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起源-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动物”;海德格尔说:人是“符号性的存在”;莫迪恩说:“人是一个文化存在,而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16无论“理性”也好,“符号”和“文化”也罢,指的都是人类的创造与文明。人类不仅是理性和文化的存在,同时也是文明的存在。文化指的是不同于地球爬行动物的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文明却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素质。我之所以要加上一个“文明的存在”,就是将要论述人的这种素质。
我们习惯性地说,人类过的是一种文明的生活,这种文明的生活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生物的野性而言的。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他与地球动物相区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类是一种“理性动物”,是一种“文化存在”,过的是文明生活。既然人类与地球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文化与文明,那么人类通过自己创造的文化和文明不断地超越自身,达到人类共求的那种精神境界和目标,也就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内容了。我把人类的这种文化超越的状况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层次和境界:
1。 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超越自身的最低层次。比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社会公共规范,不粗野,表现出较好的文化修养;一个社群或一个民族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既合乎社会公德,也能体现出他们的整体素质; 一个国家的传统与文化,同样体现着这个国家的文明水平等等。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连这点素质都不具备,那就成“野人”或禽兽了,与人类的生活无关。
2。 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达到最佳状态的“自我实现”是人类超越自我的较高层次。这个层次的人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耐力和吃苦精神,否则就达不到这样的超越。比如宗教的信徒们、僧侣们,终生要过教堂和寺院生活,要在宗教的教义和相关的精神领域中达到一定的修养水平,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和耐力,不遵从宗教的清规戒律,像世俗的人们一样无拘无束地生活,那么他们不但不能在这个领域中有所成就,甚至连信徒和僧人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搞研究的人也一样,他要牺牲大量的世俗生活,失去常人应有的很多享受,专心不二地深入到他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十年八年几十年,乃至付出终生的代价,他才有可能有所成就,否则他若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就永远做不出什么成就来。诸如此类的除了宗教人士、科学家,还有思想家、政治家、事业家等等。可以这样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你只要想做出点什么,想超越平凡的自己,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你就趁早不要做这样的美梦。很多人看见某个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事业家,艳羡得了不得,恨不得自己也成为一个什么家,殊不知在这样那样的“家”后面,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是从来没有擦拭干净过的汗水。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耐力和意志力,没有这样的自信和自控能力,也就走不进这样的文明层次。自我超越的较高层次已经部分地超越了人类的世俗生活,它正在朝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19)
3.超越世俗生活,达到一种“无欲”、“无待”的境界,乃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最高境界。很显然,这样高的境界常人是做不到的,只有像耶稣、释迦牟尼这样的宗教始祖们才能达到。中国古代的老子、孔子和庄子也可以达到。比如释迦牟尼,本来是充分享受人间荣华富贵的王子,但他不享受自己,放弃世俗的一切欲望,走向自我修行和普度众生的艰辛道路。这样的超越,对我们享受世俗生活的常人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和不易。中国古代的老子,不谋权力,专心学问,临出关时差点连五千言的《道德经》都没留下;孔子一生做学问,编书立说,教育学徒,到各国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甚至连做人的起码的尊严都没了,但他还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虽然他的政治主张在他活着时没有得到践行,但他终归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圣人。老子和孔子,修行极高,胸怀无比博大,但是他们在世俗生活方面一无所有。譬如《论语》,并非孔子想遗留后世自己撰写的著作,而是他的弟子们记录和收集的“语录”,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子都很相似。
像释迦牟尼、耶稣、老子、孔子这样的自我超越者还有很多,我在这里毋须一一列举,中国的庄周“制定”了一个可参照的标准,叫做“有待”和“无待”。所谓“有待”者,就是思想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对于世俗世界的牵念还没有中断,这种状况用一句成语来表达的话,就叫“藕断丝连”,也就是“有待”。所谓“无待”者,就是没有了对于世俗世界的牵挂,跳出“红尘”,达到了一种“无我”或是“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譬如王夫之在《庄子解》一书中这样解释:“寓形于两间,逝而已矣,无小无大,无不自得而止。其行也无所图,其反也无所息,无待也。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则无不逍遥矣。(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前述的释迦牟尼、耶稣、老子、孔子等,都达到了“无待”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也成为迄今为止人类超越自我的最高典范。
至此,我们就明确了,人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者,他不仅要有人类最基本的文明生活方式,而且他也在不断地超越自我,塑造自我,以此来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素质。人类的文化越发达,文明的水平就越高,人的整体的素质也就越高,这似乎是常识。可是我的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有这种自觉的超越自我的行为呢?为什么具备了文明的生活方式还要进一步的“劳其筋骨”,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自我,以致达到“无待”和“无我”的境界呢?这就牵扯到了人类固有的品质属性了。
首先,人是世俗化了的人。世俗创造财富,世俗也创造文化和文明;人类拥有了世俗性品质属性,才有了与地球动物不同的文明生活,如果抽取了人类内在的世俗性品质,人就不成其为人。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智慧,没有了劳动和创造文明生活的能力,这样的人跟地球动物没什么区别。所以,世俗性品质是人类最基本也最具功利性的品质属性。
因为人的世俗性品质是人类最基本的品质属性,人类也就不间断地终其一生浸泡在自己创造的世俗生活中。世俗的生活就像物质的海洋,淹没了人类的日常活动;世俗的生活也像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人类的生命。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一草一木,一粟一物,都浸透着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世俗的生活还给人类的欲望本性和享受天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性。占有更多就意味着享受更多。凡此种种原因和理由,要让人类超越开世俗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恰巧相反,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终其一生,都在重复着“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世俗循环。拥有的越多欲望也就越大,以致没有穷尽。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具备一些自控能力和意志力的人,部分地超越了世俗生活就已经非常不容易。如若让人们完全彻底地超越世俗生活,走向“无待”和“无我”的精神境界,那有多难就有多难,一般的凡人、常人,包括那些自控能力很强的人也难以企及。所以,在我们现代文明的历史屏幕上,我们只看见稀稀拉拉几个“圣人”,他们超越了世俗,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自我。除了那么几个“圣人”,我们几乎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20)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21)
虽然人类超越自我是非常困难的,但超越依旧在进行,这是人作为“文化存在者”的文化生活所决定的,是人类品质属性中的一种不自觉的自觉行为,是人类品质属性之间矛盾运动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必然呈现。
七、人类是地球上的“暂住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就很清楚,自从达尔文的学说诞生之后,在英国又出版了一本不厚的书,叫《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这本书是赫胥黎写的。他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诞生之后,他就从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生物学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确立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
诚然,在19世纪的人类起源研究中,能把人类起源的假说从神学的迷雾中拯救出来,并给它以科学的内涵,仅此一点就已经非常了不起。可是赫胥黎的“证明”把人类从神的神圣地位降到了动物的一般地位,这自然引起了神学界的强烈不满。当进化论学说遭遇这种巨大的抗力之后,是赫胥黎挺身而出,和神学界的神学家们进行了几场激烈的辩论,毫无疑问,这是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神学与科学的一次强有力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科学“略占上风”。自此,在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中,科学的分量占据了主导地位,直至今日。
科学地研究和探讨人类起源,这是时代的需要,人类认识的需要,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是目前的人类起源假说把人类的“位置”仅仅摆放在了与动物同等起源的地位,摆放在“人、猿同祖”的地位,在今天看来,这个“位置”似乎摆放得很不恰当,甚至进化论的科学泰斗们赐给人类这么一个“位置”是阴差阳错,或者干脆就是错误的。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得知,人类并非是地球上土生土长的地球生物,人类是诞生于宇宙某个文明星球上的宇宙高级智慧生物,人类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而不是在地球的普通动物中寻找合适的“位置”。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人类作为宇宙高级智慧生物属性的辩证发展关系。
我们说,人类作为宇宙高级智慧生物不仅仅是他有着不同于地球生物的宇宙生物属性,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这种宇宙生物属性的交互发展和辩证关系。
人类是宇宙中的高级智慧生物,这是他的宇宙生物属性决定的。在人类的三个生物属性中,每个属性的性质不同,其职责也是不同的。
人类能否在地球环境中很好地生活,能否建立高度文明,能否再从地球上迁徙出去,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这取决于人类的世俗性品质。人类的世俗性品质,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生活、创造文明的基本品质。人类这一品质的底限是无限膨胀的欲望,而它的发生和发展形式却是没有穷尽的创造。人类世俗性品质的这一特征既满足人类在地球上的文明生活的需求,又为人类的宇宙探索和星际迁徙打下物质基础。比如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太空计划”,在太阳系各星球上的探险以及今后在银河系和其他星系中的探险,都要靠人类世俗性品质的充分展示。人类的世俗性品质除了满足自己的星球文明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之外,它还为宇宙文明的进程创造物质财富。为宇宙世界的探险、开发和最终的迁徙做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准备。简单说,人类的世俗性品质就像一位既聪明又能干的十足的大好人,它负责的是人类事务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高端的作,它给人类创造的财富没有穷尽,它的创造才能也是没有穷尽。劳动、工作、生活、欲望、竞争、创造,这就是人类世俗性品质所拥有的最为人类崇敬的特征,它的聪明令人信服,它的勤劳更让人佩服,它简直就是一位从不停止思考也不停止活动的“工作狂”。假如有一天,地球自身的资源耗尽,人类再也无法在地球环境中生存下去,人类面临搬迁或宇宙大迁徙,要迁徙到下一个星球上去生活,这些准备工作和迁徙的条件都是由世俗品质所创造,正是人类世俗性品质任劳任怨的努力工作和不懈创造,才给人类的“今后”提供了一个可靠也可信的物质保证。若论分工,人类世俗性品质所承担的就是这些既琐碎又杂乱、既基础又高端、既文明又超前的工作。在此之前,我们人类的思维寄于某些功利性很强的事业上,对人类世俗性品质所做的工作和所有的贡献认识不足,现在我们对它该有个公平的评价和清醒的认识了。
第六章:人类的三大品质属性(22)
与人类的世俗性品质相对立的是人类的本性品质。以往,我们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不一致,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单纯的“善”或单纯的“恶”,或是不“善”不“恶”的“中性化”人。另外,把人性“恶”的品质统统归到后天的社会实践和活动中,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后天的社会。其实,人类的本性品质是“恶”,这种“恶”的品质不是后天才有的,而是人类固有的从娘胎里就带有的品质。有人或许会说:“我长么大,连一个蚂蚁都没有踩死过,怎么能说人的品质是‘恶’的呢?”的确,生活中不踩死蚂蚁的人远不止一两个,多的是;但是你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为什么连一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呢?是因为我天生就这么善良吗?只要你这么一反问,“善”的根源就找到了。人为什么表现得很善良呢?一句话,那就是因为人太“恶”,才向“善”的方面引导和发展。因此,人类的“善”是因为人类世俗性生活中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人类的世俗性品质除了大量创造财富和精神文明,它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从不间歇地教育人类,培养人类,陶冶人类,从而使人类抛弃从外星球带来的一些恶习,远离地球动物的本能,培养和塑造出一个较为完满的地球人类文明群体。比如从古至今的知识教育体系,使人类拥有自己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人类的智慧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才有可能创造文明。这一效果,在我们今天的地球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凡是发达国家,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存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上,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上。没有文化和知识的普及就没有发生创造的可能,地球动物们为什么不能创造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拥有知识,没有文化,所以也就没有创造性生活。人类与动物恰恰相反,人类在创造知识的同时也在享受知识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这就是人类的绝对优势。
除了正规的文化知识教育之外,人类还有什么教育的方式呢?还有宗教的“劝善”和艺术的影响、感染。人类从艺术中得到的是直观的美的享受。这种“美“正好与“丑”相对,“丑”也就是“恶”,“恶”是人的本性品质。所以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美学影响,也是人类教育自身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只有人类有,也只有人类才能使用,地球动物们没有资格享受。
对人类的本性品质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有宗教。世界上的宗教种类有很多,形式也多样化,但无论那种形式的宗教,它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是“劝人向善”。基督教讲“拯救”人类罪恶的灵魂,“拯救”就是“向善”,###教讲“保佑”,也是“向善”,佛教是直接劝化人心,弃恶从善等等。可是,我们进一步讨论,世界上的各种不同教义的宗教,为什么所遵循的都是“劝人向善”呢?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类生来就具有“恶”的本性品质。因为人类“恶”的本性品质是天生的,所以才有宗教用各种教化的方式,规劝人类“弃恶从善”。宗教起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类“恶”的本性品质的客观存在,假如人类没有这一品质特征,地球上的宗教可能会以另一种面