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7-听听那冷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心,稍有不顺心的地方,他们便会纠集一些人欺负你。老板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置之不理。而我们每天所得的工资却是极其微薄的。于是一开始我便没打算在此长期干下去。
在基建队里工作,晚上是很少加班的,其他工友们便常常喝酒打牌来消磨时光,而对这些我却不感兴趣——在学校我喜欢写作,于是我便以写写画画来打发那些空余的日子。后来我有几篇文字见报了,我更加自得其乐,迷恋于写作了。
那一天,我们几个人被派到一家台资公司为他们清理公司后门旁已堆得像座小山似的垃圾。在清理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废旧的报纸,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挑出几张没弄脏的报纸塞进了口袋里,休工的时候我拿出来读。那间公司的垃圾我们整整搞了三天才把它彻底清除掉。在清除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垃圾倾倒出来,让我欢欣鼓舞的是每天倒出来的垃圾中都有新的报纸。于是我把它们——挑出来,拿回去读。而且让我欣喜若狂的是那些报纸的种类也多,有《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报》……还有这家公司的厂报。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于是,那些日子,我再也不觉得空虚和孤独了,捡报纸和读报成了我新的乐趣。
自然,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白天去人家公司门前的垃圾堆里捡报纸多少有点不雅观。公司门口人进人出的,让人看见了,别人不说,自己面子上也过意不去。起初我通常是在晚上或者在他们公司就餐的时间去捡报纸。那时候人少,没有几个人会注意你,面子问题是可以忽略不考虑的,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晚餐过后,冲好凉,我就到那家台资公司的后门边去捡报纸。当我走到那儿时,大门紧闭,地上空空如也,连一张报纸都没有。接下来好几天都如此,每一次我都大失所望地空手而归。按理说我可以从报刊零售部购买一些报纸的,可这是一个小镇,小镇上厂子虽然不少,在这儿打工的外来工也不少,但是小镇上没有报刊零售部,有的也只是一些个体书摊,除了几本武侠、言情小说,就是一些比较畅销的杂志,报纸是很少有的。对于一个居无定所的打工者来说,自己去邮局订一份报纸那是不可能的,而读报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几天无报可读心里便憋得难受。我想,不可能呀。于是,我仔细地观察了几天,终于发现原来台资公司新雇了一位清理垃圾的老头,每天老头都要去厂门边清理一次,把公司内倒出来的垃圾用板车拉走。后来,我又发现,老头来清除垃圾都有固定时间,一般都是在下午五点半左右。于是我便顾不了什么风度和面子了,往往基建队一散工,我便骑着自行车赶在老头来清理垃圾之前到达公司的后门边,迅速地捡起每天从公司内扔出来的废报纸。
一次,我与老头不期而遇。老头非常气愤,他对我大声地呵斥着:“这一块的垃圾是我包下的,你怎么敢到这儿来捡破烂呢?”老头一边说,一边夺下了我手中的报纸。他把我当成了捡破烂的人了。我有口难言,而老头的大嗓门却引来了一群看热闹的人。我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怔怔地站在那儿。见我们不再争吵,看热闹的人也就散去了。等老头清除完了垃圾,我便对老头说:“我不是捡破烂的,我拿这些报纸是回去读的。如果你要拿这些纸卖钱的话,我那儿还有很多已看过的报纸,我都可以拿来送给你。”本以为老头不会再理我,可出人意料的是他惊讶地望着我,难以置信地问我:“你真的是拿去读的吗?”我点了点头。老头便递给我那一把他刚从我这儿夺过去的报纸,对我说:“拿去,拿去。”后来,我与老头居然成了忘年交。晚上他经常到这来聊天,为我带来他在垃圾堆里挑捡出来的报纸,我则经常拿出我写的文章给他看。老人有些文化,他会给我提些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老头交情愈深。他常常对我说:“让你在基建队里,确实是委屈了你。”老头托熟人为我说情,我终于进了那家台资公司,成了公司的一名厂报编辑。刚进厂报编辑部,同行们谁也看不起我。他们对我冷嘲热讽的,经常在背后说:“有什么本事?不过只会在垃圾堆里翻报纸罢了。”这话传到了老头耳朵里,老头对我说:“不要理他们,干好自己的事,”一年之后,我成了厂报主编,老头却因为年岁已高,回家了。
几年过去了,我一直记着他,对他心存感激。常言说:“世上千里马常有,而怕乐不常有。”虽然我还不是什么千里马,但对于我来说,他却是我的伯乐。
(本文作者:郭春)
第二章18岁我有了第一支红玫瑰
那一夜,我很晚都没睡去,倚在床头,看着窗外空明澄澈的月光,心思低徊婉转。感谢着那个为我送来祝福、带来惊喜的无名氏。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18岁的生日那天。那时,我正在上海的一所师范读三年级。因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从未奢望过自己的生日会有人给我安排点什么。但那一次,我心里总未免有些失落。对一个女孩来说,18岁的生日似乎总有点特殊。如果说18岁是一个女孩含苞待放的季节,那么18岁的花,开得最美、最香,18岁的回忆,也该是最灿烂、最绚丽的。
可惜,现实和希望总存在着很大的出入。那一天,我过得风平浪静。没有人知道我的生日,也没有人来祝福我。
我甚至都没收到一张贺卡。我一直是个内向的女孩,又是孤身一人在异地求学,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去静静地面对生活。只是这个18岁的生日,让我觉得日子好像实在太苍白了些。或许,上天注定了,我只是一个没有色彩的女孩。
那天晚自习的时候,我借故迟到了一会儿。一个人在操场独自地徘徊着。夜幕渐渐地降临了,整个校园笼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辉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和谐。在操场旁边的林阴路上,明灯错落,映射出一片灿烂的辉光。天上是参差的繁星,地上暗香的春花,眼前的一切营造出了一个风清月白的良辰美景。那份失落终于慢慢地被排遣了一些。没人祝福就没人祝福吧。不管怎么说,我毕竟18岁了。18岁,是生命中的一个特殊里程碑,那么,就让我自己在心底为自己默默地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
我快步走向了教室。教室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静静地自习。我回到了课桌前。
打开课桌的刹那,我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课桌里平白地多了一束火红的玫瑰。六枝玫瑰被一根紫色的绸带精心而又雅致地扎着,在一张透明的塑料纸的映衬下,玫瑰显得娇艳欲滴。绸带末端还挂着一张小卡片,“生日快乐”几个小字苍劲有力,但却很陌生。我愣愣地几乎有泪落下。我没想到今天到底会有一个人在悄悄地为我祝福,更没想到18岁生日时收到的惟一礼物竟会是一束玫瑰。
晚上回到寝室,我把玫瑰小心地插入了灌满清水的玻璃杯中。玫瑰为我的桌子增添了一份流动的情致。整个寝室变得哗然一片,追究着玫瑰的来历。我用浅浅的微笑回应着她们的好奇。从她们的话语中,我分明地听出了一份羡慕。想不到这束玫瑰的亮相,竟让许多女孩都有些心神不宁起来。18岁,是个多么敏感的年龄,这一束玫瑰,映红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的心思。
那一夜,我很晚都没睡去,倚在床头,看着窗外空明澄澈的月光,心思低徊婉转。感谢着那个为我送来祝福、带来惊喜的无名氏。
这束玫瑰的送出者一直神秘地没有出现。我心中也就一直悠悠地悬着一个解不开的谜。快毕业了,我从未打算过在这个时候去寻找一份爱情。可这束玫瑰毕竟曾照亮过我的18岁,我真的很想看看那个男孩,我想,我会记住这一份温馨和浪漫的。
谜底的揭开是在一次偶尔的聊天中。那天,走廊里只有我和班长两个,他忽然不经意地问我“玫瑰漂亮吗?”我诧异地盯住了班长。那是个年长而沉稳的男孩,自幼经历有些坎坷,所以总比同龄的男孩显得深沉一些。他,怎么会?
班长大概看出了我的诧异,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笑,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原来给我买生日礼物是班主任的意思。
班主任从我的周记中感觉到了我那份淡淡的孤寂和忧伤,所以特意交代了班长去为我买一份礼物。班长拿着钱在街上踌躇了许久,实在不知该为女孩买什么礼物。结果遇上了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小姑娘问他要不要花,他随口问小姑娘女孩喜欢什么花,小姑娘毫不迟疑地挑了六枝玫瑰给他。他本不想买,可看到春寒料峭中,女孩瘦削的身影和那无望地等候买主的凄楚,一不忍心,掏钱买下了花。他想到送玫瑰给班中女孩,怕被人误解,所以偷偷地放在了我的课桌里。
真相比我幻想中的那个故事平淡了许多,却更为美好。我相信自己的未来不会缺少爱情。来自老师的关爱和隐藏在玫瑰背后的曲折,让我深深地为之心动。这是一束和爱情无关的玫瑰,可它在我的心中曾经引发的幻想和如今的感动,都使这束玫瑰在我的记忆中现出了别样的绚丽。
即使事到如今,我或许已不再为收到一束鲜花而心悸,可生命中的第一束玫瑰,在我的心中却是清晰依旧。
那束玫瑰,融进的,是我18岁的生命。
(本文作者:英子)
第二章三轮车上的岁月
跨进老师车中那一刻,抬头看到父亲骑机车的身影慢慢从视线中消失,大雨淋在父亲身上,父亲缩起身子艰难地前进……
小时候父亲常不在家,因为他必须骑三轮车沿街吆喝收破烂。
当时父亲不似今日中年发福后那般健壮,以瘦弱的身躯蹬着载满废弃物的三轮车,很辛苦。每天父亲回家后,我们几个小孩就在三轮车上爬上爬下,玩得不亦乐乎。三轮车意味着什么,汗水与付出,我们并不了解,它只是小孩眼中罢了。但对父亲而言,转动的三轮车载走了他的青春,也让全家不致挨饿受冻。
我读小学时,三轮车终于功成身退,因为爸爸买了一辆新机车。很难想像,它常常载着我们全家6个人外出,4个小孩坐在父母之间,冬天很温暖,但夏天可真不好受。
BF〗那时候我粗心大意,常常回到学校才发现忘了带作业,只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打电话回家。直至听到父亲的机车声,情绪才安定下来。但父亲要走的时候,我必定嚎啕大哭,舍不得他走。BFQ〗
上了了高中,父亲每天早上骑机车载我到街上,去搭另一位老师的车去。学校那3公里的路程,是我们父女最亲近的时候。在路上,父亲会和我聊他和那位老师的关系。父亲和老师是小学同学。但父亲因家里贫穷,只能打赤脚上学,且常因帮忙做冢事而请假,最后更不得不在小学三年级就休学。三十多年后再见,一个是高中老师,一个却只是工厂小工。
不论冬夏寒暑,父亲日复一日地载我上学。有时候和父亲口角,事后父亲会冷冷地站在门外等我,父女俩一路上静默无语,各想的各心事。一个下雨的日子,父亲照旧载我去搭老师的车,父女俩到达后,狼狈地在滂沱大雨中等侯。跨进老师车中那一刻,抬头看到父亲骑机车的身影慢慢从视线中消失,大雨淋在父亲身上,父亲缩起身子艰难地前进,我坐在温暖的车中,隔着玻璃窗看父亲逐渐模糊的背影,所有对父亲命途多舛的心酸与不忍再也压抑不住,化作泪水夺眶而出。就在那时我暗暗许下心愿:要让父亲有一辆可以遮风避雨的车。
上大学后,我初次离家,常在电话中对着母亲哭得泣不成声。一日放学后,宿舍广播喇叭叫我的名字,走下楼,看到父亲提着棉被站在会客室中。我泪眼模糊,几乎认不出父亲。他絮絮叨叨地叮咛我要坚强,要好好照顾自己,我只能哽咽地猛点头,怕一开口情绪就像江河决堤。其后,父亲坐上计程车前往火车站。我望着计程车远去,想到父亲拿了笨重的棉被坐4小时火车北上,现在又必须坐4小时火车回去。
父亲辛苦工作几十年,一双手辛苦地撑起全家重担,让我们来曾挨饿受冻。我们从未有过属于自己的玩具,常因缴不出学费而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但从没真正吃过苦;父亲再困难也要我们受教育。
今天,子女4人都已有分担家计的能力。我虽有意履行当年承诺,父亲却宁愿继续骑他的机车。我难免为此耿耿于怀,因为帮父亲买一辆车所代表的不只是让父亲不用再受风吹雨打,更重要的是,在我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车总是不断提醒我:父亲的爱是那样强烈,那样无怨无悔。不论三轮车、机车或汽车,对我们父女来说都是爱与付出的象征。
(本文作者:林如慧)
第二章无私是永恒的美德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授给需要它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谢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他曾写下了z广受赞誉的小说《俄亥俄州瓦恩堡镇》,影响了许多年轻人。
1919年,一个在欧洲大战中受伤的年轻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处公寓,住在了离安德森很近的地方。他经常和安德森一起散步,和安德森谈文学、人生以及写作技巧。这个年轻人是读了安德森的作品后才感到文学力量的强大的,但当他和安德森接触后,安德森为人处世的观点更深地影响了他。
后来年轻人离开了芝加哥,安德森也搬到了新奥尔良。几乎和上次一样,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虚心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样毫无保留地帮助他,还把他介绍给自己所认识的出版商,帮助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许多年过去了,安德森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向他求教的年轻人,他用他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著名作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考利称赞安德森是“惟一把他的特色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
有必要补充一下前面那两个年轻人的情况。第一个年轻人在192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作品的名字是《太阳照样升起》,这个年轻人的名字是海明威。
第二个年轻人在安德森帮助他的几年后写出了享誉全美的杰作《喧哗与骚动》,他的名字叫福克纳。
许多人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安德森如此慷慨,愿意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写作技巧传给年轻人。也许答案在这里:安德森曾受教于另一个前辈作家、伟大的德莱塞。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授给需要它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本文作者:陈刚)
第二章菜叶情深
茶叶是收到了,但父亲的信却足足让我难过了好几天,真不知道,父母后来是怎样把那些干莱叶吃完了的,但那些茶叶的滋味却让我回味至今,难以忘怀。
那一段关于茶的往事,至今仍在心头萦绕,十余年了,只要一经想起,父亲的宽容、母亲的关爱便如电影一般,一幕幕映于眼前。
八年前,我当兵在祖国南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