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页)希腊也记载过这个奇特的海域。10月初他们才摆脱了这个巨大的马尾藻海,10月12日即发现“新大陆”。
腓尼基人是否真正从大西洋到达过美洲没有记载。那时文字还不完备是个原因,其实即便是文字完备的时期也未必人们不会忘记。所以,让我们为这一历史之谜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无论如何,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见到美洲大陆的人,在他之前印第安人已经生活在那里。腓尼基人起码到达距离美洲很近的“马尾藻海”已是公论。从这个起点再来推论大本营在黎巴嫩的腓尼基人,他们之沿海岸线到达东亚的事实几乎昭然若揭。一则“马尾藻海”与中国距离黎巴嫩具有同样的距离;二则到达中国比到达“马尾藻海”从技术上要容易得多,why not?
距离葡萄牙西南约900公里处有一片群岛,马德拉群岛。“‘马德拉’在拉丁文中,意思是‘紫色染料’,古罗马人曾发现过这个群岛。1350年前后,热那亚人再度发现了这群荒岛。”(51页)后来葡萄牙国王把这群荒岛命名为“马德拉①”,葡语意思为“森林”之岛。
以上同一处地理被人类两次“发现”,并且是在文字已经成熟之后,再次证明了人类失忆很普遍。它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说明,来自意大利的人们确实擅长航海,而且他们与伊比利亚半岛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而这个联系从腓尼基人时代就已经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到何种程度可能是一般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实际上就在哥伦布时期,南部意大利就属于西班牙王国,他们是同一个国家!当然西班牙与当时的其他王国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皇室联系,通过联姻,包括与葡萄牙、英国以及德国、奥地利等都是西班牙的“亲戚”。我曾在2005年出版的《偏执批判》一书中把西班牙称呼为“欧洲的老丈人”。哥伦布死后不久西班牙即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合并为同一国家,他们共由同一个皇帝②统治。从这方面更能看出来欧洲相当于一个中国的意思来。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人类学与社会学借鉴
美洲之于新石器时期的东亚人类学与社会学借鉴
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尚处于标准的新石器时代。欧洲与美洲的这次不期而遇既是一次文明的碰撞,也是一次文明的交流,更是一次文明巨大落差下的输入与被输入。欧洲的文明传播过去,美洲的文明也传播到旧大陆。其间的许多信息,对于关注上古文明传播的研究者们有着丰厚的人类学借鉴价值。
东亚新石器时期有着明显外来文明的痕迹,与哥伦布遭遇的美洲印第安人基本上处于同样的文明阶梯。所不同的是,东亚当时与中东附近的文明落差可能没有哥伦布时期与美洲的差距那么大。所以,哥伦布带去的“先进”欧洲文明对于美洲文明而言几乎是一种对原有文明的毁灭,但我估计当初东亚与中东文明间更多是一种交流与融合,因为那个时期两地落差不是那么悬殊。
通过对印第安人在“先进”文明面前的反应与态度的考察,从社会学角度也可以对中国当时土著的反应推想一二。《哥伦布全传》一书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资料,这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其实,我多半就是冲着这个收益而阅读类似众多历史文献的。后面我将继续阅读相关的《印卡王室述评》,更明显带有社会学和人类学借鉴目的。
哥伦布第一次见到印第安人的印象:“他们向我们表示友好……。我给了他们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他们得到这些东西后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高兴万分,立刻变成了我们的朋友,真是奇迹般的场面!……这些人赤贫如洗。他们一丝不挂,赤条条生下来时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就连妇女也是如此……年龄都不超过30岁。他们五官端正,体格匀称,相貌俊美。他们的头发又粗又硬,像马鬃一样,除了头部后边披着长发,从来不剪以外,前额的头发齐眉为止。他们的皮肤是深褐色的……即不黑也不白①。他们有的人把身上涂成黑色,有的涂成白色,还有涂成红色的。有的涂在脸上,有的涂在全身……他们没有武器,也不懂武器是什么。因为当我把剑拿给他们看时,他们由于无知竟然一下子抓住了剑刃,以致割伤了自己的手。他们没有铁器,他们的矛枪是一根没有铁矛尖的木棒,在木棒顶端装上鱼牙,或别的尖利的东西。他们一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强壮,举止优美。……他们天资聪明,十分机灵,很快就能重复一遍向他们所说的话……看来他们没有什么宗教。”(225…226页)
印第安人的坦诚与慷慨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伦布给人写信说,假如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能相信这些人的热情好客。可能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群大概都是如此淳朴善良,同时这个单纯也给殖民留下了可乘之机。
没有铁器,没有武器,也没有青铜器,但美洲人纺织与陶器发达,并且有卓越的农业成就。这些状况整体可能接近东亚4000…5000年前的社会状况,完全可以把这个时期的美洲印第安人设想为上古“三代”时期的东亚人加以研究。
我推测在3000多年前人类的一次航海技术更新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但许多人不相信那个时期的原始人有发达的航海或渡河工具。如此看来,考察同时期印第安人的船舶情况就成为必要的任务。
书中许多地方描述过印第安人的独木舟,并且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报告。其一:“独木舟用整棵树干凿成,像一条长筏子,就该地条件而论,可谓凿工巧妙了。独木舟容量很大,可容纳40人或45个人,其他的较小,小的只能单人独划。他们用一种像面包师用的长柄炉铲那样的船桨,划起来其快如飞。独木舟如果翻了的话,他们就下水将独木舟翻过来,并用随身携带的葫芦瓢将舟内的水舀干。”(226页)
在另外一个地方,他们看到“一条河里有一条独木舟,长95掌(约20米),十分美观,舟里可以容纳150个人”(267页)。
后来还有一个地方提到一条宽2。5米的独木舟,上面有棕叶大篷,土著人用桨划水,速度极快,“犹如中国的龙舟一般”。这样的船尽管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是载重量却可敌一艘小型帆船。并且这些沿海的人水性非常好,潜水与游泳能力非凡。
美洲独木舟的制作方法,参考中美洲的阿拉瓦克人的方法,“用篝火将巨树烧倒,又烧掉树枝,再烧树干一侧,用石斧、石凿挖去烧焦部分,修整而成”(226页)。这与中国传统中传说的方法没有太大差别,中国商朝同期发现的江西吴城附近的独木舟几乎是同样的方法制成。
最初印第安人与哥伦布带去的船员从好奇发展到友善地往来与互相支援。时间长久以后,单纯善良的印第安人就发现这些殖民者带着贪婪的目的而去,越来越多的误解在产生,甚至那不是一种误解,那是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的必然,大批印第安人被消灭。这同时渐渐产生出大批的混血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口在哥伦布进入美洲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伊斯帕尼岛为例,1495年当地有30万土著民,过了20年只剩下1。5万人了。不过由于白人妇女的缺乏,产生了大批的混血“梅斯蒂索人”。
今天整个印第安人尚存大约4000万人。19世纪初期有过一些统计,表明在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地区混血人口恰好占总人口的1/3。其余的则为纯种白人和纯种印第安人。这个趋向假如类比于上古东亚不会没有意义。
印第安人的房屋造型与旧大陆石器时期的几乎一模一样,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那样的房子很常见。
美洲盛产棉花。中国是汉朝才出现棉花的,据说从印度传入。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土豆和甘薯这些高产农作物随着新大陆“发现”而迅速传遍旧大陆,解决了全球人类急迫的饥饿问题。据说后来旧大陆的人口猛增就与这些美洲食物传入有关。
由于印第安人集中生活在低纬度地区,所以他们不需要很艰苦的劳动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粮食与树上的果子。另外他们也打鱼过活。
欧洲大规模的殖民行为打破了美洲原始社会的宁静。有人夸张地说,一个西班牙人一顿饭几乎要吃去一家印第安人一个月的消耗量。
“文明人”还打破了美洲的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他们不仅带去了压迫和奴役,而且带去了许多病菌,为此而丧生的印第安人不下百万。
首航探险的是三条帆船队。哥伦布得到了一个王国的支持,但船员并非都来自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并且,这些船员全部为男人,没有女人。
他们准备了一年的所用物资,一艘船员为39人,另外两船分别为22人和26人,合计87人。
在航行中这些船员最需要的常用品是淡水。每到一地(实际上是小岛)他们就到处寻找淡水源。至于食物,他们已经准备有大量的腌制品,盐类自然就保存在它们当中,很充沛。美洲当地没有旧大陆人熟悉的动物以供食用,所以在以后的航行中他们有目的地带去了许多牛羊和骡马。这个过程几乎准确再现了当年西亚人到东亚殖民的情形。在4000年之前中国地区同样缺乏牛、羊、马,就在夏、商、周之后这些四脚动物突然在中国繁盛起来。
哥伦布首先在一些海岛登陆,后来较为深入地考察了一些陆地。他发现,“看来离大陆越近,房子越好”,那里“屋内很干净”,还有一些偶像面具,有驯养的鸟与狗,还有精良的渔具。同时街道也出现了。这个规律不知道是否也符合中国新石器晚期的状况,因为很明显中国几个王朝皆建都于内陆,在黄河中游一带居多,且主要散布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这或许是稳定的需要,或许与农业生产积累有关。海边总是不稳定的,而且易受大的毁灭性自然灾害。如商朝起源山东半岛,最终进入河南腹地。发现东亚并最终深入东亚的“哥伦布”是什么人呢?那一幕令人遐想。
1492年11月11日哥伦布在日记中这样描写古巴土著:“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邪恶,不会杀人,不会放火。他们没有武器,胆小怕事,我们的一个人戏弄他们一下,就能吓跑他们100个人……他们很乐意学我们做祷告和画十字……不用多久,他们就会大批地信仰我们的神圣宗教,并为陛下提供大片领地和财富,那里的人全部都会成为西班牙的臣民。”(257页)
在与一些稍有戒备的印第安人较量之后,哥伦布说:“这些人如此胆怯,10个人就可以吓跑他们1万人。”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即便到一些聚集几千人的印第安地区,受到恐吓的也是土著民而不是这些力量单薄的西班牙人。
“我(哥伦布)仅仅派3个船员上岸,那里的无数印第安人都只顾逃散,没有一个人敢向船员们反抗。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自卫力量,他们是这样胆小怕事,以致上千人不能对付3个人。由此可见他们适于俯首听命,适于强制工作,适于播种以及做我们需要做的其他任何事情。”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哥伦布四次美洲探险(1)
哥伦布四次美洲探险
首航探险唯一一次与印第安人的正面冲突,50个土著与5个哥伦布的船员对峙,刚一开始攻击,这些印第安人就“转身就逃,一个不剩。”(302页)
我曾经在《历史也疯狂》一书(129…130页)讨论过具有文明落差的人类之间的文明威慑问题,在哥伦布的经历中被全面证实。处于高文明一方的人类可以轻松地征服低文明地区的人们,他们以一抵十,以一胜百,经常是不战而胜。许多人面对我的结论质问我:难道“三代”时期的东亚人那么容易束手就擒、听命于殖民者?哥伦布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哥伦布只带了几十个人进入印第安人的家园,轻松地掌握了局面。他不慌不忙地在那里与印第安人周旋,最终还带走了6名印第安人回到西班牙。原始时期的人类单纯帮了这些“文明”殖民者的大忙。想想100多年前英国人只开了几条大船来到中国,就把泱泱大国的首脑慈禧吓得跑到陕西躲了起来,几乎是同样的文明落差引起了低文明地区的极大恐慌心理。
3条船中的一条擅自离开哥伦布自己寻金去了,直到返程结束时他们才在西班牙海域附近碰面。其中最大的船只触礁永远搁浅于美洲海滩,实际上哥伦布只驾驶一条船从美洲返回,他经葡萄牙回到西班牙。有惊无险,1493年3月15日他带着胜利的姿态回到西班牙,得到了他梦想的一切——荣誉和金钱。第一次航行西班牙人在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北部的圣诞堡留下39个人驻扎下来,这个举动也可以推演至“三代”的商业殖民模式。
这次航行历时7个月零12天,或者说是224天,在新大陆停留96天,其余为海上航行时间。往返行程总共1。6万公里。
1493年9月25日再次远航,时间与第一次相差不远,想必这是由于季风的关系,因为他们使用帆船,完全靠风前进。
船只数量增加到17艘,人员猛增到1500人。其中1000人为移民,200人为自费贵族,300名是水手——其中20名是第一次探险的旧人。由于大家都希望在新发现的领地分得一杯羹,所有人员都是通过特殊关系遴选进去的,他们不是被逼而去。这中间还特别带去了一些“神农”和“大禹”——农业水利专家和其他一些工艺人员。他们还携带了农工器具和猪马牛羊等牲畜。这与第一次完全不同,假如说第一次是探险,这次的殖民目的则非常明显。中东向东亚殖民同样可以参考这个情形。
第二次航行依然没有女人跟随。这些人到达美洲后,发生了许多强奸,甚至因为强奸当地领袖的女人而发生激战。应该说从第一次开始就已经有混血儿出现。并且这些混血儿不仅出现在美洲,而且他们部分人回到了西班牙和欧洲。后面我们将要读到的《印卡王室述评》就是一位16世纪长期居住在西班牙的混血学者所写。
这次航行很顺利,但他们登陆后发现第一次留在当地的39名西班牙人已全部被杀。这些人先是内部因黄金和女人发生内讧,然后在当地无恶不作,最后三三两两被印第安人围歼。这件事似乎是一幕悲剧的开端。
这次靠岸后“文明人”暂且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殖民地的起点,两年后又因为不合适而废弃。
第二次登陆标志着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的矛盾与战争全面展开,哥伦布也参与到土著奴隶买卖中间。他们俘虏了1500多人,挑选之后将600人装船运回西班牙,这些土著在海上和西班牙本土几乎全部死亡。印第安人尽管奋起反抗,但由于他们缺乏起码的军事常识,并且无组织纪律,在殖民者面前不堪一击。
最残酷的虐待与屠杀印第安事件据说发生在哥伦布之后的奥万多总督统治期间,时间为公元1503…1509年。这与哥伦布以及支持哥伦布的女王伊沙白拉去世有关。1504年伊沙白拉女王去世,生前她一直把印第安人当做她治下的臣民,不允许人们肆意对待她的人民。她的最大心愿除了能从那里找到黄金恐怕就是转化当地人为天主教徒了,哥伦布也很好地执行了她的命令。随着她的去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