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748-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

第18章

5748-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第18章

小说: 5748-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容垂惊闻噩耗,整军备战。转年以古稀高龄、帝皇之尊,亲率奇兵,秘密伐魏,出其不意,首战告捷。北魏震惊,拓跋企图迁都避难。幸好天不亡魏,燕军兵过参合陂,祭奠被活埋的同胞,纵声大哭,声震山谷。老英雄慕容垂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旧疾复发,死于军中,部众扶灵而退。慑于慕容垂的威名,北魏君臣竟无人敢起追击之念。但至此,魏王拓跋再无对手,遂于396年改元称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是为北魏道武帝。之后亲率40万大军伐燕,络绎两千余里,鼓行而进,民屋皆震。草包皇帝幕容宝一路败将下来,惶惶如丧家之犬,于398年被舅父兰汗诱杀于龙城。后燕遂分裂为辽东的北燕和山东的南燕两个小国,鲜卑慕容氏至此一蹶不振。其后数年中,北魏四处兴兵,征伐不已,大河以北诸州郡全为魏所有,终成北方强国。    
    魏道武帝有战必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在军事上利用颁赐群臣各有差的办法,使上下积极参加,很少发生叛逃事件;在政治上,大量起用汉族士人。他留心纳贤,士大夫凡来军门求见,不论老少,一概引入谈话,尽量录用。并尊孔读经,大兴太学。在经济上提倡农业,改变鲜卑部落原有的生产生活结构,使鲜卑社会发展演化。可以说,道武帝是一位有力推动鲜卑社会前进的人物。他灭后燕国,建立强大魏国,为结束北魏长期混乱,统一中国北部作了准备,从这一点上,他对中国历史贡献有加。拓跋晚年因服食一种名为“寒石散”的丹药中毒,精神分裂,喜怒无常,残暴嗜杀,最后被逆子拓跋绍所弑,时年39岁。拓跋绍自幼即残暴无赖、不得人心。最后群臣擒杀拓跋绍,拥戴素有贤名的拓跋嗣为帝,是为明元帝。拓跋嗣在位15年,其军事才能平庸,既不及乃父道武帝拓跋,亦逊色其子太武帝拓跋焘,加上生不逢时,遭遇南朝杰出的汉人英雄、军事天才刘裕,难有作为。但在位期间,内修德政,外抗强敌,堪称守成之君。


《天朝落日》 第二部分统一北方

    统一北方    
    明元帝拓跋嗣亦嗜好一种叫“寒石散”的毒品,32岁就病死了。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早在北魏立国前,古东胡苗裔柔然即迅速壮大,逐渐形成了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括贝加尔湖、南连朔漠的游牧强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北魏北方最主要的威胁。柔然趁丧伐魏,攻陷了北魏旧都盛乐。年方14岁的拓跋焘闻讯大怒,亲率轻骑,疾驰三天两夜,直抵云中(今内蒙锡林格尔)。遭遇柔然骑兵,被重重包围,但拓跋焘神色夷然,指挥若定。魏军将士见主帅少年英雄,士气高昂,大败柔然。次年,拓跋焘又亲自率军,分五路征伐柔然,越大漠击其腹地,柔然国主纥升盖落荒而逃,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兴兵南下。鲜卑族到魏太武帝时期,武力达到最高峰,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战争。魏太武帝如魏道武帝一样,是魏国杰出的皇帝。    
    此前,汉族英雄东晋权臣刘裕在相继镇压了南方邪教和另一权臣桓玄的叛乱后,开始大举北伐。先后灭南燕,平西蜀,破后秦,基本收复了黄河流域,建下盖世功勋。可叹英雄迟暮,自知时日无多,不及巩固疆土,便匆忙赶回建康篡位,只留下几个幼子镇守名都重镇,不久便在北方各国的反击中得而复失,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赫连勃勃趁机夺占关中,建立夏国。赫连勃勃便是当初为道武帝拓跋所灭的刘卫辰唯一漏网的儿子,本姓刘,改姓赫连,意为家族显赫与天相连,又因《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匈奴乃夏王朝之苗裔,故国号大夏。其视人命如草芥,攻破长安后杀人如麻,积数万人头为一景观,号为“骷髅台”。命工匠蒸土筑统万城,城墙完工一段,就以铁锥试验,扎进一寸,立杀筑墙匠人,并把尸体筑进墙内再换一批工匠来筑,终于筑起一座坚固无比的统万城。名为“统万”,意思是统一天下万城。其南门号称“朝宋门”,意为使宋国来朝;东门号称“招魏门”,意为招降魏国;西门号称“服凉门”,意为征服西凉;北门号称“平朔门”,意为扫平朔北。因此,赫连勃勃以凶残暴虐、猖狂自大而名著于史。赫连勃勃死后不久,拓跋焘率兵征夏,攻进统万城,看着穷极文采、雕梁画栋的壮丽楼台,抚摸着坚硬如铁、可磨刀斧的统万城墙,不禁叹道:“弹丸小国,劳民伤财到这种地步,怎么能不亡国呢!”    
    灭夏后,拓跋焘多次北伐、大破柔然、修筑长城三千余里、设置军事重镇六座,基本消除了北方边患。开始向割据辽东的北燕发起进攻。北燕最初为后燕残余势力所建,如今政权几经辗转,落入汉人冯跋之手。冯跋在位22年,是十六国中少见的仁德君主,他轻徭薄赋,崇尚儒学,劝民农桑、息兵止武,使北燕境内百姓享受到了少有的乱世粗安。冯跋有个弟弟叫冯素弗,1965年考古发掘从他的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说明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马镫,这在军事史上不亚于坦克的发明,具有里程碑般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骑兵开始成为完全独立的、决定战争胜负关键的作战力量,同时也揭示了这一时期游牧民族轮番迅速崛起于草原却相继陨落于中原的奥秘。冯跋死后,他的另一个弟弟冯弘自立为天王,废杀太子冯翼,并把大哥冯跋其余的儿子一百多人全部杀死,搞得众叛亲离,连其长子冯崇在内的几个儿子都看不过去、奔亡北魏去了。太武帝拓跋焘自然不会错过良机,不断发兵蚕食鲸吞。冯弘先向南方的刘宋请降,奈何远水不解近渴,于是在征得附庸国高丽国王的允许后,举国迁徙,北燕灭亡。宗主国投靠附庸国也算奇事一桩,但冯弘逃至高丽却仍然一副高丽太上皇的派头,最终被愤恨不平的高丽王灭族。在冯弘奔亡北魏的儿子中有个叫冯朗的,他的女儿就是日后北魏王朝大名鼎鼎的文明冯太后。    
    至此,北方只剩下北凉这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凉是十六国中辖区最小的一个,建国者沮渠蒙逊是匈奴别种,本是后凉国主吕光手下大将,于401年自立为王,史称北凉。420年,穷兵黩武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攻入酒泉,灭掉西凉,西域诸小国向其称臣纳贡,也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后兵败于柔然,归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待他不薄,仍封为凉王。沮渠蒙逊病死后,其子沮渠牧犍袭位,同时向南朝宋国和北朝魏国遣使报丧,两国也争先恐后地都册封他为“河西王”。拓跋焘为笼络北凉,把妹妹武威公主嫁与沮渠牧犍。牧犍发妻李氏不满,私下派人往武威公主食物中投毒,拓跋焘得知后忙派御用“传车”载御医疾驰而至,才捡回妹子一条命,但已落下残疾。大怒之下,命沮渠牧犍交出李氏,牧犍舍不得美貌的李氏,藏娇于酒泉。    
    拓跋焘遂起伐凉之意;但大臣们多认为北凉“土地卤薄,略无水草”,攻之甚远,占之无益。司徒崔浩却力排众议,援引《汉书·地理志》论证凉州实乃水草丰茂、牲畜繁多的富饶之地。否则沮渠氏何以建国?拓跋焘深觉有理,遂决议征伐。439年,拓跋焘亲率大兵分两路伐凉。穷途末路下,沮渠牧犍开城出降。北凉遂亡。至此,中国北方纷乱多时的十六国时代宣告终结,北魏一统北部中国,与刘宋政权夹江对峙,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天朝落日》 第二部分崔浩事件

    崔浩事件    
    灭北凉后,拓跋焘亲见北凉府库珍宝无数、士民殷富,对崔浩的非凡识见更是信服。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多次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无论是在平定北方诸国还是对南朝作战中,其谋略都对北魏军队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崔浩出身北朝第一高门望族清河崔氏,长相如美貌妇人,文韬武略,常以张良自比,官至司徒,位列三公。拓跋焘对其言听计从。崔浩笃信道教,劝说太武帝灭佛。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至北魏广为传播,上至太子,下至百姓,信徒无数。佛教僧侣无限量的增加,兵役徭役人口日益流失,对北魏的皇权统治构成威胁。拓跋焘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淫乱妇女,于是下了“灭佛诏”,焚经毁像,杀戮僧侣。虽矫枉过正,多为后世所非。但这场灭佛举动在短时间内确实对巩固北魏皇权、阻止谶纬邪说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太武帝拓跋焘因此名列灭佛帝王“三武一宗”的首位。但崔浩此举却得罪了大批信奉佛教的鲜卑贵族。最终为崔浩惹下杀身灭族惨祸的却是《国记》事件。崔浩负责主编北魏国史《国记》,其直书鲜卑源起,“备而不典”,对北魏皇族的老祖先多有不敬,又涉及北魏王朝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加之崔浩名士文人、轻狂喜功,铭刻《国记》于石碑之上,竖立道旁供人浏览,希望能流传千古。鲜卑贵族以及嫉恨崔浩的大臣纷纷上疏告发崔浩借修国史“暴扬国恶”。而晚年拓跋焘,酗酒成性、喜怒无常,简直丧心病狂。盛怒之下,不仅尽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等北方望族。临刑之前,崔浩被囚于木笼内,数十兵士在台上嗷嗷大叫着向他头上小便,如此功臣,如此污辱,为几千年文士功臣所未有之惨遇。    
    崔浩事件是北魏王朝前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崔浩问题也最能反映北魏王朝前期汉化与反汉化两种势力的斗争情形。因此后世史家,无不对崔浩事件倍加关注。后世论崔浩之死,或从民族方面提出华夷之争,或从宗教方面提出佛道之争,均失之表面。从个人处世态度方面看,崔浩因长期受宠于北魏皇室而得意忘形,四处树敌、屡触禁忌,虽自比张良,却乏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道家式远见。    
    其深层原因应在于崔浩“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士族门阀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层利益的冲突。对鲜卑贵族而言,崔浩所理想的出身与才能相结合,而出身又以家族的学术地位为标准的高官与儒学相关联的贵族政治如若建立,则标志着鲜卑统治阶层建立于血统基础上的贵族政治理想的破灭。浅层次表现为汉化与反汉化的冲突,深层次则是贵族将为汉化新贵族所替代的矛盾。正是这种潜意识里的恐惧使鲜卑贵族极力拒绝汉化,借崔浩主编《国记》“备而不典”之过,将北方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基本上杀绝了。而对“备而不典”的看重与指责恰恰说明鲜卑贵族已经沾染了汉人士族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不自觉地走上汉化之路,毕竟,历史发展的大势是不可阻挡的。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推行汉化改革时,已无任何阻力能左右改革洪流滚滚前进的方向了。    
    孝文改革    
    太武帝拓跋焘晚年受太监宗爱所惑,处死了太子拓拔晃的亲信道盛等人,太子忧惧而死。事后宗爱恐事泄又先下手为强,一根绳索勒死了威名煊赫的一代雄主拓跋焘,然后拥立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太武帝第五子拓跋余为帝,掌控了大权。拓跋余试图夺回权力,却被宗爱重施故技勒死。不久东窗事发,大臣们处死宗爱,迎立故太子拓拔晃的嫡子拓拔浚为帝,是为文成帝。文成帝立冯氏为后,即北燕末帝冯弘的孙女、未来的文明冯太后。又立年仅三岁的拓拔弘为太子,根据魏国“子贵母死”的祖制赐死了太子生母。文成帝26岁驾崩,来不及有什么作为。太子拓拔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尊冯后为太后。车骑大将军乙浑趁乱矫诏杀害多位重臣,自封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专权独断。值此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际,冯太后显示出过人的机智与胆识,经过短期虚与委蛇后,乘机除去乙浑,临朝听政。献文帝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还政,使献文帝得以自行其是、决断朝事。但随着献文帝执政能力日益增强,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却每况愈下,献文帝对冯太后私生活的干预,激起了冯太后的杀心。476年,冯太后鸩杀了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年仅12岁的太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未来北魏王朝的一代英明君主孝文帝。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重新主持国政,事无大小,均由她来决断。冯太后英明果断,立决万机。天性孝谨的孝文帝事无巨细都一一禀明冯太后。冯太后还亲作《劝戒歌》300多篇,又作《皇诰》18篇,用来教育孝文帝如何修养德操,做一位好皇帝。她还尊崇儒学,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宣王庙。平常生活俭朴,不喜奢华。冯太后对孙子孝文帝的刻意栽培,成就了孝文帝日后的千秋盛名。冯太后死时,孝文帝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哀痛至极,上祖母尊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孝文帝自490年亲政后,锐意革新,清除积弊。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40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死后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稳定了,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在儒家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孝文帝认为,要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一定要汲取中原的先进文化,改革落后习俗。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为了减少大臣们对迁都主张的反对,他采取了迂回策略,不提迁都的主张,宣称要大举攻伐南朝。但鲜卑人自450年大战后,害怕同南朝作战,南朝成为唯一的敌国。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反对,朝会不欢而散。退朝后,魏孝文帝召拓跋澄到宫中谈知心话,拓跋澄被提醒,改为全力拥护,赞成迁都大计。493年,魏孝文帝出动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行至洛阳。正值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多月,道路泥泞不堪,将士叫苦不迭。但孝文帝仍旧骑马上路,作势继续进军。随军大臣们实在受不了了,苦苦劝驾。孝文帝顺势正色道:“我们兴师动众,若半途而废,必遗笑后世。如果不愿南征,就干脆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如何?”大家听了面面相觑。孝文帝说:“不能再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同意继续南征的往右边站。”文武官员虽也多不赞成迁都,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进一步策划改革风俗习惯,宣布了几条法令:改说汉语,改穿汉服,鼓励鲜卑人跟汉人士族通婚,改用汉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从那时起改姓为元。孝文帝更名元宏。同时进行全国士族门第的评定,官职按门第的高下来分配,低级地方官从低级士族中选取,让这些士族也有希望。通过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使北魏政治、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挽救了统治危机,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界限,把鲜卑游牧民族的蓬勃生机与尚武精神注入了博大精深的汉文明之中。煌煌盛唐的横空出世实肇基于斯。以此论之,北魏孝文帝既是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趋势的产物,又是反过来推动和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巨人。而一手栽培出孝文帝这伟大君主的文明冯太后也堪称一代女中豪杰,对北魏王朝实际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


《天朝落日》 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