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 >

第29章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29章

小说: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粟特的“双马”崇拜呢?由“马”而延伸出的中国“龙”崇拜呢?他们之间是如何发生的联系呢?尽管在何时以及是何途径发生的联系我们仍不清楚,但是透过“龙马”我们还是发现了“同源”的极大可能性,同时也为中国的龙源找到了一个解释。


《罗马有多远》 第四部分中国龙起源的多种猜测

    中国龙起源的多种猜测    
    我在前面几篇文章中阐述过美洲人与北欧人可能发生的联系,尤其以海盗船与印地安人的制造质地与船型做对比,让我一再地沉思:水里的龙,尤其是水里的船,为什么会长个草原上奔跑的“马头”呢?这不应该啊,这个动物只能是水中动物,而非陆地动物,这不合常规。或者说,我一再追问,龙为什么要长个马首呢?这些欧美的龙马现象又使我联想到中国的“龙”来。无论中国人对于龙的起源有多少分歧,但大家都会承认中国龙长的是一个马头,偶尔会有人说那是一张驴脸,差别并不大。我突然有了一个好奇,也是一个大胆的猜想:长着典型马脸的水中动物海马可能就是中国龙的起源,也是世界上马首龙的起源。    
    中国龙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第一图腾,历来的研究者络绎不绝,对龙的起源的说法千奇百怪,但至今尚未有定论。有研究者综合了以往的龙源研究有以下一些说法:    
    《辞源》和《辞海》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还有人说龙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神性动物。    
    还有一些“原型”说。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后来又说“龙的实体是云”。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    
    与牲畜有关的“原型”说:刘城淮“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模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则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一种虚拟的生物,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    
    来自自然界的起源有:朱大顺说是看到天空中闪电而成型;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胡昌健说,“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尹荣方认为,“龙,原是树神的化身。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恐龙的记忆。王大有也同意“可能还是恐龙”。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章鸿钊(1877-1951年)是位“西来”说的支持者。他认为中华龙来自西方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①。    
    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人提出中华龙与海中动物有联系。


《罗马有多远》 第四部分海马也是海龙

    海马也是海龙    
    海马是一种小鱼,体长6厘米-20厘米,身体无鳞,完全由骨质环所包围。    
    从生物学上划分,海马为脊索动物门、鱼纲、海龙科动物(Syngnathidae,在希腊文的意思是“接合的颚骨”),又名龙落子、水马、马头鱼。入药有健身、催产、消痛、强心、散结、消肿、舒筋活络、止咳平喘等功效,为贵重中药材,在中国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目前福建、广东一带多产,但实际上中国整个沿海都有海马分布,包括渤海湾。中药里常把雌雄捆为“对马”成双出售。    
    海马主要生活在近岸海域,多见于海藻丛生或岩礁多的海区;习性分散、不成群,常常被渔民打鱼时带出。全球有海马354个品种,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在国外海马主要分布于中东、印度、远东、澳大利亚和南美附近海域。      
    海马属于海龙科。海龙在西方既有“Syngnathidae”的写法,也偶见其中的个别品种直接描写为“Sea dragon”·“龙”的意义肯定在海马所属的海龙科中出现。    
    海马的西文写法既有“Hippocampi”也有“Sea Horse”,这方面与中国高度一致。中西方对于海马的命名一致,因为其外表特征明显,其“龙”首如“马”,故而得名。    
    海马的身体如虾、蝎,身首始终保持直角姿势,在海中直立游泳,长而弯曲的尾巴常蜷附在海藻上。每年春天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鱼会从育儿囊里出来。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还不知道是否与此特殊生育时机有关。在所有古代的玉龙中偶有个别与海马形象如出一辙,比如突出胸前的大肚子,有的甚至惟妙惟肖到一看就知道是个海马。东北著名玉龙收藏家黄康泰收藏的一双“龙祖”中那只被黄先生命名为“母龙”者很可能就是海马型玉龙,但那尊玉龙还不是最明显仿海马者。    
    海马在西方常常被描绘为马首和蛇尾的合成体,也有人经常给海马画上两前足而后部依然为卷尾。尽管天然海马五颜六色并且会随着周围环境快速变色,但通常西方人描绘的海马为绿色,并在许多时候与“Leokampoi”(fish…tailed lions) 以及“Taurokampoi”(fish…tailed bulls)联系在一起。在西人古典文学或神话作品中海马广泛出现。海马是个非常活跃的神话动物,海神波塞东以及他的家族总是与海马为伴;并且出现于画面上的海马通常看起来与马匹一般,让人完全想不到他们竟然是小小的海马。海马逐渐演化为“海神”的象征。    
    中国的“龙王”实际上突出了水性或海性,中华龙原本就是“水龙王”或“海龙王”,“海龙”是也。当然中国龙更应该是个“海神”。追根求源中国龙与西方的海马神兽有着神秘的渊源,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渊源被冲淡了,而且在各自的文化中一再发生着变迁,最后我们竟然忘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有人总结中国最初出现的“龙”与地域的关系为:辽河流域是“猪龙”,河南濮阳是“鳄龙”,内蒙清水河是“鱼龙”,湖北黄梅是“牛龙”,山西襄汾是“蛇龙”等。其中的“猪龙”与“鱼龙”以及“蛇龙”实际上同为海龙科动物,包括海马,他们集体出现于北方,这还暗示出另外一个问题。     
    红山文化中的“猪龙”实际来自口型处的判断。海马恰好因为长了一条圆棍一样的长嘴巴。假如忽略他们之间的比例大小,海马与猪在嘴巴处一样,既突出且又圆又长。事实上整个海龙科都有这个特征。所以,“猪龙”实际为一误解,应该是“海龙”。    
    查甲骨文的几种象形写法,说明最初的“龙”字确实是无脚的龙,并且接近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或者换句话说,甲骨文中的龙接近海马,有与身体呈直角的头,以及弯勾状蜷曲的身体;如“”等。    
    每个玉龙的眼睛都又圆又大,海龙科动物正是如此。至于龙头上的“龙茸”,一些品种的海马头上确实长有很长的飘散的发丝。更何况“海马”的名字怎么叫都与“龙”有关,我觉得这些信息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中国龙与海龙科动物以及海马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另外“龙”与“马”之间的转换很可能正是来自于这些“马”型的“龙”。


《罗马有多远》 第四部分海马何以成“龙”图腾? 

    海马何以成“龙”图腾?     
    从种种迹象看,史前“海马”与“龙”之间的转换,或者说开始有龙的崇拜,可能与马的出现和驯化有关,这是为什么“海马”类中华龙出现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海龙科的玉龙造型器多出现于渤海湾,尤其是内蒙、辽宁一带的红山文化中,在基本同期的山东大汶口以及其南的沿海良渚等玉器发达的文化中似乎不多见该种物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该物种起源于对草原上“马”的崇拜。马与人类的接触应该非常早,但当时由于驯化技术还不成熟,可能只有极少数的马成为人类的朋友,所以驯化马该是当时的一个难得的“高科技”,马曾经被高度神话。中国普遍有马的应用在战国前后,西周马还属于稀有动物,在夏商之先马肯定被极度神话,而红山文化正处在那个时期,距今大约5000多年。由草原上的奔马引申到海水中优雅的海马与海龙,由海龙科的玉饰再到龙崇拜,这可能是“中华龙”发展的一个曲折过程。当然,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完全与马无关,人们就是喜欢海龙科动物,所以把它的奇特形象雕刻为玉器,同时也把“龙”首放置在自己的船首做保佑符使用。      
    尽管全世界都有龙的崇拜,但中国尤其显得特殊一些。欧洲人对于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Hippophagi”,有人说这个字的意思是“食马者”,但我想它会不会是“Hippocampi”(拉丁文“海马”)崇拜者的某种演变或误传,或许是说中国人食“海马”,而非食陆地的“马”,因为从词根上似乎也可以做这样的解释。也就是说,或许由于东亚地区对于海龙科动物崇拜的兴盛,误传了。     
    中国最早的龙从考古实物看应该是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塑龙①,大约有6000年的时间。那个造型非常明确为一短粗有脚的龙,并且很接近今天的龙。当时的濮阳应该属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因为大象、犀牛类动物在当时河南地区很常见,基本上相当于今天云南地区及其以北长江流域的气温,相当于今天的“南方”,这种四脚的蚌塑龙不管是西来文化也好,本地自发也罢,蜥蜴或鳄类都是可以方便参照的。他们与红山的玉龙不是一个根系。    
    另外一个重要的中华古龙发源地在环渤海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主,那里的龙不仅发现的多,而且皆为有一定实用作用的玉玦或类玉镯,其龙无脚,弯曲,马脸,眼睛圆大,脑袋与身体偶成直角,个别有背鳍出现——这些整体特征都出现于海龙科动物中,所以我认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龙原形为包括海马在内的海龙科动物,其精神起源与马逐渐进入到人类的生活有关。后来龙与蛇发生的联系很可能是蛇与海龙外形接近引起的误解。    
    假如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中国龙有一定差别,有些龙有腿,有些龙没腿没爪;有的细长、有的粗短。短粗类基本有腿脚,这类中华龙可能起源仿照了蜥蜴或鳄类两栖动物;细长类多无脚,可能仿照了包括海马在内的海龙科。     
    我认为中华龙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不只有一个起源,就以上看起码应该有两源。一者来自北方,与马崇拜有一定渊源,产生自沿海草原地区;另外一者来自热带多蜥蜴或鳄类生长地区。前者龙崇拜与欧洲或中亚有渊源,后者龙崇拜可能与中东有渊源。蛇很可能是后来人的误会,最后竟然以“小龙”出现。北方玉龙仅以马头、有背鳍、无鳞特征就把蛇起源给排除了。       
    龙来自大海,很明确是早期海洋文化的一种象征,海龙或海马本身就生活于大海。大海,是中国古人的故乡;大海,就是龙的故乡。


《罗马有多远》 第四部分我也说说开封犹太人(1)

    我也说说开封犹太人    
    《圣经》与藏缅人中的犹太人    
    开封的犹太人是个民族学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是我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一直认为这批犹太人来历不明,短时间想弄个水落石出怕也难,不过我知道大多认为其隋唐时期来豫,所以至今未去实地探访。后来阅读《光明之城》,得知原来上古时期既有大批犹太人来华并非我一人所见——不管这本书真伪如何,对于书中如此偏僻的话题似可做“无风不起浪”之推测。“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认为应该是资料稀缺的史前史的一个研究原则。    
    在2005年4月份,又得《北京科技报》与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印度东北惊现犹太人失落部落。经过资料搜索得知,这批人原是与中国有关的藏缅人的一个支系(参见《锁定红海》103页),他们最终被以色列人认定为约瑟之子“玛拿西”后裔,即在中东没有继承皇位的那个长子。在《圣经·旧约》中他没有得到爷爷雅各的临终首先摸顶,次子以法莲得到了雅各的祝福因而获得了继承权。开封的犹太人或许是同一支系也未可知。我们现在先看一下《圣经》怎么记载这群人的祖先事迹。    
    《圣经·创世纪》①48:17…20:约瑟见他父亲把右手按在以法莲的头上,心里就不高兴,于是拿住他父亲的手,要从以法莲的头上移到玛拿西的头上。约瑟对他父亲说:“爸爸啊,不是这样,这个才是长子,请你把右手按在他的头上。”他父亲却不肯,说:“我知道,我儿啊,我知道,他也要成为一族,也要强大;只是他弟弟比他还要强大,他的后裔要成为多族。”那一天以色列给他们祝福,说:“以色列人要用你的名祝福人,说:愿神使你像以法莲和玛拿西一样。”于是,以色列立以法莲在玛拿西之上。     
    《圣经·创世纪》48:26:“愿这些福都降在约瑟的头上,降在兄弟中作王子的那一位头上。”     
    在中东或者从《圣经》中看,继承与分家是一件残酷的事。一般长子继承王位,次子必须出走。希伯来人的历史中连续出现过两个次子继承王位:一次是雅各顶替以扫,另外一次就是雅各让次孙以法莲顶替长孙玛拿西。玛拿西支系被从继承人的位子上代替,日后他们就必须选择远离祖居之地,换句话说,他们必须另外开辟新的居住地。一般情况下希伯来人一旦出走多是“到东方去”。以往我推测《圣经》中的人物来到了东方就是指东亚。有人说我夸大事实,所以今天在东南亚发现玛拿西的支系就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可以部分证明,玛拿西支系确实离开了祖居地,他们中的一些人来到了东亚,并且很可能他们就是中国周朝的主人,因为他们自称在秦朝从陕西流浪到南亚地区,最终成为藏缅人的一个支系。部分依然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还有部分人融合进中国的主流社会。    
    自古生活在开封的犹太人与他们有什么关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存在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专家资料中的开封犹太人    
    2005年10月24日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网友从加拿大BBS上转来邸永君博士的《历史上的开封犹太聚落漫谈》一文,详述了这批人的主要发展与研究,摘选如下:    
    “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曾长期存在着一个犹太移民聚落。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他们自己的‘脱拉’(即《圣经·旧约》)。但随着1905年开封犹太人最后一位‘拉比’(即主教)的辞世,这个孤悬于华夏的‘克希拉’(希伯来语之聚落、教派)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明朝末年,天主教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惊奇地发现,竟有一个信仰上帝的群体早已先于他而来到中国,并在开封定居多年。这就是被称为‘蓝帽回回’的“一赐乐业”教的信众聚落。他们不仅仅是头戴蓝帽,与信奉伊斯兰教的‘白帽回回’有别;且以宰杀牛羊时剔除脚筋而自称‘挑筋教’(相传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