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一代 图帕卡·印卡·尤潘基 其四子瓦尔帕为作者外祖父
第十二代 瓦伊纳·卡帕克-印卡·尤潘基③
第十三代(1)瓦斯卡尔④-印卡·尤潘基
第十三代(2)曼科·印卡为瓦伊纳⑤
印加帝国大约500年时间里经历了12代帝王,从叙述中看这些印加王的执政时间多在50年左右。这是在青铜文明之前的原始时期,王室的特殊性给他们整体的年龄与健康带来了很不一样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因为以往我们通常会认为即便王室也与平民在寿命方面并无差异,平均寿命会很短,看来并非如此。另外,有研究证明渔猎时代的营养实际上高过后来的农业时代,所以是否在原始社会真的有某些人会动辄达到上百岁还真是个疑问。再考虑到他们必定多野外活动,勇猛善战,个别原始的人寿命超过今天似乎有极大可能。医疗只是延长了体弱者的寿命,对于那些天生的强者并无补益。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几则有趣故事
几则有趣故事
这本书里再次提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前因,这个故事看来流传很广,即使事实如此也不能抹杀哥伦布存在的意义,因为他毕竟是第一个主动、有组织地科学探索新大陆的人,而那些偶尔被风浪吹到新大陆的人只不过是一次“幸运”而已。其区别在于,假如没有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不过这个案例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看来从欧洲偶然漂流到美洲去的人当不在少数,因而也构成了文明的无意间传播。
大约1484年前后,一位西班牙商人经常把商品运送到葡萄牙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然后再从马德拉岛运货到西班牙去买卖。有一次他们遭遇到一场风暴,在大海上漂流了29天,最后他们到达一个岛屿,人们推测那是美洲的多明各岛。作者说“值得注意的是……那股风”。正是这股特殊的被称为“沙拉拿”的东风把他们的船吹到了大西洋对岸。他们试探着回航,去时17人,活着回到欧洲大陆的仅有四五个人。这几个人找到见多识广的哥伦布,述说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几人竟然因为虚弱全部死在哥伦布的家里。哥伦布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启发和经验,然后才成功发现美洲。
假如人们可以穿越整个太平洋把文明的火炬传播到每一座太平洋上的小岛,那么看一下世界地图就清楚这样一个问题:穿越细长的大西洋根本没那么困难。尤其是北欧与北美通过冰面几乎联系在一起,冰岛、格陵兰岛,再一跃就是美洲大陆的纽芬兰岛。当然,必须要看到相对的隔绝,否则就不会等到公元1492年让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了。
我以前只想到过“开辟航道”是探察海底是否有暗礁之类,看来外行了。通过越来越多的资料看,实际上在古代无动力时代,航道的开辟首要条件是看风,信风、季风与季节和航道的关系远远大于其他方面。所以研究洋流和风向以及新旧大陆“偶然”发生过的联系,将是解开新旧两地之间文明交流的另外一个途径。
西班牙人开发美洲的过程中,流传着另外一则故事。在秘鲁附近一个叫“Serrana”的小岛因为一个叫佩德罗·塞拉诺的西班牙人而得名。他的船在那附近海域沉没,只有他一个人逃生到一个小岛上。岛上任何东西都没有,连树木野菜和淡水都没有,绝望之中他靠饮海龟血活了下来,碰巧这一地区雨水充足,所以他有充足的淡水饮用。最后他甚至用海底卵石取得了火种。他从旧世界带过去的文明工具只有一把随身的刀具和一身衣物。3年后,又一个绝望的海员漂上此岛,他们俩随即相依为命。7年后他们俩一起获救。看来鲁滨逊并非仅是猜想的文学作品,在欧洲应该有一定的实际原形。
这个故事中有几个比较值得注意的有趣地方。一个是这两人由于在特殊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的生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说他们的毛发变得特别浓密,“活像披了一张兽皮”,以至于外人不敢相认,以为他们是妖怪。那么,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到底在什么地方以及为何如此,就是个问题。这牵涉到地理环境对人种的具体影响研究,如此极端的案例十分难得。另外,本来“鲁滨逊”一个人的时候生活很平静,终于盼来了一个同伴,但他们俩经过短暂的惊喜之后却争吵不停,甚至拳脚相加,最后才获得和解。
印加帝国内部还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神话故事,这就是“巨人之谜”。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些巨人从海上登陆于现在叫做“圣埃伦娜”的海角。他们乘坐一种类似大船的高莎草筏子来到那里,其身体之高膝盖之下就相当于当地印第安人的高度。据说巨人没有胡子,身披兽皮,眼睛极大。巨人中没有妇女,全部为男人。他们建立了一个村落,并且会挖井,很明显为“文明人”。
作者说由于这些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而且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犯出鸡奸这样的罪恶,所以一个小天使就把他们全杀死了,并且把他们全给烧了。
后来在墨西哥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巨人的尸骨,所以人们怀疑这些传说真有其事。我怀疑这些人实际上由于为欧罗巴人种,因而才被当地人夸张为巨人。
第十二王瓦伊纳临死留下遗嘱也说,“多年以前我们就从太阳神父亲的启示中获悉,他的子孙经历十二代国王之后,将有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新人来到这地方,他们将占领我们所有的王国和其他许多地方,并入他们的帝国。……他们是卓越的人,在各方面都超过我们……我命令你们服从他们,为他们效劳……”(687页)作者推测这也是印加人为什么会比较温顺地接受西班牙的原因之一。但我却怀疑这个“预言”就是一个了解实际内幕的判断,而这个内幕就是,印加王室血统中就有“巨人(欧罗巴人种)”的血缘。或许他们曾经秘密俘获过一些从旧大陆而去的人,然后套取口供与文明信息之后将那些人秘密杀害,然后以平静的姿态宣布神秘的“预言”。
有一个“昌卡族”的记载值得中国人注意。“那里的居民分别绵延十六和十七莱瓜。那些人生活富庶,生性好战。这个部族名叫昌卡,自诩是狮子的后代,所以把狮子奉若神灵,顶礼膜拜。在被印卡人征服之前和以后,每逢盛大节日时,他们都要挑选二十四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的印第安人,让他们身披狮子皮,头伸进狮子头,扮成狮子模样。在科斯科的圣体节庆祝活动中,我就曾经看见过这种场面。”(262页)
“昌卡这个姓氏下面包括许多部族……这些部族都宣称自己是某个祖先的后代,有的祖先是一股泉水,有的是一个池塘,有的是一座高山;每个部族都把自己视为祖先的东西敬为神灵,向它敬献牺牲。那些部族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地方,征服了许多省份,最后到达了他们那时居住的地方——安塔瓦伊利亚省……(昌卡人)用武力征服了它,将原来的居民驱赶出去……强迫他们缴纳贡赋,对他们实行暴虐统治。他们还建立了其他一些功业,所以他们的后代至今引以为荣。”
当印卡人向昌卡人发出挑战时,他们中间出现了主战与主和派。主战者说他们是狮子的后代,不应该尊奉他人为君主,并且他们不相信印卡王真是“太阳的儿子”,他们应该去征服他人,而不是被他人征服。主战者最终在大兵压境之下暂且投降了。
昌卡人在被维拉科查征服之后,他们并未真正屈服,后来在一位名叫“安科瓦柳”的首领带领下一再反叛。最后一次他们决定不与印加人正面遭遇,而是采取了彻底逃离印加帝国的举动。安科瓦柳带着8000名战士和妇女儿童先是闯入邻区,在距离自己土地60莱瓜的地方稍做停顿。为了彻底逃过印加王的奴役他们进入到安第斯山,那里距离他们的故土将近200莱瓜。据说这位首领创造了许多英雄壮举。重述这段历史是出于人类学的考虑,观察原始时期部落间的征战与躲避动机也很有趣。这个故事中,仅只为了抗拒印加帝国的统治,热爱自由的昌卡人竟然迁徙了大约1100公里!许多人总是怀疑古代人的迁徙能力,这个案例或许会让一部分人的信心有所动摇。中国人熟悉的大月氏民族是类似的一个亚洲传奇。
有一段美洲纪实或许可以解释一个古代秘密:为什么希腊或罗马神话中有那么多的“人马”神仙,还有其他一些人兽合一的神?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土著人的故事可以使我们得到启发。
美洲无马,无火药枪弹,当地土著第一次看到西班牙白人骑着战马开火杀人,以为那是人马合一的神仙,是“太阳神”下凡。“在征服时期,整个新大陆印第安人都以为马和骑士是一个整体,就像诗人所写的半人半马怪物一样。”(692页)所以许多印第安人毫无反抗地投降了。
这个故事不仅再次说明了不对称“文明”下的畸形威慑力量,而且也说明“错觉”容易在原始时代被编织进神话里去是很常见的。产生人马形象的《希腊神话》以及产生狮身人面像的古埃及多在青铜时代刚刚开始的原始时期,某些特权人士,比如王公贵族或者某些英雄好汉,他们刚刚开始学会训马骑术,作为艺术形象进入一些容易被蒙蔽的平民的想象领域,也正是某些统治者乐于配合的吧。至于骑狮子,这也是可以发生的,在中东某些王侯喜爱狮子与狮子为伍几乎就像今天的驯兽师一样。
印第安人因为没有见过马,所以非常恐惧马,尤其是那些性情暴烈的马给土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了“谈马色变”的程度,在“新大陆”很久都没有印第安人当中敢做给马上掌的匠人。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即便在今天的社会,在一个封闭的山村人们也会对于开飞机的飞行员产生由衷的敬佩情感,更不用说没有科学概念的原始人了。印第安人对于能驾驭马匹的人产生敬畏感是可以理解的。
在第十二王期间,有一个部落的人对抗朝廷,平叛之后那些头人等着死罪的下达,结果印加王对于他们的惩罚是:“上下各拔掉两颗牙齿,而且永世不断地对他们后代也执行这种惩罚。”(651页)有趣的是,那个部落的人在那之后“不约而同地把给予他们头领们的惩罚当做族徽和标志,纷纷自己拔掉四颗牙齿,而且从那之后,子女换牙后,也给拔去四颗”。
这些习惯让我们联想到旧大陆,尤其是东亚地区新石器时期有打牙的传统习惯。由于这些古人经常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实际上可以考虑他们受“南岛文化”影响。秘鲁地区应该也与“南岛文化”有牵连。但这些拔齿习惯到底是一种文明传承,还是有不同的两个根源,现在不得而知。无论如何我们起码可以了解到一些奇特习俗的由来竟然是如此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印加与《圣经》的可疑关系
印加与《圣经》的可疑关系
欧洲人曾经认为新大陆与旧大陆两地之间的联系在于挪亚方舟与大洪水的传说的嫌疑。我曾经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同源的根据,现在看这一点已经无关紧要。原因是,全球遭遇洪水的记忆乃至神话,很可能来自新石器时期气候急剧变化引起的共同地理巨变。当然也不排除是《圣经》的流传,因为,大洪水固然可以全球同有,但是有其他雷同的人物或细节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比如在中东传说中的“方舟”在美洲神话中就引申为一对应的“方箱子”,并且其主人公同为一男子。
印加帝国的创始神话中最初的国王与王后是一对兄妹,他们是“神圣太阳神”的后代。这一神话传说也可以考虑对应于《圣经》亚当、夏娃的模型。同时,中国神话里的人类始祖也是从一对兄妹结合开始。
印加人的崇拜系统里似乎也隐含了“三位一体”的格局,比如在太阳神之上还有一个一般人不能直呼其名字的更高级别的神——帕查卡马克;再加上“印加王”这个太阳在人间的子女,对应了以《圣经》为基础的宗教精神体系。“帕查卡马克”似乎具有“耶和华”的位格,他是“赋予宇宙以生命和维护宇宙的人”、“万物的创造者”,他是“神”(86页),“对他的尊敬胜过太阳”(90页)。但不为他敬献祭祀,也不建庙,原因是没有人见过他。在基督教中“基督”尽管没有明确为“太阳之子”,却明确为“光明之子”,其上一位格是“耶和华”。
甚至,“印卡诸王在科斯科有过一个十字架”(87页)。但这个十字架并非为拉丁十字架。他们“十字架长宽相等,呈正方形,长约四分之三巴拉①”,“厚约三指许”,这是个等臂十字架,在旧大陆可以称呼为“希腊十字架”。这是个很大的十字架,但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宁愿相信它是第一任印加王制作的,他或者他的先辈假如是一个欧洲而来的教徒我不会奇怪。这个十字架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秘密。
十字架“所用为一块整石,雕工精细,棱角分明,各处对称,造型优美,石面光洁,宛如明镜”(87页)。存放地很可疑地在“王宫内一个偏僻房间”。为什么不让众人看见?是不是需要解释的太多,一旦十字架的出现就必须把太阳神那样容易被土著民接受的理论推翻?
后来西班牙人到达之后,毁坏了许多印加帝国的物品,但是独独对这个十字架尊敬有加。
存放十字架的“房间名字为‘瓦卡’(huaca),意为圣地”。看来“瓦卡”首先是神圣的。
就“瓦卡”我倒是可以牵强附会出古埃及的一个古老崇拜,那里的“十”字或“太阳”符号在中国被翻译为“安卡”或“万卡”(ank)。这是否印加帝国太阳崇拜的起源或“瓦卡”的起源呢?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在于,古埃及“安卡”的意思就是“太阳”!他们发音一样,内涵同样,“印加”(Inka)实际上就是“安卡”(ank)的意思。
正如“万卡”在古埃及无所不在一样,“瓦卡”在印加帝国同样,任何极端好的以及坏的都可以用“瓦卡”来形容,人们敬畏的一切物品都可以冠以“瓦卡”。有时候他们用“瓦卡”来表达那些极端的事物,我以为那是一种惊叹。
印加文化另外一个与古埃及文明有关的现象是:“丘基萨卡的印第安人崇拜‘坦加坦加’(tangatanga)这个偶像,还称印第安人说它一身有三个位格,三者又结合于同一本体。”不过作者并没有见过这个偶像,他只知道丘基萨卡距离科斯科一百八十莱瓜。他认为,这个词汇“意思是屎壳郎”,这个词汇正确的拼写应该是“阿卡坦卡(acatanca)”(96页)。在古埃及帝国时期,“屎壳郎”恰是埃及人极其崇拜的甲虫,它与“万卡”一样具有太阳和永生的含义,神圣无比。假如说印加文化中的太阳崇拜与“万卡”崇拜还是巧合的话,那么再加上这个“屎壳郎”(埃及“圣甲虫”)崇拜,就不能继续看做是偶然的了。但请不要把我的这个推论导向:印加文明直接来自埃及。我的用意在于再一次论证全球同源,而埃及就是最初主源之一,无论欧洲还是东亚,都深受埃及文明的影响,印加同样如此。具体印加文明来自哪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