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色的管理理论家彼得·德鲁克,在威尔逊的支持下,花费长时间研究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和管理时,经常使用普鲁士军队的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军队组织的典型特点是非常庞杂,但是执行速度非常快,因为所有身在军队的人都更习惯于执行“集权下的命令”,所谓军令如山倒!
为了创造简单高效的组织形式,许多公司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孜孜不倦。
20世纪80年代,联合航空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爱德华·卡尔,曾经为该公司提出了著名的“水漏理论”。他认为在大多数公司里,中间管理者除了做一些整理工作之外,如阻止一些观点向上传和阻止一些观点向下传,其他真的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他把中间管理人员比做是一块海绵,如果中间管理人员少一些,许多亲身实践者就更能够发挥作用。汤姆·彼得斯对这种“水漏理论”大加赞扬,包括福特汽车公司在内的许多大公司都曾实践过这种“削减中层管理阻力”从而让组织更简单化的理论。
在历史上,有关“到底什么才是公司最优秀的组织形式”的大辩论一直长盛不衰。20世纪早期的美国公司,沉迷于研究管理控制的最优范围问题,那时的传统管理观念认为“1个人最多能管理5人左右”。但是,日本公司却反其道而行,在日本公司的实践中“一个人可以管理数百人”,这就是日本公司所称道的“平面型组织”管理。事实上,美国公司通常拥有比日本公司更多的中间管理人员,例如丰田公司从董事会主席到一线主管之间只有5层管理,而福特汽车公司却超过了15层。
事实上,被前人不断创造并且赋予实践之中的许多组织形式,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早期,许多公司喜欢采取“职能型组织”,就是按照不同的业务功能模块划分组织,各模块自管其事,每个职能都有一个管理者,但是并没有哪个管理者对整个公司的业务都熟悉(也没有必要了解)。许多管理者因此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非常熟悉自己的业务职能,但是却局限其中,因此彼此互相不了解,根本无法进行“业务交叉式”的组织变革。
20世纪20年代初,阿尔弗雷德·斯隆就开始在通用汽车公司推行新的组织管理模式,由于通用汽车公司坚持认为“多种多样的汽车才是汽车”,它采取完全不同于福特汽车公司只生产一种车型的制造方式,要生产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种车型。因此,斯隆为通用汽车公司设计了根据不同业务方向划分的“细分组织”,每一个“细分组织”生产不同消费层次的汽车产品。但是,很快就会有矛盾,各个“细分组织”之间逐渐产生了恶性竞争,并且互相不服气,权力过大的“细分组织”占尽便宜。
这样以来,“矩阵组织”就紧接着产生了,它有效地把“职能组织”和“细分组织”统一起来,每一个组织层次既有纵向职能业务,也有横向的业务制约。后来,又有管理理论家创造了更简单灵活的,像临时突击队一样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项目组织”。这种“项目组织”后来也很快流行起来,这种临时构建的组织方式很是灵活,也很有效率,但是容易陷入无政府状态—整个公司就像一盘散沙,业务精英们到处窜来窜去。后来又有一种被亨利·明茨伯格非常看好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更多地依靠“共同的意识形态”来有效管理许多分散各地的小组织,因此这种组织也被称为“教会式组织”:只要有一个“教皇”稳居其上,下面成千上万的小组织也都被控制得非常稳定。麦当劳公司就采用了类似的组织形式。
在管理历史上,以上组织层次的设计都是仅仅以各层次行为的“物质属性”来规定的,比如各层次实施的职能范围、各层次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各层次所确认的任务和目标等等。因此,这种组织层次的设计形式,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公司的微观层次上,以划分组织层次的方式,来分配各个层次的任务,最终达到总体目标的均衡。
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长大公司如何同时依据组织行为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来划分组织层次。
我们在讨论公司“组织层次”这个永远时髦的话题时,提到了“三层金字塔”组织架构。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次在塔尖,强调创造、革新、决策功能,并且保持公司的锐意领先精神;第二层次在塔腰,强调平衡、谋略、规制功能,并且保持公司的稳定求进;第三层次在塔底,强调公司的执行、协调、反馈,并且保持公司的团结和务实。任何一个公司组织,无论其多么庞大,只要在宏观上保持“三层金字塔”的组织层次就足够了,事实上这也是最为简单而稳定的组织层次设计了。
事实上,管理历史上许多关于组织层次划分的理论和实践,都与“三层金字塔”的理论不谋而合。
组织“三层金字塔”第19节:一个新的“金字塔”(2)
过去的公司非常简单,组织管理通常“以信息为基础”,而长大公司组织管理需要以“责任为基础”。这是德鲁克教授的观点。德鲁克认为,现代组织最初在19世纪末出现时,惟一的模式是军队。1870年的普鲁士军队,是世界上组织设计一个罕见的创新,就像福特公司的汽车装配线在1920年出现时那样。在1870年的军队中,每个成员差不多是在干同样的事情,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其数量简直微乎其微。军队就是按照“指挥—控制”方式组织的,而企业及绝大部分其他机构也照搬了这个模式。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军队的组织层次是如何设计的?如果从宏观层次去看,你会发现每一支军队其实只有三个层次:决策层—谋略层—执行层。军队里所有复杂的其他功能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层次里,不论军队组织在横向上如何分散和复杂,在纵向上它必须遵循“决策—谋略—执行”这样的组织框架规律。
联合航空公司遵循的“水漏理论”呢?它和我们所提倡的“三层金字塔”原理也是多么地接近:在纵向上保持组织的“决策—谋略—执行”的一贯性,在横向上压缩所有不必要的组织环节。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经典“三头马车”组织层次,更是体现了“三层金字塔”的形式。1967年,杜邦家族接班人科普兰,把总裁、财务议长(塔腰)两个职务让给家族之外的人担任,自己保留董事长(塔尖)一职。科普兰的观点很明确:“三头马车式”的组织层次,是未来世界性大公司必须采取的安全组织层次。“三头马车”的简单组织使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
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中,总结出优秀的组织形式应该有三根支柱,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说优秀的组织“必须保持灵活可变性,而不能僵死不化”。但是,他所忽略的问题是:1。谁来决定这个组织何时灵活以及怎样灵活?2。谁来保证使组织灵活的构想和方案是正确的和可以操作的?3。谁来具体执行这些被确定的任务。这需要三个不同组织层次来完成以上任务,其架构就是“决策—谋略—执行”的“三层金字塔”。
我们曾研究过招商局集团(CMG)的例子。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这家管理上千亿港元资产的大公司,希望改革它的组织层次,以求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2000年,该公司花费了上百万美元购买了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所提供的一份设计方案。这份方案打散了该公司原来的复杂组织层次,变成了一个“三层金字塔”。这个“三层金字塔”分别是:创造与革新的最高管理委员会—谋略与平衡的四大产业版块—各执行子公司。这种简单框架避免了公司原来的各种利益集团含混不清的局面。
中国最大的综合电子公司海尔集团也在几年前,对公司的组织层次进行了大胆的变革。该公司把生产组织、销售组织、物流组织、财务组织、国际业务等分别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面向市场经营的公司,彼此之间在内部开展交易。这样一来,海尔集团的董事局就成为第一层次,掌握公司方向;四个大部(独立公司):商流部、物流部、资金部、海外推广部属于第二层次,但是单独制定各自的谋略和执行策略;其余具体子公司则是执行层面的第三层次。海尔公司的CEO张瑞敏,对这种组织层次设计非常称赞,他本人是一个极其推崇道家理论的管理者。现在,海尔公司仍然在实践这种变革以后的新组织形式,看其是否适应于该公司的长大。
我们研究了许多长大公司的“三层金字塔”的组织设计,最终认为宜家公司的“三层金字塔”组织层次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宜家公司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花费数十年时间,精心设计了宜家的组织层次,并且把该公司的组织设计称为“世界独一份”。
宜家公司的组织分为“有形的手”(一切看得见的商店、商品等)和“无形的手”(经营理念和管理流程)。宜家内务系统公司拥有宜家机构所有的商标、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是宜家机构的“精神领袖”(无形的手),它可以请任何一家不合要求的宜家商店关门。宜家机构还通过设立瑞典宜家连锁公司、宜家龙集团和宜家企业集团把家族的资产进行分割处理。所有这些复杂的设置,在很多情况下帮助公司进行合理避税和躲避某国政府控制。
设在荷兰的双重基金:英氏—宜家基金(StichtingIngkaFoundation),是宜家机构的后台老板,下设英氏控股集团(IngkaHolding),其中所有者基金(英氏基金)拥有英氏控股集团所有的账面价值,英氏基金由公益基金(宜家基金)管理控制,但宜家基金的资金来源却由英氏基金提供。在英氏—宜家基金和英氏控股集团牢牢共同控制资本权力之外,两个辅助集团进行实质运作:一个是总部设在丹麦和瑞典的宜家服务集团(IKEAService),它通过与英氏控股签署协议,执行宜家机构全球所有商店的管理业务,包括采购、销售、研发等业务;另一个是总部设在荷兰的宜家内务系统公司(InterIKEASystems)。如下就是宜家公司的“三层金字塔”宏观组织层次设计。
宜家公司的组织层次设计至今仍然是国际商学院研究的重点课题。宜家公司设置这个组织层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宜家公司不从属或受制于某个国家和政府,而是永远处于家族控制之中,即便是政变和战争阶段也是如此;二是宜家公司能够享受到利益的最大化(比如税收)。为达到这个目的,一大批来自不同国家的职业律师、会计师、税务专家每天为宜家公司工作,调查各国的税收和贸易政策,他们会抢先在任何合适的地方注册公司,需要的时候就在那里开店。在历史上,基于躲开政治管制特别是经济约束(比如税收政策)的原因,宜家由瑞典迁移到丹麦,后来又到了荷兰。英格瓦家族则由瑞典移民到丹麦,最后到了瑞士。如今IBM这样庞大的公司虽然在全球各地同样有投资,但它的根基在美国,还是被看做一家美国公司。但是,没有人说得清楚,宜家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公司,它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在资本或管理上互相牵制的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宜家更像是一个“独立于任何国家的公司”。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三层金字塔”完全可以满足宜家公司如此复杂的组织需求。
一家长大公司的组织层次设计,应遵循如下“三层金字塔”的结构。(见图4…2)
在管理历史上,无论是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为单一产品制造企业设计的“职能组织”(1910年左右),还是阿尔弗雷德·斯隆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改组通用汽车公司时,提出的“细分组织”(集中控制下的分权),以及以上我们所提到“项目组织”、“矩阵组织”、“教会式组织”等等,都是局限在微观层次的,按照具体的行为目标、具体任务等进行组织层次的划分,是纯物质层次的组织设计。而“三层金字塔”的组织层次划分,则是既遵循各层次行为的物质属性,同时也遵循各层次行为的精神属性。
组织“三层金字塔”第20节:塔内的微观变革(1)
大多管理理论认为,越处在高层的管理层次,就应该越精简。比如,许多跨国经营的大公司总部不超过200人。我们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只不过在“三层金字塔”的组织层次设计中,处于塔尖的管理者甚至要更加精简一些,比如只有一个人。当然,不要把处于塔尖的一个人理解成像19世纪初杜邦家族公司的“亨利将军”那样的“凯撒型管理模式”。在“三层金字塔”结构中,塔尖的管理层是整个公司的创造、革新和决策者,它需要使用无形的管理精神,引导公司的锐意领先意识,众人调合或者开个热烈大会一样的模式并不适合于塔尖的管理者。
塔尖管理者没必要把精力集中在日常管理的细枝末节,而应永远处于观察、思考、创造、革新的状态中,他们必须确保公司不被时代淘汰,确保公司的锐意领先。不然,就会出现塔尖倾斜。但是中国有许多公司的塔尖则是过于封闭和集权,公司往往成了“一个人的公司”,这样同样会导致塔尖倾斜。
安然公司的失败因素之中,同样就有“塔尖倾斜”问题。处于塔尖的几个利益者,根本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如何把公司引领到更美好的未来之上,反而是为了获取局部利益,牵制和欺骗董事会。“整个公司高层一片混乱,一大堆股东勾心斗角,到处充斥着风险和利益的冲突,没有一个人愿意创造未来,也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总有一个人牵制着董事会,董事们喜欢把情况汇报得‘完美无缺’,每件事情都经过了粉饰。”《财富》杂志对这种倾斜的塔尖管理层作了上述描述。郭士纳在掌控IBM公司以后,就属于位居塔尖者。他说:“我希望有我信任的管理者直接坦率地和我讨论业务问题。”
郭士纳在改造IBM公司的诸多实践中,其中很重要的事情是通过重新构建组织层次,来改善塔尖管理层,因为IBM实在是太庞杂无序了。他上任的第一个月就废除了“管理委员会”制度,因为这个位居塔尖的管理层拥有太大的权力,干涉太多不该干涉的问题,芜杂臃肿让它效率低下。郭士纳创建了一个包括他本人在内,一共由11个人构成的执行委员会共同管理公司,但是却规定该执行委员会不得接受解决问题的委托,不能行使代表权,不能为其他业务部门代做决策。事实上,这个组织层把更多的决策和处理问题的权力进行了有效的下放。在郭士纳看来,执行委员会就是IBM公司的塔尖层,它直接决定着IBM公司能否继续长大,以及能长多大。总而言之,郭士纳扶正了IBM公司的塔尖。
美国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200多年来它不断调整公司的组织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其中就包括对塔尖管理层的调整。初期,杜邦公司的塔尖管理层,行使了太多其他管理层次的权力,高层管理人员总是陷入日常经营之中,而不是预测需求和决定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公司积极展开多元化经营,但是倾斜的塔尖使得组织机构遭遇严重问题,公司严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