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

第3章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3章

小说: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占了伊朗石油储量的90%。战争期间,双方都竭力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轰炸产油基地。两个产油大国间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和供应紧张,欧佩克油价一度涨至34美元一桶,最高达到43美元一桶,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8月2日,10万伊拉克大军入侵科威特,美国对伊拉克实施石油禁运。由于世界石油市场因科威特石油停产及伊拉克石油无法输出而每日减少400万桶的供应量,对国际油市影响颇大,造成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22%。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英国及法国为主体的国际联军发动“沙漠风暴”行动,打败了伊拉克,将伊拉克部队赶出科威特。但伊拉克撤退时,报复性地破坏油井,造成每天有约600万桶的石油被燃烧掉,不但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更对环境带来相当大的破坏。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一度达到34美元一桶。    
    高油价带来的高收益也造成了产量的递增,同时,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石油需求减少。1997年,欧佩克国家在雅加达召开的会议上,沙特阿拉伯极力要求增加产量,结果造成石油价格暴跌。到1999年每桶价格只有10美元,欧佩克国家遭受巨大损失。石油的超低价位致使欧佩克国家痛下决心降低产量,力图将油价恢复至合理的水平。    
    第四次石油危机。这是世界经济复苏和海湾地区军事动荡的结果。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欧佩克经历三次减产,使得油价一路上扬,1999年底已达25美元一桶,2000年最高时达到37美元一桶,从而引起全球性恐慌。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亚洲经济开始复苏,带来了对能源的强烈需求。    
    此后,2002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加强了反恐的力量,并把支持恐怖主义的罪名强加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头上。国际油价涨涨落落,一直居于高位。2003年2月,第二次美伊战争爆发,萨达姆被赶下台。2004年,由于受伊拉克和尼日利亚等国家局势动荡的影响,国际油价又一路攀升,一度超过了50美元大关,创下油价最高记录。    
    过高和过低的石油价格,犹如双刃剑,对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1998年,石油价格一落千丈,一度跌破10美元,这给石油消费者,实际上给各种能源的消费者带来了经济上的福音。西方石油消费国的石油进口费用大大减少,通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上升,世界范围的利率下降。那些已债台高筑又需进口石油的欠发达国家对这种发展状况也很欢迎。在所有的国家,实业界和其他消费者因油价低廉而可以使用更多的石油。他们把因油价低廉而省下来的钱用来投资和兴办实业,这样,世界经济就能进一步发展,从而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带来较高的收入。


第一部分石油,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6)

    然而,低油价使石油生产国损失惨重。当年,俄罗斯因石油收入锐减而陷入了债务危机;石油富国文莱国王被迫让位。油价低廉的另一个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世界要过度依赖波斯湾地区一些国家来满足必不可少的石油需求。因为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生产成本极其低廉,吨油操作成本仅仅是其他地区的1/3甚至1/5。低油价无损于波斯湾的生产,而且他们仍能从其中获取可观的利润。但是,低油价却打击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石油生产。许多西方石油公司对油价下跌做出的反应是,大幅度紧缩开支,裁减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作人员,削减勘探和开发新储量的费用。    
    1986年同样是油价暴跌的一年,西方大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开发投资比1985年减少约30%,其中美国减少了近40%。1986年底,全世界在用钻机数目约为2200台,比1985年底的3500台下降了37%左右。美国在用钻机数量下降幅度最大,1987年降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水平。此外,其他许多服务机构,其中包括钻机制造公司、各种油田服务公司,以及设在产油区的许多银行、工业部门和社会保障服务行业,都面临着财务拮据的困难局面。墨西哥、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其他一些产油国的债务困扰比以往显得更加沉重。    
    虽然低油价有利于消费者,对世界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但对于少数几个石油供应国的依赖日趋加深,就蕴含着一定的危险:一是倘若几个主要产油国结成的小集团得以操纵世界能源市场,这就会导致人为地抬高价格(或是使价格大起大落、动荡不定)。结果,就必须对经济进行艰难的调整,这就给所有的消费者造成困难。二是一旦发生革命、区域战争或来自外部强国的侵略都会使来自波斯湾的大量石油供应发生中断,从而使本国经济遭受严重损害。    
    同样,油价暴涨也是产油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油价暴涨时,世界石油工业复苏,而欧佩克有生产“瓶颈”,产量不能增加,与此同时,其他产油国产量大幅度增加,欧佩克组织的市场占有率大受影响。同时,国际石油的消费量减少,石油替代品的研究可以获得较大支持,这些都会削弱欧佩克的影响力。另外,油价过高,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而世界经济的停滞,会带来对石油需求的进一步减少。产油国的石油卖不出去,反过来可能导致低价倾销,损害产油国的利益。    
    石油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因为暴涨和暴跌都会直接影响到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利益。为了保证价格的稳定,能源领域的全球化程度已大大加深。能源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相互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一方面,全球化将各国经济捆绑在一起,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利益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双方互相融合,避免冲突。主要出口国除了通过国有化,由国家实行不同程度的控股等途径来维护自身利益以及与其他能源出口国继续捍卫欧佩克组织自身的全球利益外,还要与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加强策略上的协调,甚至建立正式同盟。而发达国家则主要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来取得对资源国资源的不同形式的占有,而且常常采用经济、政治乃至军事等手段来确保能源来源的畅通。欧佩克国家企图控制石油供应和油价的努力与主要石油消费国要求确保石油以平稳的价格无障碍地流入国际市场之间的矛盾在融合中逐步消解。正是因此,石油武器越来越灭失了自己的威力。2002年4月8日,萨达姆为了支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抗议以色列军队侵入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带头实施30天石油出口禁令。面对伊拉克提出的石油禁运提案,沙特阿拉伯王储说:“举起石油武器的人伤害的只有自己。”其他阿拉伯国家无一响应。    
    石油计量中吨与桶的换算关系    
    在石油的计量中,吨和桶是两个重要的计量单位,但这两个单位分属不同的计量标准。桶属于体积单位,而吨则属于重量单位。    
    在美国,早期的石油运输主要是靠马车、火车,即使目前主要靠输油管道输送,用体积作单位来计量运量还是较为方便。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大部分的石油都是用船运送的,用重量(排水量)计算较为方便。久而久之,形成美国习惯和欧洲习惯,因此,在美国的石油交易中绝大多数是用桶来计算,在欧洲则多半是论吨的。在我国内地和台湾,石油生产主要也是论吨计量。    
    1立方米约为6。29桶。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引入密度及温度函数。我国规定,计量标准温度为20℃,国际上桶的计量标准温度为60(15。56℃)。世界各地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应的桶和吨的系数也是不一样的。大庆原油密度为0。8602,胜利101油库原油密度为0。9082,则大庆原油换算系数为1吨=7。31桶,胜利原油换算系数为1吨=6。93桶。全球石油平均为1桶(bbl)=0。14吨(t),1吨(t)=7。3桶(bbl),1桶/日(bpd)=50吨/年(t/a)。美元是国际石油贸易的惟一货币。大庆原油卖到30美元/桶,则相当于1820元/吨(按汇率1美元=8。3元人民币计算)。


第一部分自然环境的超级杀手(1)

    【石油故事】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在海湾战争后期,放火点燃了1100多口科威特油井,造成了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对经济和环境的蓄意性破坏。国际社会花了两三年时间才将油井大火扑灭。据专家估计,燃烧的油井向大气层释放出5000多吨油烟、100万吨至200万吨二氧化碳、9000吨二氧化硫以及未定量的有毒化学物质。土耳其境内出现了黑雨,喜马拉雅山麓降下黑雪。萨达姆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还蓄意开放输油管道,将400万桶至1100万桶石油泄入波斯湾,造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中泄油事件,导致出现长40公里、宽12公里的浮油面。油污污染了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1300多公里的海岸线,造成1。5万只至3万只海鸟死亡。海湾地区生态至今没有完全恢复。    
    石油是财富的源泉。但是,石油也是自然环境的超级杀手。    
    看似平静的液体,然其体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爆炸是石油带给人类的一大灾难。由于石油类产品的易燃特点和高爆炸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2004年1月19日,阿尔及利亚距首都阿尔及尔以东约510公里的斯基克达一大型液化天然气提炼厂发生强烈爆炸,6人死亡,70余人受伤,现场成为一片废墟。2004年4月22日,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两列装有硝酸铵和燃油的列车在龙川郡火车站相撞,导致站内电线杆倒下,电线短路产生的火花使这两列装有易燃物品的列车发生剧烈爆炸。爆炸在地上留下了两个深约8米至10米的大坑,断裂的铁轨弯弯曲曲,爆炸造成的车厢碎片到处都是。爆炸事故当场就造成154人死亡,1300多人受伤,可见威力巨大。在战争中,敌对方常常通过炸毁对方输油管道或者油轮,引起对方石油供应的中断,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世界上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一般都是由于石油污染而引起的。相对于这些事故,石油污染对海洋的破坏造成的损失更大。    
    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发生的海上石油灾难达数百起,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随着技术的进步,油轮越造越大,任何一艘油轮出事,其造成的污染严重程度也相应地比过去要大。    
    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籍巨型油轮“托利峡谷”号满载11。9万吨原油驶向英国米而福德港。在经过锡利群岛时,触礁于附近的“七礁岩”。船体断为四截,溢出的原油多达10万吨。    
    英国在生态敏感海域敷设了众多的围油栏,军舰喷洒了大量的消油剂,英国政府还派飞机对该船进行了3天轰炸,击破了各油舱甲板,并对残存的原油点火,试图烧尽残油,但是最终水下的油层仍未能烧完。漂流在海面上的原油受强风影响,不时改变漂流方向,最后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西海岸。两国政府先后向油轮船东提出了总额各为325万英镑的索赔。英国政府为了得到赔偿,还先斩后奏,在新加坡扣留了“托利峡谷”号的一艘姊妹船以作为“船质”。    
    1978年3月,在暴风雨天气中,“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正行进在英吉利海峡。3月24日,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海岸外,灾难发生了。油轮的操纵装置突然失灵。一艘拖轮驶来并拖着油轮前进,但拖缆断了。“阿摩科·卡迪兹号”向岩礁漂去,后遭到海浪一次次猛击而断裂成两半。25万吨原油从失事的油轮上喷涌入海。油随着潮汐漂移,在海滩上覆盖了一层恶臭的黑黏油。成千上万只海鸟死去,大批死鱼被冲上岸。过了好几个月,英吉利海峡的油污才被清除干净。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公司一艘油轮在驶入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港口时发生触礁,船上万吨原油泄漏。事故发生的第二天,美国海岸警卫队空运一批真空泵,试图把剩在船舱里的原油泵到另一艘油轮里去,但当时气候恶劣,风大浪急,操作收效不大。事故发生4天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把联邦政府运输部长、环境保护署署长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召进白宫,命令他们3人立即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清污。4月底,数以万计的候鸟飞回该地区觅食,为避免候鸟吞食油污,有关部门动员不少人力,用猎枪对空射击,试图驱散候鸟。射杀它们的工具竟成了救命的稻草。但海獭和水禽就没有那么幸运,连许多吞食了海獭的秃鹫也难逃死亡的命运。美国海岸警卫队为此事跟踪了3年多,提出了一套长达1616页的总结报告,而埃克森公司为此事也差点儿赔的“倾家荡产”,前后共支付罚款、清污费、救助费、赔偿费和其他费用约80亿美元。    
    2002年11月13日,装有7。7万吨燃料油的“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后船体破裂,造成西班牙西北部海域严重污染。“威望号”油船所泄漏的数万吨燃油,导致了西班牙西北海岸大片海域被污染,这个海岸对于海鸟和其他海洋生物来说,是重要的停留地和迁徙地,大量海鸟生活在海洋里而很少飞到岸边来,油污对它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第一部分自然环境的超级杀手(2)

    油轮沉没,无一例外地给所在海域无辜的海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一旦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大量的燃油泄漏在海上,一时难以挥发和溶解,再被大风吹到岸边,便可以形成半米甚至是一米厚的油膜。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影响海区的海空物质交换,从而使海洋产氧量减少。有些油膜还会在风浪的作用下与水形成油水。1升这样的水氧化要耗掉40万升水中的氧。许多海洋生物因此多被窒息而死。同时,油膜对周边海洋渔业,特别是贝类及养殖业是毁灭性的打击。燃油一旦粘附在海鸟等生物的体表、羽毛和鳃上,其保暖、游泳、潜水、飞翔等能力便会丧失,最后只能冻饿交加悲惨死去。燃油溶解后的分散状态和乳化状态所造成有毒化学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据分析,被污染海域内的鱼、虾等生物体内的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这一方面毒害海洋生物本身,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富集在人体内,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即使是最后剩下的残余物,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对海洋生物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它却破坏了海洋环境的自然景观。海上旅游业、海上矿业和海上交通业等,都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随着我国石油进出口量的增加,海洋发生的污染事故也在飞速上升。虽然我国未发生世界性的船舶泄油事故,但从1976年到2000年的25年间,我国沿海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溢油事故累计2353起,平均每三天半发生一起。北方海区和珠江口已成为溢油事故的多发地,加之其他污染因素影响,我国沿海海域已受到严重污染。比如渤海,专家预言,如不治理,它很快会变成“死海”。1998年11月14日,建设51号和津油6号在深圳海域碰撞,形成油带长达6000米;两年后的同一天,挪威籍货船宝赛斯与中国籍油轮德航298在东莞虎门大桥附近发生碰撞,溢出重油200吨,造成珠江口水域大面积污染。    
    石油开发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与前两类事故相比,石油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